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瑋倫
Wu, Wei-lun
論文名稱: 新竹縣新埔鎮居民觀光衝擊識覺之研究
Analyzing Residents' Perception of Tourism Impacts--A Case Study in Shin-pu, Hsin-chu
指導教授: 陳鸞鳳
Chen, Luan-feng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2
中文關鍵詞: 觀光衝擊識覺居民特質典型相關分析
外文關鍵詞: tourism impact perception, residential characteristics,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新竹縣新埔鎮之居民作為研究對象,探討觀光發展於客家鄉鎮地區,於不同社經屬性、空間分佈的居民在識覺上之差異,更進一步探討客家鄉鎮之居民特質與觀光衝擊識覺之關聯性,在分析資料得到結果之後,為此一觀光發展階段留下數據資料,以利後續研究。

    經由t-test 與ANOVA 分析後,發現新埔地區居民的社經背景與居住位置不同對觀光衝擊識覺影響並不顯著。雖然已有部分居民感受到觀光發展造成的負面衝擊,但大部分居民對於觀光發展保持樂觀的態度,整體而言,觀光發展造成的正面衝擊多於負面衝擊。

    觀光衝擊識覺經因素分析後得到五個因素,分別為「發展文化遊憩」、「環境遭受破壞」、「人際關係變差」、「特產銷售增加」、「生活支出提高」;而居民特質經因素分析後得到六因素,分別為「勤奮」、「自我」、「硬頸」、「我群意識」、「剛毅」、「保守」。

    透過典型相關分析,本研究可瞭解「居民特質」與「觀光衝擊識覺」的關聯性。由典型相關分析中發現:「我群意識」、「保守」之居民特質為影響觀光衝擊識覺中「發展文化遊憩」、「人際關係變差」、「特產銷售增加」之主要因素。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discuss residents’ perception of tourism impacts in Hsin-pu, and to compare differences of perception toward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 Furthermore, this study also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den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perception of tourism impact.
    The study used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to collect the required data. The study utilize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factor analysis,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t-test,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study results and examine the research hypotheses. Based on the findings, three major conclusions could be drawn as follows:
    1.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tourism impact perception among residents with different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
    2. The results of factor analysis showed the perception of tourism impact could be classified into five factors: developing cultural recreation, ruin environment, breaking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creasing sale of local product, increasing family expenditure. Another results of factor analysis showed the residential characteristics could be classified into six factors: diligence, selfhood, ngang-giang, togetherness, fortitude, conservative.
    3. Through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study found out that “togetherness” and “conservative” were the major factor of residential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ing the main factor of perception “developing cultural recreation”, “breaking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creasing sale of local product.”