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咸夙
論文名稱: 那些說故事的手: 屏東排灣puljeti雕刻的社會關係與意義詮釋
指導教授: 顧坤惠
口試委員: 王嵩山
蔣斌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人類學研究所
Anthrop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7
中文關鍵詞: 藝術人類學排灣雕刻祖先柱小雕偶雕刻師敘事權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這是一部關於排灣人如何藉由雕刻,重新修復自身與社會關係的民族誌研究。
    位於屏東縣北大武山山腰處的puljeti村,作為一個木雕村它象徵的是排灣族木雕以及台灣泛原住民木雕的重要源頭處。當我們想要討論木雕傳統與創新之間複雜的匯流關係,puljeti木雕的發展可說是整體原住民藝術發展的縮影。 然而,百年來木雕文化不再僅是排灣族獨享作為標誌社會階序的文化證物,自日治時期以來商業蒐藏買賣市場的勃興與沒落,雕品開始脫離排灣脈絡,既被動也主動涉入到多方文化場域而產生各式新的文化意涵,滿足各方人等對雕品的需求及想像,對於當年光復後以大量變賣木雕家產換取現金來源的排灣部落而言,往後祖先柱的重製又是支撐貴族階序系統重要的社會行動。同時,雕品因創作工具及技藝、理念日漸多元,木雕與排灣社會的深層連結添入愈來愈多未被釐清的選擇元素,尤其排灣社會個人為了追求家系聲望積累在平民之間產生新的詮釋,這些元素埋藏在社會與個人之間的矛盾與協商,再次交互作用出當代排灣社會對於社會流動的政治實踐。
    究竟,排灣木雕產業是否慢慢接連起鑲嵌貴族體系的歷史軌跡,抑或裂斷?在本研究中,我將以泰武鄉puljeti村為主,考察木雕與排灣社會的關係與雕刻師群體,以了解排灣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透過藝術行為來實踐、挑戰與調整階序的過程。


    摘要 I 目錄 II 圖次 IV 表次 V 第1章 打大樣 1 前言 1 一、 問題意識 1 二、 文獻回顧 3 (一) 藝術與社會理論:藝術如何反映社會文化運作模式? 3 (二) 藝術與政治如何交互作用? 5 (三) 美感物件成為藝術物件呢? 9 三、 田野地點 13 四、 研究架構與方法 15 五、 章節安排 17 第2章 立祖先柱行為的意義變遷 19 前言 19 一、 祖先柱起源及其社會文化意涵 21 (一) 雕刻與祖先柱的關係:從vencik的意涵說起 21 (二) 排灣神話之創生傳說 24 (三) 造型特色及視覺構圖安排原則 26 二、 祖先柱的分佈情形如何反映PULJETI社會關係? 29 (一) Puljeti村三大頭目家族關係 30 (二) 祖先柱分布情形 31 三、 眾說紛紜的立柱爭議 36 (一) 奉耶穌之名,來找賴牧師立柱 36 (二) 「一個人怎麼可能會有兩顆頭?」:頭目之間的權位角力 40 (三) 平民御用的說書人 41 小結 45 第3章 我們都是一家人 48 前言 48 一、 「一吋雕偶的由來」:回望原住民工藝產業發展史上的前傳 49 二、 「很久很久以前」:符號過度到寫實的敘事轉變 52 三、 鑿刻排灣社會烏托邦 56 (一) 獵人 56 (二) 母親 58 (三) 一家人 61 四、 你是我們一家人:雕品擺設及其意涵詮釋 64 小結 71 第4章 說故事的手 73 前言 73 一、 「立起山地文化建設」 74 二、 「向太陽借時間」:前進大陸新獵場 78 三、 「我要你的獎牌」:獵人競逐榮耀的現代語境 84 四、 部落有事,我還是得放下刀子 88 小結 95 第5章 結論 97 參考書目 101 附錄 106

    Appadurai, Arjun阿爾君 阿帕度萊
    2008[1986] 商品與價值的政治,夏瑩譯。收錄於孟悅、羅剛主編《物質文化讀本》,頁12-58。北京:北京大學。
    Berger, John約翰 伯格
    2010 觀看的方式,吳莉君譯。台北:麥田。
    Geertz, Clifford克利弗德 紀爾茲
    2007 地方知識:詮釋人類學論文集,楊德睿譯。台北:麥田。
    Layton, Robert 羅伯特 萊頓
    2009 藝術人類學,李東曄、王紅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Maquet, Jacques賈克‧瑪奎
    2003 美感經驗:一位人類學者眼中的視覺藝術,武珊珊、王慧姬等譯,台北:雄獅美術。
    Mirzoeff, Nicholas
    2012跨文化:從舊剛果到新剛果,收錄於視覺文化面觀,陳芸芸譯。台北:韋伯。
    Myers, Fred R. 弗雷德 R. 邁爾斯
    2010[1995] 表述文化:土著丙稀畫的話語生產,收錄於文化交流︰重塑藝術和人類學,阿嘎佐詩、梁永佳譯。頁65-112。桂林: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王嵩山
    2010 台灣原住民:人族的文化旅程。台北:遠足。
    2014 藝術原境:台灣原住民族創意人類學。台北:遠足。
    王昀
