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馮淑金
論文名稱: 新移民子女視覺藝術態度之研究─以台北縣中和市國民小學為例
指導教授: 葉忠達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新移民子女視覺藝術藝術態度
外文關鍵詞: new immigrant children, visual art, the attitudes toward arts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一、瞭解新移民子女藝術態度之現況;二、比較新移民子女與本籍子女藝術態度之差異性;三、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新移民子女之藝術態度;四、瞭解新移民子女對藝術學習的狀況;五、探究新移民女性對其子女藝術態度的看法;六、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做為藝術教育之參考。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與訪談法,以台北縣中和市國民小學的高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採用「新移民子女藝術態度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所使用的統計方法包含描述統計、卡方考驗、獨立樣本t檢定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訪談方面針對30位新移民子女及4位新移民女性進行訪談。

    研究結果如下:
    一、 新移民子女的藝術態度具有積極的傾向,但仍不理想。在各層面上,以「對多元文化藝術的態度」最積極,其它依序是「對藝術創作與鑑賞的態度」、「對藝術價值的態度」、「對藝術生活實踐的態度」。
    二、 新移民子女與本籍子女在藝術態度上無顯著差異。
    三、 不同背景變項的新移民子女在藝術態度上之差異
    (一) 不同性別之新移民子女在藝術態度上有顯著的差異存在,女生的藝術態度明顯高於男生。
    (二) 不同社經地位、參觀藝文活動次數、參觀藝文活動父母陪同情形、參加課外美術才藝班情形、出國旅遊情形、出國探親情形之新移民子女在藝術態度上無顯著差異。
    四、 新移民子女藝術學習訪談結果
    (一) 大部分的新移民子女喜愛藝術課程,約有半數的新移民子女覺得藝術課程很重要。
    (二) 新移民子女對藝術課程的學習態度良好、尚可、不佳的人數相近。
    (三) 多數新移民子女認為藝術課程有收穫,而且認為藝術課程對生活有幫助。
    (四) 大部分新移民子女喜歡參與藝術活動,但由於父母親工作的關係沒有辦法常常參與藝術活動。
    (五) 多數新移民子女由於家庭經濟因素而沒有參加過課外美術才藝班。
    五、 新移民女性對其子女藝術態度的看法
    (一) 新移民女性認為要升學的科目比較重要,藝術與人文課並不是那麼重要。
    (二) 新移民女性無法讓孩子參加美術才藝班的原因大多為家裡負擔不起,但是只要有能力,新移民女性希望孩子也可以參加美術才藝班。
    (三) 新移民家庭由於父母親的工作型態多為輪班制,工作時間較長,因此,沒有時間可以帶孩子去參觀藝術展覽。

    基於以上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學校、政府機關、新移民家長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以作為參考。


    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in the following:
    1. Understanding the attitudes toward arts of new immigrant children.
    2.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of the attitudes toward arts of new immigrant children and local children.
    3. Exploring the differences of the attitudes toward arts of new immigrant children within different background.
    4. To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of art learning of new immigrant children.
    5. Exploring the attitudes toward arts of new immigrant women to their children.
    6.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o make some suggestions to art education.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by both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 The main subjects were graded 5th to 6th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Chung-Her city of Taipei county. The instrument of this study was “Questionnaire of New Immigrant Children Attitudes toward Arts”. The collected data of this study was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χ² test, t-test, and one-way ANOVA. We have interviewed thirty new immigrant children and four new immigrant wome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in the following:
    1. The attitudes toward arts of new immigrant children mainly possessed positive tendency, but not strong enough. Among all layers, the most constructive is “the attitude toward multi-culture art”. The order are following:“the attitude toward art creation and appreciation”, “the attitude toward art value” ,and “the attitude toward art practice in live”.
    2.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variation between new immigrant children and local children in the attitudes toward arts.
