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曾曉玲
論文名稱: 當代臺灣女性散文的旅外書寫(1990-2011)
指導教授: 陳萬益
口試委員: 楊翠
王鈺婷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5
中文關鍵詞: 旅外女性散文黃寶蓮張讓陳玉慧鄭寶娟蔡珠兒胡晴舫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當代臺灣旅外女作家之散文為探討文本,企圖從卷帙浩繁的女性散文作品中,歸納在時代與主題上具備共通性之文本,以此展開論述。當代女性社會地位的轉變,加上全球化潮流之影響,造就女性遷徙的比率與動機產生變異;與過往相較,這些當代女作家前往外地除了因為留學或婚姻,也有越來越多女性是由於工作的因素而展開外地生活。她們的流動經驗不僅與從前有所不同,女性和男性的遷徙也有所區別,因此在寫作當中,展現的觀點與書寫策略就具備其獨特性,本論文藉由觀看當代旅外女作家之文本,試圖發現這些「跨出地方的女性」所展現的關懷視角與生命經驗。
    首先,論文中探討的六位女作家,她們旅外之契機皆是因為個人的抉擇,而前往異地旅居,並且旅居地皆為高度發展之城市與國家,因此,書寫「城市」成為一種必然。旅外女作家們作為一個中介者,有其觀看旅居城市之視角,她們紛紛表現對旅居城市的城市空間與歷史人文之關懷,透過文字向讀者再現一座城市,同時也在書寫中,吐露自我身世。其次,她們也在作品中展演異地之生活樣態,透過居住於此所感知到的各種事物,諸如當地飲食、語言、風俗等,標示出她們與異地享有共同脈動的生活感。書寫日常生活的瑣碎事物,有別於旅行時捕捉奇風異俗的驚奇之感,這乃是因旅外女作家介入異地生活愈深,有足夠時間與空間來感受一切,她們對地方特質與時事潮流有透徹的掌握,從而能鞭辟入裡地對相關議題提出看法。
    最後,當「他方」轉變為生活的「地方」,「故鄉」與「異鄉」、「地方」與「他方」成了曖昧的辯證。旅外女作家受到旅居地事物的觸發,勾起對故鄉、對自身過往的回憶,從中梳理自身情感;這些記憶引領她們繼續前行,逐步建立自我認同,更進一步面對集體認同之問題;論文也將探討在當代全球遊走情境中,是否影響旅外作家鄉愁之萌生。本論文以主題分類之方式發展論述,透過這些長期旅居異國的女作家及其散文作品,觀看作家所欲傳播的訊息,探究在異文化的衝擊下,當代旅外女性的生命型態與世界觀如何被形塑,她們凝視異地、回望家鄉,在回憶與現實間徘徊,其認同與感知又是如何在文本中展現。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的發軔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4 第三節 前行研究回顧與檢討 15 第四節 章節摘要 20 第二章 看得見的城市 22 第一節 旅外機緣的開啟 22 一、社會環境變遷與跨國移動 22 二、女性自主性之展現 24 第二節 城市意象 27 一、城市空間之論述 27 二、城市歷史的追溯 35 三、城市孕育的人文景致 38 第三節 小結 43 第三章 生活在他方 45 第一節 日常的展演 45 一、以飲食作為地標 45 二、豐沛的語言力量 50 第二節 共鳴與批判 54 一、文化之反思 54 二、時事與現象 56 第三節 小結 61 第四章 鄉愁的方位 62 第一節 回望故鄉之眼 62 第二節 鄉愁的方位 66 一、歸返原鄉之情 66 二、流動的鄉愁 69 第三節 記憶與認同的辯證 72 一、記憶之流 72 二、認同的確立 75 第四節 小結 82 第五章 結論 84 一、研究發現 84 二、研究限制與展望 88 參考書目 89

    一、作家文本(按姓氏筆劃排列)

    (一)胡晴舫作品
    胡晴舫,《人間喜劇》(臺北:皇冠,2008)。
    胡晴舫,《旅人》(臺北:八旗文化,2009)。
    胡晴舫,《我這一代人》(臺北:八旗文化,2010)。
    胡晴舫,《城市的憂鬱》(臺北:八旗文化,2011)。

