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楊雅心 |
---|---|
論文名稱: |
國小教師培養學生數學課室討論文化之行動研究-以一年級為例 |
指導教授: | 蔡文煥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5 |
中文關鍵詞: | 數學課室討論文化、社會規範、社會數學規範、行動研究 |
外文關鍵詞: | mathematical class discussion、 social norms、socialmathmatics norms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以行動研究法,探討研究者在發展一年級學生數學課室討論文化過程,從學生學習的情形與反應、自身的教學經驗及相關文獻中,探討所遭遇的困難並嘗試執行可解決的策略,透過再反省與課室觀察,反覆的修正與落實,試圖培養一年級學生的數學課室討論文化。
在培養一年級數學課室討論文化的過程中,研究者將所面臨的困難分成培養班級「社會規範」與「社會數學規範」來談。「社會規範」方面,在初始建立期,研究者期望學生養成主要的規範目標共有「舉手發言,不插話打斷」「聽(看)不懂的就要問」「上課要靜下來專注傾聽」「面向大家說話,願意說給全班聽」「說話聲音大,讓全班聽得到」「勇於上台發表或提出想法」「對於錯誤解法的尊重與包容」「怎麼寫才清楚?」,等待以上社會規範逐漸穩定,研究者在再接再厲期更佳關注小組內的活動,持續推動「願意遵守輪流的機制」「願意協助能力不佳的學生,鼓勵同儕相互教導」「分工也要合作,發揮小組團隊力量」等社會規範。「社會數學規範」方面,在初始建立期,為了使「學生說明清楚、運用數學語言」,研究者反覆的運用了許多策略以達成這個目標,之後的磨和期,由於一年級學生的詞彙有限,故研究者仍然「持續鷹架討論,但研究者在課室討論中的角色,從對話主導者轉為引導者,將視狀況介入,增加學生的發言空間」,並且「加強小組內的對話功能、提昇對話品質」,最後的再接再厲期,研究者將重點放在「引導學生發現數學解題的不同性。」及「數學解題的有效性。」以提升討論品質。
在發覺困難與設定目標規範後,研究者嘗試運用可行的策略,在執行過程中,研究者交錯、反覆運用「知識」、「社會」、「心理」性質策略,從不同的角度引導學生共享知識、形塑團體規範、營造班級氣氛以培養班級數學課室討論文化。
研究過程中同時發現,當班級課室討論文化逐漸形成之後,並非從此放任學生自由發展討論,學生便會獲得數學概念的提升;相反的,數學教師的專業在此受到更大的挑戰,專業數學教師在課室討論文化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從瞭解學生的過去經驗、解題型態及迷思概念,從而提出適當的佈題與課程安排,在關鍵時刻運用討論技巧引導班級進行討論,在在都需要教師的專業發展與自我反省,培養對於學生想法與課程的敏感度,才能為數學課室討論文化寫下更美的註解。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problems that what a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encountered when she used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to improve students’ classroom discussion in the first grade.
In fostering a culture of the process to mathematics classroom discussion,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researcher was "social norms" and "socialmathmatics norms" .In the beginning of social norms, The researcher hoped that students develop norns , including “to raise hands before speaking,and not to interrupt others’ speech.” “to ask questions when having trouble in listening or looking.” “be quite in the class and be absorbed in listening carefully.” “to face to everyone when talking and will to speak to everyone.” “to speak loudly,let all classmates can hear the voice.” “have the courage to come forward to express or present ideas .” “ to respect and tolerance for the wrong solution.” “How to express clearly?” Waiting for social norms above gradually stabilized, then the researcher continued to promote "willing to abide by rotation," "willing to assist in the ability of poor students" "be cooperate ."
About socialmathmatics norms , in the initial establishment period, the researcher tried to enable "students expressd clearly and used mathematical language", the researcher repeated to use a number of strategies to achieve this goal. Due to the limited vocabulary of students, researcher still " scaffold students’ discussion" and" enhance the discussion within the group ", the final period of persistent efforts, the researcher focused on" to guide students to discover the difference and effective of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discussion.
The researcher tried to use viable strategi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including "science,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ones . The researcher guided students to share knowledge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 and created to foster class discussion of mathematical class culture.
