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馨怡
論文名稱: “狗子肥了”- 一位客家女教師/助人工作者之自我生命敘說
“The Dog Gets Fat” ~ The Self Narrative of A Hakka Female Teacher Who Is A Helping Worker’s Individual Life Experience
指導教授: 劉淑瀅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50
中文關鍵詞: 客家女性女性教師助人工作者自我敘說生命敘說
外文關鍵詞: hakka female, female teacher, a helping worker, self narrative, life narrative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這是一篇關於『我』~一位客家女性兼具國中教師及助人工作者身份的自我生命敘說。從教師生涯的短暫出走進而圓助人者的夢,遇見敘說且開啟對自我內在的探究及個體主體性展現的歷程,並藉由觀看生命脈絡,包括成長過程受性別刻板的壓迫及與苦共存的經驗、求學階段的艱辛與奮鬥、家庭關係的「枷」鎖纏繞、教師生涯的初衷與省思、助人專業的學習及實踐等,進而在關係中與自己及他人靠近,醒覺及鬆動過往的生存模式,學習轉化過去的”不完美”為生命的禮物,找到自我認同及專業認同的道路,面對生命的力量,願意學習相信與臣服,並承諾完成教育及助人專業實踐的使命。


    This is a self narrative about myself, a hakka female who is also a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 and helping worker leave teaching career briefly to fulfill the dream of helping others. By self –narrative, explore inner self and individual life experience. The individual life experience affected by gender stereotypes, oppression coexist with suffering experience, the hardships and struggles of studying time, "flail" lock of family relationships, the original intention and reflection of teaching carrer, professional learning and practice of helping others. Examining past life experiences through gazing, I get closer with myself and others, aware and loosen the past lifestyle, learn to transform “not perfect” in the past as “a life gift”, find the way of self-identity and professional identity, face life force, will to learn and believe, and promise to complete the mission of education and helping others.

    目錄 第一章 序曲 1 第一節 我與敘說的相遇 1 第二節 說故事的意義 3 第三節 說與寫的自我實踐 5 第四節 療癒,由我開始 7 第二章 回首來時路 9 第一節 我來自這裡 9 第二節 求學艱辛路 25 第三節 家鎖的纏繞 45 第四節 自我生存的樣貌 58 第五節 親密關係的探尋 68 第三章 教師生涯路 73 第一節 第一個十年 73 第二節 省思「教」與「學」的原點 94 第三節 出走~留職停薪的重大決定 99 第四章 助人專業路 105 第一節 萌牙∙體悟∙圓夢 105 第二節 困頓與懷疑 110 第三節 變身~兼職諮商實習師的全新體驗 115 第四節 浸泡~全職諮商實習師的深度洗禮 122 第五章 慢步至今 135 第一節 家庭關係的鬆動 135 第二節 自我的探尋與轉化 144 第三節 回來~打開教育工作的視野 159 第四節 殤.傷.觴 179 第六章 回觀與看見 185 第一節 重看關係與我 185 第二節 體悟陪伴的真義 193 第三節 生活態度與哲學 199 第四節 感謝不完美的禮物 204 第五節 助人工作的使命 209 後記一(論文計劃發表前) 212 後記二(寫於論文計劃發表後) 215 後記三(寫於論文FINAL前) 223 參考文獻 229 附錄 231 附錄1:給校長的一封信(990515) 231 附錄2:給校長的一封信(1000303) 233 附錄3:校長的回信(1000308) 234 附錄4:天苗大哥的一封信(1000428) 235 附錄5:寫給弟弟的一封信(1010515) 237 附錄6:全職實習後寫給實習指導老師的一封信 240 附錄7:全職實習後寫給專業督導的一封信 242 附錄8:全職實習後寫給實習夥伴的一封信 244 附錄9:全職實習後寫給自己的一封信 245 附錄10:寫給母親的一封信 246 附錄11:我的生命記事 249

    參考文獻
    王政忠著(2011)。老師你會不會回來?。台北:時報。
    台灣內觀中心(http://www.udaya.dhamma.org/)
    田育慈譯(2013)。不完美的禮物 (原作者:布芮尼.布朗(Brene Brown Ph.D))。台北:心靈工坊。
    成虹飛(2006)。行動與敘說研究的個人學習筆記。
    朱孟勳(譯)(2005)。為幸福出征(原作者:瑪希亞(Marciagard))。台北:方智。
    宋馨蓉(譯)(2009)。零極限-創造健康、平靜與財富的夏威夷療法(原作者:喬.維泰利、伊賀列卡拉.修.藍博士(Joe Vitale、Ihaleakala Hew Len, PhD.) )。台北:方智出版社。
    汪芸(譯)(2001)。愛是一切的答案(原作者:芭芭拉・安吉麗思(Barbara De Angelis))。台北:天下。
    周志建老師的部落格(敘事之美--這裡是「敘事之家」,也是台灣敘事治療實踐小組的分享園地)。http://tw.myblog.yahoo.com/joechour/
    周志健著(2012)。故事的療癒力量-敘事、隱喻、自由書寫。台北:心靈工坊。
    易之新(譯)(2005)。關係花園(原作者:麥基卓(Jock Mckeen,M.D.,)、黃喚祥(Bennet Wong,M.D.,))。台北:心靈工坊。
    黃士鈞(哈克)著(2012)。做自己,還是做罐頭?。台北:方智出版社。
    詹美涓(譯)(2007)。狂野寫作-進入書寫的心靈荒原(原作者:娜妲莉・高柏(Natalie Goldberg))。台北:心靈工坊。
    趙淑華(2011)。從人格九型走向綻放生命課程講義。
    慧敏法師著、冷蔚譯(2012)。停下來,才能看見。台北:天下文化。
    賴佩霞、郭貞伶著(2012)。回家:賴佩霞二十年修行告白。台北:早安財經文化。
    賴聲川、丁乃竺(合譯)(2007 )。快樂學:修練幸福的24堂課(原作者:馬修.李卡德(Matthieu Ricard))。台北:天下雜誌。
    簡媜著(2013)。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台北: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
    蘇絢慧老師的FB-”同哀傷”。(https://www.facebook.com/Loss.grief)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