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徐淑賢
論文名稱: 台灣士紳的三京書寫:以1930-1940年代《風月報》、《南方》、《詩報》為中心
指導教授: 柳書琴
口試委員: 施淑
施懿琳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1
中文關鍵詞: 日本東京滿洲(國)中國南京《風月報》《南方》《詩報》旅行漢詩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1930─1940年代之臺灣士紳創作、並刊登於《風月報》、《南方》與《詩報》等雜誌,書寫關於行旅日本東京、滿洲與中國南京三地前,由其本人撰寫的贈別詩,及其友人書寫的餞別詩所透露的行前想像;以及實際踏足此三地後創作的旅行詩所營造的行中意象。兼而運用《臺灣日日新報》中對此三地之報導所傳遞出的官方形象,和臺灣商紳與文人書寫的日記、遊記與小說中形塑出的民間形象,對日本東京、滿洲、中國南京三地進行都市形象、想像與意象的參照比較。
    全文除第一章序論、第五章結論之外,分為第二章「櫻花眼界拓蓬萊:東渡『東京』」、第三章「新京塞外冰霜冷:見聞『滿洲』」、第四章「舊國方開新國運:前進『南京』」共三個章節。
    每個章節,均會在第一節進行各都市發展相關史料整理;以及各都市與臺灣間的交通往來情況,並參照曾書寫相關交通航線的小說、漢詩作品等,將航線與交通形式立體化;此外以《臺灣日日新報》為分析對象,討論親官方媒體對於各都市的形象建立模式與內容。第二節處,以士紳敘述為中心,運用諸如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陳逢源《新支那素描》、謝雪漁〈日華英雌傳〉,以及刊登於《風月報》、《南方》、《詩報》之臺灣商紳與文人前往日本東京、滿洲與中國南京三地之前所書寫的餞別詩與贈別詩;實際踏足三地後撰寫的旅行詩,分析、整理1930─1940年代臺灣商紳與文人對此三地的想像與意象表現。第三節為綜合比較,透過各文獻、史料、文學作品的對照與比較,以及都市形象、想像與意象間的交叉討論,了解處於東亞戰爭期的1930─1940年代,臺灣商紳與文人在戰爭期間的活躍度,和積極展現自我的能動力。雖然從他們的作品中,除了東渡東京者表現較為愉悅外,前往滿洲與南京者都隱隱傳遞出自己的失望與落寞。但是,在此政局動盪、資訊來源受到檢閱的時代下,他們能夠勇敢邁出臺灣,行旅他地以求更多學習空間與發展機會的初心,卻更加展現這批商紳與文人身處此時局,仍努力走出自己空間的生機勃勃。


    目 錄 第一章 序論 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01 第二節 研究概念與方法 04 一、研究材料探討 04 二、研究方法介紹 07 三、研究步驟簡介 11 四、主要關鍵詞定義 12 第三節 先行研究與問題意識 14 一、《風月報》、《南方》系列雜誌相關研究 14 二、臺灣漢詩東亞地域的跨文化流動與漢詩人旅行 17 三、都市書寫與地誌書寫 22 第四節 論文章節概述與安排 24 第二章 櫻花眼界拓蓬萊:東渡「東京」 27 第一節 昭和時期的東京形象:以《臺灣日日新報》為例 29 一、東京都市發展史 29 二、臺灣與東京的交通往來 32 三、《臺灣日日新報》中的東京形象塑造模式 33 第二節 《風月報》、《南方》、《詩報》中的東京想像與意象 41 一、臺灣文化人眼中的東京形象:以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為例 41 二、《風月報》、《南方》、《詩報》的東京想像:以林清敦為例 47 三、《風月報》、《南方》、《詩報》的東京意象:吳子瑜〈東京雜詠〉組詩 54 第三節 臺灣視野下的東京形象、想像、意象比較 63 一、親官方媒體與民間記錄間的差異 63 二、日記記錄與漢詩敘述間的差異 65 三、餞別詩中之想像與旅行詩中之意象的異同 68 第三章 新京塞外冰霜冷:見聞「滿洲」 79 第一節 乍現臺灣人視野的「滿洲國」形象:以《臺灣日日新報》為例 82 一、滿洲重要都市發展概況:以旅順、大連、奉天、新京、哈爾濱為討論對象 82 二、臺灣與滿洲的交通往來 87 三、《臺灣日日新報》中的滿洲形象 90 第二節 《風月報》、《南方》、《詩報》中的滿洲想像與意象 94 一、臺灣文化人眼中的滿洲形象:以陳逢源《新支那素描》為例 94 二、《風月報》、《南方》、《詩報》的滿洲想像:以陳清輝、李海參、陳寄生為例 96 三、《風月報》、《南方》、《詩報》的滿洲意象:以魏清德、李海參、靜園生為例 107 第三節 臺灣視野下的滿洲形象、想像、意象比較 118 一、《臺灣日日新報》新聞記事與陳逢源〈滿鮮一瞥〉之滿洲形象差異 118 二、滿洲相關新聞記事、行前想像與旅行意象的分殊 123 三、鍾理和小說中的滿洲夢與旅滿漢詩中之行前想像、旅行意象之關係 125 第四章 舊國方開新國運:前進「南京」 129 第一節 1937年起的南京形象:以《臺灣日日新報》為例 132 一、南京都市發展史 132 二、臺灣與南京的交通往來 134 三、《臺灣日日新報》中的南京形象 