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運陞
CHEN, YUN SHEN
論文名稱: 扭曲的鏡像:「滿州國」作家古丁創作中的「現代」形象再現
指導教授: 柳書琴
口試委員: 施淑
朱惠足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6
中文關鍵詞: 「滿州國」古丁殖民地現代再現魯迅現代都市醫╱病關係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第三世界的殖民地與半殖民地進入現代的過程,充滿著連串的掙扎與痛苦。幾乎沒有一個地區不是在被強迫的狀態下,觸發了進入現代起點。東亞與其他第三世界的殖民地不同之處,就是除了西方帝國直接的殖民勢力之外,還有亞洲內部的帝國勢力──日本的介入,在東亞地區直接(台灣、朝鮮)或是透過傀儡政權(「滿洲國」與中國的淪陷區)間接地統治了這些地方。若再參照日本自身亦曾為西方帝國主義強壓之下,被強迫開啟的現代化之門的過程,東亞地區對於「現代」的論述與想像的方式便產生了問題。其主要後果之一,是讓日本在東亞地區殖民的過程中,打造現代的模式產生了獨樹一幟的狀態。當日本打造現代時,由於東亞相對的弱勢而言,西方成為集體追求的現代象徵,而使以西方做為模範比起以日本作為模範打造現代,更容易被日本在東亞的殖民地所接受。
      這番將西方做為模範打造現代圖像,透過日本的轉引,出現在殖民地上的過程裡,殖民地上的現代便出現了脫離自身歷史發展的混雜樣貌,變成了與時間當地歷史脫節,彷彿空降一般出現在殖民地的空間。在這個與時間脫節的空間之中,現代變成了一個對照殖民地自身落後性質的鏡子,觸發了殖民地希望從落後邁向進步的意圖。如此被強迫觸發所產生的現代之下,被殖民者一方面被強迫而接受了現代。另一方面,則是在這個被強迫的體系之下,自覺的去擁抱現代。這樣既是被強迫接受的受害者,同時卻又認同加害者所代表的進步程度的矛盾心理,便是在這被強迫的現代化過程中,產生的現代想像。
      在這個「異態時空」之中的接收現代知識的作家,是如何對此自身在殖民地這個異態空間中,目擊與體驗的變質現代產生反應,是本文意圖觀察的問題。作家在這個空間產生的文本,作為對自身現狀與思想的再現,本文試圖討論從這再現的過程中,殖民地作家如何思考對殖民地而言,在被殖民的同時,也被給予了現代的問題。觀察作家對於這個變質了的現代,產生了甚麼樣的應對方式與選擇,藉此勾勒出當東亞在被強迫進入現代的過程中,現代被再現出的樣貌。而本論文企圖從日本在東亞的殖民地其中之一──「滿洲國」作為討論的起點。
      本論文第一章為緒論,介紹研究意圖、問題意識與論文架構。第二章:歷史的中間物,從「滿州國」作家古丁與魯迅的互文關係中,探討他們思想上的連結,並指出魯迅的思想對於古丁所再現的知識份子形象所產生的影響。第三章:蜃氣樓都市,則從比較殖民者角度與被殖民者角度對於殖民地現代都市空間再現的差異出發,指出殖民地的現代空間是按照殖民者的意識所打造,與時間斷裂的空間。這樣的斷裂下,殖民地被強拉進入不屬於自身的臉帶世界中。第四章:被診斷的身體,討論中國與台灣現代文學中以病體形象做為國族命運的的挪用與隱喻手法;以及一方面當醫╱病作為殖民者所建構帶有排除性質的進步╱落後差異論述,強化殖民者統治正當性的同時,透過現代醫學治好的落後病體,雖然帶著進入殖民者現代化統治技術的意涵,卻也包含了進入現代而能顛覆差異論述的能量。第五章:結論,透過「滿州國」作家古丁創作中對於透過被殖民現代化的知識份子、都市空間、醫╱病關係等軟硬體的再現,展現殖民地知識份子在被強迫現代化的過程下接受與抗拒的複雜性,以及自身對於現代世界的想像。