    3. The differences of the attitudes toward arts of new immigrant children within different background.
    (1)There is significant variation in the attitudes toward arts between gender of new immigrant children, and the attitudes toward arts of females are higher than males.
    (2)There is no significant variation in the differences of social and economical level, the number of visit art activities, the parents compare with while visiting art activities, join extracurricular classes of art, go abroad for a travel, and go abroad for visiting with their relatives.
    4. The results of interviews to new immigrant children of their art learning
    (1)The most of new immigrant children love art classes, and about half of them feels art classes are very important.
    (2)The amount of new immigrant children whose attitudes of art learning are good, even or bad are very close.
    (3)The most of new immigrant children feel learn a lot in the art classes, and art classes are helpful in their lifetime.
    (4)The most of new immigrant children love to take participate in art activities. Owning to the work style of new immigrant parents, they couldn’t take part in them often.
    (5)The new immigrant children never join extracurricular classes of art because their family couldn’t affordable.
    5. The new immigrant women’ viewpoints of the attitudes toward arts for their children are
    (1)The new immigrant women think the subjects to enter a better school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arts and humanities.
    (2)The new immigrant women couldn’t let their children enter extracurricular classes of art because of can’t afford in their family. If they could afford, the new immigrant women hope their children can enter them.
    (3)Almost of new immigrant parents work in a shift system. They work in longer time, so they don’t have time to take their children to enter exhibition of arts.

    Base on the results, this study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to school,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new immigrant parents, and further stud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新移民家庭之現況 9 一、新移民女性形成歷程 9 二、新台灣之子現況探討 15 三、新移民家庭面臨的困境與因應策略 20 第二節 藝術教育與藝術態度之探討 27 一、藝術教育之探討 27 二、藝術態度意義及理論之探討 34 三、藝術態度之研究內涵 38 第三節 相關研究 42 一、藝術態度之相關研究 42 二、新移民子女學習情況之相關研究 48 三、新移民子女「藝術與人文領域」學習情況之相關研究 5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程序 5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6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3 第四節 實施程序 72 第五節 資料處理 7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9 第一節 新移民子女藝術態度之現況分析 79 第二節 新移民子女與本籍子女藝術態度之比較 86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新移民子女在藝術態度上差異之探討 102 第四節 新移民子女藝術學習訪談結果分析 113 第五節 新移民女性訪談結果分析 12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9 第一節 結論 129 第二節 建議 135 參考文獻 141 一、中文部分 141 二、英文部分 149 附錄 一、新移民子女藝術態度調查問卷【預試用】 151 二、「新移民子女藝術態度調查問卷」項目分析摘要表 155 三、「新移民子女藝術態度調查問卷」因素分析摘要表 157 四、「新移民子女藝術態度調查問卷」信度分析摘要表 159 五、新移民子女藝術態度調查問卷【正式用】 161 六、「新移民子女藝術學習訪談綱要」 164 七、「新移民女性訪談綱要」 165

    一、 中文部分
    王文玉(2006)。外籍配偶國小子女與本地子女學習狀況之比較。台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文科(1990)。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文科(1992)。國民中學資優班學生次級文化之調查研究。台北: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王文科、林義男(1998)。教育社會學。台北市:五南。
    王世英、陳玉娟、陳烘玉、黃乃熒、曾尹彥、黃嘉莉、溫明麗、廖翊君、謝雅惠(2006)。我國新移民子女學習成就現況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68期,137-170。
    王秀雄(1998)。觀賞、認知、解釋與評價-美術鑑賞教學的學理與實務。國立歷史博物館。
