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范宇碩
Fan, Yu-Shuo
論文名稱: 專利跨域再生的系統化方法
Systematic Methods for Cross-Field Patent Regeneration
指導教授: 許棟樑
Sheu, Dong-Liang
口試委員: 鄧志堅
陳省三
朱燿華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學院 - 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78
中文關鍵詞: 萃智系統性創新效應/資源資料庫專利再生
外文關鍵詞: TRIZ, systematic innovation, effects and resources database, patent regener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一般專利再生在於達到相同價值或結果的前提下重解專利問題而不用現有專利的技術或設計,此為域內再生手法。本研究有別於傳統專利再生在同領域應用的限制,發展專利跨領域再生的系統化方法,使現有產品或專利的技術或設計能夠找到其他領域的應用機會,並有機會於其他領域再生專利。本研究設計一套模式與流程,透過三種跨域再生的解題模式,藉由反向效應資料庫與反向資源資料庫檢索出解答線索,使現有專利之技術能應用於其他領域,產生跨域再生專利的機會。
    本研究的主要貢獻則包括(1)發展出專利跨領域再生的系統化方法。(2)將系統化專利跨域再生的手法以表格、說明與案例等方式建立標準流程,幫助使用者以系統性的思維流程處理專利的跨域再生。(3)建立反向效應與資源資料庫,幫助使用者辨識現有技術和產品跨領域應用的機會。


    Regular patent regeneration methods attempt to achieve same value/results of an existing patent without using the technology or design of the existing patent. Unlike patent regeneration within the the same field of the patent, this research developed a set of systematic approaches that utilize existing products or patents as a staring point- to find application opportunities in other fields and hopefully regenerate patents in other application areas. This research developed three major problem solving modes using reverse effect and reverse resource database to identify opportunities for cross-field patent regeneration.
    The main contributions of this research include (1) Developing a set of systematic approaches of patent cross-domain regeneration. (2) Establishing standard processes in the form of tables, descriptions and cases to facilitate patent cross-domain regeneration in a systematic process. (3) Establishing the reverse effects and resources database software to facilitate cross-domain identification of new applications using existing technology or products.

    摘要 I Abstract II 致謝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IX 圖目錄 XVI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3 1.3 研究架構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4 2.1 專利權簡介 4 2.2 專利檢索 6 2.3 專利功能要素 7 2.4 專利迴避 8 2.5 專利再生 12 2.4.1 專利再生符號定義 13 2.4.2 專利再生模式一:取代主要/特徵功能 14 2.4.3 專利再生模式二:改變運作原理 16 2.4.4 專利再生模式三(A):自我服務 17 2.4.5 專利再生模式三(B):超系統元件 18 2.5 專利強化 19 2.6 專利分類 25 2.6.1 IPC國際專利分類 25 2.6.2 CPC合作專利分類 26 2.7 TRIZ系統化創新 26 2.7.1 科學效應資料庫 26 2.7.2 資源資料庫 28 2.7.3 功能導向搜尋(FOS) 29 2.7.4 反功能導向搜尋(RFOS) 30 2.8 文獻探討總結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2 3.1專利域內再生/專利跨域再生之比較 32 3.2解題工具 34 3.2.1 反向效應資料庫 34 3.2.2 反向資源資料庫 37 3.2.3 通稱功能與常用特定功能對照表 39 3.3 解題運作原理 41 3.4 解題模式 42 3.4.1解題模式概覽 42 3.4.2 跨域再生模式符號說明 43 3.4.3 跨域再生模式A(資源跨域再生)解題模式 44 3.4.4 跨域再生模式B(功能跨域再生)解題模式 46 3.4.5 跨域再生模式C(屬性跨域再生)解題模式 48 3.5 細部解題流程 50 3.5.1 專利摘要表 50 