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迎禾
Tsai Ying Her
論文名稱: 應用五聲音階於國小六年級音樂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
指導教授: 陳淑文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43
中文關鍵詞: 五聲音階音樂補救教學
外文關鍵詞: Pentatonic scale, music remedial courses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運用「五聲音階」於國小六年級音樂補救教學課程的教學模式與學習成效。研究者以彰化縣某國小六年級32名學生為研究對象,自行設計音樂補救教學課程,透過肢體律動、節奏說白、即興創作、歌唱、直笛吹奏、多聲部合奏等教學元素之應用,將五聲音階融入課程中,做為音樂補救教學素材。
    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擔任實際教學者,並搭配導師及三名協同研究者組成教學研究團隊,除事先蒐集相關文獻資料外,在教學實施過程中,以教師教學日誌、學生及協同研究者訪談記錄與觀察誌、音樂能力測驗、問卷調查表等為主要資料蒐集來源,再參酌協同研究者的建議,分析歸納得致研究結果如下:
    一、五聲音階適用於國小六年級音樂補救教學課程模式。
    二、運用五聲音階於國小六年級音樂補救教學有其實質成效
    (一)提升學生的音樂認知能力。
    (二)提升學生參與音樂活動的情意態度。
    (三)提升學生音樂技能。
    三、「五聲音階音樂補救教學」需要學校樂器設備與環境的配合。
    四、教師正確示範與持續的努力,能有效解決學生遇到的困難。
    五、行動研究能有效解決「五聲音階音樂補救教學」在實務上所遭遇的問題。
    最後,依據以上結論,分別針對:教師、學校行政、教育主管機關與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參考。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use of "pentatonic scale" in the teaching mode of music remedial courses for sixth graders and its learning outcomes. With 32 six grade students from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Changhua County as the study subjects, music remedial courses were designed, and physical rhythm, speech rhythm, improvisation, singing, recorder playing, multi-part ensemble and pentatonic scale were integrated into the curriculum and used as the teaching materials for music remedial courses.

    The research team was composed of the homeroom teacher, three co-researchers and the researcher who served as the actual instructor. In addition to the collection of relevant literature in advance, teaching logs, interview and observation records, music aptitude tests, and responses to questionnaire were used as the main source of data collection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eaching mode. Also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recommendations of collaborative researchers, the study reach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summary of findings of the study:

    1. Pentatonic scale is applicable to the sixth grade students’ music remedial classes.

    2. The application of pentatonic scale to the sixth grade students’ music remedial classes offers several good outcomes.

    (1) It enhances the cognitive ability for a student’s learning of music.
    (2) It promotes the affective attitude of a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musical activities.
    (3)It enables a student to enhance music skills

    3. The application of pentatonic scale to the sixth grade students’ music remedial classes should include the school’s musical equipment and resources needed.

    4. The correct demonstration and sustained efforts of the teacher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by students.