138 第二節 《風月報》、《南方》、《詩報》中的南京想像與意象 145 一、1937年作家筆下的南京形象:以謝雪漁〈日華英雌傳〉為例 145 二、《風月報》、《南方》、《詩報》的南京想像:以謝雪漁、武全、蘇鴻飛為例 149 三、《風月報》、《南方》、《詩報》的南京意象:以謝雪漁、吳萱草為例 162 第三節 臺灣視野下的南京形象、想像、意象比較 179 一、親官方媒體與民間的南京形象對比 179 二、〈日華英雌傳〉的南京形象,與餞別詩、贈別詩的南京想像之書寫差異 181 三、餞別詩、贈別詩的南京想像與旅行詩的南京意象 182 第五章 結論 185 第一節 各章重點與發現 185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課題 190 參考書目 191

    參考書目

    一、戰前資料
    (一)日治時期報紙、刊物
    《臺灣日日新報》:明治31(1898)年5月6日創刊,至昭和19(1944)年3月31日,共發行15,836號。
    《風月》、《風月報》、《南方》、《南方詩集》復刻本。臺北:南天出版社,2001年6月。
    《詩報》復刻本。板橋:龍文出版社,2007年4月。
    《盛京時報》,盛京時報社。
    《滿洲日報新聞》,滿洲日報新聞社。
    《康德新聞》,康德新聞社。
    《南京新報》,南京新報社。
    《南京晚報》,南京晚報社。
    《中央導報》,南京出版社
    《首都旬刊》,南京市黨部宣傳科。
    《現代公論》,現代公論出版社。
    《大亞洲主義》,大亞洲主義與東亞聯盟月刊社。
    《中央週刊》,中央週刊社。

    (二)日治時期專書
    東京市(編),《東京案內》,1907年。
    《東京市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寫真帖》,1922年。
    長谷川宇太治,《支那貿易案內》。東京:亞細亞社,1924年。
    山根倬三,《支那、滿洲、朝鮮案內亞東指要》。東京:東洋協會,1925年。
    臺灣總督府,《臺灣始政40年史》,1935年 。
    礒部鎮雄,《大東京關係地誌目錄》。東京:旅の趣味會,1936年。
    日本航空輸送株式會社,《定期航空案內》昭和11年10月至昭和12 年3月。東京:日本航空輸送株式會社,1936 年。
    東京朝日新聞東亞問題調查彙編《植民地の再分割》。東京:朝日新聞,1937年。
    臺灣新民報(編),《臺灣人士鑑》。東京:湘南堂書店,1937年9月。
    布利秋,《北支案內》。東京:北支研究會,1938年。
    臺灣施行案內社,《現地踏查中支案內》。臺北:臺灣施行案內社,1939年。
    大竹文輔,《臺灣航空發達史》。臺北:臺灣國防義會航空部,1939 年。
    後藤朝太郎,《支那生活案內》。東京:黃河書院,1940年。
    東文雄,《朝鮮、滿洲、支那:大陸視察旅行案內》。東京:成光館,1940年。
    真鍋五郎,《滿洲都市案內》。大連:亞細亞出版協會,1941年2月。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臺灣航空事業ノ概況》。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41年10月。
    情報局(編),《大東亞共榮圈及び太平洋要圖》。東京:內閣印刷局,1941年。
    中村繁(編),《滿洲と開拓》。新京:滿洲建設勤勞奉仕隊實踐本部,1942年。
    大東亞文化協會(編),《大東亞文化の建設:文化の世界性》。東京:白揚社,1942年。
    本多熊太郎,《支那事変から大東亜戦争へ》。千倉書房,1943年。 
    井出季和太,《南進臺湾史考》。臺北:南天,1995年。據昭和18年[1943]誠美書閣東京初版影印。
    林進發,《臺灣人物評》。臺北:成文,1999年。據昭和4年(1929)刊本影印。
    林進發,《臺灣官紳年鑑》。臺北:成文,1999年。據昭和9年(1934)刊本影印。
    森山康平,《図説.日中戦争》。太平洋戦争研究会,2000年。
    田中正明,《南京事件の総括》。展転社,2001年。
    阿羅健一,《「南京事件」日本人48人の証言》,東京:小学館文庫,2003年。 
    笠原十九司,《南京事件》,東京:岩波新書,2004年。
    吉開又志太(著);黃得峰(編譯),《臺灣海運史(1895—1937)》。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9年6月。
    鷹取田一郎,《臺灣列紳傳》。桃園:華夏書坊,2009年6月。
    王學新(編譯),《日治時期籍民與國籍史料彙編》。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0年10月。
    興南新聞社(編),《臺灣人士鑑》。臺北:成文,2010年。

    二、專書:
    (一)中文部分
