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盧淑萍
論文名稱: 變調的親子協奏曲--安親班在家庭與學校間的角色及其社會環境
指導教授: 陳中民
口試委員: 陳祥水
周德禎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Graduated Program of Taiwan Studies for in-service Teachers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8
中文關鍵詞: 安親班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課後托育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從國小學齡兒童在安親班課後托育的概況,進一步去探討安親班與家庭、學校之間的關係。從筆者在教學現場上的觀察,以及與安親班老師及學生的訪談、參與學生放學後的安親班生活等,發現一個孩子與父母在一起的時間比在安親班的時間還少,安親班老師責無旁貸的擔任起學生家長的角色,代替家長管教孩子;代替家長對孩子噓寒問暖;擔任家庭功能失衡孩子的監護人;擔任家長的「軍師」,為家長評鑑學校老師的優劣。處在家庭與學校之間的安親班是家庭的代言人抑或是家庭與學校溝通的橋樑?擺盪於其中的安親班如何去扮演自己的角色?安親班老師如何去看待自己與學校老師的異同,學校老師與安親班老師如何區隔雙方的差異?
    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大家庭轉變成性別平等的雙薪小家庭;退休教師的第二春;流浪教師的工作機會…等,造就了安親班的成長,卻讓它成為一個「法規管制之外的學校」,對國小學齡兒童具有教育的功能,卻又可以不受法令的限制,不僅定義上曖昧不清,教育機關的權責也劃分不明。雖然教育局宣導家長要慎選合格的安親班,但立法的晦暗不明無形當中給了安親班更多的發揮空間。
    「安親班」是一種新的教育機制,具有家庭外的替代親職功能。學校老師面對這股新勢力時,要重新省思親師之間的溝通方式;家長在選擇安親班的同時也要考量,家庭教育可以被外包嗎?原是父母與孩子共譜的親子協奏曲似乎正在慢慢變了調,取而代之的是安親班與孩子的共奏。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架構及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6 第二章 「安親班」的時勢 9 第一節 台灣社會經濟的變遷 9 第二節 家庭結構的改變 13 第三節 教育改革 18 第四節 課後托育的發展 27 第三章 法規管制之外---安親班 31 第一節 兒童課後托育方式 31 第二節 法與罰 34 第三節 安親班的經營方式 40 第四節 安親班記 43 第五節 安了誰的心?(家長的期待) 45 第四章 擺盪於家庭與學校之間 51 第一節 聽聽看,學生怎麼說 51 第二節 清官難斷家務事 60 第三節 安親班與學校老師的角力戰,是敵還是友? 62 第四節 安親班的角色------擺盪於學校與家庭之間 67 第五章 安親班的親職功能 76 第一節 育兒新選擇 76 第二節 孩子的第二個媽,擬親 79 第三節 母職的再現 84 第四節 親職功能是安親班的附加價值? 87 第六章 結論 91 參考文獻 96 附件一 「彈性上下學規定」家長問卷 100 附件二 田野地點街道圖 101 附件三 勞動力參與率按年齡、教育程度與婚姻狀況分 102 附件四 兒童課後照顧實施計畫 103 附件五 國小學生課後參加安親班調查表 105 附件六 閱讀學習單 106 附件七 健康自主管理表 107 附件八 新聞剪報 --- 「龍子寵過頭 變成無尾熊」 108 附件九 新聞剪報 --- 「18招管教? 師反彈教局新規定」 109 附件十 台北縣立案私立課後托育中心名冊 110 附件十一 兒童課後照顧服務班與中心設立及管理辦法 114

