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婷意
Ting-yi Huang
論文名稱: 電磁波安全不安全?解構電磁波爭議之風險知識
Are Extremely Low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s(ELF-EMF) Safe? Deconstructing Risk Perceptions of the ELF-EMF Controversy in Taiwan
指導教授: 林崇熙
Chung-hsi Lin
傅大為
Dai-Wei Fu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3
中文關鍵詞: 電磁波爭議安全技術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論文所研究的主題有三:知識如何來、知識的效用和爭議的本質。本文研究民國七十年中期後所發生的供電系統之電磁波爭議,尋求為何台電和環保署等官方聲稱「符合人體健康安全」的「非游離輻射環境建議值」不被民眾認為是符合人體安全,以及為何特定電磁波暴露值會/能被說成是「安全客觀」的原因。藉由社會文化、國內各式核災、生活知識和身體經驗,民眾認為技術物的管理者-台電,以及台電所管理的技術物變成生活風險來源,此亦影響民眾去形塑出變電所和高壓電塔等輸電系統的電磁波也不安全的認知,並發展出與官版電磁波暴露限值不一樣的版本和電磁波知識。從這個立場出發,電磁波爭議反映出爭議雙方具有不同風險感或風險認知,故要研究爭議,亦需研究是何種文化形塑出這些相異的風險感。另外,爭議亦反映各種電磁波知識正在流動和競爭中,而在技術╱工程理性和專家政治之支持下,特定的電磁波暴露限值變成「中立合理」,卻也因為社會將電磁波問題的解決方式集中在專家政治的操作下,使得眾人都想解決的爭議,竟具有無法被解決之特質;在缺乏一種能被社會共同同意的實作方式下,沒有「事實」的電磁波爭議,註定是要無解的。此外,此爭議具無法被解決的特質,也與在各種社會文化下,整體社會幾乎不可能只存在劃一的風險感或電磁波想像之因素有關,畢竟不同的風險感,正是電磁波爭議的起因。

    關鍵詞:電磁波爭議,安全,技術


    第一章、序論 1   第一節、前言 1   第二節、抗爭介紹 3   第三節、文獻回顧 7   第四節、問題意識 10   第五節、章節安排及說明 11 第二章、為何不安全:電磁波暴露建議值為何來? 13   第一節、前言 13   第二節、何時且為何電磁波變得不安全? 13   第三節、電磁波建議值如何來? 30 第三章、標準如何是標準? 38   第一節、前言 38   第二節、台電文化和風險認知 39   第三節、合理的暴露限值:支持特定知識 46       能夠運作之技術面「台電論說」   第四節、支持特定知識能夠運作之 54       社會面「台電論說」 第四章、標準為何不標準? 62   第一節、前言 62   第二節、反對者的文化和風險知識 63   第三節、爭議中各行動者的互動 74   第四節、電磁波爭議的本質 86 第五章、結論 90 附錄   附錄一、訪問陳椒華老師 94   附錄二、反電磁波危害之立法院公聽會記錄 102   附錄三、反嘉南教會基地台之民眾說法 108   附錄四、訪問L老師 109   附錄五、訪問台電變電股H先生 112   附錄六、訪問國民健康局U小姐 115   附錄七、訪問環保署空保處D技正 117   附錄八、訪問A伯伯 118 參考書目 119 圖一、受電磁波之害的賴女士現身說法 27 圖二、孕婦專用的防輻射裙 28 圖三、微波爐防護罩 28 圖四、電磁波測量器 28 圖五、防電磁波手機套 29 表一、各種能源的發電成本 48 圖六、美侖美奐的新竹市公園變電所 55 圖七、緊鄰民宅的公園變電所 65 圖八、緊鄰民宅的公園變電所 65 圖九、同時有室內和室外變電所的公園變電所 66 圖九、抗爭團體舉白布條抗議 76

    Langdon Winner著,方俊育等譯,2004,<技術物有政治性嗎?>,《科技渴望社會》。
    Steven Epstein,程雅欣譯,吳嘉苓校,<民主、專業知識、和愛滋療法社會運動>,《科技渴望性別》,(台北:群學),頁225-256。
    Ulrich Bech著,汪浩譯,周桂田校訂,2003,《風險社會-通往另一個現代的路上》,(台北:巨流),頁1-102。
    中華民國核能學會,1981,<核能十問>,《原子能委員會彙報》,第17巻第5期。
    中華書局,1988,《簡明大英百科全書中文版》,第七冊,頁208-209。
    天下雜誌編輯部,2002,<政府是真的把改革當做大事>,《天下雜誌》,第237期。
    孔恩,程樹德等譯,2002,《科學革命的結構》,(台北:遠流),頁199-215。
