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菁芬
論文名稱: 家長參與、教師態度與學生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
指導教授: 鄭淵全博士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家長參與教師態度學習適應
外文關鍵詞: Parents’ concernment, Teachers’ Attitudes, Accommodation In Learning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我國教育體系中,教師、學生和家長一直是息息相關的三元素,本研究為了解家長參與、教師態度與學生學習適應情形三者間的關係,以國民小學四年級學生、家長及教師為對象,透過分層隨機取樣方法進行問卷調查,總計發出860份問卷,回收761份,其中有效問卷計有家長部分347份、學生部分347份及教師部分67份,三份量表之累積解釋變異量分別為60.71%、69.08%、69.04%,α係數分別為.8725、.9104、.8209,皆有不錯之信效度。
    歸納研究發現,要了解學生學習適應的情形必須從家庭、學校與人際不同層面來探討:家長參與確實和家庭背景有顯著差異存在,其中也包括雙薪及子女數等因素。此外,家長參與及學生學習適應情形呈現顯著正相關;另ㄧ方面,教師態度與家長參與及學生學習適應卻無顯著關係。換言之,我們可以從家長參與程度來預測學生學習適應之情形,家長參與才是影響學生學習的關鍵因素之ㄧ。本研究期望能根據以上研究結果,提供教育單位在政策規畫之方向,諸如規畫良善之親師合作方案,提升學生學習適應;並提供未來研究方向,針對親師、親子或師生議題編擬更周延之研究工具,或針對個案情形進行深度探討。


    Under the system of our education, teachers, parents and students are always related to each other. To figure out the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among the “Parents’ Concernment”,“Teachers’ Attitudes” and “Students’ Accommodation In Learning”, I made a research which the main subjects are of the grade 4 students, the parents and the teachers. I made a total of 860 surveys and retrieved 761 valid ones which are: 347 from the students, 347 from the parents and 67 from the teachers. The variation quantity accounted for 60.71%、69.08%、69.04%,and the Cronbach α are .8725、.9104 and .8209 .

    From the research, I conclude that to realize the Students’ Accommodation In Learning, we should discuss the different sections of the family and school first. The Parents’Concernment is affected by the family background, the parents’ double incomings and the number of children. More than that, the Students’ Accommodation In Learning are related to Parents’ Concernment. The Teachers’ Attitudes are not concerned with Parents’ Concernment and Students’ Accommodation In Learning, instead. Which means, we can definitely say that the Parents’ Concernment is the main factor of effecting Students’ Accommodation In Learning.

    I look forward my research to offer an efficient suggestion of improving the students’ learning in our education system and mark out a great direction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students, parents and teachers. Also help to study the particular case in the further research.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研究假設與名詞解釋…………………………………… 5 第三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11 第二章文獻探討 第一節家長參與的探討………………………………………… 13 第二節教師態度的探討………………………………………… 32 第三節學習適應的探討………………………………………… 47 第三章研究方法 第一節研究架構………………………………………………… 69 第二節研究方法與對象………………………………………… 73 第三節研究工具………………………………………………… 75 第四節正式施測………………………………………………… 87 第五節資料處理………………………………………………… 91 第四章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家長參與、教師態度及學生學習適應情形之現況分析…95 第二節不同家庭特質之家長參與、學生學習適應之分析……101 第三節不同家長參與情形與學生學習適應情形之差異分析…109 第四節不同教師態度和家長參與之差異分析 ……………… 111 第五節家長參與、教師態度與學生學習適應情形之相關分析115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結論…………………………………………………… 121 第二節建議…………………………………………………… 127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133 貳、英文部分………………………………………………… 142 附錄 附錄一………………………………………………………… 147 附錄二………………………………………………………… 153 附錄三………………………………………………………… 159 附錄四………………………………………………………… 164 附錄五………………………………………………………… 167 附錄六………………………………………………………… 170 表次 表2-1 中外各研究者對家長參與之定義整理表………………… 15 表2-2 中外研究者分析家長參與的現況類型表………………… 24 表2-3 國內常用教師態度量表彙整……………………………… 37 表2-4 國外常用教師態度量表彙整……………………………… 