In this study ,the researcher also found that professional math teacher have to participate in classroom discussions to play an indispensable role to understand the students’ past experience, problem-solving styles and misconceptions in order to make appropriate arrangements for curriculum. It’s the crucial moment to guide class discussions .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6)。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春展(1996)。情境學習理論及其在國小教育的應用。國教學報。8,53-71。
王瑞壎(2002)。從符號互動論的觀點探討學校組織文化。台東師院學報,13,62-88。
方吉正(2003)。情境認知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學習與教學新趨勢。台北:心理。
谷瑞勉譯(1996)。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 台北:心理。(Berk,L.E.,Winsler,A.,1995)
吳幸宜譯(1994)。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 台北:心理。(Margaret ,E. G.,1991)
吳昭容(2000)。國小數學課討論式教學中增強物使用的經驗與分析。
國民教育,40(4),20-25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概念與方法分析。台北:五南。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臺北:五南。
吳世尊(2004)。教育行動研究中的協同反省:方法與態度初探。台東大學教育學報, 15(1),265-304 。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Patton,1990)
吳美花(2007)。一位四年級教師實踐分數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學教育研究所,新竹。
李婉鳳(2006)。透過課室討論文化的教學促進四年級學童數學溝通能力表現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學教育研究所,新竹。
李清韻(2003)。國小六年級學生數學溝通能力雨後社認知能力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研究所,台中。
何欣玫(2005)。淺談數學解題之溝通能力。國教輔導。45(1),27-33。
何欣玫(2003)。國小六年級學生因數與倍數之數學解題溝通能力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師範學院教育研究統計研究所,台中。
巫正成( 2000)。數學對話促進國一學生數學理解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高雄。
呂玉英(2004)。國小教師實踐討論式數學教學之協同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台北。
呂玉琴( 1994 )。國小教師分數教學之相關知識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沈碩彬(2008)。台灣中小學行動研究論文評析。研習資訊, 25(5),81-88
林生傳(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林碧珍(2000)。數學教學模式的闡釋。教師佈題、學生解題、發表解題、溝通與討論。國教世紀,189,29-34。
林碧珍(2000)。在職教師數學專業發展方案的協同行動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3,115-147。
林碧珍(2001)。發展國小教師之學生數學認知知識—理論結合實務研究取向的教師專業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林碧珍(2007)。數學教學案例-低年級。台北:師大書苑。
林文生、鄔瑞香著(2000)。 數學教育的藝術與實務—另類教與學。 台北:心理。
林育瑋。(2008)。讓一年級成為最好的開始。親子天下,2008年8月號, 4-7。
林妙真。(2004)。由小組討論爭議性科技議題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生之知識建構-以台灣能源的開發與利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
林秋萍(2005)。錨式情境教學法於數學溝通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屏東。
林晶佩(2006)。透過探究教學培養七年級學生數學解題與溝通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房昔梅(2003)。小學高年級教師實施討論式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台北。
姜得勝(1997)。符號互動論初探,教育資料文摘,239, 172-178。
徐新逸(1998)。情境學習對教學革新之回應。研習資訊,15(1),17-24
夏林清(1998)。教育行動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
翁嘉聲、房昔梅(2001)。學生喜歡上的數學課-談數學教師的班級經營。國民教育,4 1(6),44-48。
翁嘉聲(2001)。國小數學教學形成群體討論文化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台北。
許馨月(2002)。國小教師實施討論式數學教學之轉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台北。
張宛瑜、林政翰、陳載明(2001)。連結生活之數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國民教育,4 1(6), 39-43。
張玉成(1986)。教師發問技巧。台北: 心理。
陳淑娟(1999)。透過合作行動研究探討一個國小班級的數學討論活動。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
陳淑娟(2001)。國小教師進行數學討論困難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9(2), 125-146。
陳淑娟(2002)。國小班級數學討論活動可行方案之探討。科學教育學刊, 10(1), 87-107。
陳惠邦(2003)。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明和、郭靜芳 (2004) 。符號互動論與學校組織文化。屏東師院學報,20,65-104。教育部(2003)。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數學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黃敏晃(1994)。國民小學數學新課程之精神。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低年級)。教育部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印,1-17。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曾志華(1997)。社會互動與數學知識之建構:一個國小三年級數學教室之俗民誌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
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台北;五南。
甯自強(1987)。「根本建構主義」--認知研究的另一種架構~師友月刊,1 ,30-32。
甯自強(1993)。「建構式教學法」的教學觀~由根本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國教學報,5 ,33-39。
游麗卿(1999a)。Vygotsky 社會文化歷史論:搜集和分析教室社會溝通活動的對話及其脈絡探究概念發展。國教學報,11,230-258。
游麗卿(1999b)。教室溝通活動的實施-教師如何運用小組成員的互動培養學生溝通知能。班級經營,4(3), 10-21。
游麗卿(1999c)。小學一年級學生在數學課所表現出的溝通能力。八十八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205-222。
游麗卿(2002)。從分析學生爭論解題記錄的合理性探討社會數學規範的內涵。第六屆課程與教學論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21。
游麗卿(2001)。引導學生在對話中建構數學知識。九年一貫課程新思維。台南:翰林。282-316。
傅惠珍(1997)。奠定低年級數學學習基礎—快樂的數學課。甯自強主編:
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八十四學年度數學教育研討會論文暨會議實錄彙編,341
-347。
