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自典故研究出發,觀察陳映真早期小說中的文藝典故如何引出早期小說主題之後的含意。結合陳映真基督教信仰與主修外國文學的養成背景,為創作帶來大量運用相關典故的影響,而此用典的部份,為歷來論者較少著筆之處,因此進行陳映真小說文藝典故運用的討論。
研究陳映真所運用的文藝典故,乃是將典故的出處查證,比對陳映真的援引,解讀陳映真如何透過典故,傳達出理想主義與社會主義、省籍問題及戰後現代化下人的命運,早期小說之三大主題之後其他的訊息,以此作為切入角度,開展本論文研究,試圖將陳映真作品難解之處補白。
論文規劃六章,第二章為進入陳映真文學世界的開端,介紹青年作家陳映真的養成,與其早期小說主題分析,以及主題之後,關於典故作為解讀主題的關鍵所在的研究界說。主要文本主題解讀與典故研究為第三、四、五章,依據典故引用分類模式而進行考察,析論陳映真如何再造經典、怎樣以典故作為主導意象而凸顯主題,以及陳映真怎麼運用散佈的典故,以達烘托情節之效。以上用典創作手法皆為文本核心命題增加意義生成。
透過文本當中所引用的有出處的故事典例,作為解讀陳映真自〈麵攤〉至〈哦!蘇珊娜〉於1959年至1966年間的作品之關鍵,於是解讀典故便可破題通讀陳映真小說主題之後的未能言盡之處。
一、主要引用刊物及文本 (依筆劃排序)
• 《幼獅文藝》,153期,1966.9。
• 《現代文學》,18-25期,1963.9-1965.7。
• 《現代文學》,18-25期,1963.9-1965.7。
• 《筆匯》,1卷5期-2卷11、12期合刊,1959.9-1961.11年。
• 陳映真,《陳映真小說集》1-6,台北:洪範,2001.10。
• 陳映真,《陳映真作品集》1-15,台北:人間,(1-10)1988.4、(11-15)1988.5。
• 陳映真,《陳映真散文集1 :[1976-2004] 父親》,台北:洪範,2004.9。
• 陳映真著,劉紹銘編,《陳映真選集》,香港九龍:小草,1972。
二、專書 (依筆劃排序)
• 《新舊約聖經全書》,和合本(上帝版),台北:台灣聖經工會,2003.1。
• J.霍爾(James Hall)著,遲軻譯,《西方藝術事典》,廣東:廣東人民,1990.6。
• 七等生,《重回沙河》,台北:遠景,2003.10。
• 七等生,《離城記》,台北:遠景,2003.10。
• 三浦綾子著,劉瀞月譯,《三浦綾子:《舊約》告訴我的故事——原來,《聖經》說透了人性》,台北:大是文化,2008.9。
• 三輪福松著,林崇漢編譯,《西洋神話故事》,台北:志文,1997.4。
• 巴特•葉爾曼(Bart D. Ehrman)著,陳淑娟譯,《耶穌——天啟的末日先知》,台北:商周,2002.3。
• 王沛綸編著,《音樂字典》,台北:全音樂譜,1991.1。
• 卡繆(Albert Camus)著,張漢良譯,《薛西弗斯的神話》,台北:志文,1977.1。
• 尼可斯•卡山札基(Nikos Kazantzakis)著,王鴻仁等譯,《基督的最後誘惑》,台北:時報,1988.12。
• 布瓦洛(Nicolas Boileau-Despréaux)著,任典譯,《詩的藝術》(修訂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2。
• 托爾斯泰(Lev N. Tolstoy)著,白若雪譯,《托爾斯泰福音書》,台北:究竟,2000.7。
• 朱立民、顏元叔主編,《西洋文學導讀(上、下)》,台北:巨流,1981.9。
• 朱崇科,《張力的狂歡:論魯迅及其來者之故事新編中的小說主體介入》,上海:三聯書局,2006.1。
• 米爾頓(John Milton)著,楊耐冬譯,《失樂園》,台北:志文,1994.4再版。
• 西西,《故事裡的故事》,台北:洪範,1998.6。
• 何恭上主編,何恭上、龐静平撰文,《舊約聖經畫典》,台北:藝術圖書,2006.10。
• 何肇衢主編,葉劉天增編撰,《塞尚》,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92.6。
•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1998.5。
• 呂健忠、李奭學編譯,《近代西洋文學——新古典主義迄現代》,台北:書林,2006.9修訂一版。
• 呂健忠、李奭學編譯,《新編西洋文學概論——上古迄文藝復興》,台北:書林,2006.9修訂一版。
