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烈文 |
---|---|
論文名稱: |
圓一個閱讀教學與增能的夢-----我和三個閱讀低成就學生的故事 |
指導教授: | 陳惠邦博士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7 |
中文關鍵詞: | 閱讀低成就學生 、閱讀策略 、對話夥伴 、實踐智慧 |
外文關鍵詞: | reading low-/under-achieved students, reading strategies, dialogue partner, practical wisdom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這是一位國小高年級教師以行動研究協助低成就兒童提升閱讀能力的報告。報告的內容是敘述在新新國小六年A班所發生的閱讀教學故事,主要的人物是我和三位閱讀低成就學生。儘管這三位學生與別人的互動頗為不錯,但他們在閱讀方面的表現,卻呈現了低成就的現象。對他們而言,大班級齊一式的閱讀教學,效果並不彰顯,所以,我決定對三人進行知、行、思三合一的閱讀教學行動,以提昇他們的閱讀能力。
首先,我參照了閱讀理論、行動研究及低成就等相關文獻,以彙集前人的智慧來澄清我的想法並見賢思齊。其次,我把行動的初步計畫,當面向專家學者、對話夥伴請教,以去蕪存菁,進行聚焦。在所蒐集的文獻及與相關人士的對話中,我發現了要提昇閱讀行動的成效,教學者除了指導學生多去運用閱讀策略與閱讀方法進行閱讀外,本身對閱讀低成就學生的要求與包容,也是閱讀教學能否成功的重要關鍵。
因這一系列的閱讀行動,三位低成就學生,不但在閱讀活動的表現活躍許多,對閱讀內容的相關問題言之有物,在閱讀作業方面,也愈來愈投入,並能與老師、同學做分享。除此之外,他們已能嘗試運用閱讀策略與方法去閱讀。而身為教學者的我,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也摸索出對低成就學生的閱讀教學模式。故,以行動研究的歷程,進行閱讀低成就學生的閱讀教學,是可以提昇學生閱讀能力的,而教師也可以在此行動中,透過相關文獻的蒐集、專家學者的請益、對話夥伴的分享與支持,以尋得實踐智慧。
This study aims to enhance underachievers’ reading ability through an action research conducted by a sixth-grade teacher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The subjects included the author and three reading low-achievers in class A, six grade in Hsin Hsin Elementary School. These three students went quite well with their peers; however, they had underachievement in terms of reading performance. Since the uniform teaching method in a large-sized classroom worked ineffectively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the author decided to apply a three-in-one strategy, that is knowledge, action and thought, to improve their reading ability.
Initially, the teacher referred to related literature regarding reading theory, action research and underachievement, then the teacher refined and narrowed down the research focus by presenting the drafted project and counseling in person with experts and dialogue partners. As a result, with collected literature and counseling with experts, the author discovered two important factors for reading ability enhancement: one is teachers’ guidance for students to apply reading strategies; the other, worthy of note, is teachers’ demand and tolerance on students’ under-achieved reading performances.
These three underachievers, through the reading action research, performed even more actively in reading activities, were competent to discuss the questions regarding the reading texts, became more involved in reading assignment, and were able to share ideas with the teacher and the peers. In addition, the students started trying to read with reading strategies and methods. Moreover, the teacher found out the appropriate teaching approaches for reading low-achievers.
