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江素英
論文名稱: 國小高年級藝術才能美術班學生創意態度與心流狀態之相關研究
指導教授: 曾文志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7
中文關鍵詞: 心流狀態創意態度藝術才能美術班學生
外文關鍵詞: art-gifted students, creative attitude, flow state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小高年級藝術才能美術班學生創意態度與心流狀態之現況,以及探討兩者之間的關係。本研究以全國國小高年級藝術才能美術班學生為研究對象,使用國小高年級學童創意態度量表與心流狀態量表進行問卷調查,共得有效樣本908名,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Pearson積差相關分析。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一、國小高年級藝術才能美術班學生的創意態度表現趨向於積極正向,其中以產生點子之知覺程度最高;心流狀態經驗尚屬於良好,其中以樂趣之知覺程度最高。
    二、國小五年級藝術才能美術班學生在創意態度、心流狀態及其各向度都普遍優於六年級,僅在心流狀態之專注向度低於六年級;不同性別之國小高年級藝術才能美術班學生在創意態度與其各向度上皆沒有差異,而國小高年級藝術才能美術班女性學生在心流狀態及其「專注」、「樂趣」等向度上之知覺程度高於男生;不同學校所在地之國小高年級藝術才能美術班學生在創意態度、心流狀態及其各向度上皆未達顯著差異。
    三、從整體與各向度之研究結果來看,國小高年級藝術才能美術班學生創意態度與心流狀態呈現中度正相關。創意態度的知覺程度愈高,心流狀態的知覺程度也就愈高;而心流狀態的知覺程度良好,創意態度也會有較高的知覺程度。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進一步提出建議,以供實務應用與未來研究之參考。

    關鍵詞:心流狀態、創意態度、藝術才能美術班學生


    Abstract
    The thesis was to underst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reative attitude and flow state in the fifth and sixth grade art-gifted students. The study was used two questionnaire surveys 908 fifth and sixth grade art-gifted students were selected. The questionnaires include “creative attitude scale” and “flow state scale.” The data collected was then further processed by using the tools such a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he t-test,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The creative attitude scale of the fifth and sixth grade art-gifted students tended to be positive. The generating ideas of the fifth and sixth grade art-gifted students had the highest score. The flow state scale of the fifth and sixth grade art-gifted students was above the average. The aspect of enjoyment had the highest score.
    The creative attitude scale and flow state scale of fifth grade art-gifted students were better than the sixth grade; however, the “engagement” dimension of flow state scale wasn’t. Different sexual of the fifth and sixth grade art-gifted students hadn’t difference. Females of the fifth and sixth grade art-gifted students in the “engagement” and ”enjoyment” dimensions are superior than males. The fifth and sixth grade art-gifted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schools hadn’t difference.
    In all, the creative attitude and flow state of the fifth and sixth grade art-gifted students were related with moderate and positive correlation.
    The research implication and further recommendations were addressed.