3.5.2 專利獨立項分析 51 3.5.3專利功能分析圖 52 3.5.4專利功能七要素 54 3.5.5定義對象領域 56 3.5.6資源跨域再生 61 3.5.7功能跨域再生 64 3.5.8屬性跨域再生 66 3.6 解答篩選 68 第四章 軟體說明 69 4.1 軟體系統需求 69 4.2 軟體簡介 69 4.2.1 反向資源資料庫 73 4.2.2 反向效應資料庫 74 第五章 案例驗證 77 5.1 錢包警報器 77 5.1.1 案例簡介 77 5.1.2 專利摘要 77 5.1.3 專利功能分析 78 5.1.4 功能七要素 80 5.1.5 專利迴避 81 5.1.5.1 特徵功能迴避 81 5.1.5.2 主要功能迴避 82 5.1.5.3 屬性迴避 83 5.1.5.4 元件裁減 84 5.1.6 專利再生 85 5.1.7 專利跨域再生 92 5.1.8 專利強化 95 5.1.9 解答整理 106 5.2 太陽能集光模組 109 5.2.1 案例簡介 110 5.2.2 專利摘要 110 5.2.3 專利功能分析 111 5.2.4 功能七要素 113 5.2.5 專利迴避 114 5.2.5.1 特徵功能迴避 114 5.2.5.2 主要功能迴避 115 5.2.5.3 屬性迴避 116 5.2.5.4 元件裁減 117 5.2.6 專利再生 118 5.2.7 專利跨域再生 124 5.2.8 專利強化 129 5.2.9 解答整理 138 5.3 配設電信裝置的潛水罩 142 5.3.1 案例簡介 142 5.3.2 專利摘要 142 5.3.3 專利功能分析 144 5.3.4 功能七要素 146 5.3.5 專利迴避 147 5.3.5.1 特徵功能迴避 147 5.3.5.2 主要功能迴避 148 5.3.5.3 附屬功能迴避 149 5.3.5.4 元件裁減 150 5.3.6 專利再生 151 5.3.7 專利跨域再生 157 5.3.8 專利強化 161 5.3.9 解答整理 170 5.4 BGA封裝系統 174 5.4.1 案例簡介 174 5.4.2 專利摘要 174 5.4.3 專利功能分析 176 5.4.4 功能七要素 178 5.4.5 專利迴避 179 5.4.5.1 特徵功能迴避 179 5.4.5.2 主要功能迴避 180 5.4.5.3 附屬功能迴避 181 5.4.6 專利再生 182 5.4.7 專利跨域再生 189 5.4.8 專利強化 194 5.4.9 解答整理 202 5.5 鐵鎚 206 5.5.1 案例簡介 206 5.5.2 專利摘要 206 5.5.3 專利功能分析 208 5.5.4 功能七要素 210 5.5.5 專利迴避 211 5.5.5.1 特徵功能迴避 211 5.5.5.2 主要功能迴避 213 5.5.5.3 附屬功能迴避 214 5.5.5.4 屬性迴避 215 5.5.5.5 元件裁減 215 5.5.6 專利再生 217 5.5.7 專利跨域再生 223 5.5.8 專利強化 229 5.5.9 解答整理 238 5.6 電漿蝕刻零件保護層 242 5.6.1 案例簡介 242 5.6.2 專利摘要 243 5.6.3 專利功能分析 244 5.6.4 功能七要素 246 5.6.5 專利迴避 247 5.6.5.1 特徵功能迴避 247 5.6.5.2 主要功能迴避 249 5.6.5.3 附屬功能迴避 249 5.6.5.4 元件裁減 251 5.6.6 專利再生 254 5.6.7 專利跨域再生 257 5.6.8 專利強化 263 5.6.9 解答整理 269 第六章 結論與未來展望 274 參考文獻 276

    中文參考文獻
    王秀如(2014)。整合萃智與可拓學分析的專利強化和佈局手法。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王姿惠(2013)。基於萃智的系統化專利群組迴避手法。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王耀庭(2016)。基於萃智的系統化專利迴避再生與強化手法。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孫思隆(2019)。基於專利要素階層操作的專利擴張法。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張家瑋(2012)。功能-屬性-效應知識庫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新竹市。
    許棟樑 (2013)。系統化創新產品機會辨識與分析(初版)。新竹:亞卓國際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初版。ISBN:97898685795451。
    許棟樑 (2015)。萃智創新工具精通:上冊(四版)。新竹:亞卓國際顧問股份有限公司。ISBN13:9789868579521。
    許棟樑 (2017)。系統化專利迴避強與再生(二版)。新竹:亞卓國際顧問股份有限公司。ISBN13:9789868579590。
    陳政魁(2017)。系統化專利強化機會辨識與解題流程。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黃文儀(2002),專利實務(三版),台北市:三民書局。ISBN:9574103293。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05)。認識專利(初版)。台灣:經濟部智慧財產局。ISBN:986-00-4040-0
    葉士緯與黃振榮(2017/01)。合作專利分類實施現況之探討與應用。智慧財產權月刊,217,5-14。
    鄧乃誠(2015)。基於功能屬性相似性具優先序的萃智趨勢解答辨識。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新竹市。
    英文參考文獻
    Altshuller, G. (1996), And Suddenly the Inventor Appeared: TRIZ, the 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 MA: Technical Innovation Center. ISBN:0964074028.