    5. Action research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application of pentatonic scale.

    Finally, the study attempted to provide data summaries and recommendations that could be used by teachers, school administrators, education authorities as well as a basis for future research efforts.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3 第三節 名詞釋義……………………………………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五聲音階……………………………………9 第二節 五聲音階在奧福教學中的相關研究 …… 22 第三節 五聲音階在柯大宜教學中的相關研究……31 第四節 國小六年級音樂補救教學之相關文獻……45 .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59 第一節 研究方法………………………………… 59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場域………………………… 64 第三節 研究工具的發展………………………… 68 第四節 研究流程………………………………… 70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71 第六節 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 7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87 第一節 應用五聲音階於國小六年級音樂補救教學 之課程模式………………………………………… 87 第二節 應用五聲音階於國小六年級音樂補救教學之 教學效益………………………………………………118 第三節 應用五聲音階於國小六年級音樂補救教學 所遭遇的困難與因應策略……………………………15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61 第一節 結論……………………………………… 161 第二節 建議……………………………………… 167 參考文獻 ……………………………………… 170 一、 中文部分……………………………………… 170 二、 翻譯書籍……………………………………… 173 三、 網路資料……………………………………… 174 四、 西文部分……………………………………… 174 附 錄 ……………………………………… 176 附錄一音樂能力測驗…………………………………176 附錄二音樂學習態度問卷……………………………182 附錄三學習成效問卷調查表…………………………183 附錄四學習單舉隅……………………………………184 附錄五研究教學課程設計……………………………187 附錄六教學活動照片舉隅……………………………220 附錄七教師教學前診斷日誌編碼舉隅………………231 附錄八教師教學日誌原始資料舉隅…………………232 附錄九教師教學日誌編碼與歸類舉隅………………234 表次 表 2-1-1 臺灣福佬語聲調譜…………………… 11 表 2-1-2 臺灣族群音樂內涵分析……………… 12 表 2-1-3 不同的音樂教學法與音樂教學理論之 五聲音階調式主張……………………………………15 表 2-3-1 匈牙利普通學校音樂課程…………… 40 表 2-3-2 中國漢族民謠在各音階調式上 之分佈統………………………………………………43 表2-4-1 皮亞傑認知發展論中的音樂發展…… 51 表2-4-2 Swanwick and Tillman 的 螺旋模式第三階段……………………………………52 表2-4-3 兒童音樂能力發展分析表…………… 54 表2-4-4 兒童音樂發展特色與順序………… …55 表 2-4-5 1993年國小音樂課程標準………… 56 表 2-4-6 1993年版音樂課程標準之進步優點 與需改進之方向………………………………………57 表 3-2-1 協同研究者…………………………… 66 表 3-2-2 協同專家……………………………… 67 表 3-5-1 資料標記說明表……………………… 71 表 3-6-1 五聲音階音樂補救教學課程計畫表… 75 表 3-6-2 五聲音階音樂補救教學內容進度表… 79 表 4-1-1 1993年版音樂課程標準……………… 88 表 4-1-2 柯大宜音樂基礎訓練小學階段的 教學建議與順序………………………………………89 表4-1-3 節奏聽辨能力前測結果百分比…………90 表 4-1-4 二聲部節奏聽辨……………………… 92 表 4-1-5 音高旋律聽辨前測結果百分比……… 93 表 4-1-6 二聲部旋律聽辨前測結果百分比…… 94 表 4-1-7 三聲部旋律聽辨前測結果百分比…… 95 表4-2-1 「節奏聽辨」評量教學前後百分比……118 表4-2-2 「二聲部節奏聽辨」評量教學 前後百分比……………………………………………119 表4-2-3 「音高旋律聽辨」評量教學 前後百分比……………………………………………121 表4-2-4 「二聲部旋律聽辨」評量教學 前後百分比……………………………………………122 表4-2-5 「三聲部旋律聽辨」評量教學 前後百分比……………………………………………123 表4-2-6 學生對音樂課喜愛度前後態度及 百分比的改變…………………………………………125 表4-2-7 學生學習音樂的自信前後態度及 百分比的改變……………………………………… 130 表4-2-8 學生上音樂課的專心度前後態度及 百分比的改變…………………………………………134 表4-2-9 學生對學習音樂的興趣前後態度及 百分比的改變…………………………………………139 表4-2-10 學習成效問卷調查人數與百分比…… 151 圖次 2-3-1 John Curwen手號記譜……………………34 圖 2-3-2 節奏名…………………………………… 35 圖 2-4-1 Swanwick and Tillman(1986) 音樂發展螺旋圖……………………………………… 52 圖3-1-1 行動研究流程圖……………………………61 圖3-2-1 教學環境……………………………………65 圖3-4-1 研究流程甘特圖……………………………70 圖4-1-1 節奏聽辨能力前測結果百分比……………91 圖4-1-2 二聲部節奏聽辨前測結果百分比……… 92 圖4-1-3 音高旋律聽辨前測結果百分比………… 93 圖4-1-4 二聲部旋律聽辨前測結果百分比……… 94 圖4-1-5 三聲部旋律聽辨前測結果百分比……… 95 圖4-2-1 「節奏聽辨」評量教學前後百分比………119 圖4-2-2 「二聲部節奏聽辨」評量教學 前後百分比…………………………………………… 120 圖4-2-3 「音高旋律聽辨」評量教學前後百分比…121 圖4-2-4 「二聲部旋律聽辨」評量教學 前後百分比…………………………………………… 122 圖4-2-5 「三聲部旋律聽辨」評量教學 前後百分比…………………………………………… 124 圖4-2-6 學生對音樂課喜愛度前後態度及 百分比的改變………………………………………… 125 圖 4-2-7 學生學習音樂的自信前後態度及 百分比的改變………………………………………… 130 圖4-2-8 學生上音樂課的專心度前後態度及 百分比的改變………………………………………… 135 圖4-2-9 學生對學習音樂的興趣前後態度及 百分比的改變………………………………………… 139 圖 4-2-10 學習成效問卷調查人數與百分比…… 152 譜次 譜 2-1-1 歌曲太陽頑固節奏……………………… 17 譜 2-1-2 歌曲茉莉花頑固旋律…………………… 17 譜 2-1-3 和弦式波頓……………………………… 17 譜 2-1-4 交錯式波頓……………………………… 18 譜 2-1-5 移動式波頓……………………………… 18 譜 2-1-6 語言節奏卡農…………………………… 18 譜 2-1-7 旋律卡農………………………………… 19 譜 2-1-8 歌曲卡農………………………………… 19 譜 2-1-9 異曲同唱歌曲茉莉花與紫竹調………… 19 譜 4-2-1 學生創作作品1……………………………149 譜 4-2-2 學生創作作品2……………………………150

