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余錦屏 |
---|---|
論文名稱: |
社區家長參與視覺藝術活動之調查研究—以桃園縣蘆竹鄉南興社區為例 Research of Patriarch Participated in the Visual Arts Activity in a Community - Taking Nanhsing Community, Luchu Hsiang, Taoyuan County as Example |
指導教授: | 林田壽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0 |
中文關鍵詞: | 社區 、社區家長 、視覺藝術 、視覺藝術活動 |
外文關鍵詞: | community, patriarchs, visual arts, visual arts activity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在探討本校南興社區家長(一)參與視覺藝術活動的情形;(二)對視覺藝術活動的認知、情感及意向;(三)參與視覺藝術活動的影響因素。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作為視覺藝術活動規劃、社區營造、學校本位課程以及親職教育推展的參考。
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以「社區家長參與視覺藝術活動之調查問卷」為施測工具,問卷內容分成四個部分:包括「個人基本資料」、「視覺藝術活動的參與情形」、「視覺藝術活動的認知及態度量表」及「參與視覺藝術活動的影響因素量表」。採隨機抽樣方法,針對本校九十一學年度的五十二個班級,每班發出十份問卷,共得有效問卷497份,以SPSS8.0統計軟體處理,進行卡方分析、t考驗、F考驗、單因子變異數等統計分析。結論如下:
壹、社區家長參與視覺藝術活動的情形:
一、參與視覺藝術活動的類型以繪畫、建築、工藝及工業設計為主。
二、參與視覺藝術活動的方式,以電視節目介紹為首,其次依序為旅遊參觀、展覽(示)及電腦相關網站介紹。而參與視覺藝術活動的地點以展覽場所、古蹟或廟宇、美術館或博物館及家裡為主。
三、參與視覺藝術活動的時間,以週休假日、特殊假日(寒、暑假、春節等)為主。共同參與的夥伴以孩子為優先考量。
四、視覺藝術活動的訊息,以報章雜誌、電視藝文活動的報導為主要來源。
貳、社區家長背景因素與參與視覺藝術活動的次數、每次參與時間及所願花
費經費的關係:
研究顯示,不同性別與參與次數、所願花費經費無顯著相關,但在參與時間上,女性參與時間在2-4小時者明顯高於男性,但男性一旦投入後,時間花費在6小時以上者明顯高於女性。
學歷與參與次數有極大的正相關。從國小36.4﹪到研究所以上87.5﹪,學歷越高,參與次數越多。但與每次參與時間、所願花費經費則無明顯相關。
年齡、職業與參與次數、所願花費經費有顯著的相關;但與每次參與時間無明顯相關。
婚姻狀況與花費經費有顯著的相關;與參與次數、每次參與時間則無明顯的相關。
參、社區家長背景因素與視覺藝術活動的認知、情感與意向的關係:
一、性別、學歷與視覺藝術活動的認知、情感與意向有顯著的相關。
二、年齡、職業與視覺藝術活動的認知有顯著的相關;對視覺藝術活動的情感及意向上則無明顯的差異。
三、不同子女數與視覺藝術活動的認知及意向有顯著的相關;對視覺藝術活動的情感則無明顯的差異。
四、婚姻狀況與視覺藝術活動的認知、情感及意向上均無顯著的相關。
肆、影響社區家長參與視覺藝術活動的因素:
一、在個人因素方面:
八成以上認同「個人興趣」是影響參與視覺藝術活動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個人的欣賞能力」,占七成五以上。「經濟能力」、「健康狀況」、「工作壓力」則有六成以上的家長認同。
二、在環境因素方面:
近八成以上認為「活動品質」、「活動內容」、「安全性」與「教養小孩」是考慮參與與否的重要因素;其餘的影響因素則占六成以上。
關鍵詞:社區、社區家長、視覺藝術、視覺藝術活動
This research mainly intends to discuss patriarch of the school in Nanhsing community (a). Situation of participation in visual arts activity;(b). The cognition、affect、and intention to visual arts;(c).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articipation of visual arts activity. At last suggestions are made according to research results, which will be the reference of planning visual arts activities, building community, curriculum design and developing parenthood education.
To arrive at the above mentioned purpose, the research takes “Investigation questionnaire of participation of patriarch in a community in the visual arts activity” as survey instrument. The content of the questionnaire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including “personal information”, “participation situation of visual arts activity”, “meter of cognition and attitude to visual arts activity” and “meter of influence factor of participation of visual arts activity”. By random sampling methods,after handing out 10 questionnaires to each class of the 52 classes of academic year 91 of the school, there are 497 effective questionnaire. By SPSS8.0 statistics software processing, X2 analysis, t test, F test, one-way ANOVA,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ing:
Ⅰ. Participation of Patriarch in a Community in the Visual Arts Activity:
1. Most of its kind of activities are types as drawing, construction, arts and industrial design.
2. The way of participation are firstly TV, secondly tour visit, watching exhibition and computer-related website introduction. So, the place of the activities are mostly exhibition center, historical relics or temples, gallery or museum as well as home..
