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方淑婷 Shu-Ting Fang |
---|---|
論文名稱: |
鴉片戰爭前澳門中葡糾紛研究 |
指導教授: |
張增信
Tseng-Hsin Chang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0 |
中文關鍵詞: | 澳門 、中葡糾紛 、中西貿易 、中西文化衝突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十五世紀末,瓦斯科•達•伽馬繞過南非好望角抵達印度,開啟了東西方海上文化接觸的里程碑,亦促使葡萄牙建立東方海上殖民霸權。葡萄牙人亟欲與中國接觸,以打開東方貿易大門,進而派遣一外交使團出使中國。無奈當時明政府正逢倭寇擾邊,海氛未靖之際,海上貿易活動受到嚴密的監控。故葡萄牙人轉至閩浙沿海一帶,與勢豪、本土和日本海寇結合,進行違法的走私貿易,直到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1547) 走馬溪一役結束這段活絡的走私貿易期。葡萄牙人於閩浙沿海受挫後,轉返廣東地區,藉「水濕貢物」為由,並賄賂廣東地方官員,得以進入澳門。自此澳門從一籍籍無名的小漁村,發展成葡萄牙人於遠東地區重要的轉口港。
葡萄牙人初入澳門,並無嚴謹的政府機構,由一群軍人、商人、教士和冒險家所組成的自治團體管理之。且自明清以降,中國政府派遣官員及軍隊駐紮澳門,以管理華洋事務和海防事宜。小小澳門一地,為兩個政權所共管。許多民刑事糾紛,所析理出的或許不再是案件的主因,而為澳門主權歸屬的問題。其後,因更多不同國籍的外商來華貿易,清廷限制外國商人僅能在澳門過冬,澳門成為清廷「防夷」政策下最後一道防線。
對於清廷而言,澳門為一刻意劃定之蕃商聚居地;相對的,澳門則為葡萄牙人遠東殖民區。故澳門由兩個東西方不同文化、政體所共治。雙方在許多糾紛上,爭的已不是事件發生的主因,而是「誰才是澳門真正的主人」。發生於澳門地區大小事件,看似平凡無奇,卻提供吾人瞭解鴉片戰爭前清廷處理中外糾紛的模式。並因清廷審理這些事件的不平等態度,致使來華貿易之外商尋求其他方式以解決這貪腐、不公平的現象,甚至用戰爭改變中國為世界中心的想法。更有甚者,清政府處理澳門中葡糾紛的方式及其所造成諸多不公平的判決,亦是爆發鴉片戰爭及其戰後英、美等國陸續向中國要求領事裁判權、劃分在華租借地等諸權利的原因之一。
一、原典與史料彙編
《清實錄•乾隆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澳門文化基金會、暨南大學古籍研究所合編,《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彙編》,(北京︰民眾出版社,1999)。
文慶(清)等敕纂,《籌辦夷務始末》(台北:國風出版社,1963,據民國十九年故宮博物院石印清內府寫本影印)。
王先謙編,《東華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光緒二十五年仿泰西法石印影印)。
王臨亨(明),《粵劍編》(台北:廣文書局,1969,明萬曆刊本)。
田明曜(清)修,陳澧(清)纂,《重修香山縣志》( 台北:學生書局,1985,新修方志叢刊景印光緒五年刊本) 。
朱彧(宋),《萍洲可談》,(北京︰中華書局,1985,據守山閣叢書本排印)。
江日昇(清),《台灣外紀》(台北:新興書局,據民國三年(1914)上海進步書局石印本影印)。
何廣(明),《律解辯疑》(明洪武間刊本)收入於楊一凡,田濤主編,楊一凡點校,《中國珍稀法律典籍續編》,(哈爾濱︰黑龍江民眾出版社,2002)。
宋應星(明),《天工開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民國十七年(1928)武進陶氏涉園石印本)。
李士楨(清),《撫粵政略》(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近代中國史料叢刊)
李圭,《鴉片事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據遼寧省圖書館藏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海寧州署刻本影印)。
李時珍(明),《本草綱目》(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明萬曆三十一年江西重刊本)。
杜臻(清),《粵閩巡視紀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據孔氏嶽雪樓影鈔本影印)。
沈之奇(清)撰,懷效鋒, 李俊點校,《大清律輯註》(北京市:法律出版社,2000,據乾隆五年版本)。
阮元(清),《廣東通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清道光二年(1822)刻本影印)。
周元暐(清),《涇林續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據清光緒潘祖蔭輯刊本。
屈大均(清),《廣東新語》(香港:中華書局,1874)。
長孫無忌(唐)等,《唐律疏議》(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據岱南閣叢書本排印)。
姚雨薌原纂,胡仰山增輯(清),《大清律例會通新纂》(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同治十二年版本)。
故宮博物院文獻館編,《史料旬刊》(台北:國風出版社,1963)。