    王士峰,2005,<住宅風水與健康之研究:理論與實務>,《宗教與民俗醫療學報》,第1期,頁247-290。
    王洪博等譯,2005,<限制時變電場、磁場和電磁場暴露的導則>,國際非游離輻射防護委員會(ICNIRP),頁5-13。
    王惠生、鍾輝乾,1988,<台電系統之合理備用容量分析>,《台電月刊》,第308期。
    王榮德,1986,<游離性輻射之危害及預防-從蘇俄車諾比爾核能電廠爆炸談起>,《健康世界》,第126期。
    台電公司,2005,《台灣電力公司統計年報》。
    台灣電力公司,,《台灣電力公司93年度年報》,頁50-51。
    台灣電力公司,1976,<台灣電力公司業務報告>。
    台灣電力公司,1994,《電力事業經營現況與展望》,頁76。
    朱登騰,1997,<供電系統調度運轉>,《電機月刊》,第7卷第1期,
    頁162。
    江武照、徐中良,2003,<從「觀音P/S出口161/69KV線改建工程」談輸電線路遭受抗爭之處理>,《台電月刊》,第482期。
    余勝雄,2006,<台電電源開發之回顧與展望>,《台電工程月刊》,
    第693期。
    吳泉源,2003,<賽先生與德先生是不是一家人?>,《新新聞》第870期。
    吳素花,2004,<蛻變中的變電所>,《台電月刊》,第495期。
    李俊信,陳佩宜,黃詠暉,2005,<電磁場與人體健康效應之評估與探討>,《台電工程月刊》,第678期,頁92-100。
    李俊信等,2005,<電磁場與人體健康效應之評估與探討>,《台電工程月刊》,第678期。
    李國雄、馮國豪,2001,<輸電線路及變電所遭遇抗爭解決方法之研究>,《台電工程月刊》,第632期。
    李錦峰,1992,<民眾高度關注的三重變電所>,《台電月刊》,第355期。
    谷浦孝雄,1995,《台灣的工業化:國際加工基地的形成》。
    林明民,1998,<配電線路損失分析與改善對策>,《電機月刊》,第8巻
    第2期。
    林基興,2005,<為什麼怕電磁場?>,《科學發展月刊》,第391期 。
    林基興,2006,<聳動的新聞吸引人-電磁場的健康效應(一)>,《科技報導》,第289期。
    林瑞雄,1986,<危險性的評估-在杯弓蛇影,險象環生中的一門新學問>,《文星》,第101期。
    林瑞雄,李中一,1995,<極低頻電磁場暴露與癌症之流行行學-文獻探討>,《勞工安全衛生研究季刊》,第三卷第二期,頁1-24。
    林瑞雄,李中一、郭宗益、王金墩等,1996,<與極低頻電磁場相關癌症危險因子之可歸因危險百分比分析>,《台電工程月刊》,第581期,
    頁79-85。
    林樵月,1976,<輸電鐵塔最佳設計之電腦化>,《台電工程月刊》,
    第337期。
    姚關穆,2000,<風水學與環境科技>,《環境工程會刊》,第11巻第2期,頁1-7。
    胡湘玪,1995,《核工專家vs.反核專家》,(台北:前衛)。
    若林正丈,1993,《台灣百科》,(台北:克寧),頁60-62。
    若林正丈,洪金珠等譯,1994,《臺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
    飛雲山人,1994,《選吉利宅看好風水》,(台北:時報),頁26-27,
    39-41。
    翁寶山編著,1981,《圖解輻射安全》,(台北:行政院子能委員會)。
    張永榮,1995,<從事故談供電安全的重要>,《台電月刊》,第404期,頁5-7。
    張振平,2003,《國內勞工作業環境低頻電磁場暴露評估及改善》,(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
    張建隆等,2002,<系統最適供電可靠度與合理備用容量之研究>,《台電工程月刊》,第650期。
    梁志堅,1981,<台灣電力之建設與營運>,《電工雙月刊》,第24巻
    第5期,頁41。
    梁志堅,1986,<台電系統線路損失降低之分析>,《台電月刊》,第279期。
    梁志堅,1986,<提高供電品質減少事故及工作停電>,《台電工程月刊》,第454期。
    莊子榮等,1992,<二次變電所噪音改善防治介紹>,《台電月刊》,
    第353期。
    許志義,陳澤義,1988,<備用容量、缺電成本與系統最適可靠度之探討>,《能源季刊》,第18巻第2期。
    許萬寶,2006,<台電供電系統現況與展望>,《台電工程月刊》,第693期。
    許讚生,1986,<臺電四十年來之輸變電工程>,《台電工程月刊》,
    第453期,頁112。
    陳文奎,1992,<台電變電所建築成本降低的研究>,《台電月刊》,
    第354期。
    陳兆彬,1996,<輸電鐵塔設計、製作與防蝕處理>,《電機月刊》,第6巻第3期。