    內政部戶政司(2008)。各縣市嬰兒出生數按婚生、非婚生、棄嬰或無依兒童及生母原屬國籍分。台北市:內政部。2008年8月5日,取自:http://www.ris.gov.tw/ch4/static/st1-3.html
    內政部統計處(2008)。九十七年第二週內政統計通報(96年國人結婚之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統計)。台北市:內政部。2008年8月5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
    台北縣政府教育局(2008)。【96學年度新住民人數之調查】。未出版,台北縣。
    外交部領事事務局(2008)。外交部領事事務局核發東南亞籍配偶簽證。台北市:外交部。2008年8月5日,取自:http://www.boca.gov.tw/ct.asp?xItem=2000&ctNode=67&mp=1
    行政院(2003)。「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2007)」。台北市:行政院。2007年3月4日,取自:
    http://www.cepd.gov.tw/business/business_sec3.jsp?linkID=146&parentLinkID=0&businessID=153&gosec2=y&pageno=&userID=10&nowpage=1
    成露茜(2005)。移民與多元文化教育。學生輔導季刊,97期,74-83。
    何青蓉(2003)。跨國婚姻移民教育初探-從一些思考陷阱談起。成人教育,75期,2-10。
    李美枝(2000)。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台北市:大洋。
    李俊湖(2006)。新住民及其子女的教育與輔導。研習資訊,23卷5期,53-57。
    吳清山(2004)。外籍新娘子女教育問題及其因應策略。師友,441期,6-12。
    李登隆(2004)。資訊融入專題導向學習對國小學生自然科學習態度與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雅雯(2005)。新台灣之子的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教育社會學通訊,64期,37-41。
    車達(2005)。小孩不笨!?-談東南亞外籍新娘子女的學習困境。師說,187期,41-45。
    李瑛(2006)。邁向「他者」與「賦權」-新移民女性的學習與教學之探討。教育研究,141期,25-36。
    吳毓瑩、夏曉鵑(2005)。東南亞裔新移民女性之子女教育處境與改進策略研究。台北:教育部。
    吳錦惠(2005)。「新台灣之子」的教育需求與課程調適。課程與教學,8:2,53-72。
    吳錦惠、吳俊憲(2005)。「新台灣之子」的教育需求與課程調適。課程與教學,8期2卷,53-72。
    吳爵汝、郭男先(2004)。藝術教育新觀念。教育資料與研究,58期,57-64。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台北市:巨流。
    邱丞爗、謝立功(2005)。我國移民政策之檢討。國境警察學報,4期,57-94。
    周伶紋(2002)。台灣光復以來國小視覺藝術教育發展及思潮演變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林君諭(2003)。東南亞外籍新娘識字學習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衍伸(2005)。談新弱勢族群「新台灣之子」的教育策略。屏縣教育季刊,22期,14-17。
    林素卿(2006)。從新移民女性議題談多元文化教育師資之培育。研習資訊,23卷5期,7-13。
    邱埱雯(2000)。在台東南亞外籍新娘的識字生活教育。北縣成教,18期,8-15。
    卓意屏、徐曼真(2006)。迎接可愛好鄰居-談新住民子女教育與輔導-專訪台北縣教育局潘文忠局長。教育研究,141期,50-57。
    林維言、邱汝娜(2004)。邁向多元與包容的社會-談現階段外籍與大陸配偶的照顧輔導措施。社區發展季刊,105期,6-19。
    林璣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柯淑慧(2004)。外籍母親與本籍母親之子女學業成就之比較研究—以基隆市國小一年級學生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藝真(2006)。東南亞外籍新娘來台適應歷程、教養方式及子女氣質之個案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曼真、張芬芬(2006)。四位東南亞籍媽媽在臺生活適應之生命史研究。社教雙月刊,136期,16-23。
    翁福元(2006)。外籍配偶子女教育的迷思與省思。研習資訊,23卷5期,29-39。
    徐慧佳(2005)。國民小學美術才能班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藝術與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段、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騷動,4期,10-21。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臺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39期,45-92。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夏曉鵑(2003)。從全球化下新女性移民人權反思多元文化政策。女性電子報,157。2007年2月9日,取自: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old/light/light155-3.htm
    夏曉鵑(2005)。解開面對新移民的焦慮。學生輔導,97期,6-27。
    徐藝華(2004)。他們不是過客—努力紮根的新台灣子民。師友,441期,26-33。
    陳文詠(2005)。新台灣之子的教育困境與因應策略。師說,187期,33-36。
    郭生玉(1997)。心裡與教育研究法。臺北市:精華。
    張芳全(2005)。外籍配偶子女的教育問題及政策規劃。國民教育,45卷4期,32-37。
    教育部(2001)。「2001年教育改革之檢討與改進會議」報告書。台北市:教育部。2007 年3 月11 日, 取自: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E0001/EDUION001/menu03/sub02/content_020101/03020101_08_05.htm
    教育部(2003)。「全國教育發展會議」報告書。台北市:教育部。2007 年3 月11 日,取自: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ECRETARY/EDU8354001/2003/discuss/1101.htm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民96年3月1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EJE/EDU5147002/9CC/9CC.html?TYPE=1&UNITID=225&CATEGORYID=0&FILEID=147654&open