故宮博物院輯,《清代外交史料(道光朝)》(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故宮博物院輯,《清代外交史料(嘉慶朝)》(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胡廣(明)等修,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明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據北平圖書館藏紅格鈔本影印)。
夏琳(清),《閩海紀要》(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台灣文獻叢刊,據連雅堂氏臺灣詩薈標點排印)。
祝淮(清)修,黃培芳(清)纂,《新修香山縣志》(台北︰學生書局,1985《新修方志叢刊》景印道光七年刊本)。
高宗敕撰(清),《清朝文獻通考》(台北:商務印書館,景印清光緒間浙江刊本)。
張汝霖、印光任(清),《澳門記略》(台北︰成文出版社,《中國方志叢書》景印嘉慶五年重刊本)。
張廷玉(清)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景印清乾隆四年刊本)。
張建基等輯,《大清律例匯輯便覽》(台北︰中央研究院郭廷以圖書館,同治十一年刊本)。
梁廷楠(清)等纂,《粵海關志》(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據清道光間刊本排印,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輯)。
郭棐(明),《廣東通志》,(台南︰莊嚴文化,1966,《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萬歷三十年(1602)刻本影印)。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據民國十六年初刊本(關內本)影印)。
劉芳,《漢文文書 — 葡萄牙國立東波塔檔案館庋藏澳門及東方檔案文獻》,(澳門︰澳門文化司署,1997)。
劉芳輯,章文欽校,《葡萄牙東波塔檔案館藏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彙編》,(澳門︰澳門文化基金會,1999)。
劉錦藻(清)撰,《皇朝續文獻通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劉氏堅匏盦鑄印本)。
廣東省檔案館編,《廣東澳門檔案史料選編》,(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1999)。
暴煜(清)修,李卓揆(清)纂,《香山縣志》,(台北︰學生書局,1985,《新修方志叢刊》景印乾隆十五年刊本)。
Anders Ljungstedt, An historical sketch of the Portuguese settlements in China :and of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and mission in China, Hong Kong :Viking Hong Kong Publications,1992.
Arquivos de Macau, S. 3, vol. 1, no. 1 (Fev. 1964)-S. 3, vol. 32, no. 6 (Dez. 1979), Macau:Imprensa Nacional,1964-1979
Auber, Peter, China: An Outline of its Government, Laws and Policy, Cambridge: Chadwyck-Healey, 1834
Boletim do Arquivo Histórico de Macau, № 1, Jan- Jun, 1991, (349 pp.) , Macau: Instituto Cultural de Macau, 1991
George Thomas Staunton, Miscellaneous notices relating to China, and our commercial intercourse with the country, including a few translations from the Chinese language ,London: John Murray, 1822
George Thomas Staunton, Ta Tsing Leu Lee: Being the Fundamental Laws, and a Selection from the Supplementary Statutes, of the Penal Code of China 〔翻譯自嘉慶十年《大清律例重訂輯註通纂》〕, Taipei : Cheng-wen Pub. Co., 1966
George W. keeton, The Development of Extraterritoriality in China. New York : H. Fertig, 1969
H. B. Morse, The chronicles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 trading to China, 1635-1834, Oxford : The Clarendon Press, 1926~29
H. B. Morse,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Shanghai: Kelly and Walsh, 1910.
Jacques M. Down, American Merchants and the China Opium Trade, 1800~1840, 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68, pp. 418~442.
