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黃庭堅題畫文學作為研究主軸,由於黃庭堅的題畫作品在質與量上都相當具有研究價值,然而學界目前對此一範疇的研究仍顯不足,因此筆者欲透過黃庭堅之題畫詩、題畫賦與畫跋等體裁,並配合黃庭堅個人的人生經歷,對其書畫美學思想、題畫詩文的特色與相關論畫命題作全盤性的研究。
關於書畫美學思想的部分,筆者認為「論書畫當觀韻」與「禪、莊與畫」是兩個相當重要的命題。本文試圖從「論書畫當觀韻」這個命題,來探討在黃庭堅的思維中,「韻」作為書畫審美標準的內涵,而在「禪、莊與畫」的部分,舉凡如黃庭堅為何提出「以參禪學道而識畫」的觀點,他與禪宗、莊學的淵源對其論畫的影響,以及題畫作品中如何運用禪莊的文字來表現論畫觀點,皆為討論的重心。
關於題畫詩文特色與相關論畫命題的部分,筆者配合黃庭堅的人生經歷,分為上下兩篇來探討。上篇為神宗熙寧四年至哲宗紹聖元年(1071-1094),主要以詩人早年遊宦時期,與元祐在京時期論蘇軾、李公麟以及小景、山水畫的題畫作品為論述主軸。除了對這一時期的題畫作品作一梳理之外,相關論畫命題如:蘇黃論畫觀點的異同、墨戲、詩畫關係等,也是筆者考掘的焦點。
下篇為哲宗紹聖二年至徽宗崇寧四年(1095-1105),主要以詩人論黃斌老、黃彝兄弟與論李公寅之藏畫、論釋仲仁之題畫作品為討論範疇。舉凡如詩人對墨竹的審美標準、以書家觀點論墨竹畫的概念與晚年對自身出處的觀照,亦為筆者探討的論題。
要之,本文企圖從黃庭堅的書畫美學思想,和各個時期所反映出的題畫文學特色與論畫命題,試圖補足學界未深入探討的範疇,以期勾勒出黃庭堅題畫文學的全貌。
參考書目
一、 古籍
《宣和畫譜》,畫史叢書本
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59)
王明清:《揮麈三錄》,百部叢書集成影印學津討原書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王濟亨、高仲章:《司空圖選集注》,(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司馬遷著;瀧川龜太郎注:《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書局,1998)
永瑢等撰,王雲五主編:《合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及四庫未收書目禁毀書目》(臺北:商務印書館,1967)
米芾:《畫史》,百部叢書集成影印津逮秘書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宋濂:《宋文憲公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68)
李之儀:《姑溪居士文集》,百部叢書集成影印粵雅堂叢書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杜甫著;清•仇兆鱉注:《杜詩詳註》,(北京:中華書局,1999重印)
沈約:《宋書》,(臺北:鼎文書局,1978)
周密:《浩然齋雅談》,百部叢書集成影印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岳珂:《桯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
房玄齡等撰:《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
夏文彥:《圖繪寶鑑》,畫史叢書本
孫紹遠編:《聲畫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1349
晁說之:《嵩山文集》,四部叢刊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
張邦基:《墨莊漫錄》,百部叢書集成影印明商濬校刊稗海本,(臺北:藝文印書 館,1966)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畫史叢書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
張舜民:《畫幔集》,百部叢書集成影印知不足齋叢書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0)
梅堯臣:《宛陵先生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65,縮印明刊本)
莊子著;郭慶藩輯,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
郭若虛:《圖畫見聞誌》,畫史叢書本
陳舜俞:《廬山記》,百部叢書集成影印清道光錢熙祚校刊守山閣叢書本,(臺北:藝文印書館
陸游:《南唐書》,百部叢書集成影印明萬曆胡震亨校刊秘冊彙函影印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黃 :《山谷先生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1999)
黃伯思:《東觀餘論》,百部叢書集成影印學津討原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黃庭堅:《豫章黃先生文集》,四部叢刊本
黃庭堅著,《山谷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1113
黃庭堅著,任淵、史容、史季溫注,劉尚榮點校:《黃庭堅詩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
黃庭堅著,任淵、史容、史季溫注:《山谷詩集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
黃庭堅著,劉琳、李勇先、王蓉貴點校:《黃庭堅全集》,(成都:四川大學,2001)
楊希閔:《黃文節公年譜》,(江蘇:廣陵古籍出版社,1980)
楊勇著:《世說新語校箋》,(臺北:正文書局,1999)
趙希鵠:《洞天清祿集》,百部叢書集成影印讀書齋叢書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1984)
歐陽修:《文忠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67)
蔡絛:《鐵圍山叢談》,(北京:中華書局,1997)
鄧椿:《畫繼》,畫史叢書本
蕭子顯:《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1978)
錢泳:《履園叢畫》,清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79)
