研究生: |
沈怡秀 Shen Yi Siou |
---|---|
論文名稱: |
中小學教師數位教學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 Developing the Indicators for the Digital Teaching Abilities of Prim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
指導教授: | 王子華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中小學教師 、數位教學能力指標 |
外文關鍵詞: |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to instruction, primary and junior hugh school teachers, indicators for the digital teaching abilities of prim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使得科技成為現代人必備的能力之一,以往認為利用電腦、網路等是屬於休閒活動或是工作需求,現在於教學場域裡,成為教師進行教學、管理與自我成長的工具,甚且,是學生從小就應從老師身上獲取的技能,才能跟上時代的腳步,外國許多教育改革已反應出此現象,我國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後,也可從中看出國家對學生資訊科技能力的重視。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於,藉由制訂一套完整、可施行的數位教學能力指標,提升教師在教育領域中使用科技進行教學、班級經營與輔助學生學習,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科技生活的能力。
在建構指標時,首先採用文獻分析的方式,整理出過去對教師資訊能力要求的範圍與標準,並參考學生能力指標,以了解教師應具備的能力,尤其強調教師在教學時能否妥善利用。指標經由十一位相關領域專業學者,進行兩次問卷與一次訪談的審核,確立本研究發展的五大向度:電腦軟硬體基本能力、網路資源應用、課室教學科技之應用、學校教與學經營與資訊社會,十四個內涵與九十七個指標,並以最終版本的指標進行重要性評定,原參與指標建構的十一位專家中,共有十位願意在此階段繼續提供協助,而專家所評斷的分數,研究顯示專家大致同意這些指標是重要的。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makes technology become one of the necessary capacityes for modern people. In the past, using computers and internet is considered as leisure activities, or work demands. Now in the teaching field, computers have become instruments for teachers to teach, manage and perform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en from an early age, a student has to acquire the skills from the teachers to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the times. Many education reforms in other countries have reflected this trend.Our country also value ICTcapabilities of the students after implementing the Grade 1-9 Curriculum.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mote teachers to use technologies in teaching, managing classroom, and assisting student in learning and preparing for the future technological lives by constructingthethe indicators for the digital teaching abilities of prim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When starting to construct the indicators, this study makes use of literature review at first to sort out the information abilities that are required for teachers in the past, and it also references students’ information abilities to understand what ateacher needs. This study uses twice questionnaires and an interview with 11 experts to construct the indicators of digital teaching abilities. There are five major constructs in the standars: basic computer hardware and software capabilities, network resources application, the use of teaching technologies in the classroom, the management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at school,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including14 components and 97 indicators. And 10 of these experts are also willing to judge the importance of the finalindicator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indicators are important for prim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中文部分
王文裕(2003)。新竹縣國民小學教師進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現況、意願及相關因素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23-31。
王貴珠(2000)。中央警察大學圖書管使用者資訊素養問題研究。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台北市政府(2001)。台北市資訊教育白皮書第二期計畫。2009年6月15日取自http://www.cogsh.tp.edu.tw/department/ccr/itII.htm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考訓處(2008)。本局辦理「公部門數位學習發展策略與應用趨勢國際研討會」實錄摘要。人事月刊,47(5),69-72。
李雪莉(2000)。教師運用資訊網路能力調查。天下雜誌2000年教育特刊,29,94-103。
李曉伶(2003)。澎湖縣國小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實施現況與教師使用意願、困難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何榮桂、顏永進(2001)。資訊融入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學。教師天地,112,71-75。
何榮桂(2002)。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義與策略。資訊與教育,88,1-2。
何榮桂、藍玉如(2000)。落實「教室電腦」教師應具備之資訊素養。資訊與教育,77,22-28。
池增輝、張苑珍(1999)。從終身學習的觀點論高中教師資訊素養之培育-以松山高中為例。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言討論文集,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吳正己、邱貴發(1998)。資訊社會國民的電腦素養教育。社教雙月刊,73,14。
李德竹(2000)。「資訊素養的意義、內涵與演變」。圖書與資訊學刊,35,1-25。
吳清山、林天佑(2004)。資訊素養。教育資料與研究,57,95。
吳明隆、溫嘉榮(1999)。新時代資訊教育的理論與實務應用。台北:松崗。
吳美美(1996)。資訊時代人人需要資訊素養。社教雙月刊,73,4-5。
吳靜怡(2000)。資訊教育決定下一輪國家競爭力。天下雜誌2000年教育特刊,36-42。
金生忠(2003)。澎湖縣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之調查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林立綺(2008)。他山之石:德、日、韓 e-Learning v.s. u-Learning 應用分享。2009年12月03日取自http://www.itmag.org.tw/magazine/
article_single_588.htm