    詹宏志,《城市人——城市空間的感覺、符號和解釋》。臺北:麥田出版社,1989年6月。
    李恭蔚,《東亞近代史》。高雄,春暉出版社。1990年3月。
    吳密察,《臺灣近代史研究》。臺北:稻鄉,1990年。
    吳文星,《日據時期在臺「華僑」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林燿德 《重組的星空》。臺北:業強,1991年。
    李永熾,《日本的近代化與知識份子》。臺北:水牛出版,1991年。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編目室(編),《近史所檔案館藏中外地圖目錄彙編》。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
    李永熾,《日本近代史研究》。臺北:稻禾出版,1992年
    Max Weber(馬克斯‧韋伯)(著)康樂;簡惠美(譯),《非正當性的支配——城市的類型學》。臺北:遠流出版社,1993年10月。
    Mumford, Lewis(劉易士‧孟福)(著);宋俊嶺、倪文彥(譯),《歷史中的城市——起源、演變與展望》。臺北:建築與文化出版社,1993年12月。
    Miller, J. Hillis(著);單德興(編譯),《跨越邊界:翻譯•文學•批評》(New starts: performative topographies in literature and criticism)。臺北:書林,1995年8月。
    解學詩,《偽滿州國史新編》,北京:人民,1995年2月。
    Said, Edward W.(著);單德興(譯),《知識分子論》(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 the 1993 Reith lectures)。臺北:麥田出版,1997年11月。
    黃福慶,《近代日本在華文化及社會事業之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年。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臺北:聯經,1997年。
    汪毅夫,《臺灣近代詩人在福建》,臺北:幼獅文化,1998年。
    江寶釵,《臺灣古典詩面面觀》。臺北:巨流,1999年。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海峽學術,1999年。
    陳昭瑛,《臺灣與傳統文化》。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
    柳書琴,《殖民地經驗與臺灣文學:第一屆臺杏臺灣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遠流,2000年。
    高樂才,《日本“滿洲移民”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林玉茹,《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臺北:聯經,2000年。
    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年6月。
    劉紀蕙,《他者之域:文化身分與再現策略》。臺北:麥田出版,2001年。
    梁華璜,《臺灣總督府的「對岸」政策研究:日據時代臺閩關係史》,板橋:稻鄉出版社,2001年。
    郭怡君、楊永彬(編著),《風月、風月報、南方、南方詩集總目錄、專論、著者索引》。臺北:南天,2001年6月。
    《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日據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2年。
    許雪姬,《日治時期在「滿洲」的臺灣人》。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年。
    吉林省圖書館偽滿洲囯史料編委會(編),《偽滿洲囯史料》。北京:全囯圖書館文獻縮微複制中心,2002年。
    梁華璜,《臺灣總督府南進政策導論》,板橋:稻鄉出版社,2003年。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學論文集》。臺北:文津。2003年3月。
    矢內原忠雄(著); 林明德(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出版,2004年2月。
    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臺北:播種者,2004年4月。
    松浦章(著);卞鳳奎(譯),《日治時期臺灣海運發展史》。蘆洲:博揚文化,2004年7月。
