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佳秀
Chen, Chia-Hsiu
論文名稱: 合作學習融入國小高年級描述型說明文寫作教學之研究
Integrat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into Teaching Descriptive Expository Writing to Upper Grade Elementary Students
指導教授: 陳惠邦
Chen, Hwei-Pang
口試委員: 李麗霞
Li, Li-Sia
黃尚信
Huang, Shang-S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南大校區系所調整院務中心 - 中國語文學系所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9
中文關鍵詞: 合作學習描述型說明文寫作教學行動研究
外文關鍵詞: cooperative learning, descriptive expository writing, teaching writing, action research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合作學習融入國小高年級描述型說明文寫作教學,對提升學童寫作主題知識與組織能力的有效策略,以及評估學童寫作能力的表現,同時檢視教師暨研究者在本研究過程中有關描述型說明文寫作知能的教學發展。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進行,以研究者任教之27位高年級學童為對象,自2015年9月至2016年4月為期八個月,進行合作學習融入國小高年級描述型說明寫作教學之研究。經持續觀察、歸納與分析學童的寫作表現後,獲得研究結果如下:
    一、合作學習融入國小高年級描述型說明文寫作教學,能提升國小高年級學童描述型說明文寫作能力。茲分述「合作學習」融入寫作教學之成效如下:
    (一)規劃學習任務、提供互助時機、互助用語、討論流程與溝通用語,培養學童互助與分享之教學實作下,能提升國小高年級學童於寫作前蒐集資料與理解寫作主題之能力。
    (二)合作學習需結合寫作教學策略,在蒐集資料、分類資料與組織文章結構之教學實作下,能提升國小高年級學童應用寫作策略於描述型說明文之寫作表現能力。
    二、合作學習融入國小高年級描述型說明文寫作教學,能提升國小高年級學童描述型說明文寫作能力。其有效「寫作教學策略」如下:
    (一)實施任務型的觀察與訪問,能提升學童蒐集大量資料與深層理解寫作主題知識之能力。
    (二)引導圖像組織(圓圈圖、泡泡圖)於資料整理,能提升學童資料分享與分類能力。
    (三)應用圖像組織(樹狀圖、流程圖)於寫作,能提升學童自主組織文章結構之能力。
    三、教師暨研究者在本行動研究過程中,對於合作學習融入國小高年級描述型說明文寫作教學價值、合作學習策略的應用、描述型說明文寫作教學策略的運用,以及整合實施合作學習與寫作教學策略的教學時機等教學知能,均有所增長。
    本研究結果可供國小高年級描述型說明文寫作教學與研究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aimed to examine the effective strategies in enhancing content knowledge and organizing ability by integrat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into descriptive expository writing to upper grade elementary students, and evaluate students’ writing performance. The pedagogical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er as researcher on descriptive expository writing knowledge was also surveyed.
    Action research was run in this eight-month study. The subjects of the study included 27 upper grade elementary students who were taught by the researcher since September 2015 to April 2016. Cooperative learning was integrated into teaching descriptive expositive writing. After continuous observations, generalization and analyses of the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writing, the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were briefly stated as follows:
    1.Integrat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into teaching descriptive expository writing enhanced the students’ writing ability. The effective strategies and findings of integrat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into teaching writing were as follow:
    a.Planning learning tasks, providing the time of mutual aid, discussing procedure and using words to communicate cultivated students’ collaborative and sharing behavior, and increased students’ ability of gathering information and comprehending deeply the knowledge of a writing topic.
    b.In order to enhance students’ ability of using writing strategies in descriptive expository writ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had to be combined with writing strategies which contained gathering information, classifying information and organizing structure of a composition.

    2.The effective strategies and findings of integrat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into teaching descriptive expository writing were as follow:
    a.Task oriented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ing increased students’ ability in gathering large information and comprehending deeply the knowledge of a writing topic.
    b.Guiding students to use graphic organizers (Circle map and Bubble map) on data processing could promote students’ sharing data and categorizing ability.
    c.Using graphic organizers (Tree map and Flow map) to writing contributed to students’ ability in organizing writing structure.
