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邱雅琪
論文名稱: 家庭教育融入藝術與人文領域之教學研究
Instruction Research of Family Education -involved Art and Humanist Field
指導教授: 蕭銘芚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6
中文關鍵詞: 家庭教育藝術與人文行動研究
外文關鍵詞: family education, Art and Humanist, mobility research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家庭教育融入於藝術與人文課程的理念與特色、發展適合中年級家庭教育融入藝術與人文的教學課程以及探討家庭教育融入於中年級藝術與人文課程的適用性。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與行動研究法,擬出本研究的理論架構並以尊重、關懷和了解為家庭教育重點,設計一套課程,以四年級學生為對象,進行十五週實際教學。
    在課程教學實施後,以教師教學日誌、學生學習單、自評表、學習過程、訪談記錄、家長回饋單、觀察記錄、教師教學記錄表與教等相關資料,歸納出相關結論,結論如下:
    一、學生的生活經驗是藝術創作的最佳題材,家庭教育融入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生動活潑,能提升學生學習興趣,達到良好學習成效。
    二、家庭教育融入藝術與人文領域具有德育的教育功能並能強化學生品格。
    三、透過課程學習表達與溝通,增進人際的互動技巧。
    四、增強學生自信心與成就感,拉近親子距離。
    五、能體認家的意義,學會知福並惜福。
    六、培養對居住環境的審美能力,並增進藝術技巧。
    根據研究歷程與結果,針對課程、教師教學、學校行政與後續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


    This research mainly investigates on following three topics. The belief and characteristic of family education involved in Art and Humanist Field. Instruction course development of mid-grades family education involved in Art and Humanist Field.Investigate adaptability of mid-grades family education involved in Art and Humanist Field.
    The research adopt Literature analysis method and mobility research, study out research theory mechanism, Respect, Care and Comprehend are family education main emphasis. Course was designed.
    For four grades as object, Fifteen weeks instruction was conducted.
    After instruction course finish, Teacher instruction journal, student learning sheet, Self-assessment sheet, study record, interview record, Parents feedback, Observation record,
    Teacher instruction record and Teaching aid summarized related following conclusion.
    1. The Best sources for art creation are students living experience .Family education involved in Art and Humanist Field course are vivid and active. Not only promot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but effectively well learning result.
    2. Family education involved in Art and Humanist Field course provides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and strengthen students character.
    3. Learn expression and communication through course, enhancement interpersonal interactive skills.
    4. Increase student self-confidence and achievement, improvement parenting relationship.
    5. Realize the meaning of home, learn and treasure blessing.
    6. Bring up living environment Aesthetic capability, and improve art skills.
    Propose related suggestion to course, teacher instruction, school administration and following researchers, according to research progress and result.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3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方法…………………………………………………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五節 名詞釋義…………………………………………………………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家庭教育的定義與內涵……………………………………… 11 第二節 國內外的家庭教育…………………………………………… 18 第三節 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研究…………………………………… 23 第四節 家庭教育相關研究…………………………………………… 36 第三章 教學設計與實施…………………………………………… 45 第一節 研究場所與對象……………………………………………… 45 第二節 課程設計與教學……………………………………………… 47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54 第四章 研究結果………………………………………………………… 57 第一節 主題一「溫馨家園」研究結果……………………………… 57 第二節 主題二「尊重感恩」研究結果……………………………… 80 第三節 主題三「關懷暸解」研究結果……………………………… 11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9 第一節 結論…………………………………………………………… 129 第二節 建議…………………………………………………………… 136 參考書目…………………………………………………………………… 141 附錄 附錄一 課程設計(單元活動一~七)………………………………… 149 附錄二 教師教學評量表……………………………………………… 159 附錄三 教師教學反省日誌…………………………………………… 160 附錄四 家長回饋單…………………………………………………… 161 附錄五 學生學習單…………………………………………………… 164 附錄六 學生作品照片…………………………………………………… 168 圖目次……………………………………………………………………… VII 表目次……………………………………………………………………… VIII

    王連生(1998)。親職教育-理論與應用(十三版)。台北市:五南。
    王前龍、張汝秀(1999)。台灣與日本新世紀中小學階段課程改革趨勢之比較分析。課程與教學。87-102。
    王德育譯(1976)。創性與心智之成長。臺北市:啟源書局。Viktor Lowenfeld(1947).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
    王嘉陵(2004)。杜威課程論對國民教育實施課程統整之啟示。教師之友,1 期45卷,69-76。
    王家驥撰(2008)。家 : 2008台灣美術雙年展。台中市:台灣美術館。
    王秀雄(1998)。觀賞、認知、解釋與評價-美術鑑賞教育的學理與實務。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王健旺(1993)。上體育課。第一屆美勞科教學活動設計專輯.立體造形組。臺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王品驊(2010)。傾聽記憶蹤跡的創作裝置-跨文化的旅人洪素珍。現代美術,151期,38-53。
    戈思明等主編(2004)。生命之光:永恆的追尋者.趙春翔。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尹蘊華(1980)。家庭教育(五版)。台中市:學人文化。
    呂桂生(1994)。臺灣地區國小兒童美勞科人物繪畫、塑造表現能力研究。1994 亞洲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27-180。台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呂廷和(1975)。透過藝術的教育。臺北市:雄獅圖書。Herbert Read(1956).Education Through Art.