3. The time of the activities are mostly weekends, special holidays (winter vacation, summer vacation and Chinese New Year's Day). Children are firstly considered as partner.
4.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s of visual arts activities are newspapers, magazines, and TV.
Ⅱ.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 background of patriarch of a community and the frequency, time, and cost of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activities:
Research shows that patriarchs of different sex in a community use generally same frequency and cost in the participation, but female patriarchs obviously use more time than their male counterpart in each participation of 2-4 hour. But the male patriarchs, if devoted into it, will use more than six hours, obviously surpass female patriarchs.
Patriarchs of different education background devoted differently in frequency in the participation from primary school 36.4﹪, junior high school 51.8﹪, senior high school & vocational school 72.2﹪, college 77.3﹪, university 85.5﹪ to research institute 87.5﹪, the higher the education background, the higher the frequency of the participation.
Patriarch of different age and different job devoted differently in frequency and the cost of participation, but no much difference in time of participation.
Patriarchs of different marriage status devoted differently in the cost of participation,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frequency and time of participation.
III.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 background of patriarch and the cognition, Affect, and intention to visual activities:
1. Patriarchs of different sex and different education background pose significant cognition, affect and intention to the participation.
2. Patriarchs of different age and education background pose significant cognition difference to visual arts activities, but no much difference of affect and intention.
3. Patriarchs with different children pose significant cognition and intention difference to visual arts activities, but no much difference of affect.
4. Patriarchs of different marriage status pose no different cognition, affect and intention to the participation.
IV.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articipation of visual arts activity:
1. Personal factor:
More than 80% patriarchs agree that “personal interest” is the main factor that influences visual arts activities, and the next factor is “personal appreciate ability” accounting more than 75%. But “economy ability”, “health status” and “working pressure” got the approval from more than 60% of patriarchs.
2. Environmental factor:
More than 80% patriarchs hold that “activity nature”, “activity content”, “safety” and “nurture children” are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whether taking part of the activities. Other factors are “partners or mates”, “taking care of old parents”, “activity information”, “time”, “activity place”, “distance to the place”, “communication”, “climate” almost account for more than 60%.
Key words:community、patriarchs、visual arts、visual arts activity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壹、專書論著及網站
天下編輯(2002)。美的學習-捕捉看不見的競爭力。台北:天下雜誌。
王秀雄、楊雪霞、李長俊等人編譯(1998)。西洋美術辭典。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王秀雄(1990)。美育與人生-藝術的文化功能探釋。美術與教育。台北:市立美術館。
王世德(1987)。美學辭典。台北:木鐸。
文崇一(1990)。台灣居民的休閒生活。台北市:東大。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摘要>。台北。伊萍譯(1990)。二ΟΟΟ年大趨勢。奈思比、奧伯汀(J.Naisbitt)著。台北:天下文化。
曲謹(1984)。佳慶藝術圖書館-1了解藝術。台北:佳慶文化事業公司。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1)。藝文活動概況統計。台北。
李浴(1983)。中國美術史綱。臺北:華正書局。
李美蓉(1993)。視覺藝術概論。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李霖燦(1984)。藝術欣賞與人生。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林群英、陳翠玲(1999)。藝術概論。台北:全華。
