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巧妙 |
---|---|
論文名稱: |
當方案教學遇上學前融合班~我如何協助特幼融入方案 When project approach meets inclusive education: How to help special-education children involve in project? |
指導教授: |
丁雪茵
Ting Hsueh-yin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28 |
中文關鍵詞: | 方案教學 、學前教育 、融合教育 、特殊幼兒 |
外文關鍵詞: | Project approach, Preschool, Inclusion, Inclusive educat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這是一個發生在學前融合班的方案故事,班級幼兒人數十六位,其中有六名特幼、兩名正式教師、兩位教師助理員以及兩名實習教師。
透過行動研究的方式,我在自己的班級中進行為期一年半的觀察與實做。我想要探究在協助特幼融入方案時可能遭遇的挑戰及因應之道。
研究發現,在協助特幼融入方案教學時所面臨的挑戰主要有:特幼的溝通表達能力及精細動作能力有限、教師分身乏術及缺乏充分溝通、專家資源的協助不夠即時等。
透過省思,我逐漸釐清我對融合教育的理念,也發展出因應上述挑戰的一些策略,這些策略可分為協助特幼「融入社會」與「融入活動」兩大類,具體作法包括:經營接納包容的班級氣氛、提供主題相關的視覺提示、利用例行性活動提升特幼精細動作能力、利用作品引導特幼參與分享活動、邀請較沒自信的普幼與特幼一起合作等。此外,老師之間則可以善用時間與方法與班上其他老師討論。這些策略成功地幫助輕度障礙的特幼融入方案之中。
本研究最後回顧我自己在整個研究歷程的改變,並根據研究發現,對現場老師、主管機關、家長、師培機構以及研究者等提出建議,希望對於融合教育的改善有所幫助。
Literature shows that project approach is good for children’s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However, few studies tell the teacher how to do project approach in an inclusive classroom that include special-Ed. children.
Taking an action research approach, this 1.5-year study tries to explore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What challenges may a teacher encounter when she tries to help the Special Ed. Children involve in a project? (2) What strategies can be used to meet those challenges?
It is found that the major challenges include: Special Ed. Children’s limited ability in communication and fine-motor movement ; the high student-teacher ratio, limited time for communications among the teachers; limited support from professionals.
Given the challenges, the teachers could help the special Ed. Children to involve in “acctivity” and “community” by the following strategies: promoting a culture of peer cooperation and support, providing pictures as visual prompt, promoting special Ed. Children’s fine-motor movement through routine activities, making good use of the time to discuss with other teachers, using works to guide special Ed. Children to participate in cooperative dramatic play, inviting children with less self-confidence to join the special Ed. Children’s group and work together on the same project.
Finally, the final chapter describes the teacher’s changes and growth through this action research. Some reflec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inclusion education are also provided.
中文部分
丁凡(譯)(2008)。S. Shore著。破牆而出-我與自閉症、亞斯伯格症共處的日子。台北:心靈工坊。
內政部(2004)。嬰幼兒早期療育課程綱要評估手冊。台北市: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
王天苗(1998)。發展遲緩幼兒融合式幼教模式之建立與實施成效之研究(1)。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7-2413-H-003-009)。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王天苗(2000)。發展遲緩幼兒融合式幼教模式之建立與實施成效之研究(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9 -2413-H-003-040)。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王天苗(2001)。運用教學資源建立融合教育的實施模式:以一公立幼稚園的經驗為例。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27-51。
王天苗(2002a)。國小附設幼稚園實施融合教育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0-2413-H-003-030)。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王天苗(2002b)。發展遲緩幼兒在融合教育的環境的學習。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3,1-23。
王天苗(2003)。學前融合教育實施的問題和對策—以台北市國小附幼為例。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5,1-25。
王均安(2003)。幼兒教育主題式課程之分析研究:以台灣幼稚園實驗課程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TNU0261045。
王碧霞(2005)。融合教育下學前教師壓力之調查研究。幼兒保育研究集刊,1(1),87-98。
甘蜀美、林鋐宇(2006)。特殊幼兒學前融合方式實施成效與困難之個案研究。身心障礙研究,4(1),32-45。