    教育部(2004)。創意台灣、全球布局、培育各盡其才新國民。台北市:教育部。2007年3月4日,取自: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ECRETARY/EDU8354001/931109.htm?CAPTION=施政主軸-創意台灣、全球布局、培育各盡其才新國民&FILEID=122070
    教育部統計處(2005)。外籍配偶就讀國小子女學習及生活意向調查報告。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統計處(2007)。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分布概況統計(95學年)。台北:教育部。
    陳美惠(2002)。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張春興(1994)。教育心裡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 : 臺灣東華。
    許殷誠(2005)。從國小教師觀點探討影響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因素。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陳清花(2005)。澎湖縣新移民女性子女學校學習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朝平(2001)。從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領域暫行綱要看藝術教育的趨向。國教天地,143期,24-31。
    陳朝平(2005)。當前歐美藝術思潮趨向對台灣藝術暨藝術教育的啟示。藝術研究期刊,1期,57-82。
    陳朝平、黃壬來(2002)。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台北市:五南。
    陳湘淇(2004)。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在智力、語文能力及學業成就表現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在職進修幼教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郭惠蘭(2003)。中部地區國小學生藝術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張維中(2005)。外籍配偶國小高年級兒童父母教養態度、同儕關係及自我效能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碧珊(2006)。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注音符號能力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聽力學與語言治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郭禎祥(1999)。描繪新世紀藝術教育藍圖。美育,110期,1-9。
    莊鳴鳳(1998)。國中學生美術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憲庭(2005)。新台灣之子的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南投文教,23期,49-51。
    莫藜藜、賴珮玲(2004)。台灣社會「少子化」與外籍配偶子女的問題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05期,55-65。
    黃壬來(2003)。當前情勢與台灣藝術教育改革的取向。美育,133期,39-42。
    黃木蘭(2004)。為新弱勢族群撒播希望的種籽。師友,441期,20-25。
    葉玉玲(2006)。新移民女性子女家庭閱讀環境與學業成就、學習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立婷(2005)。新住民社經地位、文化資本、教育期望對其子女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之關係研究-以台北縣國小中高年級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珮瑛(2007)。國小學生對學校與民間視覺藝術課程學習態度之研究—以台中縣清水鎮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陽乾隆(1988)。台北市公立高中學生對學校圖書館之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啟賓、謝淑敏(2004)。想要有個家-論跨國婚姻在台之管理政策。警學叢刊,34卷4期,165-194。
    黃富順(2006)。新住民及其子女的教育與輔導。成人及終身教育,13期,19-35。
    彭新維、何秋蘭(2004)。臺北市外籍配偶基本教育現況及需求之研究。台北:台北市教育局。
    黃綺君(2006)。新竹市國民小學新移民子女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曾翠虹(2006)。國民小學藝術才能美術班學生藝術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藝術與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德祥(2006)。台灣新住民子女的教育與輔導新課題。教育研究,141期,18-24。
    彭懷恩(1992)。社會學Q&A。台北:風雲論壇。
    楊蕙菁(2005)。美力時代。商業週刊,903期,66-72。
    葛樹人(1990)。心理測驗學。台北市 : 桂冠。
    廖正宏(1985)。人口遷移。台北:三民。
    鄧秀珍、林昆輝、蔡馥如、鄧秀桃(2004)。國小學童中外籍新娘子女與本籍婦女之子女生活難題及學習問題之比較分析。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承辦「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106-116。
    蔣金菊(2005)。新移民女性家長參與及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屏東縣曙光國小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劉英國(2006)。家庭社會場域中文化資本影響外籍配偶家庭學童的學習表現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潘淑滿(2004)。從婚姻移民現象剖析公民權的實踐與限制。社區發展季刊,105期,30-43。
    鄭雅雯(2000)。南洋過台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婚姻與生活探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潘詩婷(2002)。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態度之研究---以大台北地區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潘榮吉(2006)。從多元文化檢視外籍配偶在台處境。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外籍配偶與社區學習(247-271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蔡榮貴、黃月純(2004)。台灣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台灣教育,626期,32-37。