    Cao, G., Tan, R., & Zhang, R. (2004). Connect Effects and Control Effects in conceptual n
    D. Daniel Sheu and Jealousy Hong (2017). Resource Identification Method Based on Demand-Supply Thought Provoking Questions for Problem Solv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Innovation, 4(4), 67-82.
    Hung, Y. C., & Hsu, Y. L. (2007). An integrated process for designing around existing patents through the 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solving.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Part B: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anufacture, 221(1), 109-122.
    Liu, S.-J., Fong, H. Y. A., & Lan, Y. T. (2017). Patent portfolio deployment: Bridging the R & D, patent and product markets. ISBN:9789813142435
    Hipple, J. & Reeves, M. (2001). The Use of TRIZ to Increase the Valu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dea Connection Systems, ATLANTA, GA.
    Sheu, D. Daniel and Hou, C. T. (2013). TRIZ-based trimming for process-machine improvements: Slit-valve innovative redesign. Comput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 66(3), 555-566.
    Sheu, D. Daniel and Hong, Jealousy (2018), Prioritized Relevant Effect Identification for Problem Solving Based on Similarity Measures.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vol.100 (2018) 211–223..
    Zhan, X. H., Li, Y., JIA, A. J., & Sun, Y. S. (2005). Scientific effects base for creative desiGFn [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DesiGFn, 1.
    Zlotin, B., & Zusman, A. (2005). The concept of resources in TRIZ: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Ideation International.
    網路參考文獻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2017全球創新一千大企業調查(2017)。2018年10月取自:https://www.pwc.tw/zh/news/press-release/press-20171024-1.html
    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台灣海外權利金與商標費用收入支出 (2013)。2018年10月取自:http://iknow.stpi.narl.org.tw/Default.aspx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專利。。2018年10月取自:https://www.wipo.int/patents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專利侵權判斷要點(2016)。。2018年10月取自:https://www.tipo.gov.tw/public/Attachment/692110242332.pdf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國際專利分類。。2018年10月取自:https://www.tipo.gov.tw/ct.asp?xItem=548527&ctNode=7633&mp=1
    Oxford Creativity。科技效應知識庫。於2018年11月取自:http://www.triz.co.uk/。
    GENTRIZ。Case study:adjacent market analysis。取自:https://www.gen-triz.com/case-study-adjacent-market-analysis/
    北美智權報167期-吳碧娥撰稿(2016),「不能只懂專利迴避 強化與再生一樣重要!」於2018年11月取自:http://www.naipo.com/Portals/1/web_tw/Knowledge_Center/Expert_Column/IPNC_160907_1201.htm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