    (二)張讓作品
    張讓,《空間流》(臺北:大田,2001)。
    張讓,《急凍的瞬間》(臺北:大田,2002)。
    張讓,《當世界越老越年輕》(臺北:大田,2004)。
    張讓,《一天零一天》(臺北:聯合文學,2011)。

    (三)黃寶蓮作品
    黃寶蓮,《未竟之藍》(臺北:圓神,2001)。
    黃寶蓮,《仰天45°角──一個女子的生活史》(臺北:聯合文學,2002)。
    黃寶蓮,《無國境世代》(臺北:九歌,2004)。
    黃寶蓮,《芝麻米粒說》(臺北:二魚文化,2005)。
    黃寶蓮,《五十六種看世界的方法》(臺北:聯合文學,2007)。

    (四)陳玉慧作品
    陳玉慧,《我的靈魂感到巨大的餓》(臺北:聯合文學,1996)。
    陳玉慧,《你是否愛過》(臺北:聯合文學,2001)。
    陳玉慧,《巴伐利亞的藍光:一個台灣女子的德國日記》(臺北:二魚文化,2002)。
    陳玉慧,《德國時間》(臺北:大田,2007)。
    陳玉慧,《慕尼黑白》(臺北:印刻,2008)。

    (五)蔡珠兒作品
    蔡珠兒,《南方絳雪》(臺北:聯合文學,2002)。
    蔡珠兒,《雲吞城市》(臺北:聯合文學,2003)。
    蔡珠兒,《紅燜廚娘》(臺北:聯合文學,2005)。
    蔡珠兒,《饕餮書》(臺北:聯合文學,2006)。

    (六)鄭寶娟作品
    鄭寶娟,《有人怕飛》(臺北:漢藝色研,1990)。
    鄭寶娟,《巴黎屋簷下》(臺北:漢藝色研,1991)。
    鄭寶娟,《媽媽們的舌頭》(臺北:健行文化,1994)。
    鄭寶娟,《遠方的戰爭》(臺北:三民書局,1996)。
    鄭寶娟,《在綠茵與鳥鳴之間》(臺北:三民書局,2001)。

    二、專書(按出版年份排列)

    (一)中文著作
    趙淑俠,《異鄉情懷》(臺北:九歌,1981)。
    廖正宏,《人口遷移》(臺北:三民,1985)。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1994)。
    師瓊瑜,《離家出走》(臺北:皇冠,1995)。
    劉清虔,《否定與合理:馬庫色〈單向度的人〉導讀》(臺北:臺灣書店,1997)。
    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臺北:揚智文化,1998)。
    張惠菁,《流浪在海綿城市》(臺北:新新聞文化,1998)。
    焦桐、林水福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時報文化,1999)。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臺北:大安,2001)。
    蔡雅薰,《從留學生到移民──臺灣旅美作家之小說析論(1960-1999)》(臺北:萬卷樓,2001)。
    瞿明安,《隱藏民族靈魂的符號:中國飲食象徵文化論》(昆明:雲南大學,2001)。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詞彙編》(臺北:麥田出版,2003)。
    廖炳惠,《吃的後現代》(臺北:二魚文化,2004)。
    逛書架編輯小組編,《逛逛書架》(臺北:邊城,2005)。
    瞿海源,張苙雲主編,《臺灣的社會問題2005》(臺北:巨流,2005)。
    黃俊傑,《歷史思維、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臺北:國立台灣大學,2006)。
    張瑞芬,《臺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臺北:麥田,2007)。
    應鳳凰編,《漫遊與獨舞──九○年代臺灣女性散文論集》(臺北:秀威資訊,2007)。
    范銘如,《文學地理:臺灣小說的空間閱讀》(臺北:麥田,2008)。
    夏曉鵑、陳信行、黃德北編,《跨界流離:全球化下的移民與移工》(臺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出版,2008)。
    焦桐編,《味覺的土風舞:「飲食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二魚文化,2009)。
    于宗先,王金利著,《台灣人口變動與經濟發展》(臺北:聯經,2009)。
    羅秀美,《從秋瑾到蔡珠兒:近現代知識女性的文學表現》(臺北:臺灣學生,2010)。
    張家瑜,《我開始輕視語言》(臺北:本事文化,2011)。