    目錄 摘要: i 目錄 I 第一章、緒論 1 前言 1 第一節、研究目的與動機 3 第二節、研究方法與前行研究回顧 5 第三節、章節安排與架構 11 第二章、歷史的中間物──殖民地知識份子的再現 16 前言 16 第一節、唐吉軻德與哈姆雷特──知識份子的雙重內在 17 第二節、歷史的中間物──古丁與魯迅的互文關係探討 21 第三節、從啟蒙者到零餘者──知識份子形象的轉變 40 結語 57 第三章 蜃氣樓都市──殖民地都市形象再現 58 前言 58 第一節、日本帝國打造的殖民地空間──滿洲式建築與都市 59 第二節、殖民地的重疊空間《平沙》 66 第三節、烏托邦空間的下層與逆寫〈玻璃葉〉〈小巷〉〈山海外經〉 70 第四節、現代都市中的人們──主體的失落與追尋 75 結語 83 第四章 被診斷的身體:古丁創作中的醫╱病形象再現 84 前言 84 第一節、從治療到管理──現代醫療的雙面意涵 86 第二節、疾病的隱喻──知識份子的身心煎熬 88 第三節、知識、體制與權力──現代醫療機構的再現 99 結語 110 第五章 結論 112 參考與引用書目 117 附錄 123

    參考與引用書目
    一、文學作品與全集

    古丁,《浮沉》,(新京:滿日文化協會詩歌叢刊刊行會,1939.12)。
    古丁,《平沙》,(新京:滿日文化協會,1940.11)。
    古丁,〈山海外經〉,《文友》,第5卷第5期,(上海:文友社,1945.07)。
    果戈里,《死靈魂》,魯迅譯,(北京:人民文學,1977.11)。
    古丁,《古丁作品選》,李春燕編,(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5.06)。
    張毓茂編,《東北現代文學大系》,(瀋陽:瀋陽出版社,1996.12)。
    錢理群編,《中國淪陷區文學大系》,(南寧市:廣西教育,1998.01 )。
    古丁,〈新生〉,《中國新文學大系:新文藝小說卷(下)》,范智紅選編,(南寧市:廣西教育,1998.01)。
    《原野:滿人作家小說集》,杉野要吉監修,大內隆雄譯, (東京:ゆまに書房, 2000.09)。
    《蒲公英:滿人作家小說集:第二輯》,杉野要吉監修,大內隆雄譯,(東京:ゆまに書房,2000.09)。
    夏目金之助,《心》,《漱石全集》第九卷,(東京:岩坡,2001.12)。
    魯迅,《魯迅全集》全18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08)。
    蔣渭水,〈臨床講義〉,《蔣渭水全集》,王曉波編,(台北:海峽學術,1998.10,2nd ed. 2005.6)。
    龍瑛宗,〈植有木瓜樹的小鎮〉,《龍瑛宗全集》,陳萬益主編,(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6.11)。
    徐徹,陳孟楣,《旅外日記》,(瀋陽:遼海出版,2008.08)。
    郁達夫,〈南遷〉,《沉淪》,(南京:江蘇文藝,2009.10)。
    二、研究專書

    1、 中文

    (A)文學史與文學研究

    《東北現代文學》編寫組,《東北現代文學史》,(瀋陽:瀋陽出版社,1989.12)。
    馮為群、李春燕,《東北淪陷時期文學新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1.07)。
    馬清福,《東北文學史》,(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2.05)。
    馮為群編,《東北淪陷時期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瀋陽,瀋陽出版社,1992.06)。
    徐迺翔、黃萬華,《中國抗戰時期淪陷區文學史》,(福州市:福建教育,1995.07)。
    張毓茂編,《東北現代文學史論》,(瀋陽,瀋陽出版社,1996.08)。
    李春燕編,《東北文學綜論》, (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10)。
    白樂晴,《全球化時代的文學與人-分裂體制下韓國視角》,金正浩,鄭仁甲譯,(北京:中國文學出版社,1998.12)。
    李春燕編,《東北文學史論》, (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
    藍棣之,《現代文學經典-症候式分析》,(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08)。
    孫中田、逢曾玉等編,《鐐銬下的謬司:東北淪陷區文學史綱》,(長春市:吉林大學,1999.11)。
    汪暉,《反抗絕望-魯迅及其文學世界》,(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2000.12)。
    李春燕編,《東北文學文化新論》, (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11)。
    岡田英樹,《偽滿洲國文學》,靳叢林譯,(長春市:吉林大學,2001.02)。
    錢理群,《魯迅作品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09)。
    錢理群,《與魯迅相遇》,(北京:三聯書店,2003.08)。
    尾崎秀樹,《舊殖民地研究》,(台北:人間出版,2004.11)。
    伊藤虎丸,《魯迅、創造社與日本文學-中日進現代比較文學初探》,(北京:北  
    京大學出版社,2005.11)。
    孫玉石,《野草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1)。
    高翔,《現代東北的文學世界》,(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7.12)。
    彭放編,《中國淪陷區文學研究資料》,(哈爾濱:黑龍江人民,2007.01)。
    錢理群,《豐富的痛苦-唐吉軻德與哈姆雷特的東移》,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01)。
    張泉編,《抗日戰爭時期淪陷區史料與研究》第一輯,(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2007.03)。
    錢理群,《我的回顧與反思》,(台北:行人,2008.10)。
    劉曉麗,《異態時空中的精神世界-偽滿洲國文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2008.09)。
    丸尾常喜,《恥辱與恢復-吶喊與野草》,秦弓,孫麗華編譯,(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1)。
    朱惠足,《「現代」的移植與翻譯:日治時期台灣小說的後殖民思考》,(台北:麥田, 2009.08)。
    王乾坤,《魯迅的生命哲學》,(北京:人民文學,2010.04)。
    王富仁,《中國文化的守夜人-魯迅》,(北京:人民文學,2010.04)。
    汪暉,《死火重溫》,(北京:人民文學,2010.04)。
    丸尾常喜,《"人"與"鬼"的糾葛-魯迅小說論析》,(北京:人民文學,2010.04)。