洪麗珠、談玉儀等譯(2000年)。藝術教育的本質。Edmund Burke Feldman愛德蒙﹒惠特曼著。台北市:五觀藝術管理。
耿繼之譯,托爾斯泰原著(1970),藝術論。台北市:地平線出版社。
桂雅文編譯(2000)。 社區有藝術:美國社區藝術管理實務/Craig Dreeszen﹐Pam Korza。台北市:五觀。
郭生玉(1998)。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書局。
陳廖安等編著(2002)。新世代國語詞典。台北:康軒文教。
陳朝平(2000)。藝術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陸雅青(1997)。兒童藝術治療。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台北。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台北。
教育部(1999)。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座談會實錄專輯。台北。
張春興、林清山(1991)。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無澤炎、黃秋秐、劉葉秋編纂(1983)。《辭源》修訂本。台北:遠流出版社。
曾啟雄(1993)。公共設施與藝術結合的思考。台北:藝術家。
曾文敬主修;張正昌編纂。蘆竹鄉誌(1995),頁666。蘆竹鄉公所。
黃壬來主編,藝術教育研究編輯委員會編輯(2002)。藝術與人文教育<上、下冊>。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黃光男(1994)。生活藝術.藝術生活。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賈馥茗、楊深坑(1995)。教育研究法的探討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葉朗編、周憲等著(1993)。現代美學體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蔣勳(2001)。藝術概論。台北:東華書局。
劉其偉(1989)。現代繪畫理論。台北:雄獅圖書。
戴行鉞譯(1993)。藝術觀賞之道。John Berger著。台北市:台灣商務。
HUNG的藝術欣賞 http://home.kimo.com.tw/hct06157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http://www.cca.gov.tw/
藝術教育法(2000)。http:www.edu.tw/edures/rules/art.htm。
http://www.lfes.tpc.edu.tw/t263/piaget.htm
貳、期刊專文
王士樵、凱莉.費德門(2003)。當代美術教育的發展與變革。美育第132期,頁58-64。
古宜靈、辛晚教(1999)。都市化、階層化、文化認同與藝文活動參與。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頁532-554。
李晶(2000)。學校所提供的休閒活動在社區中扮演的角色。國民體育季刊,29卷第四期,頁83-87。
余嬪(1999)。休閒活動的選擇與規劃。學生輔導60雙月刊,頁20-31。
林曼麗(1995)。二十一世紀台灣視覺藝術教育新趨勢-探討台灣視覺藝術教育之主體性。陶藝月刊,頁104-109
林曼麗(2001)。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理念之展開-藝術、人文、新契機。國民教育,41卷3期,頁26-34。
林新龍(2000)。參與休閒活動行為之探討。大專體育,第49期,頁109-115。
林世英(1995)。推展藝文活動與社會教育。高市文教,頁24-28。
林美芬(2003.7.13)。社區公共藝術。自由時報,第27頁。
姚世澤(2002)。因應「藝術與人文」課程領域的教學策略從「原創性」、「開創性」的認知-論「藝術與人文」教改政策之實踐。美育第128期,頁14-21。
洪懿妍(2003)。視覺藝術之美。美育雙月刊第132期,頁23。
施教裕(1996)。以社區活動中心推動社區文化活動的問題與對策。社會福利,頁9-13。
高俊雄(1999)。休閒教育的理念、規劃與實現。學生輔導60雙月刊,頁8-19。
夏鑄九(1999)。市民參與和地方自主性:台灣的社區營造。城市與設計學報,第9/10期,頁175-185。
孫虹(1998)。社會教育與藝文活動。社會教育年刊,頁25-27。
高俊雄(1999)。休閒教育之理念、規劃與實現。學習輔導雙月刊,頁60,8-19。
郭禎祥(1998)。我國藝術教育之現況與改進之道。1998視覺藝術與美勞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專輯,頁581-656。
郭禎祥(1999)。二十一世紀藝術教育的展望。美育,頁1-9。
陳以亨(2001)。贊助藝文企業新選項。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會訊,頁8-11。
陳音如(2001)。文化的量化指標-從文化統計看文化現象。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會訊,頁2。
陳其南(1998)。重建社區新文化。福利社會,頁1-14。
陳其南(1996)。社區總體營造的意義與使命。建築與環境,頁14-16。
陳其南(1996)。社區營造與文化建設。理論與政策,頁109-116。
陳其南講述、蘇尹翎整理(1999)。社區總體營造。教育社會學通訊,頁28-29。
郭榮瑞(1997)。視覺藝術教育的本質。國教月刊,43卷7.8期,頁8-14。
陳曉玲(2001)。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領域視覺藝術課程之教學-談其實施困難與具體建議。美育雙月刊,頁82-86。
康台生(2002)。藝術與人文課程的實踐-如何結合社區資源共創社區發展特色。美育雙月刊第128期,頁4-13。
張孝銘(1998)。論週休二日後社區休閒活動之規劃。國民體育季刊,27卷,第三期,頁31-37。
張明輝(1999)。社區休閒活動推廣之探討。大專體育,第45期,頁151-157。
黃晴文(1996)。如何做好社區文化的總體營造工作。文訊月刊,頁42-43。
黃茜芳(1995)。窮則變,變則通-台灣多元藝術文化空間的經營之道。典藏藝術,頁143-148。
黃壬來(2003)。「藝術與人文」主要理念解析與評議。美育第134期,頁44-45。
張全成(1997)。從傳統到後現代。 http://192.192.169.101
張全成(2002)。後現代主義中的國小美術教育趨勢研究。http://www.iest.edu.tw/issue/jl/v15n6/9.htm
詹皓宇(1999)。休閒活動與生活健康的關係。台灣教育,頁41-44。
董媛卿(1998)。休閒活動的重要。國教世紀,頁38-44。
漢寶德(2003)。藝術教育救國論。聯合報2003.6.4,副刊E7。
蔡曉芬(1996)。從2000年大趨勢談當今藝文活動的推展策略。社教雙月刊,頁34-37。
蔡明月(2002)。我們的公共藝術。台灣工藝12,頁21-23。
劉婉珍(2001)。從普遍到特殊:人類的審美發展。美育雙月刊,頁87-91。
劉可強(1995)。怎麼設計如何參與-環境設計與社區參與。漢聲,頁77-80。
劉子利(2000)。台灣休閒教育初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刊,頁221-247。
簡瑞榮(2002)。文化與藝術的演進。藝術與人文教育,頁204-210。
顏映馨、何俊青(2001)。馬庫色的美學思想及其對美感教育的啟示。美育雙月刊,頁92-96。
蘇志徹(1996)。泛談視覺藝術。現代美術,頁19-22。
蘇振明(1999)。加強鑑賞教育-提昇國民美感素養。美育,頁25-28。
參、學位論文