江怡旻(1997)。幼稚園方案教學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碩士學位碩士論文。
吳淑美(1998)。學前融合班教學策略篇。台北:心理。
吳淑美(2001)。融合班教師具備之教學理念及調整教學能力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0-2413-H134-006)。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
吳嫈華(2004)。方案式課程與教學。載於幼教課程模式:理論取向與實務經驗(第三版)(頁318-358)。台北市:心理。
吳麗環(2005)。一位幼教師教學反省之探究—以實施方案教學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NPTT1576013。
谷瑞勉(譯)(1999)。L.E.Berk & A.Winsler著。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Scaffolding Children’s Learning:Vygotsky and Children Education)。台北市:心理。
林育瑋(譯)(2003)。J. H. Helm & L. G. Katz著。小小探索家:幼兒教育中的方案教學( Young Investigators:The Project Approach in the early years )。台北市:華騰。
林育瑋(譯)(2005)。J. H. Helm & S. Beneke著。方案教學的威力:面對當代幼兒教室的挑戰,方案活動提供的策略與方法(The Power of Projects Meeting contemporary Challenges in Early Childhood Classrooms-Strategies & Solutions)。台北市:華騰。
林育瑋、王怡云與鄭立俐譯(1997)。S. C. Chard著。進入方案教學世界Ⅰ(The Project Approach)。台北:光佑文化。
林春梅(2004)。幼稚園教師對學前融合教育態度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NTCTC284002。
林貴美(2001)。中法學前融合教育之比較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9-2413-H-152-020)。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
朋萱譯(2008)。J. E. Robison著。看我的眼睛(Look Me in the Eye:My Life with Asperger’s)。台北市:遠流。
林鈺涵(2003)。宜蘭地區學前教師對融合教育中發展遲緩幼兒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教學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HLT1284007。
邱上真(2004)。特殊教育導論:帶好班上每位學生。台北市:心理。
邱志鵬(主編)(2001)。台灣幼兒教育百科辭典。台北市:五南。
洪福財(1997)。方案教學之研究。國民教育,38(2),68-77 。
洪馨徽(1999)。幼稚園融合班中幼兒社會互動之探討-- 一個學前融合班的觀察。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8NHCTC096002。
徐美蓮、薛秋子(2000)。融合教育教學模式:以自閉症幼兒融入普通班為例。高雄:復文。
袁宗芝(2002)。大手牽小手。台北:張老師。
財團法人肯納自閉症基金會、瞿欣(2006)。肯納園,一個愛與夢想的故事。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張美雲、林惠芬(2005)。幼兒園實施融合教育之個案研究。醫護科技學刊,7(2),149-162。
張素儀(2007)。教師在學前融合班運用鷹架策略之探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6NTCTC789011。
張衛族、林娟玲(2004)。臺北市南海實驗幼稚園課程經營模式。載於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兒童發展研究所舉辦之「兒童適性發展之本土專業經營學術研討會」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2010a)。一般學校各縣市特教障礙類別學前階段學生數統計。2010年7月10日,取自http://www.set.edu.tw/frame.asp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2010b)。一般學校身心障礙類學前階段特教班型學生安置概況。2010年7月10日,取自http://www.set.edu.tw/frame.asp
曹純瓊(2001)。學前融合教育。台北:啟英。
莊安祺譯(2008)。P. Iversen著。奇蹟的孩子:一段開啟封閉心靈的旅程(Strange Son)。台北市:時報。
許素彬(2000)。學前教育機構於發展遲緩幼兒與一般幼兒融合教育過程之生態分析與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9-2413-H126-002)。台中縣:靜宜大學青少年幼兒福利系。
許素彬(2006)。從生態系統觀點探討保育機構於融合教育實施過程之困境。特殊教育學報,23,85-104。
許莉真(2001)。同儕教導在融合教育班的個案研究--以唐氏症幼兒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幼兒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PU005216017。
許碧勳(1999)。幼稚園實施融合教育之現況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9-2413-H-133-006)。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幼教系。
許碧勳(2001a)。幼兒教育研究學前幼兒融合班的探討。台灣教育,606,2-9。
許碧勳(2001b)。幼稚園實施融合教育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2,451-484。
許碧勳(2002)。融合教育幼小銜接之探討-幼稚園普通班融合教育之特殊幼兒進入小學之追蹤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1-2413-H-133-008)。台北市:臺北巿立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
郭玉梅譯(2008)。東田直樹著。請聽我說。台北:八方。
陳秀珍(2007)。學前教育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以普通班的融合教育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5NTCT1284010。
陳秀鳳(2004)。走出孤獨。台北:家親文化。
陳宜伶(2005)。學前融合班普幼教師實施個別化教育計畫融入教學之協同行動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NHLTC096004。
陶英琪、陳穎涵譯(1998)。L, G. Katz & S.C. Chard著。探索孩子心靈世界:方案教學的理論與實務(Engaging Children’s Minds:The Project Approach )。台北:心理。