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假設•••••••••••••••• 3 第三節 研究流程••••••••••••••••••• 4 第二章 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 7 第一節 行為地理學中環境識覺之研究•••••••••• 7 第二節 觀光衝擊理論與實證研究回顧•••••••••• 13 第三節 居民特質之形成•••••••••••••••• 26 第三章 新埔鎮現況與觀光遊憩資源••••••••••• 33 第一節 新埔鎮的自然環境與歷史沿革•••••••••• 33 第二節 新埔鎮觀光遊憩資源簡介•••••••••••• 38 第四章 研究設計••••••••••••••••••• 5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1 第二節 研究取徑與方法•••••••••••••••• 55 第三節 問卷題目之擬定與施測••••••••••••• 56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 63 第五章 新埔鎮居民觀光衝擊識覺統計分析•••••••• 65 第一節 居民樣本資料屬性描述••••••••••••• 65 第二節 新埔鎮居民觀光衝擊識覺分析•••••••••• 73 第三節 不同社經屬性居民之觀光衝擊識覺差異分析•••• 87 第四節 居民特質與觀光衝擊識覺關聯分析•••••••• 86 第五節 結果討論••••••••••••••••••• 93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95 第一節 結論••••••••••••••••••••• 95 第二節 後續研究方向建議••••••••••••••• 97 參考文獻•••••••••••••••••••••• 99 附錄•••••••••••••••••••••••• 109 本研究施測問卷••••••••••••••••••• 109

    參考文獻
    中文專書
    王東,1998,《客家學導論》, 台北市:南天。
    王洪文,1988,《地理思想》, 台北市:明文。
    王保進,2004,《多變量分析:套裝程式與資料分析》, 台北市:
    高等教育。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都市及住宅發展處,1990,《觀光遊憩發展對地方社會影響之研究》, 台北市: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都市及住宅發展處。
    交通部統計處,1999,《實施隔週休二日制對國人國內旅遊活動影響之研究》,台北市:交通部統計處。
    李鹿苹,1984,《台灣小區域地理研究集》,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何明星、黃有福,2004,《新竹縣國民中小學鄉土教育補充教材-新埔鎮(用心看新埔)》,新竹縣:新竹縣政府。
    林清山,1990,《多變項分析統計法》, 台北市:東華。
    林傑斌、林川雄、劉明德、飛捷工作室,2004,《SPSS12 統計建模與應用實務》,台北市:博碩文化。
    陳思倫等, 2003,《觀光學概論》,台北市:空大。
    陳逸君,1998,〈眾裡尋「客」千百度:一個需要重新書寫台灣族群史的年代〉,頁1337-1376,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會議論文,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曾逸昌,2002,《客家概論:蛻變中的客家人》,台北市:作者自印。
    曾喜城,1999,《台灣客家文化研究》, 台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
    台灣分館。
    黃河、陳信木,2002,《全國客家認同與客家人口之抽樣調查研究》,台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黃秋芳,1983,《台灣客家生活紀事》, 台北市:臺原。
    新竹師院編印, 1992,《新竹地區鄉土教材之研究》,新竹市:新
    竹師院。
    新竹師院編印,1996,《國民小學社會科新課程助學鄉土教材之
    研究-新竹市與新竹縣》,新竹市:新竹師院。
    新埔鎮公所編印,1997,《新埔鎮誌》,新竹縣:新埔鎮公所。
    楊國樞,1984,〈人格的定義〉,陳雪萍主編,《雲五社會科學大
    辭典-第九冊-心理學》(第三版),台北市:商務印書館。
    楊國鑫,1993,《台灣客家》, 台北市:唐山。
    趙碧華、朱美珍編譯, 1985,《研究方法:社會工作暨人文科學
    領域的運用》,台北市:雙葉書廊。
    鄧迅之,1982,《客家源流研究》,台北市:天明。
    潘桂成譯, Yi-Fu Tuan 著,1998,《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
    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羅香林,1933(1992 再版),《客家研究導論》, 台北市:南天。
    劉阿榮,2004,〈地域、族群與休閒文化產業-台灣客家/原住民
    案例之比較〉,頁231-245,收錄於洪泉湖編,2004,《2003
    年海峽兩岸「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與休閒旅遊」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 台北市:師大書苑。
    中文期刊
    王雯君、張維安,2004,〈客家文化與產業創意:2004 年客家桐
    花祭之分析〉,《中大社會文化學報》, 18: 121-146。
    古宜靈、辛晚教,1996,〈社區、文化、設施〉,《社區發展季刊》,
    73: 85-98。
    李明宗,1989,〈觀光遊憩對實質環境的影響〉,《冶園》,9:37-40。
    李琇玉,1999,〈「實施隔週休二日制對國人國內旅遊活動影響之
    研究」重要研究成果摘要〉,《中國統計通訊》, 10( 9):
    2-25。
    李婉華,1982,〈行為地理學之評論〉,《中大地理學刊》,4:12-15。
    李素馨,1994,〈典型相關分析-專業程度、遊憩動機和基地屬
    性認知關係之探討〉,《戶外遊憩研究》, 7( 3): 39-62。
    李素馨、侯錦雄,1999,〈休閒文化觀光行為的規範-以原住民
    觀光為例〉,《戶外遊憩研究》, 12( 2): 25-38。
    吳宗瓊,2003,〈觀光發展階段與產業依賴程度對觀光衝擊認知
    影響之探討〉,《戶外遊憩研究》, 13( 1): 45-61。
    吳昭怡,2001,〈九降風裡柿餅香:新埔〉,《天下雜誌鄉鎮特刊:
    319 鄉向前行(台北、桃園、新竹、苗栗)》,特刊31:
    218-220。
    林裕彬、林怡君,2000,〈蘆竹鄉埤塘之環境識覺探討〉,《環境
    教育季刊》, 42: 35-48。
    林衡道原作, 2001,〈重刊新竹縣新埔鎮風物座談會記錄〉,《新
    竹文獻》, 5: 9-20。
    凌德麟,1973,〈溪頭森林遊樂區開發與保護之研究〉,《國立臺
    灣大學農學院研究報告》, 14( 1): 103-118。
    陳思倫、高麗真,〈恆春鎮居民對觀光開發的社會經濟影響之認
    知〉,《世界新聞傳播學院學報》, 4: 353-376。
    陳思倫、郭柏村,1995,〈觀音山風景區居民對觀光開發影響認
    知之研究〉,《觀光研究學報》, 1( 2): 48-58。
    陳漢光,1972,〈日據時期臺灣漢族祖籍調查〉,《臺灣文獻》, 23( 1): 85-104。
    楊文燦、黃琬珺,1994,〈遊憩問卷調查中問項選擇之探討〉,《戶
    外遊憩研究》, 7( 2): 13-24。
    楊秋霖,1984,〈國家公園所面臨的威脅〉,《台灣林業》,10( 2):16-19。
    楊雲龍、張長義,1994,〈蘭陽平原洪患災害識覺之研究〉,《中
    國地理學會會刊》, 22: 57-75。
    張長義、倪進誠,1995,〈桃園海岸區域土地利用對於遊憩資源
    發展影響之研究〉,《台大地理學報》, 18: 91-106。
    郭瑞坤、王春勝,2004,〈地區發展相關因素整合居民結構區隔
    研究〉,《戶外遊憩研究》, 17( 1): 23-49。
    湯幸芬、蔡宏進,2005,〈鄉村旅遊的社會影響-對當地居民的
    知覺與態度影響之分析〉,《戶外遊憩研究》,18( 1):73-96。
    歐陽鍾玲, 1987,〈行為地理學的內含與發展〉,《師大地理研究
    報告》, 13: 151-166。
    歐聖榮、顏宏旭,1995,〈金門地區觀光發展衝擊認知之研究〉,
    《戶外遊憩研究》, 7( 4): 61-89。
    歐聖榮,2002,〈休閒遊憩觀光研究問題與趨勢之剖析〉,《都市
    與計畫》, 29( 2): 315-336。
    潘桂成,2000,〈文化地理教育〉,《人文及社會科教學通訊》,60:20-27。
    潘朝陽,1996,〈大湖地方性的構成: 歷史向度的地理詮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 25: 1-42。
    戴宗立,1987,〈您對客家人的印象〉,《客家風雲雜誌》,3:48-52。
    中文論文
    池永歆,2000,〈空間、地方與鄉土:大茅埔地方的構成及其聚
    落的空間性〉,台灣師範大學地理所博士論文,作者自印。
    李政修,2003,〈復興鄉華陵村居民觀光衝擊識覺之研究〉,台灣
    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作者自印。
    李瓊玉,1994,〈遊客對農村景觀意象之研究〉,東海大學景觀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作者自印。
    林淑芬,2003,〈奮起湖地區居民對觀光發展態度之研究-社會交換理論之應用〉,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碩士論文,作者自印。
    林展寬,2004,〈彰化縣福興鄉福寶社區生態旅遊與居民態度之
    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作者自印。
    林憶蘋,2002,〈金門地區觀光發展衝擊認知變遷之研究〉,中興
    大學園藝學系碩士論文,作者自印。
    倪進誠,2000,〈外在作用力形塑下觀光空間的遊客行為之研究-以澎湖群島為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博士論文,作者自印。
    張巧芳,2002,〈地方文化的形成及其意義-安平地區的個案研究〉,台南師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作者自印。
    莊啟川,2002,〈地方居民對觀光影響的知覺與態度之研究-以
    山美社區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作者自印。
    陳明川,2003,〈社區居民對生態旅遊衝擊認知與發展之研究-
    以嘉義縣山美村為例〉,中興大學園藝系碩士論文,作者自印。
    陳溪園,2003,〈梨山風景區原住民對觀光衝擊及發展策略認知
    之研究〉,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作者自印。
    湯幸芬,2001,〈鄉村旅遊的社會影響-對當地居民的知覺與態
    度影響之分析〉,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博士論文,作者自印。
    黃翠梅,1996,〈九份現地居民對觀光衝擊的知覺與態度〉,台灣
    大學園藝研究所碩士論文,作者自印。
    蔡明學,2003,〈淡水鎮居民對觀光發展社經影響認知之研究〉,
    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作者自印。
    顏宏旭,1994,〈金門地區觀光發展衝擊認知之研究〉,中興大學
    園藝學系碩士論文,作者自印。
    潘朝陽,1994,〈台灣傳統漢文化區域構成及其空間性:以貓□區域為例的文化歷史地理詮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所博士論文,作者自印。
    蕭仁釗,1999,〈負向生活事件因應歷程中性格與族群因素之影響-以客家族群為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作者自印。
    英文專書
    Gold, J.R. (1980) 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ural Geography.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Golledge, R.G.& Stimson, R.J. (1987) 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ural geography. New York: Croom Helm.