    許俊雅,《講座FORMOSA:臺灣古典文學評論合集》。臺北:萬卷樓,2004年11月。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麥田,2004年12月。
    施懿琳,《臺灣歷史辭典》。臺北:遠流出版,2004年。
    楊蓮福,《臺北廳臺北茶商公會名單》。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
    林明德,《近代中日關係史》。臺北:三民,2005年。
    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認同與想像》。臺北:群學,2006年。
    陳培豐《同化的同床異夢》臺北:麥田出版,2006年。
    許世楷,《日本統治下的臺灣》。臺北:玉山社出版,2006年。
    荊子馨,《成為日本人——殖民地臺灣與認同政治》。臺北:麥田,2006年。
    卞鳳奎,《日治時期臺灣籍民在大陸及東南亞活動之研究(1895-1945)》。合肥:黃山書社,2006年5月
    卞鳳奎,《日治時期臺灣籍民在海外活動之研究(1895-1945)》。臺北:樂學書局,2006年7月。
    張靜茹,《上海現代性.臺灣傳統文人——文化夢的追尋與幻滅》。板橋:稻鄉,2006年9月。
    林明德,《日本近代史》。臺北:三民,2006年9月。
    翁聖峰,《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臺北:五南,2007年1月。
    若林正丈,《臺灣抗日運動史研究》。臺北:播種者,2007年3月。
    廖振富《臺灣古典文學中的時代刻痕:從晚清到二二八》。臺北:國立編譯館,2007年7月。
    中村哲(主編);林滿紅(監譯),《近代東亞經濟的歷史結構》。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2007年12月。
    許俊雅,《瀛海探珠——走向臺灣古典文學》。臺北:國立編譯館,2007年。
    陳室如,《近代域外遊記研究(一八四○─一九四五)》。臺北:文津,2008年1月。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臺北:五南,2008年5月
    劉曉麗,《異態時空中的精神世界——偽滿洲國文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
    梁華璜,《梁華璜教授臺灣史論文集》。板橋:稻鄉出版社,2008年10月。
    許賢瑤(編譯),《日治時代茶商公會業務成績報告書(1917-1944)》。新店:國史館,2008年12月。
    余美玲《日治時期臺灣遺民詩的多重視野》臺北:文津,2008年。
    吳密察(等),《帝國裡的「地方文化」:皇民化時期臺灣文化狀況》。臺北:新自然主義,2009年1月
    柳書琴,《荊棘之道: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臺北:聯經出版,2009年5月。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允晨,2009年7月。
    謝崇耀,《百年風華新視野:日治時期臺灣漢文學及文化論集》。臺南:臺南市立圖書館,2009年12月。
    何培齊(文字編撰);國家圖書館特藏組(編),《日治時期的海運》。臺北:國家圖書館,2010年4月。

    (二)外文部分
    芥川龍之介,〈或旧友へ送る手記〉,《現代日本文学大系43芥川龍之介集現代日本文学大系43芥川龍之介集》。東京:筑摩書房,1968年8月。
    櫻井正信(編),《歷史細見東京江戶案內》。東京:八坂,1979年。
    日本植民地研究會編,《日本植民地研究》。東京:龍溪書舍,1988年。
    淺田喬二,《日本植民地研究史論》。東京:未來社,1990年。
    駒込武,《植民地帝國日本の文化統合》。東京:岩波書店,1996年。
    西岡香織,《アジアの独立と「大東亜戰争」》。東京:芙蓉書房,1996年。
    片山邦雄,《近代海運とアジア》,東京:御茶の水書房,1996年。
    近藤正己,《總力戰と臺灣:日本植民地崩壞の研究》。東京:刀水書房,1996年。
    小熊英二,《<日本人>の境界:沖繩、アイヌ、臺灣、朝鮮、植民地支配から復帰運動まで》。東京:新曜社,1998年。
    植民地文化研究編集委員会編集,《特集「満洲国」文化と臺湾》。東京:不二出版,2002年。
    石剛,《植民地支配と日本語:臺灣、滿洲國、大陸占領地における言語政策》。東京:三元社,2003年。
    橋谷弘,《帝國日本と植民地都市》。東京:吉川弘文館,2004年。
    松浦章,《近代日本中国臺湾航路の研究》。大阪:清文堂出版,2005年。
    Duara, Prasenjit.《Sovereignty and authenticity : Manchukuo and the East Asian modern》(Lanham :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2003年)。