• 李近朱,《布拉姆斯——德奧古典主義的晚鐘》,台北:世界文物,2001.9。
• 汪暉,《反抗絕望——魯迅的精神結構與《吶喊》《徬徨》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8。
• 周婉窈著,《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台灣史論集》,台北:允晨,2003.2。
• 季季,《行走的樹:向傷痕告別》,台北:印刻,2006.11。
• 帕米爾書店編輯部編,《社會主義》,台北:帕米爾書店,1977.1。
• 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er)著,王志弘、李根芳譯,《文化理論詞彙》,台北:巨流,2003.10。
• 彼得•柏克(Peter Burke)著,楊豫等譯,《歐洲近代早期的大眾文化》,上海:上海人民,2005.11。
• 房龍(Hendrik Willem van Loon)著,施旅等譯,《漫談聖經》,台北:志文,1991.4。
• 易卜生(Henrik Johan Ibsen)著,嚴影悠譯,《易卜生戲劇選集》,台北:淡江大學出版部,1987.8。
• 武踵速,《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個人烏托邦傾向》,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4.7。
• 芥川龍之介著,吳樹文譯,《蜘蛛絲•舞會•秋》,台北:志文,2005.1。
• 芥川龍之介著,高慧勤、魏大海主編,《芥川龍之介全集》卷2,濟南:山東文藝,2005.3。
• 音樂之友社編,林勝儀譯,《貝多芬》,台北:美樂,1999.8。
• 祝宇紅,《『故』事如何『新』編:論中國現代『重寫型』小說》,北京:北京大學,2010.4。
• 秦文華,《翻譯研究的互文性視角》,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10。
• 袁鶴翔,《中西比較文學定義的探討》,鄭樹森、周英雄、袁鶴翔編著,《中西比較文學論集》,台北:時報,1970.2。
• 馬•布雷德伯里(Malcolm Bradbury)、詹•麥克法蘭(James Mcfarlane)編,胡家巒等譯,《現代主義》,上海:上海外語教育,1992.6。
• 馬泰•卡林內斯庫(Matei Calinescu)著,顧愛彬、李瑞華譯,《現代性的五副面孔》,北京:商務,2002.5。
• 高爾斯華綏(John Galsworthy)著,徐道昉譯,(陳映真主編)《富賽特世家》,台北:遠景,1981.9。
• 高爾斯華綏(John Galsworthy)著,張健譯,《蘋果樹》,台北:志文,1977.12。
• 張久宣編著,《聖經故事》,台北:書林,1993.10。
• 張致祥主編,《西方引語寶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1。
• 張藹珠,《唐倩和她的情人》,台中:晨星,1990.3。
• 梁工等著,《聖經視閾中的東西方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7.3。
• 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原著,肖俊風譯,《青鳥》,台中:晨星,2002.11。
• 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著,任汝芯譯,《青鳥》,台北:小知堂,2001.03。
• 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著,梁實秋譯,《維納斯與阿都尼斯》,台北市:遠東,1972.3。
• 許雪姬、薛化元、張淑雅等撰,《臺灣歷史辭典》,台北:文建會, 2004.9。
• 許麗雯暨藝術企劃小組,《你不可不知道的100位西洋畫家及其創作》,台北:高談文化,2006.7。
• 郭松棻著,陳萬益編,《郭松棻集》,台北:前衛,1993.12。
• 陳中統,《生命的關懷》,台北:書香文化,2002.6。
• 陳映真等著,《人間風景.陳映真》,台北:文訊雜誌社、趨勢教育基金會,2009.9。
• 陳映真等著,康來新、彭海瑩合編,《曲扭的鏡子——關於台灣基督教會的若干隨想(陳映真的心靈世界)》,台北:雅歌,1987.7。
