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古重頡
論文名稱: 數學推理規範對國小四年級學生除法問題解題之影響研究
指導教授: 蔡文煥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課室討論文化推理規範除法概念
外文關鍵詞: the culture of classroom discussion, division concept, reasoning norms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數學推理規範對國小四年級學生除法問題解題之影響研究

    摘 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數學推理規範課室討論文化對國小四年級學童除法概念解題表現之影響。以新竹市某國小二班四年級學生為實施數學推理規範之教學班級,桃園縣八德市某國小二班學生為實施一般教學之班級,研究樣本共計為116位學生。本研究採用準實驗研究法,探討數學推理規範對國小四年級學童除法概念解題表現之差異。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學童在除法文字題概念解題表現測驗整體得分表現,實施數學推理規範教學的學童高於實施一般教學的學童,且達顯著差異。
    二、不同成就學童在除法概念解題表現測驗整體得分表現,實施數學推理規範教學的高、中、低數學成就學童,均高於實施一般教學高、中、低數學成就的學童,且達顯著差異。
    三、學童在除法六大文字題型概念整體得分表現,「等組型非例行性問題」、「比率非例行性問題」「度量的換算問題」「乘法的比較問題」、「長方形面積非例行性問題」,實施數學推理規範教學的學童,表現均優於一般教學的學童,且達顯著差異。
    四、學童在除法六大文字題型概念整體得分表現,「等組型例行性問題」、「比率例行性問題」「笛式積問題」、「長方形面積例行性問題」,實施數學推理規範教學的學童,表現均優於一般教學的學童,但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關鍵字:課室討論文化、推理規範、除法概念


    The Influence under Reasoning norms for the Fourth Grade in Elementary School about the Performance of Division Problem-solving Concept

    Abstract
    The study was mainly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under Reasoning norms for the Fourth Grade in Elementary School about the Performance of Division Problem-solving Concept.Samples for this study were 116 students of four grade four classes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Hsinchu City where in two classes were classified to the students under mathematical reasoning norms and Taoyuan county Eight German City where in two classes were classified to the students under general teaching. With the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method, this study would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in division concepts problemsolving performed by the students under the teaching method of the mathematical reasoning norms in grade four mathematics classes. The results were shown as follows:

    1. As for the general performance of division concepts, students under mathematical reasoning norms significantly got higher scores than the students under general teaching, an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reached.

    2. As for the general performance of division concepts tested by students with various academic achievements, students with high, medium, and low achievements under mathematical reasoning norms significantly got higher scores than the corresponding students , and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hich was reached.

    3. As the general performance of six major division characters questions, concepts scores of students under mathematical reasoning norms in 'Equal group non-routine problem','Rate non-routine problem', 'Unit transformation problem','Multiplication comparison problem' and 'Rectangle area non-routine problem' were higher than the students under general teaching and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reached.

    4. As the general performance of six major division characters questions, concepts scores of students under mathematical reasoning norms in 'Equal group routine problem','Rate routine problem','Cartisian produre problem' and 'Rectangle area routine problem' were higher than the students under general teaching and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unreached.