    (二)國外譯著
    葛隆斯基(Gawronski)著,容繼業譯,《歷史意義與方法》(臺北:幼獅文化,1980)。
    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著,王志弘譯,《看不見的城市》(臺北:時報文化,1993)。
    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彭淮棟譯,《鄉關何處:薩依德回憶錄》(臺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2000)。
    凱文.林奇(Kevin Lynch)著,方益萍、何曉軍譯,《城市意象》(北京市:華夏出版,2001)。
    John Tomlinson著,鄭棨元、陳慧慈譯,《全球化與文化》(臺北:韋伯文化,2001)。
    朋尼維茲(Bonnewitz Patrice)著,孫智綺譯,《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臺北:麥田出版,2002)。
    尚-皮耶.瓦尼耶(Jean-Pierre Warnier)著,吳錫德譯,《文化全球化》(臺北:麥田出版,2003)。
    愛德華.索雅(Edward W. Soja)著,王志弘、張華蓀、王玥民譯,《第三空間:航向洛杉磯以及其他真實與想像地方的旅程》(新店市:桂冠圖書,2004)。
    科塔克(Conrad Phillip Kottak)著,徐雨村譯,《文化人類學:文化多樣性的探索》(臺北:巨流,2005)。
    湯馬斯.佛里曼(Friedman, Thomas L.)著,楊振富、潘勛譯,《世界是平的》(臺北:雅言文化,2005)。
    村上春樹著,賴明珠譯,《終於悲哀的外國語》(臺北:時報文化,2006)。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著,尉遲秀譯,《生活在他方》(臺北:皇冠,2006)。
    琳達.麥道威爾(Linda McDowell)著,國立編譯館主譯,徐苔玲、王志弘合譯,《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臺北:群學,2006)。
    提姆.克瑞斯威爾(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2006)。
    約翰.厄理(John Urry)著,葉浩譯,國立編譯館主譯,《觀光客的凝視》(臺北:書林出版,2007)。
    Katarzyna J. Cwiertka著,陳玉箴譯,《飲食、權力與國族認同:當代日本料理的形成》(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9)。
    卡繆(Albert Camus)著,張一喬譯,《異鄉人》(臺北:麥田,2009)。
    約翰.艾倫(John Allen)、朵琳.瑪西(Doreen Massey)、邁可.普瑞克(Michael Pryke)主編,王志弘譯,《騷動的城市:移動∕定著》(臺北:群學,2009)。
    約翰.伯格(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臺北:麥田,2010)。
    蕾恩.柯挪(Raewyn Connell)著,劉泗翰譯,《性別的世界觀》(臺北:書林出版,2011)。