    何琦瑜、陳雅慧(2006)。家庭,全球未來的挑戰。何琦瑜編。家庭教育贏的起點。台北市:天下。
    李坤崇(2006)。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概論(出版三刷)。台北市:心理。
    吳國淳譯(1996)。家庭環境與學校學習。台北市:五南。Thomas kellaghan,Kathryn Sloane,Bebjamin Alvarez,Benjamin S.Bloom(1993).THE HOME ENVIRONMENT &SCHOOL LEARNING.
    吳隆榮(1990)。造形與教育-美術教育之理論及其實踐-。臺北市:千華圖書。
    余巧芸(2005)。各國家庭教育服務工作之研究-中、日、港、德、英、美之比較。家庭教育服務中心專業系列工作手冊。
    汪芃譯(2011)。畫畫的52個創意練習-用各種媒材創意作畫。臺北縣:木馬文化。Carla Sonheim(2010).for Mixed-Medi Artists:52 Creative Exercises to Make Drawing Fun.
    何儀譯(2007)。我的媽媽。安東尼.布朗著。台北市:格林文化。
    林淑玲(2000)。家庭與家庭教育。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教育學。1-34。台北:師大書苑。
    林淑玲、黃月純、李淑娟編著(2011)。家庭教育方案規劃。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林淑玲等著(2006)。家庭教育學(初版二刷)。嘉義市:濤石文化。
    林淑玲等28位,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編撰(2006)。國民小學家庭教育教學手冊-課程實例彙編。教育部。
    林俐敏(2007)。愛家萬花筒。謝勝隆編。溫馨家庭-臺北市96年度家庭教育課程及活動教案設計彙編。13-31。台北市:臺北市教育局。
    林育淳著(1990)。油彩∙熱情∙陳澄波。台北市:雄獅美術。
    林貞秀(2006)。「水」素材應用於國小視覺藝術統整教學之研究~以台北市內湖國民小學低年級為例。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國平(2001)。「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課程統整概念。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研究及推動小組主編。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實務-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花蓮市: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林寶山、康春枝合譯(1995)。學校與社會.兒童與課程。臺北:五南。John Dewey(1915).The School and the Society and The Child and the Curriculum.
    林仁傑(1992)。評介帕森斯(Michael J.Parsons)的《審美能力發展階段論》。美育,20期,16-27。
    林婷婷(1999)。老照片的反思-陳順築另眼看家族影像與裝置符碼。雅砌,109期,38-39。
    邱麗文(1998)。拉開心靈的抽屜,與家族黑盒子對望生死-獨白式的私密親情,是陳順築最眷戀、最想耕耘的創作空間。新觀念,115期,60-63。
    幸佳慧著、楊宛靜繪(2011)。親愛的。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
    周麗端(2003)。生命歷程中的家庭教育國際研討會會議手冊。15-42。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庭教育中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庭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周新富(2006)。家庭教育學-社會學取向(初版)。台北市:五南。
    周文蓉(2004)。兩性教育融入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設計之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淑惠(2008)。幼兒教材教法-統整性課程取向。臺北市:心理。
    岩田彌富(1984)。創造性的幼兒美術教育(0至6歲篇) 。台中市:青峰出版社。
    典藏今藝術雜誌編輯部(1995)。洪素珍「回家路上」展歡顏-八年心血收錄在兩小時影帶中。典藏今藝術,28期,124。
    范慶鐘(2004)。課程統整的理念、模式與實施之研究。蔡清田編著。課程統整與行動研究。臺北:五南。
    兪筱鈞等譯(1993)。道德發展柯爾堡的薪傳。臺北市:洪葉文化。The Kohlberg Legacy for the Helping Professions.