    Keywords: the culture of classroom discussion, division concept, reasoning norms.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4 第三節 名詞釋義……………………………………………………………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7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國小數學推理之相關研究…………………………………………9 第二節 推理規範教學之理論基礎…………………………………………17 第三節 推理規範之探究……………………………………………………20 第四節 除法問題類型和除法解題之相關研究……………………………27 第五節 國小除法教材分析與非例行性問題之探究………………………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38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設計流程………………………………………………38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教師背景………………………………………………41 第三節 研究工具和實施程序………………………………………………47 第四節 資料處理分析………………………………………………………5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52 第一節 兩組不同教學處理學童在除法解題測驗整體得分之差異分析…52 第二節 兩組不同教學處理學童在不同情境除法問題解題表現之差異 分析………………………………………………………………57 第三節 兩組不同教學處理和不同數學成就學童在例行性問題和非例行性 問題之整體得分得分的差異分析…………………………………60 第四節 兩組不同教學處理及不同成就學童在不同類型除法情境問題解題表現 之差異………………………………………………………………66 第五節 不同數學成就學生在除法情境問題之正確解題策略與錯誤類型分 析…………………………………………………………………95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建議…………………………………………………122 第一節 兩組學生的解題表現情形………………………………………122 第二節 不同數學成就學生的正確解題策略與錯誤類型分析…………124 第三節 對未來其他研究之建議與致謝…………………………………126 參考文獻………………………………………………………………………128 中文部份……………………………………………………………………128 西文部份……………………………………………………………………132 附錄一 實驗組上課語錄片段………………………………………………135 附錄二 控制組上課語錄片段………………………………………………138 附錄三 除法解題表現測驗正式試題………………………………………142 附錄四 除法解題表現測驗第二次預試信度分析表………………………146 附錄五 除法解題表現測驗第二次預試鑑別度分析表……………………147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丁春蘭(2002)。國小學童乘除問題的解題表現、後設認知與認知型式之分
    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王雅慧(2003)。社會常規之養成對學童解題表現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尤彥喬(2004)。國小三年級學童除法文字題解題情形及策略轉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幼獅編輯部(1983)。幼獅數學大辭典。台北市:幼獅文化。
    呂琬萍(2005)。國小二年級學童乘法解題錯誤類型分析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何新進(2007)。數學課室討論文化對國小四年級學童角概念角題表現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吳幸宜譯(1994)。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台北市:心理。
    吳幸宜譯 (Gredler,M.E.著) (1994)。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原著為1991年出版)。
    吳國魁(2006)。課室討論文化下的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童數學表現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李文萍(2009)。數學課室討論文化對國小六年級幾何概念表現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李郁茵(2006)。數學課室討論文化對國小三年級學童小數概念表現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李幸蕙(2008)。數學課室討論文化對國小五年級代數概念表現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子幼(2002)。國小三年級數學科正整數乘法概念之探究--以試題選項特徵曲線為分析基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林碧珍、蔡寶桂、楊媖媖(2009):整數乘法替代性教材教法之理論與實務。師大書苑。
    施妙容(2011)。課室推理規範之教學對國小中年級學童整數乘除運算概念表現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洪碧霞 (2004)。國小學生數學學習潛力動態評量模式的發展和應用:數學學習潛力、工作記憶與數學表現關係之縱貫探討(2/3)。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報告編號:NSC 93-2521—024-001。
    洪碧霞 (2005)。數學能力指標依據電腦化多元評量系統的發展與應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報告編號:NSC 93-2521-S-024-002)。
    許淑萍(2002)。國小學生乘除法表徵能力與後設認知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許睦昌(2005)。數學課室討論文化對國小三年級學生除法問題解題之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鵬全(2002)。國小三年級學生在除法問題的解題表現。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陳淑娟、劉祥通(2001)。國小教師進行數學討論活動困難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9(2),125-146。
    陳淑娟、劉祥通(2002)。國小班級數學討論活動可行方案之探討。科學教育學刊,10(1),87-107。
    陳美惠(2005)。透過課室討論文化對國小二年級學童數感表現之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欣禮(2009)。數學課室討論文化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小數概念表現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嘉皇(2007)。學童「圖卡覆蓋」代數推理歷程之研究—以三個個案為例。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9,79-107。
    黃雅惠(2007)。數學推理規範對四年級學生乘法概念學習關係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黃鴻洲(2007)。數學課室討論文化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小數概念表現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康軒文教事業 ( 2010 )。國民小學數學教師手冊第七~八冊。台北: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教育部(1993)。國民中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100學年度實施)。台北市:教育部。
    許美華(2000)。國小二年級學童正整數乘法問題解題活動類型之縱貫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曾淑芬(2009)。從單位量轉換的觀點探討國小中年級兒童在乘除法問題上的解題表現。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游麗卿(1999a)。Vygotsky 社會文化歷史理論:搜集和分析教室社會溝通活動的對話及其脈絡探究概念發展。國教學報,11,230-258。
    游麗卿(1999)。除法概念形成歷程中的錯誤分析對教學的啟示。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甯自強(民82)。單位量之變換(一)〜正整數乘除法運思的啟蒙〜。教師之友,34(1),p.27-p.34。
    漢菊德、陳正乾譯 (Donaldson,M.著) (1996)。兒童心智。台北:遠流。(原著為1978年出版)。
    黃瑞琴(2002)。質的教育研究法。 台北:心理。
    楊秀鳳 ( 2006 )。課室討論文化下的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童數學在分數表徵問題解題表現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楊瑞智(民87)。國小數學實驗課程整數乘除算則的教材處理。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高年級),p.98-p.113。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印。
    鄭雅玲(2004)。數學討論活動對國小六年級學童解題表現及數學學習態度影響之實驗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鄭秋定(2002)。國小學生正整數除法問題解題策略之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教育大學,台南市。
    潘世尊(1999)。根本建構主義及其教學意含。教育研究,7,頁203—216。
    蔡東鐘(1999)。符號互動論在教育上的應用之探討。國教之聲,32(4),33-45。
    蔡文煥(2000a)。兒童文化活動中的數學與其參與程度。國立新竹師院學報,13,311-358。