    三、期刊文章與論文
    黃維樑,〈「世界」和「華文文學」〉,《文訊》87期(1993.01),頁68-69。
    歐宗智,〈不簡單的筆記散文──我看黃寶蓮「簡單的地址」〉,《文訊》118期(1995.08),頁9-11。
    鹿憶鹿,〈仰望別人的星空──讀鄭寶娟《遠方的戰爭》〉,《文訊》137期(1997.03),頁21-22。
    張堂錡,〈跨越邊界──現代散文的裂變與演化〉,《文訊》167期(1999.09),頁42-50。
    李亦園,〈中國飲食文化研究的理論圖像〉,《第六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國飲食基金會,2000),頁1-16。
    蔡雅薰,〈台灣留學生文學到移民文學的發展與近況〉,《文訊》172期(2000.02),頁31-34。
    東方白,〈卅年雪窗〉,《文訊》172期(2000.02),頁44-46。
    張讓,〈鄉愁的方位〉,《文訊》172期(2000.02),頁62-64。
    陳若曦,〈家書寫的永遠是原鄉〉,《文訊》178期(2000.08),頁56-58。
    張瑞芬,〈追憶往事如煙──周芬伶《戀物人語》、張讓《剎那之眼》、隱地《漲潮日》三書評介〉,《明道文藝》298期(2001.01),頁60-68。
    孫梓評,〈散步到他方──訪問張讓〉,《文訊》192期(2001.10),頁85-88。
    黃暐勝,〈一個人的地圖──閱讀黃寶蓮著《未竟之藍》〉,《文訊》192期(2001.10),頁24-25。
    胡晴舫,〈全球流亡的時代〉,《亞洲週刊》15卷51期(2001.12.17-12.23),頁64。
    胡晴舫,〈現代生活的飄忽〉,《亞洲週刊》16卷2期(2002.01.07-01.13),頁31。
    胡馨云,〈以世界為懷黃寶蓮〉,《出版情報》170期(2002.06),頁14-15。
    黃宜君,〈秒與秒的無限擴張〉,《幼獅文藝》583期(2002.07),頁110。
    張瑞芬,〈高跟鞋與毛毛蟲的身世──黃寶蓮《仰天45°角──一個女子的生活史》評介〉,《聯合文學》216期(2002.10),頁167-171。
    鄭栗兒,〈香港社會報告——蔡珠兒與《雲吞城市》〉,《聯合文學》230期(2003.12),頁177。
    張瑞芬,〈南方城市的腹語——讀蔡珠兒《雲吞城市》〉,《文訊》221期(2004.03),頁30-31。
    張瑞芬,〈國族.家族.女性──陳玉慧、施叔青、鍾文音近期文本中的國族/家族寓意〉,《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0期(2005.06),頁1-29。
    歐佩佩整理,〈蔡珠兒vs.張小虹.文字與身體感官的交會〉,《誠品好讀月報》60期(2005.11),頁36-39。
    張瑞芬,〈藍天未竟──論黃寶蓮散文〉,《明道文藝》357期(2005.12),頁140-147。
    張瑞芬,〈日安,巴黎的憂鬱──論鄭寶娟(一九五七~)散文〉,《文學台灣》57期(2006.01),頁307-318。
    何寄澎,〈試論林文月、蔡珠兒的「飲食散文」──兼述臺灣當代散文體式與格調的轉變〉,《臺灣文學研究集刊》1期(2006.02),頁191-206。
    黃基銓採訪,蔡珠兒講述,〈樂當味覺飲食的吃主兒——蔡珠兒〉,《野葡萄文學誌》34期(2006.06),頁35-39。
    羅秀美,〈蔡珠兒的食物書寫——兼論女性食物書寫在知性散文脈絡中的可能性〉,《台灣文學研究學報》4期(2007.04),頁139-165。
    羅夏美,〈後現代思潮中的主體遊牧與世界觀察──論陳玉慧旅行散文集《你是否愛過?》〉,《臺灣文學評論》8:2(2008.04),頁77-95。
    林韻文,〈慕尼黑的藍光──陳玉慧的存在旅程與心靈的返鄉〉,《中國現代文學》第17期(2010.06),頁293-318。
    黃詠梅〈寫下一個分號;之後──訪「胡晴舫這一代人」〉,《文訊》299期(2010.09),頁27-32。
    李宜樺,〈論陳玉慧日記體散文《巴伐利亞的藍光》之書寫策略〉,《臺灣文學評論》11:2(2011.04),頁105-126。

    四、學位論文
    楊子霈,〈張讓散文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譚惠文,〈台灣當代女性旅行散文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
    蔡文婷,〈陳玉慧小說研究──以《徵婚啟事》、《海神家族》為中心〉(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謝佳琳,〈蔡珠兒的飲食散文〉(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論文,2008)。
    王信為,〈遊牧主體‧靈魂返鄉──陳玉慧書寫中存在意義之辯證〉(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鄭翰琳,〈旅行的女人──以鍾文音、陳玉慧、黃寶蓮的旅行書寫為觀察對象〉(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朱于君,〈性別?旅行?全球化:胡晴舫作品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9)。
    翁惠懿,〈陳玉慧作品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吳依蒔,〈空間賦格──鄭寶娟及其作品研究〉(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方雅婷,〈陳玉慧《海神家族》:家族、史觀與神喻〉(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張茵婷,〈女居城市的私寓與私欲──論鍾文音90年代以降的城市書寫〉(臺南:國立成功大學現代文學研究所,2011)。

    五、報紙文章
    胡錦媛,〈歐蘭朵遊記〉,《中國時報》,1995.08.20,第39版。

    六、電子媒體
    國立台灣文學館「台灣作家作品目錄系統」,(來源:http://www3.nmtl.gov.tw/writer2/index.html)。
    林欣誼採訪,〈她們遷徙她們寫作,她們此刻在香港!〉,(來源: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Life/life-article/0,5047,11051801+112009080200070,00.html)。
    黃向京,〈胡晴舫 台灣人.旅人.女人.作家〉,(來源:聯合早報網http://www.zaobao.com/special/face2face/pages1/face2face080314.shtml)。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