• 陸維娟,《佛斯特歌曲研究》,台北:樂韻,1983.12。
• 凱•阿姆斯壯(Karen Armstrong)著,王瓊淑譯,《萬物初始——重回創世紀》,台北:究竟,2003.2。
• 彭鏡禧主編,《西洋文學大教室——精讀經典(增訂)》,台北:九歌,2006.6。
• 普希金(Alexander Pushkin)著,鄭清文譯,《永恆的戀人》,台北:志文,1993.1。
• 曾萍萍,《噤啞的他者:陳映真小說與後殖民論述》,台北:萬卷樓,2003.12。
• 黃晉凱等編著,《西洋文學導讀 上、下》,台北:昭明,2002.10。
• 黃繼持,《魯迅•陳映真•朱光潛》,香港:牛津,2002.5。
• 愛倫•坡(Edgar Allan Poe)著,唐蔭蓀、鄧英傑、丁放鳴譯,《愛倫•坡小說選》,台北:故鄉,1995.8。
• 愛倫•坡(Edgar Allan Poe)著,曹明倫譯,《黑貓:愛倫坡驚悚故事集》,台北:商周,2005.10。
• 愛笛絲•赫米爾敦(Edith Hamilton)著,宋碧雲譯,《希臘羅馬神話故事》,台北:志文,2003.10。
• 楊沛仁,《音樂史與欣賞》,台北:美樂,2001.2。
• 蒂費納.薩莫瓦約著,邵煒譯,《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2003.1。
•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1998.4。
• 董芳苑,《探索基督教信仰》,台北:前衛,2009.1。
•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著,周學普譯,《浮士德》,台北:志文,1978.9。
• 輔仁大學外語學院編著,《文學與宗教——第一屆國際文學與宗教會議論文集》,台北:時報,1988.9。
• 廚川白村著,林文瑞譯,《苦悶的象徵》,台北:志文,1979.11。
• 德希達(Jacques Derrida)著,張寧譯,《書寫與差異》,台北:麥田,2004.5。
• 魯迅,〈狂人日記〉,魯迅著,楊澤編,《魯迅小說集》,台北:洪範,1999.10。
• 魯迅,《故事新編》,北京:人民文學,1952.11。
• 黎湘萍,《台灣的憂鬱:論陳映真的寫作與台灣的文學精神》,台北:人間,2003.12。
• 黎陽,〈譚教授的一天〉,《現代文學》45,1971.12。
• 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著,英若誠譯,《芭芭拉少校》(Major Barbara),台北:書林,2003.8。
• 駱振芳、莫如喜、韓一新、許鼎新編寫,《西方宗教典故選輯》,北京:商務,1988。
• 薩依德(Edward Waefie Said)著,彭淮棟譯,《鄉關何處:薩依德回憶錄》,台北:立緒,2000.10。
• 關辰雄編著,《西洋文學典故》,台北:文鶴,1996.10。
• Publius Ovidius Naso,Frank Justus Miller譯, Metamorphoses Ⅱ,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2版。
三、單篇論文 (依筆劃排序)
• 于治中,〈正文、性別、意識形態——克麗絲特娃的解析符號學〉,呂正惠主編,《文學的後設思考》,台北:正中,1991.9。
• 山本修二,〈卷末附言〉,廚川白村著,林文瑞譯,《苦悶的象徵》,台北:志文,1999.8再版。
• 王安憶,〈第二堂課〉,《小說家的13堂課》台北:麥田,2002.10。
• 王安憶,〈第二章〉,《心靈世界——王安憶小說講稿》,上海:復旦大學,1998.1。
• 王貞文,〈陳映真作品的基督教典故〉,陳映真等著,康來新、彭海瑩合編,《曲扭的鏡子——關於台灣基督教會的若干隨想(陳映真的心靈世界)》,台北:雅歌,1987.7。
• 王家新,〈以文學的歷史之舌講話——《荒原》的寫作及其在中國的反響〉,《為鳳凰尋找棲所:現代詩歌論集》,北京:北京大學,2008.4。
• 王溢嘉,〈從精神分析觀點——看潘金蓮的性問題〉,《古典今看——從孔明到潘金蓮》,台北:野鵝,1989.9。
• 古蒼梧、古劍採訪,曹清華整理,〈左翼人生:文學與宗教——陳映真先生訪談錄〉,《文學世紀》,2004.3。
• 田先進,〈關於意識流小說〉,《筆匯》2:6,1961.1。
• 伊藤整著,葉泥譯,〈喬埃斯的創作方法「意識流」〉,《筆匯》2:7,1961.5。