38 表2-5 國內外研究者對於適應之詮釋…………………………… 47 表2-6 國內研究學習適應之定義………………………………… 50 表2-7 國內學習適應之相關研究………………………………… 52 表2-8 研究學習適應的評量工具與向度………………………… 60 表3-1 預試問卷樣本分配………………………………………… 76 表3-2 學生量表因素分析………………………………………… 77 表3-3 學生量表因素分析後層面題項…………………………… 78 表3-4 家長量表因素分析………………………………………… 78 表3-5 家長量表因素分析後層面題項…………………………… 79 表3-6 教師量表因素分析………………………………………… 80 表3-7 教師量表因素分析後層面題項…………………………… 81 表3-8 學生量表信度分析………………………………………… 82 表3-9 家長量表信度分析………………………………………… 82 表3-10 教師量表信度分析 ……………………………………… 83 表3-11 學生分量表與總量表相關係數 ………………………… 84 表3-12 家長分量表與總量表相關係數 ………………………… 84 表3-13 教師分量表與總量表相關係數 ………………………… 85 表3-14 正式施測樣本取樣分配表 ……………………………… 88 表4-1 家長參與之現況分析摘要表……………………………… 95 表4-2 教師態度之現況分析摘要表……………………………… 97 表4-3 學生學習適應之現況分析摘要表………………………… 99 表4-4 不同家庭特質之家長參與差異分析摘要表……………… 101 表4-5 不同家庭特質之學生學習適應情形差異分析摘要表…… 104 表4-6 不同家長參與在學生學習適應情形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109 表4-7 不同教師態度和家長參與情形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111 表4-8 教師態度、家長參與及學生學習適應情形之相關分析摘要表…115 圖次 圖2-1 影響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結果的分析模式………………… 30 圖2-2 親師互動整合模式………………………………………… 44 圖2-3 適應困難形成過程………………………………………… 63 圖3-1 研究架構圖………………………………………………… 69

    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分
    王振興、張善楠(1996)。學校自主與家長參與-台東縣小學教師對「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工作」的態度調查。「教育改革:理論與實際」國際學術研討會。
    王威傑 (1997)。國民小學家長會及其運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姿文(2003)。國小資源班回歸學生在普通班的學習適應研究---以台中縣一所國小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王振宇(2000)。國中學生學習適應統整模式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王淑芬(1991)。保護管束青少年之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柏元 (1999)。台中縣國小原住民學童家庭因素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王保進(2002)。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市:心理。
    王沂釧(1994)。家庭結構、家庭關係與青少年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任晟蓀(1985)。國民小學教師工作現況及工作滿足之研究。台東師專學報,13,231-348。
    余啟名(1994)。國小單親兒童其學業成就、自我觀念與生活適應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李坤崇(1992)。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賡續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5,83-122。
    李坤崇、邱美華(1991)。國中國小學生學習適應之個人因素探討。輔導月刊,27,8-21。
    林天祐(2000)。教育行政革新。台北:心理。
    林明地 (1995)。學校與社區關係:從家長參與學校活動的理念談起。教育研究雙月刊,51,30-40。
    林明地(1998)。家長參與學校活動與校務:台灣省公私立國民中小學校長的看法分析。教育政策論壇,1(2),155-187 。
    林明地(1999)。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研究與實際:對教育改革的啟示。教育研究資訊,7(2),61-79。
    林春貴 (2003)。國中家長、教師對家長參與學校事務與組織氣氛、行政決定關係知覺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利俐(2003)。家長參與學校義工組織個案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怡秀(2000)。台北市提早入學資優生之追蹤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素妃(1992)。增進學習技巧的團體輔導對學習適應欠佳兒童的影響效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清江(1983)。文化發展與教育革新。台北市:五南。
    林進材(1992)。國小六年級城村學生之學習適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麗琳(1995)。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學習風格、學習適應與學業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吳武典(1983)。學校輔導工作,五版。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吳金香(1979)。父母教養方式與國中學生自我觀念的關係。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1,431-439。
    吳新華 (1993b)。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問題之研究。國教之友,44(3),27-36。
    吳新華(1991)。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問題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初等教育學報,4,199-253。
    吳新華(1989)。學習方法效率量表(小學生用)修訂報告。台南師院學報,22,55-80。