    參 考 文 獻
    一、 中文部分
    王沛綸(1963)。音樂辭典。臺北:樂友書房。
    王毓雅(2001)。國小中年級音樂課程分析及應用現況—達克羅茲、柯大宜及奧福教學法對中年級音樂課程之影響。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妲娜、修海林、尹愛青 (2002)。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上海:上海教育。
    杜正治 (1993)。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臺北:心理。
    林寶山(1992)。個別化教學之理論與實際—凱勒教學模式之研究。臺北:五南出版。
    吳 疊(1998)。中國民歌的旋律結構與調式。臺北:全音樂譜
    吳舜文(2003)。創意的學習與教學---音樂教育師資創造力教育之規劃研究。載於徐秀菊(主編),中小學藝術教育師資培育與實務研討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紀華冠(1996)。柯大宜的音樂教學手冊。新竹:同作者。
    姚世澤(1999)。從現代音樂教育哲學觀─論「藝術與人文」的教改理念。「藝術與人文」之全人教育研討會論文集。
    徐天輝(1993)。高大宜教學法。臺中:育華出版社。
    洪惟仁(1990)。〈語調與曲調的關係〉《台灣河佬語聲調研究》臺北:自立晚報社。
    洪惟仁(1996)。歌仔戲教材---臺灣話音韻入門。臺北: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
    洪櫻娟、莊敏仁(2006)。國小學童歌唱表現成敗歸因之調查。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0(2),33-60。
    康謳(1980)。大陸音樂辭典(初版)。臺北:大陸。
    郭生玉(1995)。國中學生成敗歸因和學業冒險取向、學習失敗忍受力關係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8,59-76。
    郭芳玲(2003)。探討奧福教學之哲理運用於藝術與人文課程領域之方法。音樂藝術期刊,3,33-76。
    陳長春(1992)。加強補救教學的意義。中縣文教,第13期。
    陳淑文(1995)。音樂與繪畫關聯性之研究。台北:樂韻。
    陳淑文(2000)。應用五聲音階培養多聲部音樂的能力。國教世紀,190期,43-50。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陳惠齡(2003)。幼兒音樂律動教學。臺北:華騰文化。
    陳藝苑(2004)。奧福教學法對兒童音樂啟發思考之重要性。 通識論叢,3,27-45。
    陳映蓉(2005)。達克羅士音樂節奏教學法於國小三年級音樂學習之應用。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音樂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蕙慧(1994)。從教育觀點探討奧福的教學理念。奧福教育年刊,第一期,
    29~33。
    張新仁(1995)。教學原理與策略。載於王家通主編的教育導論。臺北:五南。
    張新仁、邱上真、李素慧(1999)。國中學習困難學生之補救教學方案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NSC 88-2614-H-017-011)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教育學刊,17,85-106
    教育部(1993)。民國82年國民小學音樂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
    路麗華(2003)。首調唱名法於提升兒童五聲音階調式感之研究----以國小四年級一學年之行動研究為例。臺南:國立臺南師範學院音樂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瑞琴(2005)。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
    楊蔭瀏(1986)。語言與音樂。臺北:丹青。
    楊世華(1993)。奧福(Orff)與柯大宜(Kodaly)教學法於音樂行為與創造行為比較之研究---二個小團體之觀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世華(1994)。奧福教學法的創造觀。奧福教育年刊,1,34-38 。
    楊立梅(1994)柯達尹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北京:中國人民大。
    楊艾琳(1999)。藝術教育教師手冊---國小音樂篇。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楊立梅(2000)柯達尹音樂教育思想與匈牙利音樂教育:上海教育。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心理。
    管淑華(2002)。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設計與實施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英淑(1995)。國民小學音樂科新舊課程標準之比較。板橋: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劉英淑(1997)。柯大宜理念於我國國民小學音樂新課程標準一年級音感教學、認譜教學之運用。國教學報,9,71-116。
    蔡蕙娟(1986)。奧福與高大宜教學之應用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鄭方靖(1990)。高大宜音樂教學總論與實例。臺北:樂苑。
    鄭方靖(1997)。樂理要素教學策略及活動實例。高雄:復文。
    鄭方靖(2002)。當代四大音樂教學法之比較與應用。高雄:復文。
    鄭方靖(2003)。柯大宜音樂教學法之理論與實務。高雄:復文。
    鄭瓊英(1991)。皮亞傑、布魯納、蒙特梭利的發展學習理論在兒童音樂教育上的應用。音樂教育,19,30-40。
    鄭佳伶(2008)。與腦相容的國小音樂課程教學與音樂學習動機及音樂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音樂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上仁(1992)。臺灣民謠。臺北:眾文。
    簡上仁(2001)。台灣福佬語言語言聲調與歌曲曲調的關係與創作之研究。臺北:眾文。
    蕭奕燦(1987)。明日世界---談卡爾奧福教學。嘉義師專學報,17,101~146。
    蕭奕燦(1989)。即興式的音樂教學。嘉義師院學報, 2,299~346。
    蕭奕燦(1992)。看看我的孩子們作曲。教師之友,33(5),52~60。
    蕭奕燦(1995)。中國語言在音樂上的應用。嘉義師院學報, 9,710~741。
    蘇郁惠(1995)。兒童音樂性向與相關因素之探討。中等教育, 46(4),
    34-43。
    蘇郁惠(2003)。兒童音樂性向發展與音樂環境關係之探討。新竹師院學報, 16 ,265-292。
    Choksy, L.,王淑姿(1992)。中國高大宜音樂教育法。臺北:五千年。