    Yang, Bing-Tsuen. 《Love from Manchuria》(Taipei : Yang’s Workshop,2004年)。
    edited by Mariko Asano Tamanoi.《Crossed histories : Manchuria in the age of empire》([Ann Arbor, MI] :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5年)。
    Di Cosmo, Nicola《Manchu-Mongol relations on the eve of the Qing Conquest : a documentary history》(Leiden ; Boston : Brill,2003年)。
    Matsusaka, Yoshihisa Tak. 《The making of Japanese Manchuria, 1904-1932》(Cambridge, MA :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2003年)。
    岡部牧夫等(執筆);日本植民地研究会(編),《日本植民地研究の現状と課題》。東京:アテネ社,2008年。
    森岡ゆかり,《近代漢詩のアジアとの邂逅》。東京:勉誠出版,2008年2月。

    三、單篇論文:
    (一)臺灣部分:
    施懿琳,〈日據時期臺灣古典詩的抗議精神與比興諷喻傳統〉,《古典文學》12,1992年,頁243-293。
    張國裕,〈臺灣詩社成立時間一覽表〉,《臺北文獻》直字122期,1997年12月,頁29。
    許雪姬,〈林獻堂著「環球遊記」研究〉。《臺灣文獻》49:2,1998年,頁1-33。
    施懿琳,〈臺灣古典文學的蒐集、整理與研究〉,《文學臺灣》,2001 年10月,頁28-45。
    龔鵬程,〈文人風月傳統的最後一瞥〉。《聯合文學》18:10,2002年8月,頁129-135。
    施懿琳,〈古典文學研究的再開展〉,《文訊》205,2002 年11月,頁46-48。
    許俊雅,〈日治時代臺灣文學史料的蒐藏與應用——以報紙、雜誌為對象〉,《文訊》214,2003年8月,頁29-36。
    黃美娥,〈對立與協力:日治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戰中傳統文人的典律反省及文化思維〉,《臺灣文學學報》4,2003年8月,頁37-71。
    林淑慧,〈日治末期「風月報」、「南方」所載女性議題小說的文化意涵〉。《臺灣文獻》55:1,2004年3月,頁205-237。
    施懿琳,〈日治時期臺灣左翼知識份子與漢詩書寫——以王敏川為分析對象〉,《國文學誌》8,2004年6月,頁1-34。
    廖振富,〈日治時期臺灣古典詩中的劉銘傳——以櫟社徵詩(1912)作品為主的討論〉,《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45,2004年7月,頁179-222。
    陳志瑋,〈《風月報》「風流與下流」論爭再考察——兼論〈花情月意〉的社會性〉。《臺北師院語文集刊》9,2004年11月,頁55+57-79。
    黃美娥,〈尋找歷史的軌跡:臺灣新、舊文學的承接與過渡(1895-1924)〉。《臺灣史研究》11:2,2004年12月,頁145-183。
    廖炳惠,〈打開帝國藏書:文化記憶、殖民現代、感性知識〉。《中外文學》33:7,2004年12月,頁57-75。
    黃美娥,〈臺灣古典文學史概說(一六五一—一九四五)〉。《臺北文獻直字》151,2005年3月,頁215-269。
    張惠珍,〈他者之域的文化想像與國族論述:林獻堂《環球遊記》析論〉。《臺灣文學學報》6,2005年,頁89-120。
    黃美娥,〈從詩歌到小說——日治初期臺灣文學知識新秩序的生成〉《當代》,2006年1月,頁42-65。
    黃美娥,〈差異/交混、對話/對譯: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身體經驗與新國民想像(1895~1937)〉《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8,2006年7月,頁81-119。
    黃美娥,〈日、臺間的漢文關係——殖民地時期臺灣古典詩歌知識論的重構與衍異〉。《臺灣文學研究集刊》2,2006年11月,頁1-32。
    陳室如,〈日治時期臺人大陸遊記之認同困境:以連橫《大陸遊記》與吳濁流《南京雜感》為例〉。《國立臺南大學人文研究學報》41:1,2007年4月。
    翁聖峰,〈臺灣文學與文化的盛事——《詩報》覆刻序〉,《國文天地》22:12,2007年5月,頁74-76。
    林淑慧,〈女體與國體:論謝雪漁之〈日華.英雌傳〉〉。《中國文學研究》24,2007年6月,頁119-152。