    3.This action research promoted the teacher as researcher’s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teaching values of integrat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into teaching descriptive expository writing to upper grade elementary students, 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 use of teaching descriptive expository writing strategies and combining cooperative teaching and writing strategies appropriately.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can be served as the reference for teaching and studying descriptive expository writing to the upper grade elementary students.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說明文體的探討 9 第二節 說明文寫作教學的探討 18 第三節 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及其寫作教學上的研究 33 第四節 合作學習融入說明文寫作教學的探討 49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進程… 53 第二節 研究脈絡背景 55 第三節 教學設計 59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65 第四章 我的教學行動歷程 第一節 教學首部曲:以介紹新班級為寫作主題 71 第二節 教學二部曲:以介紹學校圖書館為寫作主題 92 第三節 教學三部曲:以介紹學校玩具圖書館為寫作主題 115 第四節 教學行動回顧 137 第五章 結果與討論 144 第六章 研究反思 151 參考文獻 156 附錄 164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專書
    丁椿壽(2002)。文章結構比較論。貴州市:貴州人民。
    方吉正(2003)。情境認知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載於張新仁(主編),學習與教學新趨勢(345-402)。臺北市:心理。
    朱豔英(主編)(1994)。文章寫作學—文體理論知識部分。高雄市:麗文。
    吳增芥(1966)。說明文作法。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李漢偉(1996)。國小語文科教學探索。高雄市:麗文。
    杜淑貞(1986)。國小作文教學探究。臺北市:臺灣學生。
    林生傳(2004)。教學新世紀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林清山(譯)(2002)。R. E. Mayer著。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臺北市:遠流。
    金振邦(1986)。文章體裁辭典。長春市:東北師範大學。
    柯華葳(主編)(2012)。論情說理說明文選。臺北市:天下雜誌。
    凌芝(編著)(1991)。實用學生作文手冊。臺北市:書林。
    夏丏尊(1954)。文章作法。香港:文達。
    夏林清等(譯)(1997)。Altricher, Posch, & Somekh著。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臺北市:遠流。
    張文哲(譯)(2013)。R. E. Slavin著。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際。臺北市:學富。
    張新仁(1992)。寫作教學研究—過程導向寫作教學的理論及應用—認知心理取向。高雄市:復文。
    張新仁(1999)。過程導向的作文教學策略。載於黃政傑(主編),國語科教學法(107-127)。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新仁、黃永和、汪履維、王金國、林美惠(2013)。分組合作學習教學手冊。臺北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許芳菊(2013)。掌握變革羅盤,邁向新學習時代。載於翻轉教育—未來的學習.未來的學校.未來的孩子(頁48-56)。臺北市:天下雜誌。
    郭淑珍、賴秀芬(2008)。行動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97-204)。臺北市:巨流。
    陳弘昌(編著)(1999)。國小語文科教學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惠邦(2003)。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鳳如(1997)。改進寫作教學之探討。載於林清山(主編),主題輔導工作坊研習手冊—有效學習的方法(109-123)。臺北市:教育部。
    陳鐘梁、張振華(1992)。說明文寫作技巧。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曾期善(1979)。各類文體作法。臺北市:偉文。
    黃永和(2009)。情境學習與教學研究。臺北市:編譯館。
    黃政傑、吳俊憲(2006)。合作學習:發展與實踐。臺北市:五南。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臺北市:五南。
    黃郁倫、鐘啟泉 (譯) (2012)。佐藤學著。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臺北市:天下雜誌。
    溫明麗、黃乃熒、林建福、黃純敏、黃桂君、陳怡如、梁瑞芸(譯)(2005)。R. D. Parsons, S. L. Hinson, & D. S. Brown著。教育心理學—教育的行動研究。臺北市:洪葉文化。
    劉忠惠(1996)。寫作指導(下)--文體實論。高雄市:麗文。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鄭圓鈴、許芳菊(2013)。有效閱讀—閱讀理解,如何學?怎麼教?。臺北市:天下雜誌。
    盧羨文(編著)(1998)。閱讀理解。臺北市:書林。
    謝美金(2008)。閱讀與寫作。高雄市:麗文文化。
    簡妙娟(2003)。合作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載於學習與教學新趨勢 (頁403-463)。臺北市:心理。
    簡馨瑩(譯)(2011)。D. W. Tileston著。所有教師都應該知道的事—學習、記憶與大腦。臺北市:心理。
    羅秋昭(1999)。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臺北市:五南。
    期刊
    于富雲(2001)。從理論基礎探究合作學習的教學效益。教育資料與研究,38,22-27。
    王千倖(1997)。合作學習。師友,364,34-38。
    王金國(2000)。簡介小組討論教學法。教育研究,8,137-47。
    王金國(2005)。共同學習法之教學設計及其在國小國語科之應用。屏東師院學報,22,103-130。
    王金國(2009)。合作學習中成員地位、參與機會、問題及其解決之道。教育研究月刊,177,78-82。
    王金國、孫台鼎(2014)。從學生的負向經驗省思合作學習的實施。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7),88-91。
    王金國、張新仁(2003)。國小六年級教師實施國語科合作學習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習教育學刊,21,53-79。
    王萬清(1994)。認知觀點之寫作歷程與寫作教學。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7,171-212。