• 米樂山(Lucien Miller)著,周發祥譯,李華元主編,〈西方主義:陳映真和遠藤周作著作中的本土自我和外國他者〉,《異步追風:西方學者論中國文學》,北京:學苑,2008.4。
• 米樂山(Lucien Miller)著,蕭綿綿譯,〈枷鎖上的斷痕〉,《陳映真作品集15:文學的思考者》,台北:人間,1988.5。
• 何西來,〈何序〉,黎湘萍著,《台灣的憂鬱:論陳映真的寫作與台灣的文學精神》,台北:人間,2003.12。
• 何欣,〈六十年代的文學理論簡介〉,《文訊》13,1984.8。
• 呂正惠,〈從山村小鎮到華盛頓大樓——論陳映真的歷程及其矛盾〉,《陳映真作品集15:文學的思考者》,台北:人間,1988.5。
• 呂正惠,〈陳映真與魯迅〉,封德屏編,《陳映真創作5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訊,2009.11。
• 呂正惠,〈歷史的廢墟、烏托邦與虛無感——早期陳映真的世界〉,交通大學「陳映真:思想與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2009.11。
• 李文媛編,〈陳映真大事年表〉,陳映真等著,《人間風景.陳映真》,台北:文訊,2009.9。
• 李正平,〈論《故事新編》的性質與思想藝術特點〉,《文學評論叢刊》8,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3。
• 李洪華、徐敏,〈宗教意識、政治情感與詩性話語——論陳映真小說創作的文體特性〉,《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7:6,2006.3。
• 李國盛,〈單車上的使徒——摩門教來台50年〉,《台灣光華雜誌》32:4,2007.4。
• 李國盛,〈另一種基督宗教?——摩門教教義之爭〉,《台灣光華雜誌》32:4,2007.4。
• 李奭學,〈加略人猶大的故事〉,《經史子集——翻譯、文學與文化劄記》,台北:聯合,2005.3。
• 李豐楙,〈命與罪:六十年代台灣小說中的宗教意識〉,彭小妍編《認同、情慾與語言》,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6.6。
• 沙蕪,〈陳映真的小說〉,劉紹銘編,陳映真著,《陳映真選集》,香港九龍:小草,1972。
• 亞菁,〈一則故事兩種寫法——以陳映真〈唐倩的喜劇〉和七等生的〈期待白馬而顯現唐倩〉為例〉,《中外文學》7:6,1979.2。
• 周伯乃,〈西方文藝思潮對我國六十年代文學的影響〉,《文訊月刊》13,1984.8。
• 周芬伶,〈迷走《忠孝公園》〉,《芳香的秘教》,台北:麥田,2006.12。
• 林依潔,〈下一件差事——陳映真的再出發〉,黃武忠著,《臺灣作家印象記》,台北:眾文,1984.5。
• 林瑞明,〈《筆匯》的創刊、變革及其影響〉,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輯,《戰後初期臺灣文學與思潮論文集》,台北:文津,2005.1。
• 林瑞明,〈目的與手段之別——試論黃春明與陳映真〉,《歷史學報》25,1999.12。
• 林燕玲,〈生存與救贖——試論陳映真60年代短篇小說裡的死亡意涵〉,《國立臺中技術學院通識教育學報》2,2008.12。
• 林鎮山,〈再會「淒慘無言的嘴」——論陳映真《將軍族》〉,《台灣小說與敘事學》,台北:前衛,2002.9。
• 林鎮山,〈漂泊與放逐——陳映真60年代小說中的「離散」思潮與敘述策略〉,《離散˙家國˙敘述:台灣當代小說論述》,台北:前衛,2006.7。
• 林鎮山,〈魂兮歸來——以〈貓牠們的祖母〉與〈夜行貨車〉論陳映真的「苦悶與蛻變」〉,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苦悶與蛻變:六○、七○年代台灣文學與社會》,台北:文津,2007.5。
• 林麗如,〈豪情不減當年:專訪尉天驄先生〉,《文訊》193,2001.11。
• 芥川龍之介著,賴祥雲譯,〈臺車〉,《芥川龍之介的世界》,台北:志文,1977.6。
• 邱勝男,〈我的老友陳映真〉,《陳映真作品集6:思想的貧困》,台北:人間,1988.4。
• 邱貴芬,〈第三章 翻譯驅動力下的臺灣文學生產——1960-1980現代派與鄉土文學的辯證〉,陳建忠等合著,《臺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2007.3。
