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洪雪鳳 Hung, Hsueh-Feng |
---|---|
論文名稱: |
寫時代的詩─周伯陽詩歌研究與教學實踐 Writing poems of the times: A research of Zhou, Bo-Yang‘s poetry and Teaching Practice |
指導教授: |
王惠珍
Wang, Hui-Chen |
口試委員: |
陳萬益
Chen, Wan-yi 陳惠齡 Chen, Hui-l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Graduate Program of Taiwan Studies for In-service Teachers |
論文出版年: | 2019 |
畢業學年度: | 10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4 |
中文關鍵詞: | 周伯陽 、台灣兒童文學 、跨語詩人 |
外文關鍵詞: | Zhou Boyang, Taiwan Children's Literature, Interlingual Poet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從日治時期到戰後中華民國時期,台灣文學家跨語一代詩人走過時代的斷裂,其文學作品卻因其獨特的生命經驗而更彰顯文學的時代意義。本研究以詩人周伯陽跨越時代的生命背景為主軸,從作家的生命史的研究,耙梳周伯陽跨越時代、從日文到中文,轉換創作語言的文學經歷。既而以詩人在不同時代政權下,所創作的詩作內涵及其與時代的對話,將詩人在兩個時代所寫的詩作放在時代脈絡中體察其中的同與異,藉由詩與時代的對話,瞭解時代面貌如何刻劃在文學作品,文學作品又如何記錄時代與作家跨時代的生命經驗。
研究方法分別從兩個面向著手,一為作家論、二為作品論。在作家論的脈絡下爬梳作家生平資料,建構周伯陽經歷日治時期到中華民國時期的被殖民經驗,以詩人自居的作家身分來觀看時代的視角;在作品論中,找尋作家作品與時代的對話,探討周伯陽詩歌中的時代意涵,建構周伯陽書寫時代的詩的文學面貌。最後回歸教學現場,以周伯陽詩作在課堂作教學實踐,以周伯陽日文翻譯詩作及中文詩作為教學文本,採素養導向的閱讀理解策略教學,透過小組合作學習、團體討論模式,引領學生進入詩的時代。教學重點為從作品了解詩人歷經兩個時代的創作內涵,進而啟發學生看待台灣歷史的多元視角。最後帶領學生回顧筆者服務學校(新竹市東門國小)的百年校史,統整古蹟、時代印記與文學生命的學習面貌。希冀筆者的文學研究能與教學場域結合,讓文學讀本在歷史中彰顯其價值、在教育現場用台灣文學帶領孩子認識自己生長的土地。
筆者在周伯陽詩作的研究中,勾勒出詩人在日治時期到戰後,兒歌創作以台灣為主體性實為台灣兒童文學的先行者,日文詩到中文詩創作部分,彰顯詩人在教育現場體悟的教育愛、人倫情懷,愛的價值是詩人詩作中永恆不變的真理。詩人跨越時代的斷裂,反璞歸真,追尋自我文學生命延續的信仰,更加彰顯周伯陽身為詩人與時代和諧共存的生命安頓哲學。默默耕耘的文學家身影、戮力在時代紛擾中寫詩人的文學關照、為台灣兒童寫真實生活經驗的兒歌,是詩人周伯陽在臺灣文學園地耕耘的芬芳,「妹妹揹著洋娃娃……」將繼續傳誦詩人對台灣文學的教育愛與文學使命。
From the Japanese rule to the post-war period, the literary works of Taiwanese inter-linguistic poets demonstrate the epochal significance of literature for their unique life experiences. This study takes the life background of the poet Zhou Boyang as the main axis, and puts the poems written by the poets in the two eras in the context of the times to observ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Through the dialogue between poetry and the times, how to understand the appearance of the times How do literary works and literary works record the life experience of writers.
The research method starts from two aspects, one is the writer's theory and the other is the works theory. Constructing Zhou Boyang's colonial experience under the context of writer's theory; in the works theory, explore the meaning of the times in Zhou Boyang's poetry. Finally, he returned to the teaching scene and used Zhou Boyang's poems as a teaching practice in the classroom to lead students into the era of poetry. The teaching focuses on the connotation of the era from the works, and inspires students to view the diverse perspectives of Taiwan's history. Finally, he led the students to review the history of the Hundred Years School of Dongmen, Hsinchu City, and to unify the history of the monuments, the imprint of the times and the life of literature. The author's literary research can be combined with the teaching field, so that the literary readers can show their value in history, and use Taiwanese literature to lead children to know their own growing land at the educational scene.