    Gregory, D. (2000) Positivism, In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4th ed., R.J. Johnston, D. Gregory & D.M.
    Smith, pp.606-608, Oxford: Blackwell.
    Hall, C.M. & Page, S.J. (1999) The geography of tourism and
    recreation:environment, place, and space. London:
    Routledge.
    Johnston, R.J. (1986) Philosophy and human geography: An
    introduction to contemporary approaches. Baltimore:
    Edward Arnold.
    Mathieson, A. & Wall, G. (1982) Tourism: economic, physical andsocial impacts. London: Longman.
    Pervin, L.A. (1993) Personality: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Wiley.
    Tuan, Yi-Fu (1977) Space and place: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 London: Edward Arnold.
    英文期刊
    Ap, J. & Cromption, J. L. (1998) Developing and testing a tourismimpact scale.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7, 120-130.
    Bulter, R.M. (1980) The conception of a tourism areas cycle ofevaluation:implication for management of recourses.
    Canadian Geographer, 24, 5-12.
    Carmichael, B.A. (2000) A matrix model for resident attitudes andbehaviours in a rapidly changing tourist area. TourismManagement, 21, 601-611.
    Cohen, E. (1978) The impact of tourism on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5, 215-237.
    Downs, R.M. (1970) The cognitive structure of urban shopping
    center. Environment and Behviour, 2, 13-33.
    Dwyer, L., Forsyth, P. & Spurr, R. (2004) Evaluating tourism’s economic effects:new and old approaches. Tourism
    Management, 25, 307-317.
    Gilbert, D. & Clark, M. (1997) An exploratory examination of urban tourism impact, with reference to residents’ attitudes, in the cities of Canterbury and Guildford. Cities, 14, 343-352.
    Holder, J.S. (1988) Pattern and impact of tourism on the
    environment of the Caribbean. Tourism Management, 9,119-127.
    Huse, M. , Gustavsen, T., Almedal, S. (1998) Tourism impact
    comparisons among Norwegian town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5, 721-738.
    Jurowski C., Gursoy D. (2004) Distance effects on resident’s attitudes toward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1,
    296-312.
    Ko, Dong-Wan & Stewart, W.P. (2002)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of residents’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Tourism Management,23, 521-530.
    Lewis, P.W. (1965) Three related problems in the formulation of laws in geography. 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 17, 24-27.
    Parlett, G., Fletcher, J. & Cooper, C. (1995) The impact of tourism on the old town of Edinburgh. Tourism Management, 16,355-360.
    Smith, M.D. & Krannich, R.S. (1998) Tourism dependence and
    resident attitude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5,783-802.
    Snaith, T. & Haley, A. (1999) Residents’ opinion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historic city of York, England. TourismManagement, 20, 595-603.
    Tooman, L.A. (1997) Applications of the life cycle model in tourism.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4, 214-234.
    Tosun, C. (2002) Host perceptions of impact a comparative tourism study.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9, 231-253.
    Upchurch, R.S. & Teivane, U. (2000) Resident perception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Riga, Latvia. Tourism Management,
    21, 499-507.
    Yoon, Y., Gursory, D. & Chen, J.S. (2001) Validating a tourism development theory with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Tourism Management, 22, 363-372.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