• 姚一葦,〈姚序〉,陳映真著,《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2001.10。
• 施淑,〈台灣的憂鬱——論陳映真早期小說及其藝術〉,《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1997.6。
• 施淑,〈現代的鄉土—六、七○年代臺灣文學〉,《兩岸文學論文集》,台北:新地,1997.6。
• 胡衍南,〈論陳映真的小說及其女體描寫〉,徐國能主編,《海峽兩岸當代文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2004.2。
• 英培安,〈陳映真小說中的死亡書寫〉,交通大學「陳映真:思想與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2009.11。
• 韋名,〈陳映真的自白——文學思想與政治觀〉,《陳映真作品集6:思想的貧困》,台北:人間,1988.4。
• 徐華中,〈為什麼是關鍵——從敘事理論解讀〈蘋果樹〉〉,《勤益學報》14,1996.11。
• 高淳兒整理,〈三十年代文學的傳承者——論陳映真的小說〉,《愛書人》154,1980.10.15。
• 尉天驄,〈一個作家的迷失與成長〉,《眾神》,台北:遠行,1976.3。
• 尉天驄,〈木柵書簡(二)〉,陳映真著,劉紹銘編《陳映真選集》,香港九龍:小草,1972。
• 尉天驄,〈在那樣的日子,大家不斷地追尋!懷念《筆匯》歲月〉,《文訊》240,2005.10。
• 尉天驄,〈百年冰雪身猶在:記臺靜農先生〉,《歲月》,上海:上海人民,2009.7。
• 尉天驄,〈序〉,陳映真著《將軍族》,台北:遠景,1975.10。
• 尉天驄,〈理想主義者的蘋果樹:陳映真的旅程〉,《印刻》152,2007.12。
• 尉天驄,〈陳映真作品發表過程〉,高淳兒整理,〈三十年代文學的傳承者——談陳映真的小說〉,《愛書人》154,1980.10.15。
• 尉天驄,〈談陳映真〉,《眾神》,台北:遠行,1976.3。
• 康來新、蘇南洲、彭海瑩,〈由「出走」談起——陳映真對當今台灣教會之觀察與諍言〉,《陳映真作品集6:思想的貧困》,台北:人間,1988.4。
• 康來新專訪,〈在山路看雲——陳映真的仰望與關懷〉,陳映真等著,康來新、彭海瑩合編,《曲扭的鏡子——關於台灣基督教會的若干隨想(陳映真的心靈世界)》,台北:雅歌,1987.7。
• 康來新,〈導讀:加略人猶大的故事〉,康來新、林淑媛編,《臺灣宗教文選》,台北:二魚,2005.5。
• 張清志整理,〈我的寫作與台灣社會嬗變:陳映真香港浸會大學演講〉,《印刻》12,2004.8。
• 張惠鍞,〈聖經故事〉,朱立民、顏元叔主編,《西洋文學導讀》,台北:巨流,1981.5。
• 張漢良,〈比較文學影響研究〉,《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台北:東大,1986.2
• 張錯,〈Allusion用典〉,《西洋文學術語手冊——文學詮釋舉隅》,台北:書林,2005.10。
• 曹曼,〈從「效果說」看愛倫•坡作品主題的藝術表現架構〉,《外國文學研究》113,湖北:外國文學研究雜誌社,2005.3。
• 梅家玲,〈夏濟安、《文學雜誌》與臺灣大學——兼論臺灣「學院派」文學雜誌及其「文化場域」和「教育空間」的互涉〉,《臺灣文學研究集刊》1,2006.2。
• 許南村,〈後街——陳映真的創作歷程〉,陳映真,《陳映真小說集1[1959-1964]: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2001.10。
• 許南村,〈試論陳映真——《第一件差事》、《將軍族》自序〉,《陳映真作品集9:鞭子與提燈》,台北:人間,1988.4。
• 陳永國,〈第2章 互文性與歷史敘事〉,《理論的逃逸》,北京:北京大學,2008.7。
• 陳明成,〈永遠的革新號——側論《筆匯》遺漏在文學史上的密碼〉,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企劃編輯,《全國臺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台南:臺灣文學館,2005.7。
• 陳炎興,〈我曾咒詛過天〉,《在基督裡的一得》,台北:人間,1989.12。
• 陳芳明,〈第十五章 六○年代現代小說的藝術成就〉,《聯合文學》208,2002.2。
