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莊忠賢 Chuang, Chung-Hsin |
---|---|
論文名稱: |
從行政領導觀點探討社區本位藝術教育之行動研究-以濱海國小為例 Action research of Community-based art education with the executive leadership point of view - An example of Bin-Hai elementary school |
指導教授: |
高榮禧
Kao, Jung-Hsi |
口試委員: |
蕭銘芚
Shiau, Ming-Twen 張家霖 Chuang, Chia-L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藝術學院 - 藝術與設計學系所 Master Program of Arts Education and Creation, Arts and Design Depart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20 |
畢業學年度: | 10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3 |
中文關鍵詞: | 行政領導 、課程規劃 、社區本位藝術教育 、行動研究 |
外文關鍵詞: | Leadership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 Curriculum Planning, Community-based Art Education, Action Research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採「校長即為研究者」的行動研究的方式,係以「社區本位藝術教育」為主題,期能以社區本位藝術教育理論為主軸基礎,用行政領導的觀點探討社區本位藝術教育的推動。針對國小中高年級的學生進行研究,透過行動研究的實施、省思、修正的循環歷程,來達到行政領導觀點推動社區本位藝術教育,以增加孩子對自己生長的社區的認識,進而關懷及熱愛他們所生長社區文化。依據研究目的所得的結論如下:
一、濱海國小校長領導學校情境及社區本位藝術教育推行委員會、小組之運作適合發展社區本 位藝術教育。
二、社區本位藝術教育發展的實踐歷程包括確立目標與實施重點、培養教師規劃課程能力、分析社區特色資源與條件、社區本位藝術教育教材編輯與教學。
三、發展社區本位藝術教育的問題與因應包括教師的課程設計、學生學習的態度及能力、課程實施的安全問題、學生的學習評量等方面
四、濱海國小校長領導發展社區本位藝術教育之行動策略涵蓋教師、行政、學生及家長四方面且對學校有正面積極的影響。
五、最後根據本研究的結論,對學校與成員、對教育行政機關、對未來研究提出具體建議,學校發展社區本位藝術教育可以取得積極成果。
Action research of community-based art education, led by the principal of Bin-Hai elementary school.The focus of the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promotion of community-based art education.The research involves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from grades three to six.The research process incorporates implementation, reflection and revisio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best approach to promote community-based art education. This method ensures that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develop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local community and the student's gain a heightened interest and passion for their place of origin.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have been determined from the reasearch:
1.The principal of Binhai Elementary School leads the school situation and community-based art education promotion committee and the operation of the group is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based art education.
2.The process is successful when all goals have been appropriately established and the correct process is implemented;i.e,: training teachers' ability to plan courses, analyzing community-specific resources and conditions, community-based art education textbook editing and teaching, and implementing community-based art education inheritance activities.
3.Problems and respons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based art education include teachers’
curriculum design, students’ attitudes and abilities to learn, safety issues in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nd students’ assessment of the student’s learning, etc.
4.The action strategy of the principal of Binhai Elementary School to develop community-based art
education covers teachers, administration, students and parents.
5.When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are made,it can assist schools in tailoring Community-based art
education to their existing syllabus with positive results.