謝赫:《古畫品錄》,百部叢書集成影印明崇禎毛晉校刊津逮秘書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羅大經:《鶴林玉露》,唐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3)
蘇軾著,王文浩輯注,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
蘇軾著,茅維編;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
蘇轍:《欒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釋普濟:《五燈會元》,(北京:中華書局,1984)
二、 專書
王水照主編:《首屆宋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王克文:《書藝珍品賞析-黃庭堅》,(臺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
石守謙:《風格與世變:中國繪畫史論集》,(臺北:允晨文化,1996)
成都王建墓博物館編:《前後蜀的歷史與文化-前後蜀歷史與文化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四川:巴蜀書社,1994)
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主編:《佛光大藏經•禪藏》,(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
余紹宋:《書畫書錄解題》,(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0)
余輝:《張萱•周昉》,(臺北:錦繡出版社,1995)
吳文治:《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1998)
李霖燦:《中國畫史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
杜琮、張超中:《黃庭經今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阮璞:《中國畫史論辨》,(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
周裕鍇:《文字禪與宋代詩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昌彼得等編:《宋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4)
俞崑:《中國畫論類編》,(臺北:華正書局,1977)
姚瀛艇主編:《宋代文化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續編》,(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1)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6)
張懋鎔:《書畫與文人風尚》,(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8)
曹寶麟:《中國書法史•宋遼金卷》,(南京: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莫礪鋒:《江西詩派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86)
郭紹虞:《宋詩話輯佚》,(臺北:華正書局,1981)
郭繼生主編:《美感與造形》,(臺北:聯經出版社事業公司,1982)
陳永正:《黃庭堅詩選》,(臺北:遠流出版社,1988)
陳高華編:《宋遼金畫家史料》,(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陳傳席:《六朝畫論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
陳鼓應:《老莊新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3)
傅璇琮:《黃庭堅和江西詩派卷》,(高雄:麗文出版社,1993)
彭修銀:《墨戲與逍遙-中國文人畫美學傳統》,(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
曾棗莊:《三蘇文藝思想》,(臺北:學海出版社,1995)
黃保真、成復旺、蔡鍾翔著:《中國文學理論史》,(臺北:洪葉文化,1998)
黃寶華:《黃庭堅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黃寶華:《黃庭堅詩詞文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楊新、宗華等著:《中國繪畫三千年》,(臺北:聯經出版社,1998)
楊慶存:《黃庭堅與宋代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2)
鈴木敬著,魏美月譯:《中國繪畫史(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7)
諸葛憶兵:《宋代文史考論》,(北京:中華書局,2002)
鄭永曉:《黃庭堅年譜新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
蕭慶傳:《北宋新舊黨爭與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
錢鍾書:《宋詩選注》,(北京:三聯書店,2002)
錢鍾書:《管錐編》,(香港:中華書局,1979)
三、 期刊論文
Ellen Mae Johnston Laing , ‘Real or Ideal:The Problem of the “Elegant Gathering in the Western Garden” in Chinese Historical and Art Historical Records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88, 1968
Maeda,Robert,“The Chao Ta-nien Tradition”,Ars Orientalis,8,1970
Ping Foong,“Guo Xi’s Intimate Landscapes and the Caseof Old Trees,Level Distance”,Metropolitan Museum Journal,no.35, 2000