    吳宗賢(1977)。學生個人品質與教師期待及喜愛的關係。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16,27-76。
    吳璧如(1997)。校長及教師對家長參與的態度與教育歷程中家長參與的類型及效能關係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6-2413-H018-010)。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吳璧如(1998)。教育歷程中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國教學報,10,1-36。
    吳宗立(1998)。創造和諧雙贏的親師溝通。菁莪,第九卷第四期,頁10-15。
    吳明清(1983)。青少年價值觀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明隆(2007)。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台北:知城數位科技。
    吳燕如 (1998)。華人父母的權威觀念與行為-海內外華人家庭教育之比較研究。載於喬健、潘乃右主編:中國人的觀念與行為。高雄:麗文。
    吳秋珍(2002)。桃園縣國民小學班級親師協會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
    施智元(2004)。台北縣市國小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的現況與阻礙因素調查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麗玲 (1999)。台北市國小學生家長參與學校事務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高明珠(1999)。國小兒童親子關係、內外控人格特質、社會支持與其生活及學習適應相關之研究。 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姚若芹(1986)。母親就業、家庭社經地位、父母態度與國中生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馬榮哲(2004)。國小教師工作價值觀與教學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南。
    徐善德(1997)。高職教師工作價值觀、組織承諾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徐慕蓮(1987)。個人及家庭因素影響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孫敏芝(1989)。教師期望與師生交互作用:一個國小教室的觀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錫珍(1979)。教師期待與師生社會互動及學生個人品質之關係研究。師大教育心理學報,12,183-194。
    馮聖宗(1997)。師院公費生與自費生生活適應、教師態度及對師資培育制度意見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馮朝霖(1995)。家長參與學校的各項權利之探討會議記錄。教師人權,67,25-26。
    陳枝烈(1994)。排灣族山地國小學生家長參與子女學習活動之研究。教育研究,40,52-63。
    陳良益(1996)。我國國小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青青(1972)。師資態度量表之編製。台北市立師專學報,1,154-188。
    陳博政(1983)。國中能力分班、教師期望與教師教學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英豪(1985),影響測驗結果的因素。測驗年刊,32,211-218。
    陳英豪、林正文、李坤崇(1988)。我國國小學生學習適應之評量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案研究報告。
    陳英豪、汪榮才、李坤崇(1993)。國中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國教之友,44(3), 5-14。
    陳李綢 (1980)。教師喜愛學生程度與學生社交地位、成就動機及內外控信念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3,187-194。
    陳奎熹(1991)。教育社會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春興、楊國樞(1983)。心理學。台北市:三民書局。
    張芬芬(1984)。師大結業生分發實習前後教學態度與任教意願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明侃(1998)。桃園縣國民小學家長會參與校務運作之研究分析。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德銳(2000)。以親師合作提升學校品質。新講臺,3,6-12。
    張茂源(2001)。從家長參與談親師合作的推展。教師之友,42(2),58-63。
    張春興(2000)。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慧文(1984)。國小師生領導類型、師生關係及班級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景媛(1988)。教學類型與學習類型適配性研究暨學生學習適應理論模式的驗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進上(1995)。如何協助適應困難的學生。國教之友,538,19-23。
    張金圓(1990)。國小單親兒童行為困擾、生活適應與成就動機之調查研究。輔導月刊,26(7、8),34~55。
    張承漢(1994)。社會組織與社會關係。台北:幼獅。
    許維倩(2000)。學校家長會參與校務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智傑(1997)。高職教師價值觀念及教師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郭金池(1989)。國民小學教師價值觀念、進修態度與教師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郭為藩(1987)。自我態度問卷指導手冊。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郭佳哲(2001)。讀書會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學生學校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郭明科(1997)。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理論與實際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曾陽聰(1995)。整合模式的團體輔導對國小文化不利兒童自我概念、成就動機與學習適應之效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彭雅珍(1998)。國小校長領導風格、教師工作價值觀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教育部(1995)。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遠景。台北:教育部。
