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昭瑾
論文名稱: 《伊索寓言》之情意教學--以新竹國小四年六班為例
指導教授: 黃陶陶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伊索寓言情意教學合作學習
外文關鍵詞: The Aesop’s Fables, affective instruction, cooperate learning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蘇格拉底說:教育不是灌輸 ,而是點燃火焰。《伊索寓言》是思考的原點書,具有提高學生思維素質的獨特性。本研究以主題的方式在國小四年級的綜合課進行《伊索寓言》的情意教學。研究者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的九篇寓言故事,透過提問與討論的教學法進行合作學習。讓多面向思考取代以往傳統「標準答案」的教學,讓小組討論腦力激盪取代個人單打獨鬥的思維模式,讓正向思考的情意態度紮根在每一次的討論互動中。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以國小四年級教學現場之師生活動及學生作品為樣本,由研究者兼任教學者,與34位學生及該班級任教師一起合作進行行動探究過程。本研究所蒐集的資料包括:學生的問卷調查、學習單、討論日誌、課後省思日誌,以及研究者本身的教學省思、與協同教師的對話、現場觀察、與學生的個別訪談等文件,由此來檢視學生合作學習的成效以及學生情意態度的變化情形。
    本研究所獲致之結論如下:
    (一)在《伊索寓言》的情意教學中,教師以提問與討論的方式,觸發學生思考,進行合作學習成效良好。
    (二)《伊索寓言》的情意教學對學生情意態的轉化有正向的影響。
    (三)《伊索寓言》的情意教學可以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
    (四)以《伊索寓言》為教材進行情意教學,有其可行性,但亦有侷限性。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做為教師及後續研究者教學之參考。


    Abstract

    Socrates said that education isn't just an input, it lit up a light.《The Aesop’s Fables 》is a bible of thinking and it can improve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This research is to carry on the affective instruction of《The Aesop’s Fables 》by topic method with the comprehensive lessons in Grade four at elementary school. The researcher selects nine fables which come close to students’ life experiences and carry on cooperate learning by asking and discussing with students. Let multiple faces of thinking replac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of "standard answers" ; Let the group discussion replace the individual thinking, and let affective attitude of positive thinking exist in every student’s mind.
    This study involves action research with samples of teaching/ learning activities and students’ articles in Grade four at elementary school. The researcher, a teacher himself, cooperates with 34 students and their classroom teacher.
    The data that this research collects includes the students' questionnaires, learning sheets, daily records of discussion , daily records after lessons, the researcher's teaching inspections, dialogues with the co-teachers ,classroom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s with each individual student .Those will help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cooperate learning and the variations of students’ affective attitudes.
    The conclusions of the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In the affective instruction of 《The Aesop’s Fables 》,the cooperate learning of asking and discussing with students is effective and is helpful to stimulate students to solve problems.
    (2)The affective instruction of 《The Aesop’s Fables 》has positive influences on students’ affective attitudes.
    (3)The affective instruction of 《The Aesop’s Fables 》can improve students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bility.
    (4)The affective instruction of 《The Aesop’s Fables 》has its feasibilities, but it has limitations as well .
    The writing curriculum of situational teaching provides teachers a series of scientific system trainings to teach writing in elementary schools.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pecific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as references for teachers and follow-up researcher's teaching.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伊索寓言》起源、發展與特質……………………………7 第二節 寓言的教育功能 …………………………………………16 第三節《伊索寓言》與情意教育 …………………………………22 第四節《伊索寓言》與創造思考教學 ……………………………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策略 …………………………………………37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7 第二節 研究場域 …………………………………………………39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進度 …………………………………………42 第四節 資料蒐集、編碼與分析 …………………………………44 第五節 研究限制 …………………………………………………46 第四章 《伊索寓言》教學課程設計與省思歷程…………………47 第一節 課程實施計劃 ……………………………………………48 第二節《伊索寓言》情意教學之初探 ……………………………53 第三節《伊索寓言》情意教學之建構與紮根 ……………………62 第四節《伊索寓言》情意教學之運用 ……………………………89 第五章 情意理念的成長及轉化…………………………………107 第一節 課程教學實踐之落幕曲…………………………………107 第二節 協同教師的回饋…………………………………………115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17 第一節 結論………………………………………………………117 第二節 建議………………………………………………………127 參考書目……………………………………………………………129 附錄…………………………………………………………………132 附錄一 前測問卷 …………………………………………………132 附錄二 後測問卷 …………………………………………………133 附錄三 各單元教學活動設計 ……………………………………135