    陳希夏,2006,《大台北供電現隱憂 台電咬牙苦撐非常態》,<新台灣>,第547期。
    陳孟瑜,2003,<解構鄰避現象:反焚化爐運動中的科技與民主>,(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振華,1987,<台電電力事業的經營與發展>,《台電月刊》,第300期,頁3。
    陳清標,1988,<堪輿學方位淺論:科學的風水與地理陽宅>,《中華易學》,第97巻第1期,頁41-44。
    陳福勝等人,2006,《建構都會區變電所規設作業程序-以超高壓╱一次配電變電所之初步規設為例-》,(台北:財團法人中華顧問工程司)。
    陳銘利,1998,<談新修正「都市計劃公共設施用地多目標使用方案」對變電所之影響>,《台電月刊》,第424期。
    陳燕洲、李景文,2004,<台灣電力供應穩定度之研究>,《東南學報》,第26期,頁123-134。
    陳露生,2002,<電業法修正草案的立法進程>,《電機技師》,第94期。
    彭登志等,2000,<以車諾比爾核電廠事故看我國核能發電之前景>,《核研季刊》,第36期,頁105。
    黃文曉,1996,<變電所運轉維護發展趨勢>,《台電工程月刊》,第579期,頁2。
    黃惠如,2006,<電磁波抗爭又起,請你多保重>,《康健雜誌》,(台北:康健雜誌)。
    黃焜璋醫師譯輯,1982,<你想知道的微波爐常識>,《健康世界雜誌》,第82期,頁16-18。
    黃懿慧,1994,《科技風險與環保抗爭-台灣民眾風險認知個案研究》(台北:五南)。
    楊成發,吳珠麗等,2006,<電力電纜排列對空間磁場之影響>,《台電工程月刊》,第690期,頁97-106。
    楊成發等,2006,<電力電纜排列對空間磁場之影響>,《台電工程月刊》,第690期。
    楊金欉原著,林勝男等修訂,1993,《輸電》,(台北:中國電機工程學會),頁13-26,13-240。
    楊金欉編,1979,《輸電》,(台北:中國電機工程學會)。
    楊家瑜,1985,<台灣電力之發展與經營>。
    楊維楨,1997,<從「變電所設置準則」談起>,《電機技師》,第63期,頁83-97。
    經濟部能源局,2007,<民國95年電力概況>。
    廖本達,2000,<台灣電力系統簡介>,《台電核能月刊》,第216期。
    漢寶德,1987,<風水宅法中禁忌的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3巻第1期,頁5-55。
    監察院,2004,《環境輻射偵測辦理績效專案調查研究》,(台北:監察院)。
    蒲敏仁編,1954,《臺灣電力》,(台北:正中)。
    劉書勝,1997,<變電技術之進展與展望>,《電機技師》,第63期。
    蔡佩君譯,2006,《利維坦與空氣泵浦/霍布斯、波以耳與實驗生活》(台北:行人)。
    蔡信行,2006,<替代能源之回顧與展望(下)>,《石油季刊》,第42卷第2期,頁51-68。
    蔡信行,2006,<替代能源之回顧與展望(上)>,《石油季刊》,第42卷第1期,頁33-48。
    鄭石洋,1990,<變電所自動化工程>,《台電工程月刊》,第499期,頁14。
    鄭先佑等,1991,《核電夢魘-從三哩島、車諾堡到核四》,(台北,台灣環境雜誌社)。
    鄭先佑,1994,<生態主張的困境與出路>,《思與言》,第32巻第4期。
    鄭先佑編,1994,《核四決策與輻射傷害》,(台北,前衛出版社)。
    鄭金龍,2006,<台電60年來之系統調度運用>,《台電工程月刊》,
    第693期,頁103。
    蕭新煌,1987,《我們只有一個台灣》,(台北:聯經)。
    蕭新煌,1994,<台灣地方環保抗爭運動的性格與轉變:1980-1991>,《環境保護與產業政策》,(台北:前衛),頁550-573。
    謝婉華等編譯,2004,《最新電磁場健康問題探討》,(台北:台灣輻射安全促進會),頁36。
    簡浴沂,2005,<第三人效力處分之研究-以台電公司設置變電所抗爭為例>,(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
    饒瑞榮,2007,<電磁波輻射安全與量測專輯前言>,《量測資訊》,
    第114期。

    Bijker, Wiebe, 1995, “King of the Roa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he Safety Bicycle”, Of Bicycles, Bakelites, and Bulbs: toward a theory of sociotechnical change, (Cambridge: MIT), pp.19-100.