    李麗霞(1990)。新竹縣國小教師實施作文教學之現況調查。竹縣文教,1,28-38。
    林文生、歐用生(2013)。從佐藤學研究的系譜分析合作學習的概念及其實踐反思。國民教育,53(5),67-77。
    林佩璇(2000)。行動研究與課程發展。研習資訊,17(4),36-41。
    張金淑(2005)。合作學習之理念與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31,45-60。
    張新仁(2002)。當代教學統整新趨勢:建構多元而適配的整體學習環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8,43-64。
    張新仁(2008,11月)。臺灣地區中文寫作研究的回顧與展望(1979-2008)。論文發表於澳門大學教育學院主辦之「華人社會的課程與教學改進研討會」,澳門。
    張新仁、王金國(2012)。活化教學--分組合作學習的理念與實踐。國民教育,52(6),1-4。
    張新仁、許桂英(2004)。教育學刊,23,111-136。
    梁彩玲(2003)。合作學習:能力分班的另一種選擇。白朗人文社會學報,2,141-174。
    郭生玉、陳鳳如(1995)。整合性過程導向寫作教學法對國小兒童寫作品質及寫作歷程的影響。師大學報,40,1-36。
    陳正治(2003)。國小作文教學應該教什麼。北市師院語文學刊,7,111-145。
    陳海泓(2011)。說明文體的閱讀理解教學。教師天地,172,28-36。
    陳添球、廖慧卿(2009,11月)。臺灣三種版本國小三年級語文教科書課文篇章結構的批判與重建。論文發表於香港HKIEd舉辦之「小學教育國際研討會」,香港。
    黃永和(1999)。網路輔助寫作環境之探討。國教學報,11,283-306。
    黃永和(2013)。合作學習「角色安排」的意義與功能。國民教育,54(1),96-104。
    黃昆輝(1979)。國民小學國語文教學績效之調查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21,193-250。
    楊裕貿(2001,8月)。主題統整式的國小作文教學課程設計初探。載於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舉辦之「九年一貫語文統整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7-230),臺北市。
    廖惠娟(2009)。合作學習於英語課程與教學:過去、現在與未來。臺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32(2),87-108。
    劉明松(2001)。寫作認知策略教學(CSIW)對國小學童寫作品質影響之研究。台東師院學報,12,87-114。
    鄭博真(1996)。臺南市國民小學國語科作文教學現況調查研究。國語教育通訊,10,42-60。
    顏佩如、林曉薇、陳螢萱(2008,11月)。台灣地區國小國語文領域實施合作學習之研究--以1997年至2007年博碩士論文為例。論文發表於澳門大學舉辦之「華人社會的教育發展系列研討會--課程與教學改進」,澳門。
    論文
    王禹(2004)。以同儕互評與討論提升小六學童之寫作表現—以行動學習輔具教室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王嘉燕(2007)。臺北市國小教師國語文寫作教學實施之調查研究---運用SWOT 分析。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向天屏(2006)。自我調整寫作歷程的教與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朱曉萍(2012)。運用合作學習進行看圖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課程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沈麗蓉(2006)。合作學習式概念構圖作文教學對國小低成就學生寫作成效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特殊教育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周文君(2002)。「多元智能統整-合作-反省思考」寫作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寫作態度與寫作表現之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郁展(2003)。概念構圖在國小「過程導向」寫作教學的應用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學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勝甫(2011)。合作學習應用於敘事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創造力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科技發展與傳播研究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林蕙君(1995)。閱讀能力、說明文結構對國小高年級學生的閱讀理解及閱讀策略使用之影響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施錚懿(1997)。國小六年級寫作學習障礙與普通學生在故事與說明文寫作成果之比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洪金英(1993)。文章結構的提示與主題知識對說明文寫作表現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侯雅婷(2008)。國語教科書中說明文的篇章結構。國立台東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馬行誼(1997)。國小學童說明文寫作現象分析-班級小組討論教學法之個案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張凱雯(2009)。社會互動的限制式寫作修改教學對國小學童修改能力及寫作品質之影響。國立東華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張雅惠(2007)。寫作的認知策略教學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說明文寫作表現。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張瓈月(2011)。運用故事結構於合作統整閱讀與寫作課程方案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師在職進修課程與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許容馨(2007)。同儕互評學習對兒童論說文評量能力及寫作表現之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佳宜(2009)。以結構知識分析建立讀寫教學模式之研究--以國小高年級事理類說明文為核心。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姵樺(2011)。運用故事結構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童創作故事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雲珠(2005)。合作學習寫作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童寫作表現及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童丹萍(2004)。嘉義縣市國民小學國語文寫作教學實施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廖昭永(2003)。