中文部分
方德隆(1999)。〈九年一貫學習領域之統整〉。《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高雄師範大學。
方德隆(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理論基礎〉。《課程與教學季刊》,4,頁1-24。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王秋绒(1997)。《社區教育模式與發展》。臺北:師大書苑。
王若璇(2015)。一個與「地方」交往的嘗試: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103NTUA0818006)
王秀雄(2002)。美學與藝術教育。藝術與人文教育(上)(頁123-151)。臺北:桂冠。
余安邦(2004)。《社區有教室的批判性實踐》。臺北市:遠流。
余安邦、林民程等(2002)。《社區有教室》。頁 19。臺北市:遠流。
吳清基(2000)。《教育行政溝通理論》。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2000),《學校行政》(五版)。台北:心理。
吳偉仁(2014)。〈安其所適,成其所才~社區本位藝術教育展現的融合蘊意〉。《資優教育季刊》,131,1-9。
呂燕卿、康台生、王銘顯、高強華(2001)。〈落實人文精神在藝術領域的教學〉。《開創課程新世紀》。臺北市: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
林志成、林仁煥、田耐青、郭雄軍、蔡淑玲、田育昆(2011)。《特色學校理論、實務與案例》。台北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林佩璇(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研究:臺北縣鄉土教學活動的課程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林佩璇(2000a)。〈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背景探討〉。《研習資訊》17(1),2月,頁50-62
林佩璇(2000b)。〈行動研究與課程發展〉。《研習資訊》,17(4),8月,頁36-41。
林佩璇(2001)。〈學校本位課程評鑑〉。《教育研究資訊》,9(4),8月,頁83-96。
林佳玉(2013)。以視覺藝術教育為核心的統整課程教學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101NTTU0576152)
林信華(1999)。〈共同體與社區生活的重建〉。《1999社區美學研討會論文集》,頁1~24。臺北市:文建會。
林明地 (2002a)。〈學校社區化在理念與實踐上的發展趨勢〉。《教育資料集刊》,27,257-280。
林明地 (2002b)。《校長學─工作分析與角色研究取向》。臺北市:五南。
林明地(2003)。《校長學─工作分析與角色研究分析》。五南圖書出版公司,臺北。
林明地(2011)。〈校長如何協助學校建立與社區的多元互動關係〉。《教師天地》,173,16-21。
林振春(1998)。《社區營造的教育策略》。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振春(2002)。〈以社區作為學習資源的的社區教育〉。《教育資料集刊》27 ,頁45-61。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林素卿(2012)。《教師行動研究導論》。高雄:麗文文化。
林曼麗(2000)。〈藝術、人文、新契機:視覺藝術課程理念之思考〉。《美育》,113。臺北:國立藝術教育館。
林曼麗等(2001)。《藝術‧人文‧新契機:視覺藝術教育課程改革論文集》。臺北:藝術教育館。
邱惜玄(2003)《一所國民小學校長協同教學領導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柯進雄(1986)。《學校行政領導研究》。台北:台聯出版。
柯佳佑(2014)。歡迎來我家:以參與式藝術創作探究社區本位藝術教育實踐。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
夏林清等譯(2002)Altrichter, Posh & Somekh 著。《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臺北:遠流。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1993)。《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
徐抗宗(1981)。《領導在行政組織中之功能》,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徐秀菊(2001)。〈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IC 方案課程設計的理念與實務〉。《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手冊》。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徐秀菊(2002)。〈藝術統整課程設計原理與實務〉。藝術教育研究編輯委員會編。《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頁 401-436。臺北市:桂冠。
徐秀菊主編(2008)。《社區文化與藝術教育 創意篇》。花蓮:國立東華大學。
徐偉民(2000)。〈課程理論的演變-一個社會學觀點〉。《教育研究》,9,頁197-205。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徐雅琪(2002)。國中七年級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社區取向藝術教育之研究-以臺北市大稻埕社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袁汝儀(1998)。〈由藝術教育的價值觀探討有關「以學科為基礎的藝術教育」之辯論〉。《國民教育》,28卷12,2-15。臺北: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高新建(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成功因素綜合分析〉。《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高雄:高雄師大。
高新建(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意涵與實施〉。《邁向課程新紀元(二)》,頁18-44。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高新建(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理念與實務〉。教育研究月刊,88,15-23。
許有鐘(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個案研究---以臺中市一所國民小學為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全成(1997)。《後現代主義中的國小美術發展趨勢研究》。新竹:妏晟出版社。