    黃永結(1997) 。親師溝通-學童問診。國教天地,第121期,頁55-57。
    黃萬益(1975)。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問題之研究。新竹師專學報,2,190-254。
    黃玉枝(1991)。國中資優學生與普通學生學習風格及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淑媖(2001)。中部地區國小美術班學生學習適應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楊巧玲(2002,6)。國中學生家長參與子女學校教育之調查研究及社會學分析。教育政策的社會學分析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路渤瀛(1993)。國中生生活適應與逃學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曉玲(1999)幼兒園中親師互動之探討研究--多元文化下的思考。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歐陽誾(1989)。我國國民小學學生家長參與子女學習活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燿男(2002)。建構取向教學/指導教學對國小學童數學成績及學習適應之影響:以台南市為例。教育與心理研究,25,585-613。
    鄭翠娟(1997)。國小學童的學習適應、焦慮人格特質及其相關背景變項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11,119-156。
    鄭淵全 (1997)。社經地位、能力、學校教育過程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功能點範與衝突點範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賴清標(1979)。師專生任教意願及教學態度之調查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賴鑫城(1992):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學業成就、師生關係對學校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盧美貴(1980)。學習行為問卷。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謝佩均(2001)。原住民國小高低學業成就生學習適應之比較。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謝文豪 (2000)。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理由、實務與改進途徑。花蓮師院學報,11,21-35。
    簡加妮(2001)。高雄市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事務角色層級及影響策略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簡茂發(1984)。高級中學學生家庭社經背景、教師期望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台灣師大教育所集刊,26,1-97。
    鍾美英(2002)。國小學生家長參與班級親師合作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羅浩誠 (1996)。高雄地區聯考生與自學方案分發生學校生活適應知比較研究。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羅婉麗(2001)。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蘇怡如(2000)。台南市國小英語教師教學態度及教學策略取向之分析。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齊思賢譯(2005),Peter Drucker著。工作的哲學。台北:城邦文化。

    貳、 英文部分
    Baker, R. W., & Siryk., B. (1984). Measuring adjustment to colleg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1, 179-189.
    Buting,CarolynE.(1981)。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attitudes inventory.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41(2),559-565.
    Chavkin ,N.F.,& Williams,D.L.(1987).Enhancing parent involvement-guildelines assess to an importance resource for school administrators.Education and Urban Socity,19(2),pp.164-184.
    Cervone,B.T.,& O’Leary ,K(1982).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parent involvement.Educational Leadership,40(2),pp.48-49.
    Cook,W.W.,Leeds,C.H., Callis,R.(1951)Manual for the minnesota teacher attitude inventory.New York:Psychological Corporation.
    Eccles,A.,& Harold,J. (1996). Family involvement in children’s and adolescents’ schooling.Family-School Links:How Do They Affect Educational Outcomes? .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Epstein,J.L (1997). A comprehensive framework for school, family,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 School,Family,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Your Handbook for Action.California:Corwin.
    Fullan,M(1991).The m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 (2d ed).NY:Teachers College press.