    侯宜人(1993)。聚合記憶上的家族紀念碑-談陳順築的影像裝置。雄獅美術,273期,72-75。
    胡寶林(1997)。繪畫與視覺向像力。台北市:遠流。
    施頂清(2000)。維果斯基(Vygotsky)認知發展論在教學上之應用。教師之友,41卷1期,9-14。
    施靜菲、侍建宇譯(1996)。國民小學藝術教育。台北:五南。John Lancaster(1990).Art In The Primary School.
    施炎基(2005)。臺北市國民小學實施家庭教育之研究-以家庭教育法為例。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孫曉彤(2006)。故事就這樣開始-林銓居「家族故事」讀後感。典藏今藝術,160期,181-183。
    孫立銓(2004)。集會、家庭遊行-試析陳順築作品的「父親」影像。現代美術,114期,28-35。
    徐文濤(2006)。台北縣「新家庭運動-幸福家庭123」之推動理念及具體作法。
    新世紀的家庭教育。43-75。台北市:師大書苑。
    徐秀菊(2001)。「藝術與人文」領域IC方案課程設計的理念與實務。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研究及推動小組主編。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實務-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花蓮市: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翁福元等(2000)。家庭、學校與社區。台北市:教育部社會教育司。
    張家瑀(2009)。家-陶版絹印版畫創作論述(一版)。台北市:冠堂國際圖書。
    張志成譯(2008)。少子化:我們社會的災難與危機。台北市:博雅書屋。Schirrmacher, Frank(2006).Minimum-Vom Vergehen und Neuentstehen unserer Gemeunschaft.
    張琴(2011)。「媽媽,屁股是我的!」。謝盛友/穆紫荊主編。東張西望看歐洲家庭教育。134-135。台北:新銳文創。
    張振宇(1988)。家庭教育(十三版)。台北市:三民。
    許美瑞(2006)。和諧家庭的建構-從心做起。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編。179-196。新世紀的家庭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許美瑞(2001)。家庭生活教育的本質。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生活教育。1-27。台北:師大書苑。
    許玉佩(2007)。以繪本教學提升學生品格之行動研究;以「關懷」與「尊重」品格核心為主。台中:台中教育大學。
    許瑛玿、洪榮昭(2003)。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的新詮釋。科學教育,260期,2-9。
    曹常仁編著(2010)。親職教育理念與實踐。臺北縣:新文京。
    張春興(2005)。心理學概要。臺北市:東華書局。
    陳朝平(2003)。藝術學與藝術教育。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臺北縣:桂冠圖書。
    陳朝平(2002)。從課程統整的觀點看生活課程綱要中的藝術與人文課程。藝術教育研究,4期。83-89。
    陳朝平、黃壬來(2002)。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臺北市:五南。
    陳瓊花(2001)。從美術教育的觀點探討課程統整設計之模式與案例。視覺藝術,4期,97-126。
    陳麗文、周克華(2006)。台灣家庭倫理教育的敘事與建構。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編。213-244。新世紀的家庭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惠文(2004)。教改聲中藝術人文之我見。國教世紀,210期,33-36。
    陳俞均(2004)。美術鑑賞教學的實施方法與過程-從Lowenfeld的教育觀點談起。國教之友,55卷2期,25-31。
    陳香君(2002)。陳順築乘著家族記憶的翅膀單飛。典藏今藝術,122期,100-103。
    陳淑倩。光素材應用於國小低年級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育部印製。
    陸雅青(2009)。從塗鴉看治療中的危機與轉化。臺灣藝術治療學刊, 1卷1期,1-13。
    郭靜晃(2009)。親職教育:理論與實務(二版)。台北:揚智文化。
    郭榮瑞(2002)。談藝術與人文課程統整。國教新知,2期,1-15。
    郭郁君著、鍾易真繪(2006)。媽媽生我好辛苦。台北市:玉山社。
    黃雨欣(2011)。你對自己的孩子究竟瞭解多少。謝盛友/穆紫荊主編。東張西望看歐洲家庭教育。136-138。台北:新銳文創。