    柳書琴,〈傳統文人及其衍生世代:臺灣漢文通俗文藝的發展與延異(1930-1941)〉《臺灣史研究》14:2,2007年6月,頁41-88。
    謝佳樺、鄭定國,〈蘇鴻飛傳統漢詩初探——以寫景、懷古、節令詩為例〉。《文學新鑰》5,2007年6月,頁127-148。
    余美玲,〈烏衣國、詩社與「遺民」——林爾嘉生平與文學活動探析〉。《臺灣文學研究學報》5,2007年10月,頁79-140。
    陳室如,〈對鏡隱喻——日治時期臺灣遊記的重層觀照〉。《臺灣文獻》58:4,2007年12月。
    阮淑雅,〈寫在大東亞聖戰之外——論吳漫沙連載於《風月報》之〈桃花江〉(1937-1939)〉。《中極學刊》6,2007年12月,頁1-22。
    黃美娥,〈奮飛在二十世紀的新世界:魏清德的現代性文化想像與文學實踐(上)、(下)〉。《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17:12,2007年12月,頁18-22;18:1,2008年1月,頁48-59。
    蔡佩均,〈啟蒙「新女性」:《風月報》系列雜誌中的(反)摩登論述與婚戀書寫〉。《臺北文獻直字》167,2009年3月,頁55-96。
    游勝冠,〈同文關係中的臺灣漢學及其文化政治意涵——論日治時期漢文人對其文化資本「漢學」的挪用與嫁接〉。《臺灣文學研究學報》8,2009年4月,頁275-306。
    黃美娥,〈久保天隨與臺灣漢詩壇〉。《臺灣學研究》7,2009年6月,頁1-27。
    江寶釵,〈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對世務之肆應——以連橫的漢學傳播事業為觀察核心〉,《成大中文學報》26,2009年10月,頁81-117。
    蕭李居,〈變調的國民政府:汪、日對新政權正統性的折衝〉。《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32,2009年11月,頁125-168。
    經盛鴻,〈日偽時期南京的作家與文學創作〉。《傳記文學》96:3,2010年3月,頁50-57。
    黃美娥,〈「文體」與「國體」——日本文學在日治時期臺灣漢語文言小說中的跨界行旅、文化翻譯與書寫錯置〉。《漢學研究》28:2,2010年6月,頁363-396。
    施懿琳、陳曉怡,〈日治時期府城士紳王開運的憂世情懷及其化解之道〉,《臺灣學誌》2,2010年10月,頁49-77。

    (二)大陸部分:
    胡阿祥,〈南京歷史文化概說及其研究回顧(上)〉。《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2008年3月,頁37-44。
    胡阿祥,〈南京歷史文化概說及其研究回顧(下)〉。《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2008年7月,頁37-43。
    呂秀一,〈「滿洲國」的國籍問題與日本的政策〉。《東疆學刊26:4》,2009年10月,頁69-73。

    (三)研討會論文:
    河原功(著);松尾直太(譯),〈1937年臺灣文化、臺灣新文學狀況——圍繞著廢止漢文欄與禁止中文創作的諸問題〉。行政院文建會主辦,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承辦,「臺灣文學史書寫國際研討會」,2002年11月22-24日)
    柳書琴,〈《風月報》中的同文論述:殖民主義附身的悲劇〉,中正大學「文學傳媒與文化視野國際學術研討會」,2003年11月。
    柳書琴,〈從官製到民製:自我同文主義與興亞文學(Taiwan,1937-1945) 〉,第一屆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現代文學的歷史迷魅」,2003年11月。
    陳室如,〈誰的風景?——《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旅行書寫研究〉。「紅樓論壇:臺灣師大國文學系教師文學研究成果發表會」。2008年12月。
    陳室如,〈誰的風景?——《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旅行書寫研究〉。《國文學報》10,頁25-48,2009年6月。
    陳室如,〈單一與多元——《臺灣日日新報》古典遊記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系主辦,「臺灣古典散文學術研討會」。2009年12月19-20日。
    洪致文、鄭涵娟:〈二十世紀初臺灣漢詩人洪以南之現代文明旅遊足跡〉。中華民國文化研究學會、成功大學外文系主辦,文化研究學會2010 年會,「文化生意:重探符號/資本/權力的新關係」研討會,2010年1月9-10日。

    四、學位論文:
    柳書琴《戰爭與文壇:日據末期臺灣的文學活動(1937.7-1945.8)》,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1994年。