Luís G. Gomes, Documentos Setecentistas Portugueses no Arquivo Colonial da Holanda , Boletim do Instituto Luis de Camoes, vol. 8, 1974, pp. 235~240.
Manuel Teixeira, Macau no Séc. XVII, Macau: Direcção dos Serviços de Educação e Cultura, 1982,
The Chinese repository, Vol.5, no.12, April, 1837.
二、專書
《大英百科全書》(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88)。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澳門文化基金會、暨南大學古籍研究所合編,《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安娜•瑪裡亞•阿馬羅 (Ana Maria Amaro) ,金國平譯,《大地之子 ─ 澳門土生葡人研究》,(澳門︰澳門澳門文化司署,1993)。
吳志良,《澳門政治發展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
吳志良等,《東西交匯看澳門》(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1998)。
周景濂,《中葡外交史》(北京︰商務出版社,1991)。
金國平,《中葡關係史地考證》(澳門:澳門文化基金會,2000)。
金國平,《西力東漸》(澳門:澳門文化基金會,2000)。
金國平、吳志良,《東西望洋》(澳門:澳門成人教育學會,2002)。
施白蒂 (Silva, Beatriz Basto da) ,《澳門編年史》(澳門︰澳門文化基金會,1995)。
施白蒂 (Silva, Beatriz Basto da) ,姚京明譯,《澳門編年史︰十九世紀》(澳門 ︰澳門文化基金會,1998)。
徐薩斯(Montalto de Jesus),《歷史上的澳門》(澳門:澳門文化基金會,2000)。
馬士(H. B. Morse)著,中國海關史研究中心、區宗華譯,《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1)。
馬士(H. B. Morse)著,張匯文、楊至信、姚曾廙、馬伯煌、伍丹戈合譯,《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
張天擇著,姚楠、錢江譯,《中葡早期通商史》(香港︰中華書局,1988)。
張榮錚、劉永強、金懋初點校,《大清律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據乾隆五年版本)。
張維華,《明史佛郎機呂宋和蘭義大利亞四傳註釋》(台北市︰東方文化書局,1973)。
張增信,《明季東南中國的海上活動(上編)》 (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88)。
梁嘉彬,《廣東十三行考》(台中:東海大學,1937)。
許地山編,《達衷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
許麗雯編,《教你看懂天工開物》(台北:高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
陳翰笙主編,《華工出國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80)。
陶希聖,《清代州縣衙門刑事審判制度及程序》(台北:食貨月刊,1972)。
章文欽,《澳門歷史文化》(北京︰中華書局,1999)。
湯開建,《明清士大夫與澳門》(澳門:澳門文化基金會,1998)。
湯開建,《澳門開埠初期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9)。
費成康,《澳門四百年》(上海︰上海民眾出版社,1988)。
黃省曾撰,《西洋朝貢典錄》收入《明清史料彙編》第二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黃啟臣、鄭煒明,《澳門經濟四百年》(澳門:澳門文化基金會,1994)。
黃啟臣、龐新平,《明清廣東商人》(廣州:廣州經濟出版社,2001)。
賈淵(Pina Cabral) 陸凌梭 (Nelson Louren),陳潔塋譯,《颱風之鄉 ─ 澳門土生族群動態》(澳門︰澳門文化司署,1995)。
趙春晨,《澳門紀略校注》(澳門,澳門文化司署,1992)。
潘日明神父(P.Benjamin Antonio Videira Pires),蘇勤譯,《殊途同歸》(澳門:澳門文化司署,1995)。
鄭秦, 田濤點校,《大清律例》(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據乾隆五年刊本)。
鄭煒明、黃啟臣,《澳門宗教》(澳門︰澳門文化基金會,1994)。
鄧開頌、謝後和,《澳門歷史與社會發展》(珠海︰珠海出版社,1999)。
龍斯泰 (Anders Ljungstedt) ,吳義雄等譯,章文欽校注,《早期澳門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戴裔煊,《明史•佛郎機傳箋正》,(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戴裔煊、鍾國豪,《澳門歷史綱要》(北京︰知識出版社,1999)。
龔纓晏,《鴉片的傳播與對華鴉片貿易》(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
C. R. Boxer, Portuguese Society in the Tropics: The Municipal Councils of Goa, Macao, Bahia,and Luanda,1510-1800 , Madison :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65
C. R. Boxer, Fidalgos in the Far East 1550-1770, Hong Kong ; London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C. R. Boxer, The Great ship from Amacon: Annals of Macao and the old Japan Trade1555~1640, pp. 181~182.