陳淑敏(2000)。Piaget與Vygotsky的社會互動觀在幼稚園教學上之應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9-2413-H-153-011)。屏東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
陳景亭譯(1995)。A. Stehli著。雨中起舞(The sound of a miracle)。台北:宇宙光。
陳雅美(1999)。幼稚園方案教學團體討論之分析研究:二個不同教室之比較。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2,535-569。
陸錦英(2004)。一位幼教老師的專業發展:反省思考方案教學。屏東師院學報,20,217-250。
傅秀媚、莊瓊惠譯(2007)。P. Gould and J. Sullivan著。幼兒園融合班教學實用手冊(The Inclusive Early Childhood Classroom)。台北:群英。
曾葆賢(2004)。發展遲緩幼兒在融合教育學習區之同儕互動個案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TMTC0742006。
新竹市政府(2009)。新竹市辦理身心障礙特殊教育資源班實施要點。2009年2月2日,取自http://administration.hccg.gov.tw/LawSearch/LawDetail.asp?lid=117&page=1
楊智雯(1999)。學齡前融合式教育理念分析探討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8PCCU0164015。
楊毓婷(2004)。走向開放教學之路:一位幼稚園老師的行動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TMTC0576036。
鄒啟蓉(2002)。學前普通班教師促進特殊幼兒同儕互動與人際關係策略的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1-2413-H-024-012)。台南市:國立臺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
鄒啟蓉(2003)。建構接納與支持的班級文化-學前融合班教師促進普通與發展遲緩幼兒互動與人際關係的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7,19-38。
甄炳炫(2003)。推動學校本位觀點之融合教育模式:從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到建構模式。屏東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PTTC284003。
蔡明富(1998)。融合教育及其對班級經營的啟示。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6,349-380。
蔡昆瀛(2002)。活動本位教學在學前融合教育之應用。國教新知,52(3),12-19。
蔡美華譯(2008)。G. E. Mills著。行動研究法-教師研究者的指引。台北:學富文化。
蔡慶賢譯(1997)。S. C. Chard著。進入方案教學世界Ⅱ(The Project Approach)。台北:光佑文化。
鄭玉玲(2003)。團體討論中較少說話幼兒的參與歷程-以南海幼稚園的方案活動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TMTC0576087。
鄭淑芬譯(2008)。E. Notbohm & V. Zysk著。1001個自閉兒教養秘訣(1001 Great Ideas for Teaching and Raising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台北市:久周。
鄭淑芬譯(2008)。E. Notbohm著。自閉兒希望你知道的10件事(Ten Things Every Child with Autism Wishes You Knew)。台北市:久周。
鄭雅文(2003)。學前教育機構執行融合教育之困境及因應策略探討-以高雄市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幼兒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PU005216012。
鄭雅莉(2004)。特殊幼兒融合教育品質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盧明(1998)。普通幼兒對身心障礙幼兒接納態度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8-2614-H-152-003)。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
盧明譯(2001)。D. Bricker,K. Pretti-Frontczak,N. McComas著。活動本位介入法-特殊幼兒的教學與應用(An Activity-Based Approach to Early Intervention)。台北市:心理。
蕭惠伶、林幸台(2002)。融合教育下身心障礙幼兒社交技能與社會地位之研究。兒童福利,2,1-34。
錢莉華譯(2008)。丹尼爾譚米特著。星期三是藍色的(Born on a Blue Day)。台北市:天下遠見。
簡楚瑛(1994)。方案課程之理論與實務。台北:文景出版社。
魏美惠(2005)。幼兒教育思想與潮流:從傳統到開放。幼兒教育年刊,17,101-119。
蘇雪玉(1999)。學前融合教育實施方案之效果探討---普通班教師角色與介入策略。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88WFD020076)。台北縣:私立輔仁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
蘇雪玉(2003)。融合式教育在學科、才藝導向之幼兒園實施成效之探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2-2413-H-030-003)。台北縣:輔仁大學幼兒與家庭學系。
蘇燕華、王天苗(2003)。融合教育的理想與挑戰--國小普通班教師的經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4,39-62。
鐘梅菁(1999)。學前融合教育實施之探討。新竹師院學報,12,381-395。
鐘梅菁(2001)。學前教師融合教育專業知能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報,15,309-335。
鐘梅菁(2002)。學前教師困擾問題之研究:以融合班教師為例。新竹師院學報,15,429-452。
鐘梅菁、吳金花編譯(2002)。M. Wolery & J. S. Wilbers編著。學前融合教育方案(Including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i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台北:華騰。
廖鳳瑞譯(2002)。L. G.Katz著。與幼教大師對談—邁向專業成長之路(Talks with teachers of young children : a collection)。台北市:信誼基金。
西文部分
Bricker, D.(2000). Inclusion:How the Scene Has Changed. TECSE,20(1),14-19.