    蔡榮貴(2006)。老師如何協助班上有學校適應困難之新台灣之子?。研習資訊,23卷5期,21-28。
    蔡榮貴、楊淑朱、賴翠媛、黃月純、余坤煌、周立勳(2004)。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民中小學之學習表現與學校輔導措施現況調查。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承辦「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209-240。
    錢宗忻(2005)。澎湖縣外籍配偶子女學習態度現況調查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盧秀芳(2004)。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鍾文悌(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二、 英文部份
    Al-namlah, M. A. (1994). Identifying college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the art world in Saudi Arabia. Purdue University. Doctoral dissertation, Purdue University. DAI-A, 55/08, p.2254.
    Crabbe, A. B. (1978). A study of the attitudes toward art of 210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as they relate to grade, age, and sex.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DAI-A 39/07, p.3992.
    Duncum ,P. (2000). Art education and visual culture.Paper presented at 2000 International Visual Art Conference,Taipei,Taiwan.
    Eisner, E. W. (1966).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and attitude toward art at the secondary and college level.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8(1),43-58.
    Fergus, V. J. (1987). The development of a three subscale attitude instrument for the visual arts. Doctoral dissertation, Purdue University. DAI-A 48/12, p.3036.
    Hogg, J. C. (1982). A study of the influences on the attitude formation process of fine art majors.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DAI-A 43/10, p.3190.
    Koballa, T. R. (1988). Attitude and related concepts in science education. Science Education. 72(2), 115-126.
    Krech, D., & Crutchfield, R. S. (1948). Theory and problems of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 McGraw-Hill Book Co.
    Morris, J. W., & Struckhardt, M. H. (1977). Art attitude : Concepualization and implication.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19(1), 21-28.
    NAEP. (1978). Attitudes toward art.Selected results form the First National Assessment of Art.(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66122).
    Qualls, G. S., Crain, S., & Ayers, J. B.(1980). Children’s attitudes toward art : An intervention program.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195477).
    Rice, S. M. (1995). A study of ninth-grade gifte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art. Doctoral dissertation, Purdue University. DAI-A 56/09, p.3421.
    Smith, A. (1972). The important of attitude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English Teaching Forum, 10(1), 15-20.
    Thurstone, L. L., & Chave, E. J. (1929). The measurement of attitude : a psychophysical method and some experiments with a scale for measuring attitude toward the church.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Tilton, C. L. C. (1983). A comparison of the attitudes of fourth, fifth, and sixth grade students toward the arts.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DAI-A 44/05, p.1395.
    Utsumi, M. C., & Mendes, C. R. (2000). Researching the attitudes towards mathematics in basic education. Education psychology, 20(2), 237-244.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