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童寫作造力成效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劉明松(2003)。結構性過程取向寫作教學對國小作文低成就學生寫作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歐惠娟(2003)。「PLAN」策略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習障礙學生說明文寫作表現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蔡銘津(1995)。文章結構分析策略教學對增進學童閱讀理解與寫作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習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鄭妃玲(2003)。說明文結構對國小六年級學童閱讀理解的影響。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盧瑞珍(2013)。合作學習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以2005至2012年之學位論文與期刊為範圍。國立臺北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柯華葳、戴浩一、曾玉村、曾淑賢、劉子鍵、辜玉旻、周育如(2009)。公民語文素養指標架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8-2511-S-008-010)。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所。
    教育部(201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國語文)。2014年1月22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2/9cc╴97.php?login╴type=1。
    西文部分
    Al-Yaseen, W. S. (2011). Expectation of a group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rained on cooperative learning on the possibility of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s. Education,132(2),273-284.
    Englert, C. S., Raphael, T. E., Anderson, L. M., Anthony, H. M., & Stevens, D. D. (1991). Making strategies and self- talk visible: Writing instruction in regular and special education classroom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8,337-372.
    Gillies,R. M., & Boyle, M. (2005).Teacher' scaffolding behaviors dur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33(3),243-259.
    Hallenbeck,M. J. (2002). Taking charge: Adolesc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ssume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own writing. 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 25, 227-246.
    Hallenbeck,M.J.(1995).The Cognitive Strategy in Writing: Welcome relief for adolesc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381981.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88).Cooperative learning: two heads learn better than one. Retrieved November 9, 2014, from http://www.contex.org/ICLIB/IC18/Johnson.htm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9).Mak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work.Theory into practice,38(2),67-73.
    Johnson, D. W., Johnson, R. T., & Smith, K. (2007). The state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postsecondary and professional settings.Educational psychologyreview,19,15-29.
    Johnson, D. W., Johnson, R. T., & Stanne, M. B. (2000). Cooperative learning method: a meta-analys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Meyer, B. J. F., & Ray, M. N. (2011). Structure strategy interventions: Increas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expository text. International Electronic Journal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4(1), 127-152.
    Slavin, R. E. (1987).Developmental and motivational perspectives on cooperative learning: a reconciliation. Childdevelopment,58,1161-1167
    Slavin, R. E. (1995).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2nded.).Needham Heights, MA:Allyn and Bacon.
    Slavin, R. E. (1996). Research on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what we know,what we need to know.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1(1), 43-69.
    Smith, K. A. (1996). Cooperative learning: making “groupwork”work. New direction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67, 71-82.
    Tarim, K. (2009).The effect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on preschoolers’ mathematics problem-solving ability.Educational studiesin mathematics,72,325-340.
    Tompkins, G. E.(2012).Teaching Writing: Balancing Process and Product(6th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Education.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