    李哲全,〈「滿洲國」(1932-1945)的創建與中日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郭怡君,〈「風月報」與「南方」通俗性之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川路祥代《殖民地臺灣文化統合與臺灣傳統儒學社會(1895-1919)》,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徐千惠,〈日治時期臺人旅外遊記析論:以李春生、連橫、林獻堂、吳濁流遊記為分析場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春美,〈決戰《南方》戰爭體制下的新舊文學論爭〉。臺北師範學院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蔡佩均,〈想像大眾讀者:「風月報」、「南方」中的白話小說與大眾文化建構〉。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歐陽瑜卿,〈準/決戰體制下的女性發聲——《風月報》女性書寫與主體性建立的關係探討〉。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張淵盛,〈林爾嘉及其文學活動探析〉。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高嘉謙,〈漢詩的越界與現代性:朝向一個離散詩學(1895-1945)〉。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曾令毅,〈日治時期臺灣航空發展之研究(1906-1945)〉。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邱雅萍,〈從日刊報紙「漢文欄廢止」探究「臺灣式白話文」的面貌〉。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陳莉雯,〈島都」與「戀愛」:《風月報》相關書寫的再現與想像〉。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黃耀賢,〈青樓敘事與情色想像——以《三六九小報》和《風月》報系為分析場域(1931-1944)〉。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李婉甄,〈藝術潮流的衝擊與交會:日治時期魏清德的論述與收藏〉。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鄭明珠,〈謝雪漁小說《櫻花夢》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張明權,〈同文論述下的臺灣漢詩壇(1931-1945)〉。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王俐茹,〈臺灣文人的記者初體驗及其創作實踐——以李逸濤為例的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王偉莉,〈日治時期臺中市區的戲院經營(1902-1945)〉。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蔡佩玲,〈「同文」的想像與實踐: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謝雪漁的漢文書寫〉。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張美雲,〈《風月報》中白話小說的女性意象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五、國科會研究計畫成果:
    柳書琴:「新東亞」共同體的歧義演繹:以戰爭期臺灣漢文文藝誌《風月報》、《南方》為例」,計畫編號:NSC93-2411-H-007-026- 。2004年8月1日—2005年7月31日。
    陳室如:「曖昧的風景——日治時期臺灣旅行文學研究——以《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民報》漢文作品為分析場域」,計畫編號:NSC97-2410-H-003-129- 。2008年1月1日—2008年9月30日 。

    六、電子資料庫:
    臺灣瀛社詩學會
    http://www.tpps.org.tw/phpbb/viewtopic.php?f=1&t=1443
    智慧型全臺詩資料庫
    http://xdcm.nmtl.gov.tw/twp/TWPAPP/ShowAuthorInfo.aspx?AID=000647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