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蕭慈暉
論文名稱: 明末荷人東來時期的福建海上貿易
指導教授: 張增信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5
中文關鍵詞: 明季福建地區海上貿易荷蘭東印度公司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明太祖立國時,定下以「禁海」為中心的海洋政策,但福建地區擁有悠久的海上貿易傳統,於宋、元時期更達於高峰,閩地居民面對嚴厲的海禁政策,為求生路,只得轉向走私貿易。不僅民生經濟受創,造船業衰退也導致官方戰船不堪使用時,無法召致足夠數量的民間船隻,形成明末海防上的一大危機。因遷海令而空出的島嶼,反讓海盜勢力趁虛而入,私商活動更加猖獗。武宗正德後,葡萄牙及荷蘭人相繼至中國求市,福建海商與西人合作,發展成國際貿易網絡。
    本論文以明朝萬曆及天啟年間荷蘭人兩次叩關中國為中心,探討海禁政策至明末所面臨的轉折與挑戰,及荷人兩度入據澎湖對中國東南沿海產生哪些影響。首先,分析福建地區海上貿易發展的背景及禁海對沿海居民造成的損害,其次討論地方官員與民間海商的互動情形,尤其是世宗嘉靖之後,勢家豪族以其政經勢力,挾制官府公然,行販海上,地方官員與海商合流,共謀海貿利益。最後,分析萬曆、天啟年間荷人兩度叩關,海防官員、荷蘭人及中國海商藉由談判過程建立起合作關係,福建海上貿易型態因而轉變。
    荷人兩次入澎湖求互市的行動,雖然沒有為荷蘭打開與中國自由貿易的大門;明廷亦未因此而改變禁海的基本國策,實際上,海貿結構已慢慢的轉變,為明末海疆動盪,埋下伏筆。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史料介紹 ………………………………………5 第三節 明朝的海洋政策……………………………………………14 第四節 福建海上私人貿易興起的背景……………………………20 第二章 萬曆年間的福建海上貿易 第一節 明朝官方與福建海商 ……………………………… 26 第二節 明朝官方與荷人之交涉 …………………………… 35 小 結 ………………………………………………………… 44 第三章 天啟年間的福建海上貿易 第一節 明朝官方與荷人之涉…………………………………45 第二節 荷蘭東印度公司與福建海商的競合關係……………57 小 結 …………………………………………………………62 第四章 結 論……………………………………………………… 64 附圖(一)東印度與鄰近諸島……………………………………… 68 附圖(二)中華領土及海岸線精確海圖 ……………………………69 附圖(三)澎湖廳圖 …………………………………………………70 參考文獻 ………………………………………………………………71

    一、史料與古籍
    (一)正史、政書、雜史(依編著者姓氏筆畫排序)
    [明]朱元璋,《皇明祖訓》,據國家圖書館藏明洪武禮部刻本影印,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
    [明]李東陽等撰、申時行等重修,《大明會典》,據萬曆十五年(1578-)司禮監刊本影印,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6。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三十卷,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萬曆敕訂,《大明律集解附例》,臺北:成文出版社,1969。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臺北:華世出版社,1976。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點校本。
    黃彰健校勘,《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與研究所,1964。
    [明]畢自嚴,《度支奏議》,一一九卷,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詔令奏議類》第490冊,景印崇禎(1628-1644)刊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鄭若曾,《籌海圖編》,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07。
    ————,《鄭開陽雜著》,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第58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
    [明]龔 珍撰,向 達校注,《西洋番國志》,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2000再版。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明季荷蘭人侵據彭湖殘檔》,收錄於《臺灣歷史文獻叢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撰,《明清臺灣檔案彙編》第壹輯第一冊,臺北:遠流出版社,2004。

    (二)地方志(依省、府、州、縣及刊刻年代排序)
    [明]王世懋,《閩部疏》,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47冊,據清道光十一年重刊明萬曆間刊本影印,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
    [明]何喬遠,《閩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
    [清]陳壽祺,《同治•福建通志》,收錄於《中國省志彙編》,據清同治十年重刊本影印,臺北:華文書局,1968。
    [清]郝玉麟等監修,《福建通志》,七十八卷、首四卷,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陽思謙修,徐敏學、吳維新纂,《萬曆•泉州府志》,臺北:學生書局,1987,明萬曆壬子刊本。
    [清]郭賡武、黃任纂,懷蔭布修,《乾隆•泉州府志》,收錄於《中國地方志集成》福建府縣志輯第22-24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
    [清]周 凱修,凌 翰等纂,《廈門志》,十六卷,景印道光十九年(1839)刊本,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臺北:成文出版社,1984。
    [明]彭澤修等纂《漳州府志》,收錄於《明代方志選》,明萬曆元年刊刻,臺北:學生書局,1965。
    [清]李維鈺原本,[清]吳連薰增纂,[清]沈定鈞續修,《光緒•漳州府志》,五十卷、首一卷,收錄於《中國方志集成》福建府縣志輯第29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
    [清]吳宜燮修,《龍溪縣志》,清乾隆二十七年修,光緒五年補刊本,台北:成文書局,1967。
    [清]陳 鍈等修,《乾隆•海澄縣志》,二十五卷,清乾隆二十七年刊本,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臺北:成文書局,1967。
    [清]林 豪,《澎湖廳志稿》,臺灣歷史文獻叢刊方志類,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清]朱 彤纂,《崇武所城志》,收錄於《中國地方志集成 鄉鎮志專輯》第26冊,上海:上海書店,1992。
    [明]郭 棐,《廣東通志》,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地理類》第197-198冊,日本內閣文庫藏明萬曆三十刻本,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6。
    [清]暴 煜修,李卓揆纂,《香山縣志》,乾隆十五年刊本,臺北:學生書局,1968。