張經昆(2001)。學校社區化之理論與實務-以臺北縣「社區有教室」方案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經昆、陳烘玉(2001)。〈臺北縣九年一貫「社區有教室」課程發展之研究---以社會學科為例〉。《戶外教學與社區有教室課程發展實務工作坊》,頁253--287,臺北縣:臺北縣政府。
張嘉育(1998)。〈認識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學校本位課程與教學創新》,頁25-47。臺北:揚智。
張慶勳(1997)。《學校組織轉化領導研究》。高雄:復文。
張明輝( 2000)。〈學習型學校的領導理念與策略〉。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新世紀的教育 願景(頁 117-136)。臺北市:臺灣書店。
張嘉育(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德銳(2013)。《教學行動研究:實務手冊與理論介紹》。臺北市:高等教育。
張德銳等(2004)。《教學檔案-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臺北市:高等教育。
張繼文(2005)。〈結合社區文化的視覺文化教學〉。《屏東師院學報》,22,365-404
教育部(2017年5月17日)。十二年國民基本課程綱要總綱(教育部發布版)。【電子郵件清單訊息】取自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7944,c639-1.php?Lang=zh-tw
許有志(2001)。後現代藝術教育本質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昭佑、陳美如(2001)。〈課程評鑑指標建構—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課程改革的反省與前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頁97-116。臺北: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郭珍宜(2006)。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協同教學歷程之研究-以臺北縣蘆洲國小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淑芬(2004)。國小高年級社區取向視覺藝術教育-以桃園市都市景觀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禎祥(1993)。《多元文化觀與藝術教育:多元文化教育》。臺北:臺灣書店。
郭禎祥(1999)。〈二十一世紀藝術教育的展望〉。《美育》,106 期,頁1-9。
郭禎祥譯(1991)。Elliot.W.Eisner著《藝術視覺的教育》。臺北市:文景。
陳木金、溫子欣(2009)。〈活化校園建築創造空間領導〉。《教育研究月刊》,174,頁61-74 。
陳其南(1996)。〈鄉土學習與社區發展〉。《國小鄉土教育課程與教材研討會》。臺北: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陳正邦(1979)。《行政領導新論》。偉文出版社:台北。
陳浙雲(2001)。〈活用社區資源深化課程內涵--九年一貫課程社區有教室教學方案之理念與實施〉。《研習資訊》,18(1),2 月,頁7-17。
陳浙雲(2002)。〈學校社區一家親〉。《師友月刊》,417,頁52-56。
陳素琴(2011)。社區資源運用在國小鄉土教育課程之研究-以臺中市南屯老街為例。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學位論文。
陳朝平(2002a)。《藝術與人文課程理念與目標析論》。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
陳朝平(2002b)。〈視覺藝術教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視覺藝術與美勞教育專輯》。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陳榮瑞(2002)。社區取向藝術教育統整課程設計研究--以臺北市北投地區公共藝術為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箐繡(2000)。〈走入社區環境的藝術教育課程:嘉義布袋海的聯想〉。《美育》,116,頁18~25。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陳箐繡(2002)。《社區本位藝術課程與其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嘉義:金三裕印刷科技。
陳瓊花(2001)。〈從美術教育觀點探討課程統整設計之模式與案例〉。《視覺藝術》。4,頁 97-126。
陳瓊花(2002)。〈反向思考-從評量學生的藝術學習進行課程設計〉。《美育》,128,頁 22-31。
陳慶瑞(1995)。《權變領導行為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湯志民(2007)。〈校園的創意設計:理論與實務〉。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創意校園規劃與經營(頁24-44)。
曾旭正(2012)。〈在社區重思藝術--邁向新時代的有機藝術觀〉。《南藝學報》,期4,63-82。ISSN:2220-9093。
黃昆輝等譯(1985)。《教育行政原理》。臺北市:三民。
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黃政傑(2000)。〈課程行動研究的問題與展望〉。《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頁225--239。臺北:揚智。
楊淑芳(1999)。國民小學教師鄉土美術教育理念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于璇(2011)。社群藝術創作的特質及其藝術教育意義-以吳瑪悧社群藝術創作為例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春文(1994)。廿一世紀教育行政領導理念(初版)。臺北:師大書苑。
廖敦如(2009)。〈建構社區文化圖像之藝術行動課程:「行動學習」導向在大學通識藝術教育上的應用〉。《教育科學研究期刊》,卷54,期2,163-198。
廖靜芬(2009)。國小社區取向視覺藝術教育之行動研究-以台南縣西港國小為例。南華大學美學與視覺藝術碩士論文:未出版。
管淑華(2001)。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設計與實施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淑貞(2002)。社區取向藝術教育課程發展與實施之個案研究-以南投縣竹山鎮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 版,彰化市。
劉豐榮(2001)。〈當代藝術教育論題之評析〉。《視覺藝術》,4,59-95。
劉豐榮(2002a)。〈社會學與藝術教育〉。載於黃壬來主編(2002),《藝術與人文教育》(頁 193-204)。台北:桂冠。