Brown, W.H., & Odom, S.L.(1999). Ecobehavioral Assessment i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 A Portrait of Preschool Inclusion. 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33(3),138-153.
Buell, M.J., Hallam, R., Gamel-McCormick, M., & Scheer, S. (1999). A survey of gener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perceptions and inservice needs concerning inclus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bilities,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46(2),143-156.
Cross, A.F., Traub, E.K., Hutter-Pishgahi, L. & Shelton, G. (2004).Elements of successful inclusion for children with significant disabilities.TECSE,24(3), 169-183.
Diamond Karen, E. (2001). Relationships among young children's ideas, emotional understanding, and social contact with classmates with disabilities.TECSE, 21(2), 104-115.
Gena, A.(2006). The effects of prompting and social reinforcement on establishing social interactions with peers during the inclusion of four children with autism in preschoo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41(6), 541-554.
Greenwald, C., & Hand, J.(1997).The Project Approach in Inclusion Preschool Classrooms. Dimensions of Early Childhood, Fall,35-39.
Holahan, A. & Costenbaer, V. (2000).A comparison of developmental gains for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in inclusive and self-contained classrooms.TECSE,20(4),224-235.
Hunt, P., Soto, G., Maier, J., Liboiron, N., & Bae, S. (2004). Collaborative teaming to support preschooler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 who are placed in general educatio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TECSE, 24(3), 123-142.
Jenkins, J.R., Odom, S.L., & Speltz, M. L.(1989). Effects of Social Integration on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Handicaps. Exceptional Children,55,420-428.
June, E. & Kathryn, D.(2007).Inclusive Education: What Makes It a Good Education for Students With Moderate to Severe Disabilities? Research & Practice for Person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32(1),16-30.
Macy, M.G., Bricker, D.D. (2007).Embedding individualized social goals into routine activities in inclusive early childhood classrooms.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177(2),107-120.
Marchant, C.(1995).Teachers’ views of integrated preschools. Journal of Early Intervention,19(1),61-73.
McDonnell, J., Mathot-Buckner, C., Thorson, N., & Fister, S. (2001).Supporting the inclusion of students with moderate and severe disabilities in junior high school general education classes: The effects of class wide peer tutoring, multi-element curriculum, and accommodation. Education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24(2),141-160.
Odom, S.L.(2000). Preschool Inclusion What We Know and Where We Go From Here. TECSE,20(1),20-27.
Odom, S.L. & McEvoy, M.A.(1990). Mainstreaming at the preschool level:potential barriers and tasks for the field. Topic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10(2),48-61.
Odom, S.L., Hanson, M.J., Lieber, J., Wolery, R., Horn, E., Schwartz, I., & Beckman, P.(2001). The costs of Preschool Inclusion.TECSE,21(1),46-55.
Salend, S.J., & Garrick Duhaney, L.M. (1999). The impact of inclusion on students with and without disabilities and their educators.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20(2), 114-126.
Stahmer, A.C., & Carter, C. (2005)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oddler development in inclusive childcare.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175(4) ,32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