• 陳芳明,〈第十四章 現代主義文學的擴張與深化〉,《聯合文學》207,2002.1。
• 陳建忠,〈末日啟示錄:論陳映真小說中的記憶政治〉,《中外文學》32:4,2003.9。
• 陳建忠,〈愛慾與文明:陳映真《筆匯》時期小說中的性、政治與美學〉,封德屏編,《陳映真創作5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訊,2009.11。
• 陳映真,〈台灣現代知識份子的歷史〉,立緒文化編《知識份子十二講》,台北:立緒,1999.12。
• 陳映真,〈民族分裂下的台灣文學——台灣的戰後與我的創作母題〉,《明報月刊》,39:5,2004.5。
• 陳映真,〈我的文學創作與思想〉,《上海文學》315,2007.1。
• 陳映真,〈現代主義底再開發——演出「等待果陀」底隨想〉,《陳映真作品集8:鳶山》,台北:人間,1988.4。
• 陳映真,〈最牢固的磐石 理想主義的貧乏與貧乏的理想主義〉,《陳映真作品集9:鞭子與提燈》,台北:人間,1988.4。
• 陳映真,〈魯迅與我——在日本《文明淺說》班的講話〉,《魯迅研究月刊》3,2001.3。
• 陳映真,〈鞭子與提燈——《知識人的偏執》自序〉,《陳映真作品集9:鞭子與提燈》, 台北:人間,1988.4。
• 陳國球,〈香港五、六十年代現代主義運動與李英豪的文學批評〉,《中外文學》34:10,2006.3。
• 陳器文,〈蔑視人間一怪傑〉,愛倫.坡(Edgar Allan Poe)著,朱璞瑄譯,《愛倫坡的詭異王國》,台北:高寶國際,1999.10。
• 秦海鷹,〈互文性理論的緣起與流變〉,《外國文學評論》3,2004.8。
• 章國鋒,〈從「現代」到「後現代」——小說觀念的變化〉,柳鳴九主編,《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4.11。
• 曾萍萍,〈《筆匯》概述〉,《文訊》240,2005.10。
• 曾萍萍,〈打開窗子,讓陽光進來——探處知識寬度的《筆匯》〉,徐照華主編,《臺灣文學傳播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興大台文所,2006.8。
• 曾艷兵,〈西方現代主義文學與基督教文化傳統〉,梁工、盧龍光編選,《聖經與文學闡釋》,北京:人民文學,2003.6。
• 焦菊隱,〈出版說明〉,契訶夫(Anton Pavlovich Chekhov)著,焦菊隱譯,《契訶夫戲劇集》,上海:上海譯文,1980.3。
• 程錫麟,〈互文性理論概述〉,《外國文學》138,1996。
• 馮偉才,〈那孤單的背影——記在台北晤陳映真〉,《遊方吟》,香港:天地,2007.3。
• 馮偉才,〈陳映真早期小說的象徵意義〉,《陳映真作品集14:愛情的故事》,台北:人間,1988.5。
• 奧維德(Publius Ovidius Naso [Ovid])著,呂健忠譯註,《變形記》,台北:書林,2008.9。
• 楊雅儒,〈論佐籐春夫對《荔鏡傳》之接受與改造〉,《台灣文學評論》10:1,2010.1。
• 楊照,〈文學的神話.神話的文學〉,《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台北:聯經,1995.10。
• 楊澤,〈盜火者魯迅其人其文〉,楊澤編,魯迅著,《魯迅小說集》,台北:洪範,1994.10。
• 虞建華,〈第十一章 歐內斯特.海明威:《太陽照樣升起》(1926)〉,《20部美國著名小說評析》,上海:上海外語教育,1989.4。
• 詹宏志,〈尊嚴與資本機器的抗爭——評介陳映真的作品《雲》〉,《陳映真作品集14:愛情的故事》,台北:人間,1988.5。
• 路易斯•羅賓遜(Lewis Stwart Robinson)著,傅光明、梁剛譯,〈第一章 「五四」時期的基督教〉,《兩刃之劍:基督教與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台北:業強,1992.11。
• 趙剛,〈青年陳映真:對性、宗教與左翼的反思〉,交通大學「陳映真:思想與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2009.11
• 趙剛,〈理想的心,慾望的眼:重讀陳映真的第一篇小說〈麵攤〉〉,《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6,2009.12。