三、期刊論文
文德泉 (Padre Manuel Teixeira),〈關於澳門土生葡人起源的傳說〉《文化雜誌》,20(1993),頁58~97。
王光華,〈不斷壯大的巴西華人社群〉《僑園》,4 (2004),頁2。
呂士朋,〈清代的理蕃院〉收入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編,《中國史學論文選集》,(台北︰幼獅文化,1976),頁629。
李金明,〈清代前期澳門在對外貿易中的地位與作用〉《文化雜誌》,39(1999),頁25~32。
韋慶遠,〈澳門通洋貿易與廣州黃埔設港的關係〉《暨南史學》,第三輯 (1998),頁454~463。
陳國棟,〈鴉片戰爭以前清朝政府對進出口商品的管理〉《大陸雜誌》,64 (1982),頁19~24。
陳惠馨,《從外國人在我國法律地位之沿革論我國國際私法的發展》(下)《法學叢刊》,134(1989),頁73~88。
陳惠馨,《從外國人在我國法律地位之沿革論我國國際私法的發展》(上)《法學叢刊》,133(1989),頁89-100。
陳新文,〈早期澳門城市的形成與發展〉,《文化雜誌》,36(1998),頁83~88。
黃啟臣,〈明清政府在澳門行使海關主權〉《行政:澳門政府雜誌》,41 (1998),頁845-857。
黃啟臣,〈澳門對外貿易的式微〉《文化雜誌》,39(1999) ,頁33~41。
黃鴻釗,〈早期中國政府對澳門的管治與澳門同知的設立〉《文化雜誌》,49(2003),頁55~68。
愛德華斯(R. Randle Edwards),〈清朝對外國人的司法管轄〉,收入高道蘊等,《美國學人論中國法律道統》(北京︰中國法政大學,1994),頁417~419。
楊雪峰,〈明代化外人犯罪時適用之法律〉,《大陸雜誌》,第四十五卷,第四期,頁215~216。
劉正剛、朱文利,〈乾嘉時期澳門房屋修建與租賃之考察—東波塔中文檔案為依據〉《文化雜誌》,頁123。
劉芳,〈明末清初的澳門是中西交往的橋樑〉收入卓新平主編,《相遇與對話 ─ 明末清國中西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北京︰宗教文化,2003),頁535-569。
劉景蓮,〈清代澳門涉外命案司法審判程序〉《文化雜誌》,51(2004),頁41~52。
霍啟昌,〈「澳門模式」與近代中西關係〉收入《港澳與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店市︰國史館,2000),頁21~43。
戴裔煊,〈關於澳門上所謂趕走海盜問題〉《中山大學學報》,3 (1957),頁3~10。
George B. Souza, Ballast Goods: Zinc and Sugar, 收入R. Ptak & D. Rothermund (eds.), Emporia, Commodities and Entrepreneurs in Asian Maritime Trade, c. 1400~1750, Beiträge zur Südasienforschung, Südasien-Institut, Universität Heidelberg, Franz Steiner Verlag Stuttgart,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