于國華(2002)。「社區總體營造」理念的探討:全球化趨勢下的一種地方文化運動。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永志(2002)。「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師運用美術館資源之研究-以高雄市八十九學年度試辦學校為案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品頤(2000)。國小中年級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以視覺藝術為主之教學實驗。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麗玲(2000)。博物館導覽與觀眾涉入程度之研究-以達文西特展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伶紋(2002)。台灣光復以來國小視覺藝術教育發展及思潮演變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麗華(2000)。我國青少年對造形基本要素的認知與表現。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設計學程碩士論文。
林麒棟(2002)。社區大學社團活動課程推動社區營造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秀芬(2002)。多元智能應用於國小藝術教育課程之初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惠敏(2002)。國小教師美術教學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翠玲(2000)。藝術治療的跨學科理論內涵分析。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栗元香織(2001)。生活地景的視覺藝術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連婷治(1998)。台北縣國小教師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良水(1987)。先秦儒家美育思想的探究-兼論與現代美育思想的比較。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嘉妏(2001)。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統整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德揚(1991)。藝術休閒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亞苹(2001)。國民小學九年一貫統整課程「藝術與人文」領域-以視覺藝術為核心之課程設計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學添(2001)。藝術治療介入對受虐兒童自我概念之影響-個案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聖政(1997)。國小學生視覺藝術美感判斷能力之分析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建勳(2002)。商品藝術化與藝術商品化之研究:視覺藝術產業發展的第一步。元智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建文(2002)。社區成人教育及組織策略介入社區組織運作之行動研究-以嘉義市西區劉厝社區發展協會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恩嘉(2002)。大部花鼓陣對社區意識覺醒及社區發展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致萍(2002)。公共藝術作為都市空間再發展策略之批判論述實踐。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君如(2001)。多元文化與藝術教育-以藝術品中的多元文化議題為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竹君(2001)。多元文化藝術教育課程設計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美豔(2002)。當前國民中小學藝術教育改革主要議題之探討。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欣蕾(1998)。美術館兒童美術教育活動之探討。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管淑華(2002)。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設計與實施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喜信(2002)。博物館成人觀眾學習參與歷程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宜青(2000)。藝術治療對選擇性緘默症兒童的介入-個案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安修(2002)。治療取向的藝術教育對國小三年級學童生活適應之影響。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春金(2000)。兒童造形表現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設計學程碩士論文。
外文部分
Driver,B﹒L﹒,P﹒J﹒Brown,P﹒J﹒&Peterson,G﹒L﹒(1991)﹒ Benefits of Leisure﹒State College,PA﹒:Venture﹒
Dattilo,J﹒& Murphy,W﹒D﹒(1991)﹒Leisure Education Program Planning:A Systematic Approach﹒State College,P﹒A﹒:Venture﹒
Dewey,J﹒(1965)﹒The relationship of theory to practice﹒In M﹒Borrowman(Ed﹒)﹒Teacher education in America:A documentary history﹒
Eisner,E﹒W﹒(1989)﹒Educating artistic vision﹒Reston,Virginia:The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Feldman,E﹒B﹒(1967)﹒Art as Image and Idea,4-133﹒Englewood Cliff,New Jersey:Prentice-Hall,Inc﹒
Feldman,E﹒B﹒(1984)﹒Art as Image and Idea,36-137﹒New Jersey:Prentice Hall,Inc﹒
Feldman,D﹒H﹒(1985)﹒The concept of non-universal developmental domains:Implications for artistic development.Visual Arts Research,11(1),82-89.
Feldman,D﹒H﹒(1994)﹒Beyond universals in cognitive development.Norwood,NJ:Ablex.
Huizinga,J﹒(1997)﹒Homo Ludens﹒Boston:Beaxon Press﹒
Pierre Bourdieu &Alain Darbel(1969)﹒L’Amour de l’Art﹒Paris:
Sturken,M﹒,&Cartwright,L﹒(2001)﹒Practice of looking: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tt,P﹒A﹒&Bishop,D﹒W﹒,(1979)﹒ Situational Antecedents to Leisure Behavior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P﹒6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