    蔡文煥、林碧珍(2003)。九年一貫數學能力指標之詮釋:國小連結部分(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九十二年度專題研究計劃成果,NC92-2522-S-134-001)。
    蔡文煥(2006)。協同國小教師探討國小數學能力發展歷程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九十四年度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94-2521-S-134-003。
    蔡文煥(2007)。發展數學課室之討論文化藉以提昇學童之智力自主性。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九十四年度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報告編號:
    NSC94-2521-S-134-001。
    蔡志超(2003)。一位低年級教師促進全班數學討論活動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蔡琮炫(2004)。透過課室討論文化對國小四年學童學習分數解題之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蔡昭傳(2009)。數學課室討論文化對國小六年級學童代數概念表現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劉秋木(1996)。國小數學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劉錫麒(1993)。數學思考教學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劉宏信(2004)。數學課室討論文化對國小三年級學童乘法解題表現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劉如芳(2002)。一個國小數學教室之社會數學常規發展歷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鍾靜、房昔梅(2007)。數學教室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溝通與討論之研究。國教學報,第19期,79-106。
    鍾靜、洪振傑(2004)。數學種子教師推廣工作之初探。國教學報,第16期,23-40。
    鍾靜 (1996)。數學教室文化的新貌。發表於國立嘉義教育大學八十四學年度數學教育研討會。
    鍾靜(2001)。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數學教學特質分析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八十九年度第二期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報告編號:
    NSC 89-2511-S-152-029。
    鐘世帆(2005)。國小學童整數乘除概念知識結構與認知型式相關之探討-以六年級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貳、西文部分
    Cobb, P. & McClain, K. (1997).Reflective Discourse and Collective Reflection.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8(3), 258-277.
    Cobb, P. & Mcclain, K.(2001). Supporting Students’Ability to Reason About Data.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45,103-129.
    Daane,C.P. & Lowry,P.K.(2004).Non-Routine Problem Solving Activities. Alabama Journal Mathematics Activities, 2(3), 25-26.
    Gergen, K.J.(1985).Social constructionist inquiry:Context and implication. In K.J. Gergen&K.E.Davis(Eds.),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he person(pp.3-18).
    Greer, B. (1992). Multiplication and division as models of situations. In D.Grouws(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learning , 276 - 295.
    Healy, L. & Hoyles, C.(2000).A Study of Proof Conceptions in Algebra.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31 (4), 252-284.
    Jon, R. S., Beth, A. H., & John, P. S. III (2000). Algebraic Concepts: What’s Really New in New Curricula?.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the Middle School, 5 (7), 446-451.
    McClain, K. & Cobb, P. (2001). An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Sociomathematical Norms in One First-Grade Classroom.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32(3), 236-266.
    Martin, A. Simon& Glendon, W.Blume. (1996). Justification in the Mathematics Classroom:A Study of Prospective Elementary Teachers.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Behavior, 15, 3-31.
    Mulligan, J. T. & Mitchelmore, M. C. (1997). Young children's intuitive models of multiplication and division.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8(3), 309 - 330.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1999). Developing Mathematical Researching in Grades K-12. Reston, Virginia: NCTM.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2000). Principle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Mathematics. Reston, VA: NCTM.
    Piaget,J.,& Inhelder, b. (1967). 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space. New York :W.W.Norton & Co.
    Piaget,J.(1970). Piaget's theory. In P.H. Mussen(ed.), Carmichael's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Wiley, 703-732.
    Piaget, L. (1973). To understand is to invent : The future of education (G. Robert & A. Roberts, Trans.) . New York: Grossman.
    Voigt , J.(1994) . Negotiation of mathematical meaning and learning mathematics.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 26 , 275-298.
    Wertsch, J.V.&Toma, C.(1995).Disourse and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A sociocultural approach .In L.P.Steffe,&J.Gale(Eds.),Constructivism in education(pp.159-174).Hillsdale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Wood,T.(1999). Creating a context for argument in mathematics class .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30,171-191.
    Yackel, E. & Cobb, P. (1996). Sociomathematical norms, argumentation, and autonomy in mathematic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7(4), 458-477.
    Yackel, E., Cobb, P.(1996). Sociomathematical Norms, Argumentation, and Autonomy in Mathematic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7(4), 458-477.
    Yackel, E.(2000). Creating a Mathematics Classroom Environment that Fosters the Development of Mathematical Argumentation。Mathematics Education in Pre and Primary School,9(1),1-32.
    Yackel, E., Cobb, P. & Wood, T.(1991). Small-group interactions as a source of learning oppprtunities in second-grade mathematic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2 (5), 390-408.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