• 趙遐秋,〈陳映真小說的「蒼生意識」〉,封德屏編,《陳映真創作5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訊,2009.11。
• 齊邦媛,〈江河匯集成海的六十年代小說〉,《文訊月刊》13,1984.8。
• 劉大任,〈長廊三號——獻給一別十年的然而君〉,《浮沉》,台北:聯合文學,2009.8。
• 劉紹銘,〈序〉,劉紹銘編,陳映真著,《陳映真選集》,香港九龍:小草,1972。
• 歐崇敬,〈陳映真前期作品解析——以〈我的弟弟康雄〉、〈鄉村的教師〉、〈故鄉〉、〈蘋果樹〉、〈淒慘的無言的嘴〉、〈兀自照耀著的太陽〉為討論核心〉,《通識研究集刊》12,2007.12。
• 蔣勳,〈我的老師陳映真〉,《陳映真作品集8:鳶山》,台北:人間,1988.4。
• 蔣勳,〈語言•文體與理想主義〉,高淳兒整理,〈三十年代文學的傳承者——談陳映真的小說〉,《愛書人》154。
• 鄭愁予,〈典故的文學性與趣味性〉,《聯合文學》19:4,2003.2。
• 魯迅,〈寫在《墳》後面〉,《魯迅全集》1,北京:人民文學,2005.11。
• 黎烈文編著,〈第二十七章 浪漫主義以後的詩歌〉,《西洋文學史》,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75.8。
• 黎湘萍,〈「出走」的「使徒」〉,《文學世紀》37,2004.3。
• 盧卡奇(Georg Lukács),〈現代主義的意識形態〉,《現實主義論》,台北:雅典,1988.10。
• 顏元叔,〈我國當前的社會主義寫實主義小說〉,《社會寫實文學及其他》,台北:巨流,1978.8。
• 羅青譯著,〈導論〉,葛利芬(Jasper Griffin)著,羅青譯著,《詩魂貫古今——荷馬》,台北:時報,1984.8。
• 羅賓遜(Lewis Stwart Robinson)著,戴國光譯,〈陳映真的沉思文學〉,《陳映真作品集15:文學的思考者》,台北:人間,1988.5。
• 蘇淑燕,〈談悲劇性:「生與死」在陳映真《將軍族》與契訶夫《萬尼亞舅舅》的運用〉,《淡江外語論叢》6,2005.12。
• Andrew Cockburn,〈猶大福音〉,《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65,2006.5。
四、學位論文(依年代排序)
• 羅夏美,《陳映真小說主題研究:以盧卡奇理論為其主要探討途徑》,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 管永仲,《陳映真小說主題研究》,華梵工學院人文學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 蘇慧雲,《紅色的執著與白色的焦慮:陳映真及其小說研究》,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 曾萍萍,《陳映真小說與後殖民論述》,彰化師範大學國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 林慶文《台灣當代小說的宗教性關懷》,東海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
• 朱玉如,《陳映真文學作品探討》,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 吳智偉,《戰爭、回憶與政治——戰後台灣本省籍人士戰爭書寫》,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 楊全瑛,《臺灣六○年代小說死亡主題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 林碧霞,《陳映真小說意象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 廖淑芳,《國家想像、現代主義文學與文學現代性——以七等生文學現象為核心》,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 鄭秀婷,《陳映真的文學觀及其文學實踐》,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 丁睿姝,《回歸精神家園的橋樑:黑塞作品中的中國文化典故》,中國暨南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所碩士論文,2007年。