    一、參考用書
    1. Adam Kuper 庫柏
    1988 《英國社會人類學》。賈士蘅 譯。台北:聯經出版社。
    2. Patrice Bonnewitz朋尼維茲
    2002 《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孫智綺 譯。台北市,麥田出版。
    3. Susan Ahern and Kent G. Bailey埃亨&貝利
    1997《另類家庭:多樣的親情面貌》。鄭清榮,諶悠文 譯。台北市:天下文化。
    4. 李新民
    2002 《課後托育理論與實務》。高雄市:麗文文化。
    5. 周新富
    2005 《布爾迪厄論學校教育與文化再製》。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6. 周德禎
    7. 2009《教育人類學導論-文化觀點》。五南出版社。
    8. 胡幼慧 主編
    2010 《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 書股份有限公司。
    9. 高宣揚
    2002 《布爾迪厄》。台北市,生智文化。
    10. 馮燕
    1995 《托育服務—生態觀點的分析》。台北:巨流出版社。

    二、期刊、雜誌與政府報告
    1. 王麗容
    1994台北市家庭結構變遷與福利需求之研究。國科會計畫。
    1999,婦女二度就業需求與策略之研究。刊於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三卷第二期,頁181-225。
    2. 王凱平
    2005,中德師資培育制度之比較。刊於學校體育,第十五卷第三號,頁113-126。
    3. 林美和
    1993,變遷社會中的婦女問題與教育對策。刊於社教雙月刊,第五十八期,頁8-13。
    4. 汪慧玲、沈佳生
    2009,學齡兒童校外課後托育服務調查研究。刊於耕莘學報,7期,頁73-83。
    5. 胡幼慧
    1990,男主外,女主內:婦女與工作。刊於婦女研究十年 --- 婦女人權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
    6. 孫碧霞
    1988,學齡兒童課後照顧與輔導。刊於社區發展季刊,第41期,頁54-57。
    7. 張晉芬
    1995,綿綿此恨,可有絕期?--女性工作困境之分析。刊於台灣婦女處境報告書,頁147-148。
    8. 馮燕
    1999,托育服務的社會福利定位----生態系統觀點的分析。刊於社會工作學刊,5,頁1-35。
    9. 陳九五、高瑞芝、董道興、郭千綺、林約酉、王筱雯
    1996,國小高年級學童課後照顧問題之初探。刊於教育研究資訊,4(1),頁100-114。
    10. 鄭望崢
    1988,三種兒童課後托育服務方式之介紹。刊於社區發展季刊,第41期,頁58-61。
    11. 潘淑滿
    2005,台灣母職圖像。刊於《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20期,
    頁41-91。
    12. 劉瑞美
    2006,教育中不可忽視的新勢力與家庭外的替代親職功能:從教師的觀點看安親班。刊於台灣教育640期,頁29-31。
    13. 蘇瑞蓮、金喆
    2009,知覺價格、服務品質、知覺價值----以安親班為例。刊於聯大學報,第6卷第2期,頁283-306。
    14. 親子天下雜誌,2010年四月。
    15. 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統計年報98年

    三、參考論文
    1. 古君智
    1993,雙生涯職業婦女家庭支持、親職角色與托育服務需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2. 宋莉萱
    2006,國小家長社經地位與學生家庭教育投資之探討,以嘉義縣國小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3. 何姿嫻
    2008,影響國小學童家長送子女參加課後補習之相關因素研究—以桃 園縣中壢市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 林璟斐
    2005,家長工作時間與學童課後托育需求彈性化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5. 張雅婷
    2004,實證的軌跡---安親班教學的脈絡化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人類所碩士論文。
    6. 張春桂
    2005,國小學童課後補習狀況與家長決策行為之探討~以台南市為例─國立台南大學社會科教學碩士論文。
    7. 張秀樺
    2006,學童家長對學齡兒童課後托育偏好之實證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8. 黃薈樺
    2004,國小學童與家長對課後托育服務之看法。私立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
    9. 劉書芳
    1990,我國家庭教育的現況分析及其改進途徑。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0. 劉宏鈺
    2003,雙生涯家庭女性繼續學習歷程與經驗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1. 鄧淑慧
    1993,學校圍牆外的教室---礁溪鄉桂村中「安親班」之教育人類學民族誌報告。國立清華大學人類所碩士論文。
    12. 蔡米绒
    2011,孩子的第二個嗎?安親老師的難為。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13. 魏意芳
    2003,日本學童保育制度之研究 ~對我國課後托育的啟示~。國立台東師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