    參考書目

    方淑貞(2003):《FUN的教學--圖畫書與語文教學》。台北:心理。
    方隆彰著(2003):《讀書會結知己》。台北:爾雅。
    王萬清著(1999):《讀書治療》。台北:心理,頁38。
    王瓊珠編著(2004):《故事結構教學與分享閱讀》。台北:心理。
    伊索原著,李赫譯(1998):《伊索寓言的人生智慧》。北京:長虹出版社。
    伊索原著,袁勇譯(2002):《伊索寓言精選》。台北:大步文化。
    伊索著,吳憶帆譯(2004):《伊索寓言》。台北:志文出版社。
    伊索著,林海音譯(1997):《伊索寓言》。台北:格林。
    安野光雅作,汪仲譯(2004):《狐說伊索寓言》。台北:台灣英語雜誌社。
    何三本(2002):《九年一貫語文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吳武典、簡茂發(2000):〈人事智能的理念與衡鑑〉。《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8期,237-255頁,2000年
    吳福相(2001):〈寓言與國文教學〉。《國文天地》16 卷12 期, 2001.05。
    呂翠夏譯,Smith著(1994):《兒童的社會發展》。台北:桂冠。
    李安代(1998):〈一個國小初任教師進行寓言教學之思考內涵〉。嘉義: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志成(2005a):(行動研究的分享與討論)。桃園縣校園SNG數位影音教學資源系統影片內容要點。
    林志成(2006b):〈教育行動研究的覺知行思與經驗分享〉。載於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輔導叢書(75)《2006地方教育輔導論文集》一書(頁79-108)。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林佩璇(2004):《學校課程實踐與行動研究》。台北:高等教育。
    林寶山(2004):《實用教學原理》。台北:心理出版社,頁179。
    林建平編著(1990):《創意的寫作教室》。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淑貞(2001):《寓言中的幻想元素釐析-以伊索寓言為觀察視域》(第五屆「兒童文學與兒童語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富春文化。
    林寶山著(1989):《教學原理》。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洪志明(2000):〈隱藏與揭露 –寓言的寫作技巧研究〉。台東: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洪蘭撰(2005):(閱讀,讓你的腦更有創造力)。《科學人期刊》11月號,2005.11。
    唐淑華著(2004):《情意教學--故事導論取向》。台北:心理。
    唐淑華著(2004):《說故事談情意--<<西遊記>>在情意教學上的應用》。台北:心理出版。
    唐嘉蓮(2004):〈以高一國文科教材進行情意教學之行動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孫家裕作(2005):《漫畫版伊索寓言》。台北:漫畫小子便利屋。
    孫燕燕著(1999)[知情意並重]的情意教學如何融入國小自然科[縮影資料]--以一位國小自然科專任教師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
    徐秀華(2004)〈寓言在國小語文教學之應用研究〉。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祝士媛(1890):《兒童文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頁87。
    常雅珍著(2005):《國小情意教育課程--正向心理學取向》。台北:心理出版。
    張玉成(2003):《思考技巧與教學》。台北:心理出版社,頁314。
    張添洲(2000):《教材教法—發展與革新》。台北:五南,67-68頁。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陳弘昌(1999)《國小語文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頁51。
    陳英豪、吳鐵雄、簡真真編著(1994):《創意思考與情意的教學》。高雄:復文圖書出版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智弘(2001):〈故事的糖衣-談「寓言寫作」〉。《國文天地》17 卷3 期, 2001.08。
    陳蒲清(2001):〈用故事啟迪智慧-試談寓言教學〉。《國文天地》16 卷12 期, 2001.05。
    陳蒲清(2001):《寓言文學理論‧歷史與應用》。台北:駱駝,頁149。
    陳龍安著(1993):《創意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心理出版社。
    傅林統(1990):《兒童文學的思想與技巧》。台北:富春,頁387。
    黃月霞著(1989):《情感教育與發展性輔導》。台北:五南。
    黃志鵬(2003):〈高職導師實施班級情意教學之行動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黃秀雲(2001):〈「寓言」在國小教學上的應用〉。《國文天地》16 卷12 期, 2001.05。
    葉詠琍(1990):《兒童文學》。台北:東大,頁130。
    廖春文主編(2001):《九年ㄧ貫統整課程-理念與設計實例》。台北:五南
    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趙鏡中譯寫(1997)《故事與討論》。板橋: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歐用生著(1987):《課程與教學》。台北:文景。
    蔡尚志(1989):《兒童故事原理》。台北:五南。頁113-115。
    鄭呈皇(2006):(思考的原點)。《商業周刊》985期,2006.10
    鍾聖校(2000):《情意溝通教學理論》。台北:五南,頁187-192
    羅念生譯(1999):《伊索寓言》。香港:三聯。
    蘇尚耀(1991):《兒童文學故事選集》。台北:幼獅,頁134-138
    蘇珊恩傑著,黃孟嬌譯(1998):《孩子說的故事》。台北:成長基金會。
    饒見維(2005):《創造思考訓練》。台北:五南出版社,頁9-16
    顧建華(1994):《寓言-哲理的詩篇》。台北:淑馨,頁2-29。
    蘿拉‧羅伯原著、趙永芬譯(2003):《中學生閱讀策略》。台北:天衛文化。
    Colin Rose, Malcolm J.作/戴保羅譯(1999):《學習地圖》。台北:經典傳訊文化。
    D. R. Krathwohl,B. S. Bloom,B. B. Masia合著,黃光雄等譯(1983):《情意領域目標分類》。新竹市:新竹師專。
    Linda B. Gambrell, Janice F. Almasi主編,谷瑞勉譯(2004):《鮮活的討論》。台北:心理。
    Jonathan Cohen主編,鄭雅方譯(2004):《兒童情緒教育之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Martin E.P. Seligman,Ph.D.著、洪蘭譯(1997):《學習樂觀‧樂觀學習》。台北:遠流出版。
    Olivia&Robert Tempple合著,黃美惠譯(2000):《新伊索寓言》。台北:聯經。
    Robert Coles著,吳慧貞譯(2001):《故事的呼喚》。台北:遠流,頁211。
    Robert E. Slavin著,張文哲譯(2005):《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務》。台北:台灣培生教育。
    Senge, Peter M.原著,郭進隆譯(1994):《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台北:天下文化。19頁。
    Shari Tishman, David N. Perkins & Eileen Jay 著,梁雲霞譯(2002):《思考的教室》。台北:遠流出版社。
    Ulrich Kraft著,黃榮棋譯(2005):(釋放創意的精靈)。《科學人期刊》11月號。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