參考文獻
天衛編輯部(1993):孩子一生的閱讀計劃。台北市:天衛文化。
尤保善(1997):閱讀指導與圖書館利用--兼談兒童讀書會。台北市立圖書館館訊,14(4),14-19。
王秀槐(1983):行動研究法簡介。台灣教育,394,13-19。
王文科(1985):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紫虹(2005):主題統整式的圖畫書閱讀教學行動研究-以中年級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NTPTC461006。
朱孝利(2000):國小閱讀教學研究。國民教育,41(2),46-50。
吳宜真(1998):影響閱讀動機的因素-看教室環境與文化。師友,378,23-26。
吳淑芳(2003):一個國小校長進行教學領導之自我角色覺察-以推動閱讀教學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TPTC328021。
呂美慧(2002):一個國小低年級教師對閱讀教學的信念與實踐。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TCTC576048。
李素足(1998):台中縣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童閱讀動機的探討。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7NTCTC576014。
李寶琳(1999) 。台北市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閱讀文化調查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8NTPTC576001。
李華玲(2004):楊梅國小五年一班閱讀教學之研究--以生命教育為主題。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NHCT5625013。
林國樑(1983):語文科教學研究。台北市:正中。
林蕙蓉(1994):從國小兒童語文閱讀教學談後設認知策略。國語文教育通訊,8,45-46。
林蕙君(1994):閱讀能力說明文結構對國小高年級學生的閱讀理解及閱讀策略使用之影響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教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83NHCT2212004。
林建平(1997):學習輔導-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林美鐘(2001):屏東縣國民小學中高年級學童閱讀興趣調查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NPTT1576053。
柯華葳(2002):語文科的閱讀教學。載於李詠吟主編學習輔導(再版),(307-350)。台北市:心理。
洪月女譯(1998):談閱讀。Ken Goodman著。台北市:心理。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
夏林清編譯(1998):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市:遠流。
夏林清(2000):行動研究與中、小學教師的相遇。教師天地,105,4-7。
孫瑞鉑(2000):從無奈到增能-談大湖國小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9NHCT1626017。
徐守濤(1999)。閱讀教學的認識。國教天地,136,6-9。
張惠卿譯(1991):如何閱讀一本書。Mortimer J. Adler著。台北市:桂冠。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小菁(1995):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閱讀教學信念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4TMTC0212001。
張玉茹(2000):如何看得更清楚--談閱讀教學。教育研究資訊,9(3),32-51。
張莉珍(2003):一個低閱讀能力兒童的閱讀策略學習方案。國教世紀,205,71-76。
陳伯璋(1980):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市:南宏圖書。
陳貞蓉(1994):談閱讀教學。國教輔導,33(5),35-39。
陳淑絹(1996):由國民小學「閱讀指導現況調查」談閱讀策略教學的可行性。國教輔導,36(2),24-29。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惠邦、李麗霞(2001)。行行重行行-協同行動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正治(2001):怎樣指導兒童閱讀。教育資料與研究,38,5-7。
陳雁齡(2001):中部地區推行閱讀活動及國小學童參與閱讀活動現況調查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NTCTC576063。
陳雅鈴(2002):一個班級的統整課程與閱讀教學的探究-以主題「新的開始」為例。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TTTC638044。
許碧勳(2001):國小中高年級兒童閱讀習慣之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42,40-49。
許慧貞譯(2001):打造兒童閱讀環境。艾登·錢伯斯著。台北市:天衛文化。
曾陳密桃 (1990 ):國民中小學的後設認知及其與閱讀理解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79NCCU2331027。
教育部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語文學習領域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黃瓊儀(1995 ):相互教學法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後設認知能力與閱讀態度之影響。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4NCYT2576009。
楊芷芳(1994 ):國小不同後設認知能力兒童的閱讀理解能力與閱讀理解策略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2NTCTC212002。
葉惠貞(2002):語文閱讀策略融入社會學習領域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HCTC625025。
趙鏡中(1996):幫助學生成為一個真正的閱讀者。載於國立臺東師院語教系舉辦之「台灣地區兒童文學與國小語文教育教學」研討會論文集 (7-10),臺東縣。
趙永芬譯(2003):中學生閱讀策略。Laura.Robb著。台北市:天衛文化。
歐用生(1995):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市:師大書苑。
鄧秋燕(2000):小班教學閱讀策略。屏縣教育季刊,5 ,48-49。
鄭妃玲(2004):教學魔法石--談促進思考的閱讀策略。教師之友,45(1),102-107。
劉能賢(2001):國小五年級創造思考閱讀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冒險」主題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NTPTC611018。
蔡清田(2000):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
蔡玉蓉(2002):從聽說故事提升國小低年級班級閱讀能力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HCTC625022。
鍾添騰(1999):國小國語科閱讀指導教學之行動研究-以騰雲班閱讀指導教學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088NTPTC611012。
鍾添騰(2002):國民小學閱讀指導教學之行動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0(1),161-188。
簡瑞貞(2002):低年級閱讀教學探究-以教科書課文內容進行閱讀教學的行動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HCTC625019。
顏美鳳(2002):台北縣國小六年級兒童閱讀興趣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TNU1205011。
蕭昭君(1999):成為識字學習的主人--提升低成就學童識字能力的行動研究。載於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舉辦之「一九九九行動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小學論文集 (591-614),臺東縣。
蘇宜芬(1986):後設認知訓練課程對國小低閱讀能力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與後設認知能力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75NTNU232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