    黃小華(2011)。閱讀賞析導入兒童繪畫創作教學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淑芬(2009)。生命教育融入視覺與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惠華(2003)。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之教學活動設計-以國小四年級為例。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學視例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黃迺毓(1988)。家庭教育(初 版)。台北:五南。
    黃麗娟(2002)。論柯伯格(Lawrence Kohlberg)之道德認知發展論(The 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人文社會學報,1期,114-123。
    黃譯瑩(2003)。統整課程系統。臺北市:巨流圖書。
    黃政傑(1998)。課程設計。臺北市:東華書局。
    黃鈺瑜譯(2001)。我的爸爸。安東尼.布朗著。台北市:格林文化。
    楊鴻硯(2003)。赫伯特.里德藝術教育思想釋評。西北成人教育學報,一期,31-33。
    楊茜評(2012)。繪本教學應用於五年級家庭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
    畢誠(1994)。中國古代家庭教育。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廖永靜(2000)。建構學習型家庭。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教育學。95-130。台北:師大書苑。
    劉修吉(1980)。培育優秀兒女的家庭教育。台北市:三青國際。
    劉靜怡(2000)。台北地區國小六年級兒童家庭生活能力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
    劉豐榮(1984)。艾斯納兒童藝術理論。教師之友,25卷4期,6-8。
    劉振源(1993)。我對艾斯納美術教育理論的探討。雄獅美術,272期,19-23。
    蔡秀鷹(2008)。合作學習應用在融合班國小四年級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孟芳(2011)。土素材應用於國小中年級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維佳(2009)。由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較看中西文化差異。安順學院學報,11卷5期,23-25。
    歐用生(1999)。從「課程統整」的概念評九年一貫課程。教師天地,101期,15-24。
    謝智如(2007)。五馨級的愛。謝勝隆編。溫馨家庭-臺北市96年度家庭教育課程及活動教案設計彙編。54-65。台北市:臺北市教育局。
    謝戌嘉(2011)。無字圖畫書故事教學融入視覺藝術之行動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美蘭(2003)。通過教育藝術領域「視覺藝術賞析」教學行動研究。徐秀菊主編。藝術領域的行動與省思。103-158。花蓮市: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羅虞村(2000)。我國家庭教育的發展現況與展望。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教育學。251-268。台北:師大書苑。
    鐘兆慧(2002)。視覺藝術教育在課程統整中所扮演的地位。國教新知,48卷3期,45-52。
    鐘靜、沈書宇、黃美玲(2008)。國小校園中數學教師團體及其專業對話之現況探討。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53卷1 期,27-59。

    網路資料
    http://old.arttime.com.tw/exhibition/gallery/lincc/lincc_7.htm(2013/8/28)
    http://www.moc.gov.tw/images/epaper/20081107/p01.html(2013/8/28)
    http://mag.nownews.com/article.php?mag=7-45-3390(2013/8/28)
    http://www.ionly.com.cn/nbo/auction/ZuoPin.aspx?id=98756(2013/8/28)
    http://www.kingsleyauction.com/tw/history.php?act=view&no=2109(2013/8/28)
    http://lms.ctl.cyut.edu.tw /1995030/doc/3251 http://www.moc.gov.tw/images/epaper/20081107/p01.html(2013/8/28)
    http://mag.nownews.com/article.php?mag=7-45-3390(2013/5/17)
    http://www.itpark.com.tw/exhibition/data/84/2(2013/8/28)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oZC5TWYPY8(2013/5/06)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n5cwKeaVN0(2013/3/04)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