    (三)文集(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明]王臨亨,《粵劍編》,臺北:廣文書局,《筆記續編》,1969。
    [明]王在晉,《海防纂要》,收錄於《明代基本史料叢刊》,北京:線裝書局,2006。
    [明]王 忬,《王司馬奏議》,收錄於《皇明經世文編》,卷二八三,臺北:國聯出版社,1964。
    [明]丘 濬,《大學衍義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儒家類》第71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朱 紈,《朱中丞甓餘集》,收錄於《皇明經世文編》,卷二○五,臺北:國聯出版社,1964。
    [明]沈有容輯,《閩海贈言》,臺北:杭縣方氏慎思堂,1956年景印明末刊本。
    [明]何喬遠,《名山藏》,《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善本叢書》之《名清史料叢編 2》,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明]俞大猷,《正氣堂集》,十七卷,收錄於《四庫未收書輯刊》五輯第20冊,據清道光孫雲鴻古書室刻本影印,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徐學聚,《嘉靖東南平倭通錄》,《北京圖書館善本叢書》,臺北:文海出版社,1993。
    [明]唐 樞,《禦倭雜著》,收錄於《皇明經世文編》,卷二七○,臺北:國聯出版社,1964。
    [明]曹履泰,《靖海紀略》,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圖書集成》之62《別下齋叢書》,清咸豐(1850-1860)蔣光熙輯刊本影印。
    [明]張 燮著,謝方點校,《東西洋考》,北京:中華書局,2000,萬曆四十五年(1617)成書。
    [明]陳子龍等輯,《明經世文編》,五四○卷補遺四卷,臺北:國聯出版社,1964。
    [明]陳懋仁,《泉南雜誌》,北京:中華書局,1985。
    [明]葉向高撰,福建省文史研究館編,《蒼霞草全集》,江蘇: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4。
    [明]許孚遠,《敬和堂集》,收錄於《皇明經世文編》,臺北:國聯出版社,1964。
    [明]譚 綸,《譚襄敏公遺集》,三卷,收錄於《四庫未收書集刊》五輯第20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塗澤民,《塗中丞軍務集錄》,北京:線裝書局,2006。
    [明]謝 杰,《虔台倭纂》,北京:線裝書局,2006。

    二、近人研究(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一)專書
    約翰•尼霍夫(Johan Nieuhof)原著,包樂史(L. Blusse)、莊國土著,《《荷使初訪中國記》》研究,福州:廈門大學出版社。
    包樂史(L. Blusse)著,莊國土、程紹剛譯,《中荷交往史1601-1989》,出版地不明:路口店出版社,1998。
    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1-3冊,臺南:臺南市政府2000-2003。
    ———譯,國史館臺灣文獻館主編,《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總督書信集(1)》,臺北:南天書局,2007。
    李金明,《明代海外貿易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村上直次郎日譯,郭輝中譯,《巴達維亞城日記》,臺灣:臺灣省文獻會印行,1970。
    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貿易》,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林昌華譯著,《黃金時代:一個荷蘭船長的亞洲冒險》,臺北:果實出版社,2003。
    吳廷爕,《明督撫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82。
    施白蒂(Beatriz Basto da Silva),《澳門編年史(16-18世紀)》,澳門:澳門基金會,1995。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
    ———,《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
    ———,《臺灣海洋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
    張維華,《明代海洋貿易簡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
    ———,《明史佛朗機呂宋和蘭意大里亞四國傳註釋》,臺北:學生書局,1985。
    張天澤著,姚楠等譯,《中葡早期通商史》,香港:中華書局,1988。
    張哲郎,《明代巡撫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張增信,《明季東南中國的海上活動(上)》,臺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88。
    陳尚勝,《“懷夷”與 “抑商”:明代海洋力量興衰研究》,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
    湯錦臺,《開啟臺灣第一人 鄭芝龍》,臺北:果實出版社2002。
    ———,《閩南人的海上世紀》,臺北:果實出版社,2005。
    程紹剛譯註,《荷蘭人在福爾摩莎》,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0。
    楊彥杰,《荷據時代臺灣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0。
    楊國禎,《閩在海中-追尋福建海洋發展史》,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
    鄭永常,《來自海洋的挑戰:明代海貿政策演變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2004。
    駐閩海軍軍事編纂室,《福建海防史》,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0。