    (B)歷史與社會文化
    後藤朝太郎,《支那遊記》,(東京:川安印刷,1927.12)。
    滿洲帝國案內所,《滿洲帝國概覽》Vol.1-3,(出版不詳,1933)。
    劉白羽,《環行東北》,(上海:新華日報,1946.09)。
    滿洲國史編纂刊行會編,《滿洲國史(分論)上、下》,東北淪陷十四年史吉林編 寫組譯,(長春:東北師範大學,1990.12)。
    解學詩,《偽滿洲國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04)。
    東北淪陷十四年史總編室、日本殖民地文化研究會編,《偽滿洲國的真相-中日學者共同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10.01)。

    2、 外文

    (A)文學研究

    大內隆雄,《滿洲文學二十年》,(新京,國民畫報社,1944.10)。
    川村湊,《異境の昭和文学―満洲と近代日本》,(東京:岩波書店,1990.10)。
    川村湊,《満洲崩壊―「大東亜文学」と作家たち》,(東京:文藝春秋,1997.08)
    川村湊,《文學から見る滿洲:五族協和の夢と現實》,(東京:吉川宏文館,1998.11)。
    岡田英樹,《文学にみる満洲国の位相》,(東京:研文,2000.03)。

    (B)社會與文化研究
    真鍋五郎,《滿洲都市案內》,(奉天:亞細亞出版協會,1932)。
    島之夫,《滿洲國視察記》,(大阪:井下書籍,1941)。
    田口稔,《滿洲風土》,(東京:中央公論社,1943)。
    越沢明,《満州国の首都計画:東京の現在と未来を問う》,(東京都:日本經濟評論社,1997.05)。
    橋谷弘,《帝國日本と植民地都市》,(東京都:吉川弘文館,2004.02)。
    增田芳雄,《アジア民族の夢満州 : 日露戦争後の旅順と奉天》,(東京都:学会出版センター,2005.07)。
    黃文雄,《滿州國は日本の植民地ではなかった》,(東京都 : ワック,2005.09)
    大江志乃夫等編,《文化のなかの植民地》,(東京:岩波書店,2005.10)。
    中見立夫等著,《満洲とは何だったのか》,(東京:藤園書店,2006.11)。

    Duara, Prasenjit. Sovereignty and Authenticity: Manchukuo and the East Modernity.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2003.
    Foucault, Michel. (a) The Birth of the Clinic: An Archaeology of Medical Perception.
    Trans. A.M. Sheridan Smith,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94.
    ---. (b) Discipline and Punishment: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Trans. Alan Sheridan,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95.
    ---. (c) Power/knowledge: Selected Interview and Other Writing. Ed. Colin Gordon, Trans Colin Gordon, et al. New York, 1980.
    Hall, Stuart. Representati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and Signifying Practice,
    London: SAGE, 1997.
    Harvey, David. Space of Hop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0.
    Said, Edward W. Culture and Imperialism, New York: Vintage, 1994.
    Stephen Vlastos, ed. Mirror of modernity: invented traditions of modern Japa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
    Sontag, Susan. Illness as Metaphor. New York: Vintage, 1979.
    Shih Shu-mei, The Lure of Modern: Writing Modernism in Semicolonial China1917-37.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1.
    Young, Louise. Japan’s Total Empire: Manchuria and the Culture of Wartime Imperialis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