Ronald C. Egan, ”Poems on Paintings:Su Shih and Huang T’ing-chien “,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43, 1983,pp.413-451
中村茂夫著,劉曉路譯:〈黃庭堅論繪畫〉,《美術史論》,第3期,1984
王毅:〈中唐至兩宋士大夫的生活藝術-兼論中國傳統文化的衰變〉,《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第2期,1989
白政民:〈黃庭堅的禪家思想及禪宗對其詩歌的影響〉,《人文雜誌》,第1期,1997
石叔明:〈墨竹篇〉,《故宮文物月刊》,4卷5期,1986/08
米澤嘉圃:〈傳趙令穰筆《秋塘圖》について〉,《大和文華三》,11期,1959
余悅:〈黃庭堅畫論發微〉,《黃庭堅研究論文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
李嘉瑜:〈黃庭堅題竹畫詩之審美意識〉,《中山人文學報》,第7期,1998/08
李慧淑:〈小景畫與花鳥點景山水〉,《故宮文物月刊》,第2卷第5號,1984
李慧淑:〈宋代畫風轉變之契機-徽宗美術教育成功的實例〉,《故宮學術季刊》,1卷4期至2卷1期,1984
板倉聖哲:〈傳趙令穰《秋塘圖》(大和文華館藏)の史的位置〉,ミュージアム 卷542,1996
青木正兒著,魏仲祐譯:〈題畫文學及其發展〉,《中國文化月刊》,第9期,1970/07
祝振玉:〈略論宋代題畫詩興盛的幾個原因〉,《文學遺產》,第2期,1988
祝振玉:〈發明妙慧,筆補造化-黃庭堅題畫詩略論〉,《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 1期,1988年
高友工:〈中國文化史中的抒情傳統〉,《中國學術》,第3卷,第3輯,2002
高文、齊文榜:〈現存最早的一首題畫詩〉,《文學遺產》,弟2期,1992
張海明:〈范溫《潛溪詩眼》論韻〉,《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94/03
曹樹銘:〈李龍眠之研究〉,《大陸雜誌》,第7、8期,1970/04
陳新璋:〈一首形神兼備的題畫詩-黃庭堅「題竹石牧牛」賞析〉,《廣州文藝》,第12期,1983
陳葆真:〈宋徽宗繪畫的美學特質-兼論其淵源和影響〉,《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40期,1993/06
陳葆真:〈從空間表現法看南宋小景山水畫的發展〉,《故宮學術季刊》,13卷3期,1996
陳葆真:〈藝術帝王李後主(三)〉,《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6期,1999
傅秋爽:〈試論黃庭堅題畫詩的藝術特色〉,《河北學刊》,第3期,1986
程杰:〈梅花意象及其象徵意義的發生〉,《南京師大學報》,第4期,1998
劉淑娟:〈蘇轍〈墨竹賦〉及其論文同繪竹之理境(一)〉,《中國語文》,2002/04
劉淑娟:〈蘇轍〈墨竹賦〉及其論文同繪竹之理境(二)〉,《中國語文》,2002/06
劉淑娟:〈蘇轍〈墨竹賦〉及其論文同繪竹之理境(三)〉,《中國語文》,2002/07
鄭騫講述,劉翔飛筆記:〈題畫詩與畫題詩〉,《中外文學》,第6期,1979/11
鍾聖生:〈黃山谷和他的題畫詩〉,《江西師大學報》,第27卷,第1期,1994/03
韓文彬撰,馮明惠譯:〈李公麟家世小考〉,《故宮文物月刊》,9卷7期,1991/10
四、 博碩士論文
朱淑媛:《北宋郭熙繪畫觀研究》,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
衣若芬:《鄭板橋題畫文學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李貞慧:《蘇軾「意」、「法」觀與其「古文」創作發展之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
李栖:《宋題畫詩研究》,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
范文瑞:《蘇黃書畫理論中道與象的辨證問題》,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2
張貞蘭:《宋徽宗花鳥畫之研究》,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曹愉生:《唐代詩論與畫論之關係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
陳孟蘋:《北宋墨竹繪畫研究》,中央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楊國蘭:《杜甫題畫詩研究》,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楊雅惠:《兩宋文人書畫美學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
葉玉靜:《郭熙《林泉高致》之研究》,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廖堯震:《王詵青綠本《煙江疊嶂圖》和《漁村小雪圖》研究》,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潘小雪:《宋代繪畫美學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鄭文倩:《蘇軾藝術思想研究》,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賴麗娟:《文同詩畫之研究》,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五、 書畫冊
石守謙等編:《中國古代繪畫名品》,(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6)
《世界美術大全集•東洋編•第五卷》,(東京:小學館,1998)
《宋元名畫》,(東京:聚樂社,1961)
《宋代書畫冊頁名品特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5)
《波士頓博物館藏中國古畫精品圖錄-唐至元代》,(東京:大塚巧藝社,1996)
《故宮書畫圖錄(一)》,(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9)
《柳公權書法全集》,(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