    2010 向世界的聚落學習。台北:積木文化。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
    2003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一冊,黃文新譯。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4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第四冊,黃文新譯。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石磊
    1971 筏灣:一個排灣族部落的民族學田野調查報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21。 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任先民
    1957 記排灣族的一位雕刻師。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109-122。
    任秀玲
    2011 排灣族工藝的傳統與再生--以Puljeti村木雕發展為例。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御寧
    2008日本人的縮小意識:豆物狂的傳奇,沈文訓譯。台北:漫遊者文化。
    林建成
    2012 Panapanayan發祥地南北部落(太麻里、知本)傳統觀念與藝術表現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論文。
    洪儀真
    2012 法國藝術社會學的發展脈絡與研究特色。臺灣社會學刊51:159-190。
    洪麗珠
    2003 家屋與商業的排灣雕刻─以屏東Puljeti為例。(未出版)
    洪麗珠、邱霄鳳編
    2010 Puljeti村誌。屏東:屏東縣泰武鄉公所出版。
    胡台麗
    2011 排灣文化的詮釋。台北:聯經。
    高金豪
    2004 起源敘事,婚禮政治與階序實踐:一個排灣族村落的例子。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功明
    1991 由社會階層看藝術行為與儀式在交換體系中的地位,刊於魯凱族的文化與藝術。台北:稻鄉。
    2004 原住民藝術與博物館展示。台北:南天。
    郭玉敏
    2005 三地門排灣衣飾商品化及其意義變遷。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奇祿
    1996[1961]初版四刷,臺灣排灣群諸族木雕標本圖錄。台北:南天。
    童春發
    2001 台灣原住民史:排灣族史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2013 石頭的語言:探討排灣族文化與石頭的關係。台灣原住民系列專題演 講。2013年10月14日。台北:國史館。
    森丑之助
    2012生蕃行腳:森丑之助的台灣探險,楊南郡譯。台北:遠流。
    萬煜瑤
    2005 視覺場構成與美感:排灣族雕刻文本解析,刊於現代美術學報, 10:81-106。
    2008 排灣族藝術圖像中人的形體與意象分析:從神話與雕刻談起,刊於民俗曲藝, 161:135-184。
    2012 物質性、符號與美感所在:陶壺世界的感知詮釋,刊於民俗曲藝176:15-65。
    鄭瑋寧
    2013 衣飾、仿效與外貌的政治:以Taromak魯凱人為例,考古人類學刊78:37-77。
    蔣斌、李靜宜
    1995 北部排灣族家屋的空間結構與意義。刊於空間、力與社會,黃應貴編,頁167-212。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撒古流
    2013 祖靈的居所。屏東: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盧梅芬
    2012 臺灣原住民族藝術發展脈絡研究:以木雕為例(1895~2010)。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蕭鄉惟
    2012 Timur教堂的基督圖像。國立暨南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芳菲
    2002 日治時期排灣族雕刻圖像的變遷─以警察圖像為例,刊於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藝術專刊47(1):57-86。
    譚昌國
    2004 祖靈屋宇頭目家階序地位:以東排灣土?村Patjalinuk家為例。刊於物與物質文化,黃應貴主編,頁111-169。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顧坤惠
    1988 台灣土著祭儀與歌舞民俗活動之研究現況調查問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Chibnik, Michael S.