林奇賢(1999)。網路學習環境的設計與應用。資訊與教育,67,34-49。
林意晨(2007)。桃園縣國民中學數學教師使用資訊融入教學之現況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林霈岑(2006)。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現況、態度與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卓俊良(2001)。國民小學教師九年一貫課程教學資訊素養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邱瓊慧(2002)。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踐。資訊與教育,88,3-9。
洪麗珍(2003)。資訊融入教學對國中生國文科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胡立耘(2005)論資訊素養的結構與意義。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2,471-480。
馬福洋(2003)。國民中小學教師資訊融入教學能力現況探討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仲彥(1996)。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教雙月刊,73,19。
陳美如(2008)。國小高年級學生資訊素養現況之研究-以新竹市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姿伶(2002)。McClure資訊素養觀點之批判與反思。2009年11月02日取自http://edtech.ntu.edu.tw/epaper/911110/prof/prof_1.asp
陳雪華(1996)。網路資源與圖書館利用教育。教學科技與媒體,25,3-12。
陳瑞鴻(2005)。國小教師運用資訊融入教學意願之調查研究-以彰化縣為例。大業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孫國珊(2003)。南投縣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教育部(2000)。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2009年10月05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89/guideline(9006).pdf
教育部(2008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資訊教育)。2009年08月24日,取自http://140.117.12.91/9CC/index_new.php
教育部(2008b)。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2009年8月29日,取自http://www.edu.tw/moecc/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571
徐金蓮(2008)。資訊科技融入國小國語文教學--以三年級為例。國立花蓮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孫承偉(2003)。老師!勇敢伸出您操縱滑鼠的手--讓資訊融入教學中。國教世紀,206,99-104。
張彥宇(2002)。運用資訊融入教學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雅玲、徐新逸(2000)。「e世代國小職前教師資訊素養之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38,203-228。
張純純(2009)。大學生資訊素養指標之建立-以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張國恩(1999)。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72,2-9。
張國恩(2002)。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北縣教育,41,16-25。
崔夢萍(2001)。國小教師電腦融入教學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2,169-194。
高雄市教育局(2001)。高雄市中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能力指標。2009年12月25日取自http://www.kiec.kh.edu.tw/teach/
%AA%FE%A5%F3%A4%BB%AA%ED%AE%E6%A4U%B8%FC.doc
楊振富、潘勛譯(2005)。世界是平的。台北市:雅言文化。(Thomas,L.F.,2005)。
楊婷貽(2006)。資訊素養評估指標之研究-以管理學院學生為例。銘傳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溫嘉榮、施文玲、林鳯釵(2005)。中小學教師應具備之資訊素養能力指標之研究。高雄師大學報,17,97-113。
鄧美湘(2003)。台北縣國小英語教師資訊融入教學之現況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苑玲(2000)。「國小實施資訊素養教育之實驗研究—以台中市國小五年級學生為例」。書苑,45,18-38。
賴錦緣(2001)。ISTE的教師教育科技標準及其對師資培育資訊。資訊與教育,85,45-54。
簡木全(2003)。國小教師教學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謝宜芳(2001)。資訊素養相關概念。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7(4),91-103。
謝曜隆(2003)。國小教師應用資訊融入教學影響因素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世雄(2000)。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策略之探討。資訊與教育,78,60-66。
劉明輝(2006)。彰化縣國小英語教師資訊融入教學意願及相關影響因素之探討。大業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顏永進、何榮桂(2001)。資訊科技融入學習領域設計策略初探。載於「2001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中:逢甲大學。
關淑尤(2002)。台中市國民小學行政人員資訊素養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羅文基、施文玲(2003)邁向知識經濟時代的教育新境界。資訊與教育,94,82-87。
英文部分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Librarians &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AASL & AECT),(1998). Information Literacy Standards for Student Learning. Retrieved October, 28, 2008,from the Word Wide Web:http://www.ala.org/ala/mgrps/divs/aasl/guidelinesandstandards/informationpower/InformationLiteracyStandards_final.pdf
Bill,D.(2008).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Literacy. Teacher Librarian , 36(1),22-25.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ISTE),(2008).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Teachers. Retrieved December,13,2008, from the Word Wide Web:http://www.iste.org/Content/NavigationMenu/NETS/
ForTeachers/2008Standards/NETS_for_Teachers_2008.htm
Joie,T.(2008). Transforming Literacy: The New Standards. School Library Media Activities Monthly, 25,19-26.
Marjorie,P.(2008). Standards for The 21st-Century Learner: Comparisons with NETS and State Standards. School Library Media Activities Monthly, 24,19-26.
McClure,C.R(1994). “Network literacy: a role for libraries?”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13(2),115-125.
Pat,F. & Claire,G.S.(2008).Lesson Planning: The Ticket to Successful Teaching. School Library Media Activities Monthly, 25,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