楊振富,潘勛譯,湯馬斯-佛里曼原著(2005)世界是平的。台北:雅言文化。
楊智穎。(1999)討論教學法在班級教學上的應用。班級經營。4(3),66-70。
甄曉蘭、曾志華(1997)。建構教學理念的興起與應用。教育研究學報,3,
179-208。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蔡文煥(1991)。小組在數學解題活動中運作的探討。國教世紀,27(3)。
蔡文煥(2002)。兒童每日活動中之數學文化之發展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NSC91-2521-S-134-001
蔡文煥(2005)。發展數學課室之討論文化藉以提昇學童之智力自主性。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NSC94-2521-S-134-001
蔡志超(2003)。一位低年級教師促進全班數學討論活動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新竹。
蔡敏玲(1996)。教育質性研究者請在文本中現身:兩項重要思慮。國民教育37( 2), 21-30。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五南。
蔡清田(2006)。課程行動研究的通關密碼。教育研究月刊,2006.11,111-121。
劉錫麒(1997)。數學思考教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劉秋木(1996)。國小數學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劉如芳(2002)。一個國小數學教室之社會數學常規發展歷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新竹。
鄭明長(1999)。教學創新---從改變教室言談型態做起。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論文彙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263-269
鄭明長(2002)。發問對教學歷程之影響初探。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5,87-114。
鍾靜( 2000)。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數學教學特質分析研究。行政院國家科
學委員會八十九年度第一期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9-2511-S-152-003。
鍾靜、許馨月、翁嘉聲(2001)。專家教師經營討論式數學教學之個案研究。發表於九十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研討會。
鍾靜(2005)。討論式數學教學的理論與實務。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10月20日http://163.21.111.100/book_ul%5C27%5C696%5C%E4%B8%8B%E8%BC%89.pdf。2005年發表於國家教育院籌備處之學術研討會。
鍾靜、李佳陵(2004)。建構導向教學和學生數學學習的關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7(2),53-82。
鍾邦友(1994)。情境式電腦輔助數學學習軟體製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二、英文部分
Blumer, H. (1969).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Perapective and Metho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aroody,A.J.(1993).Problem solving,reasoning,and communicating,k-8: Helping children think mathematically. New York: Macmillan.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2000). Principles and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The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Inc.
Wood,T.(1999). Creating a context for argument in mathematics class .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30 , 171-191.
Artzt.Alice F(1996).Deleloping Problem-Solving Behaviors by Assessing Communication in Cooperative Learning Groups. Communication in Mathematics K-12 and Beyond. 116-125.
Cai,Lane,Jakabcsin(1996).The role of open-ended tasks and holistic scoring rubrics:Assessing students’ Mathematical reasoning and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in Mathematics K-12 and Beyond. 137-145.
Peressini,Bassett(1996).Mathematical communocation in students’responses to a performance-assessment task. Communication in Mathematics K-12 and Beyond. 146-158.
Bryant,C.J(1999).Build a sense of community among young students with student-centered activities.The Social Studies,May/June, 110-113.
McClain, K. & Cobb, P. (2001). An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Social mathematical
Norms in One First-Grade Classroom.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32(3), 236-266.
Fennema,E.,& Franke,M.L.(1992).Teachers, Knowledge and its Impact. In D.A. Grouws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rning. New T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47-164.
Cobb,McClain,Whitenack(1997).Reflective Disourse and Collective Reflection.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28,258-277.
Cobb, P., Yackel, E.,& Wood, T. (1992). A constructivist to rep resentational view of mind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al Education , 123(1), 2-33.
Yackel,Cobb(1996).Sociomathematical Norms,Argumentation,And Autonomy in Mathematic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7, 458-477.
Yackel,E.,Cobb,P.,&Wood,T.(1991).Small-group interactions as a source of learning opportunities in second-grade mathematic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2(5),390-408.
Whitin&Whitin(1996).Fostering Metaphorical Thinking through Children’s Literature. Communication in Mathematics K-12 and Beyond. 60-65.
Huinker,Laughlin(1996).Talk Your Way into Writing. Communication in Mathematics K-12 and Beyond. 81-88.
Martin A,S.&Glendon W,B.(1996)Justification in the Mathematics Classroom:A Study of Prospective Elementary Teachers.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Behavior ,15. 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