劉豐榮(2002b)。〈台灣藝術教育發展取向〉。載於黃壬來主編(2002),《藝術與人 文教育》(頁 706-707)。台北:桂冠。
歐用生(2002)。〈建立二十一世紀的新學校—校本課程發展的理念與實踐〉。《邁向課程新紀元-十-反省與前瞻---課程改革向前跑》,頁6-26。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歐用生(2010)。《課程研究新視野》。台北:師大書苑。
蔡祈賢(1997)。〈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學校與社區關係的新探討〉。《教師天地》,86期,頁6-10。
蔡清田(2000a)。《教育行動研究》。臺北:五南。
蔡清田(2000b)。〈行動研究在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應用〉。《邁向課程新紀元-二》,頁279-299。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蔡清田(2004)《課程統整與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2013)。《教育行動研究新論》。臺北市:五南。
賴昭樺(2003)。社區做為大教室-民生社區國小戶外教學空間模式之研究。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薛雅慈(2011)。〈打造新式的學習天空:體驗學習的理念與另類學校的實踐〉。《另類教育期刊》,創刊號,93-126。
謝文全(1997)。《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臺北市:高等教育。
謝攸青(2006)。《後現代藝術教育;理論建構與實例設計》。嘉義市:濤石文化。ISBN:978-986-81049-5-2。
謝振銘(2007)。國小中年級社區本位藝術創作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羅明珍(1999)。結合社區文化資源之藝術教育課程設計研究—以宜蘭縣國中美術課程設計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虞村(1999)。《領導理論研究》。台北:文景。
西文部分
Andrus, L.(2001). The culturally competent art educator. Art Education, 54(4),14-19.
Blake, R. R.,Mouton, J. S.(1964).The Managerial Grid.Houston:Gulf Publishing.
Broudy, H. S. (1992). Theory and practice in aesthetic education.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18(4),198-205.
Clark, G. & Zimmerman, E. (1997).Project Arts:Programs for ethnically diverse,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high ability, visual arts students in rural communities. Bloomington, IN: Indiana University.
Clark, G. & Zimmerman, E. (2000).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local community.
151 Art Education, 53(2), 32-39.
Duncum, P. (2013). Teaching the elements of realistic- style pictures. Art Education, 66(1), pp.46-51.
Dewey , J.(1965).The relationship of theory to practice. In M. Borrowman (Ed.).Teacher education in America: A documentary history.
Efland, A. D. (1995), The spiral and the lattice : Changes in cognitive learning theory with implications,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36(3), 134-153.
Hersey, P. & Blanchard, K. H..(1977) Management of Organuzational Behavior,
Englewood Cliffs, N.Y. Prentice-Hill.
House, Robert J. (1971),"A Path-Goal Theory of Leader Effectiveness"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September, 1971), P.321.~338
Katter, E. (1995). Multicultural connections, craft and community. Art Education, 49(1), 9-13.
Krensky, B. E. (2002) . An act of hope: Developing socialresponsibility through issue-oriented community-based art education. DAI-A 63/06, p. 2092, Dec 2002.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
MacDonald, S. (1995). The outing of school art: Art & design & community. InSEA News, 2(2), 20-23.
McFee,J.K. (1961). Art in culture. Preparation for art. San Francisco: Wadsworth, 17-35.
McFee, J. (1970). Preparation for Art.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Inc.,Belmont, Californoia.
Morris, C. B. (1998). Cultural ecology: Arts of the mountain culture. Art Education, 51(3), 14-19.
Nadaner, D.(1985). The art teacher as cultural mediator.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and Cross-cultural Research in Art Education, 3(1). 51-55.
Stogdill, R. M. and A. E. Coons, (1957), Leader Behavior, Its Description and Measurement, Ohio: Bureau of Business Research,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