    二、 翻譯書籍
    李茂興譯(1997)。Hoffer C. R.著。音樂教育概論(Introduction to Music Education.)。臺北:揚智文化。
    林勝儀譯(2008)。音樂之友社編。新編音樂辭典(樂語)。臺北:美樂。
    謝朝鐘譯(1992)。Szony, E. 著。實用科達意教學法。。臺北:九宮文化。
    謝朝鐘譯(1991)。Killer,W. 著。奧福教學法。臺北:九宮文化。
    蘇恩世、蔡烈光、陳惠齡譯(1987)。Orff, C. & Keetman, G. 著。奧福教學法兒童音樂第一冊五聲音階。 臺北:天主教文物服務中心。

    三、網路資料
    謝苑玫(2001)。音樂課程的改革與創新。2008年,10月16日。取自http://www.nknu.edu.tw/~edu/item/item4-article.file/item4-article1 6.htm

    四、西文部分
    Carley, I. M.(1977).Orff Re-Echoes, American Orff-Schulwerk Association.
    Choksy, L. (1981).The Kodaly Context. Prentice Hall.
    Campbell, P. S. (1989). An application of music learning theory of the principles of Jacques-Dalcroze. Readings in Music Learning Theory by Walters & Taggart, 272-285.
    Carder,P. & Landis,B.(1990).The Orff approach.In P. Carder(ED.),The eclectic curriculum in American music education(pp.109~136).Reston,VA:Music Educators National Conference.
    Frazee, J.& Kreuter,K.(1987).Discovering Orff. New York:Schott.
    Goodkin,D.(1994)Music as a Malticultural Education.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July,39~43.
    Goodkin, D. (2002). Play , Sing & Dance. New York: Schott .
    Hargreaves,D.J. & Zimmerman,M.P.(1992).Handbook of Music Teaching and Learning :A Project of the Music Educators national conference. New York: Schirmer Books.
    Keetman, G. (1970). Elementaria. New York: Schott.
    Kodaly, Z. (1974). The selected writings of Zoltan Kodaly. New York: Boosey
    & Hawkes.
    Mickolajak, M.T.(2003) Beginning steps to improvisation. Teaching Music,4,40~44.
    Orff,C.(1950).Orff Schulwerk,musik fur kinder.London: Schott.
    Orff,C.(1978). The Schulwerk (in English). New York:Schott.
    Swanwick,K. , & Tillman, J.(1986). The sequence of musical development : A study
    of children’s composition. British Journal of Music Education, 3,305-339.
    Warner,B.(1991).Orff-Schulwerk applications for The classroom.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