In the study of Zhou Boyang's poetry,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the creation of poetry's children's songs is based on Taiwan and is indeed the forerunner of Taiwanese children's literature. The poetry creation part highlights the poet's educational love and human feelings. The value of love is the eternal truth in the poet's poetry. The poet pursues the faith of literary life and highlights the life settlement philosophy that Zhou Boyang and the times coexist harmoniously.The writer's figure, the poet's literary care, and the children's songs for Taiwanese children are the poet Zhou Boyang's efforts on Taiwanese literature. "Sister is carrying a doll..." will continue to convey the poet's educational love and literary mission to Taiwanese literature.
(一)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
仇小屏,《下在我眼眸裡的雪 新詩教學》,台北市:萬卷樓圖書,民91年6月
邱各容,《台灣近代兒童文學史》,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13年9月。
邱各容,《台灣兒童文學史》,臺北市:五南,2005年6月。
邱各容,《台灣兒童文學作家及作品論》,臺北縣:富春文化,2008年8月
周伯陽 《周伯陽全集》,新竹:新竹市政府,2001年。
周伯陽,日文詩集《綠泉的金月》,1951年5月。
武麗芳著,《日治時期塹城詩社淺探》,台北市:萬卷樓,2010.04
宮尾進編,《童謠傑作選集》,台北:台灣藝術協會刊行:1930年。
高建為,《自然主義詩學及其在世界各國的傳播與影響》,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3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上冊下冊,聯經,2012年10月
陳明台,《逆光的系譜:笠詩社與詩人論》,臺北市:前衛,2015年11月
張默、洛夫主編,《中國新詩選輯》,創世紀詩社,1956年1月。
游佩芸,《日治時期台灣的兒童文化》,台北市:玉山社,民96年
新竹縣陸豐國小,《媽媽真辛苦》,1983年1月
解昆樺,《臺灣現代詩典律與知識地層的推移: 以創世紀、笠詩社為觀察核心》,秀威出版,2013年1月1日
趙天儀,《兒童詩初探》,台北:富春,1992年10月
羅任玲,《台灣現代詩自然美學》,台北市:爾雅,民94年10月
《時代的眼・現實之花》《笠》詩刊1~120期景印本,台灣學生書局。
(二)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
吳怡婷<台灣當代兒歌研究(1945-1955)>,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吳聲淼 《周伯陽與兒童文學》,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戴寶珠<「笠詩社」詩作集團性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三)期刊文章(依作者姓氏筆畫)
李魁賢,〈論周伯陽的詩〉,《笠》,第98期,民國69年8月15日。收入《台灣詩人作品論》,1987年1月15日。
吳聲淼資料提供,<兒童文學創作家-周伯陽校長資料展>,《竹塹文獻》雜誌,第22期,2002年1月。
林政華,<發現日政時期台灣皇民詩人-周伯陽作品內涵及其相關問題>,《通識研究集刊》第十二期(2007年12月)
周伯陽,〈散文詩簡論〉,《笠》,121期,1984年2月15日。
周伯陽,<談兒童詩的欣賞>,發表於《笠》第77期,1976年10月25日;《國 語日報》<兒童文學>版第49 1期,1981年10月11日。
周伯陽,<談兒歌>,發表於《笠》第73期,1976年2月15日。
周伯陽,<兒童歌謠的欣賞>,發表於《笠》第85期,1978年2月15日。
周伯陽,<啼笑人生的世界—我喜歡的詩的意象>,發表於《笠》第111期,1982年6月15日。
周伯陽,<周德三的詩>,吳聲淼,《周伯陽全集 中文詩集》,新竹市:竹塹文化,2001.11
笠詩社,〈周伯陽的詩歷詩觀〉,《美麗島詩集》, 1979年6月。
趙天儀,《兒童詩的創作問題》,《笠》第71期,1976年2月15日。
趙天儀,<周伯陽的童謠與現代詩創作初探>,《竹塹文獻》雜誌,第22期,2002年1月。
(四)網路與多媒體資料
世界詩人大會
http://www.worldacademyofartsandculture.com/chinese/index.php/2014-06-23-17-39-36/prologo.html
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江肖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