五、報紙文章(依年代排序)
• 方朔,〈綠島一直在我心裡飄:綠島小夜曲作者潘英傑「喊冤」〉,《中國時報》,1990.10.11,第26版。
• 張英,〈綠島小夜曲總被附會政治調:以前警總認為諷刺台灣局勢「搖啊搖」,現在大陸又解釋成對「祖國」的思念〉,《中國時報》,1997.7.14,第22版。
• 李瑞,〈鐵幕愛情譜出〈綠島小夜曲〉:柏楊揭密,男女囚犯寫詩互通款曲被發現,警總口耳相傳,後由周藍萍譜曲〉,《中國時報》,2001.12.9,第4版。
• 胡子丹,〈為《綠島小夜曲》作者辯正:作曲者周藍萍,作詞者潘英傑〉,《中國時報》,2002.7.24,第14版。
• 潘罡,〈綠島小夜曲〉作詞者打破沉默:潘英傑:歌詞〉,2002.7.25,第14版。
• 潘罡,〈文夏聲援潘英傑:「綠島之夜」也指青翠台灣〉,《中國時報》,2002.7.25,第14版。
• 紀露霞、李坤城對談,石計生紀錄整理,〈紀露霞的歌,和她的年代〉,《中國時報》,2006.12.2,人間副刊。
• 林家群,〈還原劉自然事件:當局曾掃射〉,《中國時報》,2010.5.24,A9。
六、網路文章(依筆劃排序)
• 〈天使77〉
http://hubpages.com/hub/Christian-ArchAngels
• 《正統道藏》洞真部文本類
http://taoismdata.org/product_info.php?products_id=1383
• Old-Time Favorite American Songs, Oh! Susana
http://www.friendsacrossamerica.com/ohsusanna.html
• tansa,〈荒城之月—經典日本歌謠的時代角色〉,2005.06.29
http://blog.yam.com/tansa/article/5078518
• yihwa,〈「從陳映真的文學創作思考當代知識份子的問題」講座小記〉,2009.11.13 http://blog.sina.com.tw/yihwa/article.php?pbgid=12262&entryid=584717&comopen=1#mycomment
• 孤槍俠,〈荒城之月:東洋意象的經典之作〉,《新台灣新聞雜誌》474,2005.4
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21824
• 玥月,〈《綠島小夜曲》是囚犯心聲嗎?〉,《國際日報》2007.9.2
http://www.chinesetoday.com/news/show/id/10199
• 施善繼,〈〈將軍族〉•歷劫彌新〉,人間網,2007.05.09
http://www.ren-jian.com/Index.asp?act=ViewEachArticle&ArticleID=1698
• 郭麗娟,〈戰後初期台語紅歌星紀露霞:懷念的歌聲傳真情〉
http://www.taiwan123.com.tw/musicface/face16.htm
• 黃仁,〈金馬獎歷屆特別獎漫談〉,2001.11.04
http://movie.cca.gov.tw/files/13-1000-286.php?Lang=zh-tw
• 楊紀代,〈世界名謠(14)〈哦!蘇珊娜〉,大紀元新聞網,2008.3.27
http://news.epochtimes.com/b5/8/3/24/n2057202.htm
七、網路資料與工具(依筆劃排序)
• Holy Bible
http://www.holybible.or.kr/BIBLE_cb5/
• 台灣新聞智慧網資料庫(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
http://nthu-tnsw.infolinker.com.tw.nthulib-oc.nthu.edu.tw/LiboPub.dll?Search1
•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纂,《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http://dict.revised.moe.edu.tw/index.html
• 聖經中英對照
http://www.o-bible.com/b5/in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