    三、滿洲國時期與戰前期刊、報紙

    戰時
    佐久間幸 編,《明明》第2卷,第4期,(撫順:明明滿州社,1938.01)。
    趙孟原主編,《藝文志》第1-3卷,(新京:藝文志事務會,1940)。
    趙孟原 編,《讀書人》,(新京:藝文志事務會,1940.07)。
    趙孟原 編,《文學人》,(新京:藝文志事務會,1940.07)。
    《青年文化新年號》,第3卷,第1期,新京:滿洲青少年文化,1945.01
    《大同報》,新京(現長春):大同報社,1937.1月-1938.12月。
    《盛京時報》,瀋陽:盛京時報影印組, 1937.1月-12月。1942.1月-3月。
    《朝日新聞》,大阪:朝日新聞社,1942.1月- 12月。
    《文友》,(上海:文友社,1943.09- 1945.07)。
    《文心》第1卷第4期,(上海:文心出版社,1939.02)。
    戰後復刻
    偽滿洲國期刊匯編,《明明》Vol.1,(北京:線裝書局,2008)。
    偽滿洲國期刊匯編,《新潮》Vol.1-2,(北京:線裝書局,2008)。
    偽滿洲國期刊匯編,《新滿州》Vol. 1-6,(北京:線裝書局,2008)。
    偽滿洲國期刊匯編,《新青年》,(北京:線裝書局,2008)。
    偽滿洲國期刊匯編,《文選》,(北京:線裝書局,2008)

    五、單篇論文
    陳映真,〈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試評「亞細亞的孤兒」〉,《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市:遠景,1984.09。
    李春燕,〈古丁文學意識中的愛國抗日思想〉《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Vol.6,(瀋陽:遼寧大學學報 1995.06),頁100-4。
    李春燕,〈社會歷史真實寫照-評古丁小說《新生》〉,《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Vol. 29 No.5,(瀋陽:遼寧大學學報,2001.05),頁43-6。
    屠格涅夫,〈哈姆雷特和唐吉軻德〉,〈屠格涅夫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學,2001.11),頁164-186。
    高翔,〈論古丁的文學創造理論〉,《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Vol. 27 No. 3,(瀋陽:瀋陽師範大學,2003. 05),頁39-41。
    車霽虹,〈日本右翼宣揚“滿洲國”是“王道樂土”之剖析〉,《學習與探索》Vol. 3,(哈爾濱市:黑龍江省社科院,2003.06),頁138-142。
    劉曉麗,〈藝文志雜誌與偽滿洲國時期的文學〉,《求是學刊》Vol. 32 No. 6,(哈爾濱市:黑龍江大學,2005.11),頁101-105。
    劉曉麗,〈家園淪陷 文學何為——日本侵略背景下的中國現代文學地方經驗之一種:偽滿洲時期的通俗文學〉,《自學中文指導》Vol.1,(上海市:高教字考中文專業委員會2006.02),頁36-9。
    劉曉麗,〈偽滿洲國文學: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補訂〉,《華東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Vol.38 No.5,(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學報,2006.09)。
    莫畏,〈歷史的真實與歷史的尷尬-關於偽滿洲國“新京”建築研究〉,《華中建築》Vol. 25 No.6,(武漢市:華中建築,2007.06)。
    張泉,〈淪陷區中國作家的文化身份認同與政治立場問題——以移住北平的臺灣、偽滿洲國作家為中心〉,《抗戰文化研究》Vol.00,(南寧市:抗戰文化研究會,2008),頁243-259。
    李佳,莫畏,〈「新京」城市規劃中的巴洛克影響〉,《吉林建築工程學院學報》Vol 5, No 4,(長春:吉林建築工程學院學報編輯部,2009.08),頁50-52。
    西澤泰彥,〈日本人建築家の見聞と設計〉,山本有造編,《「満州」記憶と歴史》,京都: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2007.03
    David Tucker,〈都市なき都市計画〉,玉野井麻利子編,山本武利監譯,《満州──交錯する歴史》,東京都:藤原書店 2008.02,頁105-106。
    Paik Nak-chung, “Coloniality in Korea and a South Korean Project for Overcoming Modernity”, Interventions Vol. 2 No.1, 2000.03, p73-86 .
    五、學位論文
    傅羽紅,指導教授:徐冰,《偽滿洲國時期東北知識份子的日本認識》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8.10
    蔣蕾,指導教授:張福貴,《精神抵抗:東北淪陷區報紙文學副刊的政治身份與文化身份》長春: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08.10
    李彬,指導教授:張福貴,《戰爭背景下東北淪陷區文學與外來文學關系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08.10
    包學菊,指導教授:逢曾玉,《何以為家—東北淪陷區文學中的家族家庭視界與敘事》,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8.10
    阮芸妍,指導教授:劉紀蕙,《中間物思想重探──魯迅書寫中的主體問題研究》,新竹:國立交通大學碩士論文,2011。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