    Gage, N. L.(1976)﹒Models for research on teaching. Occasional paper No.9. Washington, D.C: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Goldring,E.B.,& Sullivan,A.V.(1996).Beyond the boundaries: principals’ parents, and communities shaping the school environment. In K. Leithwood et al.(Eds.),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leadership and administration,pp.195-222.Netherlands:Kluwer Academic.
    Greenwood, G. E., & Hickman, C. W.(1991).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parent involvement: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education.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19(3), PP. 281-287.
    Grolnick,W.S., & Slowiaczek,M(1994).Parents’ involement in children’s schooling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ualization and motivational mode.Child Development,65,pp.237-252.
    Henderson,A.T.,Marburger,C.L.,&O’oms,T.(1986).Beyond the bake sale :an educator’s guide to working with parents.Columbia,M.D:National Committee for Citizens in Education.
    Henry, M.(1996).Parent-school collaboration:feminist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and school leadership.Albany:State.University of New York.
    Hood,S.(1999).Home-school agreements:a true partnership? School Leadership and Manageent,19(4),pp.427-440.
    Hornby,G.(2000).Model for parental involvement.Improving parental involvement.NewYork,16-31.NewYork:Cassell.
    House, P. A. (1973).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as a predictor of the academic self-concepts of nineth grade mathematics stud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Kansas State University.
    Johnson,C.E.,Capie,W.,Ellett,C.D.,& Okey,J.R.(1980).An introduction to the teacher performance assessment instruments:their uses and limitation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s.NO.ED183 521).
    Kaiser, H. F. (1974). An index of factorial simplicity, Psychometrika, 39, 31-36.
    Kashock, J. D. (1971).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s of expectancy phenomenon upon the intelligence achievement, and motivation of inner-city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Dissertation Abstracts, 32(1-a),243.
    Lemke,Jay L.,Megna,Jerome,& Pullman,H.W.(1977).Attitudes to educational issues: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s.NO.ED161 877).
    Maslow, H. A.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 New York:Harper & Row,Publishers, Inc.
    Munsinger, H. F.(1957). Fundamentals of child development. 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Ravlian,E.C.,& Meglino, B.M. (1989). The transitivity of work values: hierarchical performance ordering of socially desirable stimuli.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Human Decision Process, 44, pp.494-508.
    Rhine,R.(1981).Marking school more effective.NY:Academic press.
    Swick,K.J.&Broadway,F.(1997).Parental efficacy and successful parent involevement.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Mar.1997.24(1),pp.69-75.
    Sumption ,M.R.,&Engstorm,Y.(1966).school-community relations.New York: Mcgraw-Hill.
    Swap.S.M.(1993).Developing home-school partnerships:from concepts to practice.New York,NK:Teachers’ College Press,Columbia University,1234 Amsterdam Avenue.(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358 220)
    The National PTA,USA,(2001). National standards for parent/family involvement programs. Retrieved April 21, 2001,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pta.org/programs/pfistand.htm .
    Teddlie,Charles,&Virgilio,Irene(1990).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virgilio teacher behavior instrument.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50(2),421-430.
    Thompson, R. H.(1982).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patterns in classroom with mainstreamed mildly handicapped students. Journal of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19,69-78.
    Thorne,G.B.(1993).Parent involement in the school:a new paradign for preservice and inservice education of teachers and adminstrators.DAO 93-33212.
    Weibly,GW.(1979).Parent involvement programs:research and practice.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s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New York.
    Watkins,T.J.(1997). Teacher communications,child achievement,and parent traits in parent involvement models.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1(1).3-14.
    Youngman, M. B. (1979). Assessing behavioral adjustment to school. British Journal Education Psychology, 49, 258-264.
    Atwater, E. (1990).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Englewood Cliffs,NJ : Prentice Hall.
    Kaplan, P. S., & Stein, J. (1984).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CA :Wadsworth.
    Lazarus, R. S. (1976). Patterns of adjustment. (3rd ed.). New York :McGraw Hill.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