    Committee on the Possible Effects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s on Biologic Systems, Board on Radiation Effects Research, Commission on Life Sciences,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1997, Possible Health Effects of Exposure to Residential Electric and Magnetic Field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Douglas, Mary, 1992, “Risk and Danger”, Risk and Blame: Essays in cultural theory, (London: Routledge).
    Douglas, Mary and Wildavsky, Aaron, 1982, Risk and Culture: An Essay on the Selection of Techn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dangers. (Berkeley,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Douglas, Mary, 2002, Purity and Danger : An Analysis of Concepts of Pollution and Taboo (New York :Routledge).
    Hughes, Thomas, 1990, “Counterculture and Momentum”, American Genesis, (New York: Penguin Books), pp.443-472.
    ICNIRP, 1998, Guidelines for Limiting Exposure to Time-Varying Electric, Magnetic,  and Electromagnetic Fields (up to 300 GHz). (Health Physics).
    Oudshoorn, Nelly, and Pinch,Trevor, 2003, How Users Matter: The Co-Construction of Users and Technologies, (Cambridge :MIT Press).
    Steven, Shapin, and Simon, Schaffer, 1895, Leviathan and the Air-Pump: Hobbes, Boyle, and Experimental Lif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V. Singleton, and M. Michael, 1993, “Actor-Network and Ambivalence: General Practitioners in the UK Cervical Screening Programme”,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23, pp.243-246.
    Wertheimer N., and Leeper E., 1979, “Electrical Wiring Configurations and Childhood Cancer”,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09:3 , pp.273-284.
    Winner, Langdon, 1989, The Whale and the Reacto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Wynne, Brian, 1996, “Misunderstood misunderstandings: Social identities and public uptake of science,” in Alan Irwin, and Brian Wynne (ed.) Misunderstanding science?: The public reconstruc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19-46.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