    (二)期刊論文
    永積洋子著,劉序楓譯,〈由荷蘭史料看十七世紀的臺灣貿易〉,收入湯熙勇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七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1999,頁37∼57。
    包樂詩(包樂史)(L. Blusse),〈明末澎湖事件探討〉,《臺灣文獻》,第24卷第3期,1973,頁49∼52。
    包樂史(L. Blusse),〈中國夢魘— 一次撤退,兩次戰敗〉,收入劉序楓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九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05,頁139∼167。
    江樹生,〈梅花鹿與臺灣早期歷史關係之研究〉,收入王穎主持,《臺灣梅花鹿復育之研究 七十三年度報告》,屏東: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1985,頁3∼62。
    村上直次郎等著,許賢謠譯,《荷蘭時代臺灣史論文集》,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
    李金明,〈明代後期海澄月港的開禁與督餉館的設置〉,《海交史研究》,1991年第2期,頁21∼30。
    ———,〈明初泉州港衰落原因新論〉,《海交史研究》,1996年第1期,頁57-61。
    ———,〈十七世紀漳泉貿易港與日本的走私貿易〉,《海交史研究》,2006年第2期,頁57∼61。
    ———,〈明中葉漳州月港的興起與福建的海外移民〉,收入湯熙勇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十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2008年,頁65∼100。
    李德霞,〈十七世紀初荷蘭在福建沿海的騷擾與通商〉,《海交史研究》,2004年第 1期,頁59-69。
    林偉盛,〈荷人據澎湖始末(1622-1624)〉,《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6期,1999,頁1∼44。
    ———,〈荷蘭東印度公司檔案有關臺灣史料介紹〉,《漢學研究通訊》,第19卷第3期,2000,頁361∼371。
    ———,〈雷理生(Cornelis Reyersen)司令官日誌(1622)〉,《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2003,頁139∼187。
    ———,〈雷理生(Cornelis Reyersen)司令官日誌(1623)〉,《臺灣文獻》,第54卷第4 期,2003,頁 241∼282。
    林麗月,〈閩南仕紳與嘉靖年間的海上走私貿易〉,《國立臺灣師範大歷史學報》,第 8期,1980,頁1∼21。
    周婉窈,〈山在瑤波碧浪中--總論明人的臺灣認識〉,《臺大歷史學報》,第40期,2007,93∼148。
    胡月涵(J. Huber),〈有關臺灣歷史之荷蘭文獻的種類、性質及其利用價值〉,《臺灣風物》,第28卷第1期,1978,頁4∼17。
    曹永和,〈試論明太祖的海洋交通政策〉,收入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一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4,頁41∼70。
    ———,〈臺灣荷據時代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臺灣風物》,第28卷第1期,1978,頁18∼39。
    翁佳音,〈十七世紀的福佬海商〉,收入湯熙勇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七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9,頁59∼92。
    陳國棟,〈十七世紀的荷蘭史地與荷據時期的臺灣〉,《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2003,頁107∼38。
    陳小沖,〈1622-1624年的澎湖危機--貿易、戰爭與談判〉,《思與言》第31卷第1期,1994,頁123∼203。
    陳宗仁,〈一六二二年前後荷蘭東印度公司有關東亞貿易策略的轉變—兼論荷蘭文獻中的Lamang傳聞〉,《臺大歷史學報》第35期,2005年6月,頁238∼308。
    張彬村,〈十六世紀舟山群島的走私貿易〉,收入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一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4,頁71∼95。
    ———,〈明清兩朝的海外貿易政策:閉關自守?〉,收入吳劍雄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四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1,頁45∼59。
    張增信,〈明季東南海寇與巢外風氣1567-1644〉,收入張炎憲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三輯,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2002年四版,頁313∼344。
    黃中青,〈明代福建海防的水寨與遊兵〉,收入湯熙勇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七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9,頁391-438。
    康培德,〈近十年(1993-2003)荷蘭學者有關荷蘭時代臺灣研究著作之簡介〉,《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2003,頁19∼208。
    湯開建〈明朱弼吾〈參粵璫勾夷疏〉中的澳門史料-兼談李鳳與澳門之關係〉,收入氏著《澳門開埠初期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9,頁145∼173。
    蔡采秀,〈史實乎?論述呼?評陳小沖〈1622-1624年的澎湖危機〉〉,《思與言》,第32卷第3期,1994,頁 213∼226。
    藍達居,〈論明清時期福建海洋社會官民力量的交爭〉,《海交史研究》,2003年第1期,頁112∼121。

    (三)學位論文
    林偉盛,〈荷據時期東印度公司在臺灣的貿易(1622-1662)〉,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
    楊俊銘,〈明代閩南地區海上貿易的發展〉,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