    2006 Oaxacan Wood Carvings in the World of Fine Art: Aesthetic Judgments of a Tourist Craft. 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 62(4), pp491-512.
    Gell, Alfred
    1996 Vogel's Net : Traps as Artworks and Artworks as Traps in Journal of Material Culture, 1(1): 15-38.
    Hong, Li-Ju
    2007 Carving Cultural Heritage: Turning Paiwan Sculpture Art. “Asian Heritages at the Crossroads” held by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December 4-5, 2007.
    Ku, Kun-Hui
    2010“Who is your name?” Naming Paiwan Identities in Contemporary Taiwan “ in Personal Names in Asia: History, Culture and Identity, Pp199-223, edited by Zheng Yangwen and Charles MacDonald.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Morphy, Howard
    2007 Becoming Art: Exploring Cross-Cultural Categories.Berg Publishers.7
    Morphy, Howard, and Morgan Perkins
    2006 The Anthropology of Art: A Reflection on its History and Contemporary Practice, in The anthropology of Art: a Reader, Morphy and Perkins eds., pp1-32. MA : Wiley- Blackwell Press.
    Myers, Fred R.
    2001 Introduction In The Empire of Things: Regimes of Value and Material Culture. Fred R. Myers, ed. P3-61. Santa Fe: School for Advanced Research Press.
    2006 ‘Primitivism’, Anthropology, and the Category of‘Primitive art’. In Handbook of Material Culture. C. Tilley, W. Keane, S. Kuchler, M. Rowlands and P. Spyer, eds. P267-284.London: Sange Publications Press.
    Steiner, Christopher B.
    1994 African art in transi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homas, Nicolas
    1991 Introduction, Entangled Objects: Exchange, Material Culture, and Colonialism in the Pacific. pp. 1-34.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我乃文字
    2014話說希臘悲劇二──神話的政治性。2014年10月3日。網路資源, http://coolmoonintaiwan.blogspot.tw/2014/10/blog-post.html,
    大紀元
    2005台灣原住民巨型木雕捐贈中研院。大紀元2005年10月29日報導。網路資源,http://www.epochtimes.com/b5/5/10/29/n1101322.htm,
    伊誕‧巴瓦瓦隆
    2014台北市立美術館:山上的風很香─遇見伊誕的紋砌刻畫。網路資源,http://artemperor.tw/tidbits_page.php?table=tidbits&id=808?1,
    胡家瑜
    2014【資產.古物.我們的歷史】No2排灣族的雙面祖先像石雕立柱。2014年10月22日。網路資源,http://host.cc.ntu.edu.tw/sec/schinfo/schinfo_asp/ShowContent.asp?num=1168&sn=12276, 1月31日。
    2014【資產.古物.我們的歷史】No22 臺灣也有四面佛? 排灣族的四面祖靈柱。2014年2月26日。網路資源,http://host.cc.ntu.edu.tw/sec/schinfo/schinfo_asp/ShowContent.asp?num=1195&sn=12883, 1月31日。
    盧梅芬
    2014原真、原始、混雜:日據時期原住民木雕產業與收藏。網路資源,http://www.tiprc.org.tw/blog_wp/?p=10764, 10月31日。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