    Key words:art-gifted students, creative attitude, flow state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錄 iii 表目錄 v 圖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創意態度與相關研究 8 第二節 心流理論與相關研究 27 第三節 創意態度與心流相關研究 3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3 第四節 資料處理 47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48 第一節 創意態度與心流狀態之現況分析 48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學生創意態度與心流狀態之差異分析 51 第三節 創意態度與心流狀態之相關分析 5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0 第一節 結論 60 第二節 建議 62 參考文獻 65 附錄 75 附錄一 國小高年級藝術才能美術班學生心流狀態調查表(預試) 75 附錄二 國小高年級藝術才能美術班學生創意態度與心流狀態調查表(正式) 76 附錄三 102學年度全國各縣市設立藝術才能美術班之國民小學一覽表 80 附錄四 正式問卷回收一覽表 82 附錄五 102~103學年度藝術才能美術班招生簡章 83 附錄六 問卷使用授權同意書(國小高年級學童創意態度量表) 86 附錄七 問卷使用授權同意書(心流狀態量表) 87 表目錄 表2-1 創造力的概念、主張的學者及其定義 9 表2-2 態度的定義(一) 15 表2-3 態度的定義(二) 16 表2-4 國內測量創造傾向之量表 23 表2-5 與創意態度相關之研究 24 表2-6 心流相關定義 28 表2-7 與心流經驗相關之研究 34 表3-1 經驗法則判斷樣本數的範圍 40 表3-2 國小高年級藝術才能美術班學生抽樣分配表 42 表3-3 有效問卷之基本資料統計 43 表3-4 心流狀態量表之構面介紹 45 表3-5 心流狀態量表項目分析結果摘要表 46 表4-1 國小高年級藝術才能美術班學生創意態度之向度分析摘要表 48 表4-2 國小高年級藝術才能美術班學生心流狀態之向度分析摘要表 50 表4-3 不同年級藝術才能美術班學生在創意態度與心流狀態之統計分析 51 表4-4 不同性別之高年級藝術才能美術班學生在創意態度與心流狀態之統計分析 53 表4-5 不同學校所在地學生在創意態度與心流狀態之資料分析 55 表4-6 不同學校所在地學生在創意態度與心流狀態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56 表4-7 國小高年級藝術才能美術班學生創意態度與心流狀態之積差相關摘要表 58 圖目錄 圖2-1 計劃行為理論 19 圖2-2 心流空間 32 圖2-3 心流空間流動圖 32 圖3-1 研究架構 39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1)。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皮亞傑理論的應用。臺北市:五南。
    王舜萱(2006)。創造力心流經驗量表之發展及其效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王叢桂(2014)。態度與態度改變。載於陳皎眉、王叢桂、孫蒨如(合著),社會心理學(三版)(219-262頁)。臺北市:雙葉書廊。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臺北市:心理。
    毛連塭(2006)。資優教育課程與教學。臺北市:五南。
    杜明城(譯)(1998)。創造力(原作者:Mihaly Csikszentmihalyi)。臺北市:時報文化。(原著出版年:1996)
    李錫津(1987)。創造思考教學研究。臺北市:臺灣書店。
    李德高(1990)。創造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李德高(1996)。資賦優異教育。臺北市:五南。
    李美枝(2000)。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臺北市:大洋。
    李茂興、余伯泉(譯)(2003)。社會心理學(原作者:Elliot Aronson, Timothy D. Wilson, & Robin M. Akert)。臺北市:弘智文化。
    李乙明、李淑貞(譯)(2005)。創造力Ⅰ理論(原作者:Robert J. Sternberg)。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99)
    李財福(2007)。臺北縣國民小學藝術才能美術班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5TMTC5611004)
    李佳茵(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創意態度量表之編製與常模建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李新民(2010)。正向心理學教學活動設計。高雄市:麗文文化。
    李正賢(譯)(2011)。正向心理學(原作者:Steve Baumgardner & Marie Crothers)。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2009)
    李偉清(2012)。國小資優生創造傾向量表之編製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7(1),79-102。doi:10.6172/BSE201203.3701004
    呂慧珊(2007)。心流經驗與其前因對創造力的影響(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吳靜吉(2002)。華人學生創造力的發掘與培育。應用心理研究,15,17-42。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
    花敬凱(譯)(2007)。啟迪資優—如何開發孩子的潛能(原作者:Barbara Clark)。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2002)
    花蓮縣中原國民小學美術班招生甄試委員會(2012/02/23)。花蓮縣101學年度中原國民小學藝術才能美術班入班鑑定簡章(新生及插班生適用)。取自http://www.efs.hlc.edu.tw/modules/tadnews/index.php?nsn=13836
    花蓮縣中原國民小學美術班招生甄試委員會(2014/02/21)。花蓮縣103學年度中原國民小學藝術才能美術班入班鑑定簡章(新生及插班生適用)。取自http://www.cyps.hlc.edu.tw
    宜蘭縣102學年度國民小學藝術才能美術班聯合招生委員會(2013/01/30)。宜蘭縣102學年度國民小學藝術才能美術班聯合招生簡章。取自http://www.ilc.edu.tw/
    林仁和(2002)。社會心理學。臺北市:揚智文化。
    周新富(2007)。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林靜宜(2008)。創作動機、沉浸體驗對個人創意表現、創作滿意度、再創作意圖之影響(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6NUK05771016)
    林育麟、聶喬齡(2011)。運用體育課流暢經驗提升課程學習動機,中華體育季刊,25(2),337–343。
    南投縣藝術教育法藝術才能學生鑑定小組(2014/03/07)。南投縣103學年度國民小學藝術才能班招生簡章。取自http://www.cses.ntct.edu.tw/files/14-1089-27624,r298-1.php
    洪蘭(譯)(1995)。心理學(原作者:Henry Gleitman)。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91)
    洪蘭(譯)(1999)。不同凡響—教育界、產業界的創造力開發(原作者:Robert J. Sternberg & Todd I. Lubart)。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95)
    苗桂蓉(2009)。國小舞蹈班學生即興創作心流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苗栗縣102學年度藝術才能班招生委員會(2013)。苗栗縣102學年度大同國民小學藝術才能美術班招生簡章、苗栗縣102學年度頭份國民小學藝術才能美術班招生簡章、苗栗縣102學年度通霄國民小學藝術才能美術班招生簡章。取自http://spc.mlc.edu.tw/ 【最新消息】->【藝術才能班】
    屏東縣102學年度藝術才能學生鑑定小組(2013/03/18)。屏東縣102學年度國民小學美術才能班新生暨插班生聯合甄別簡章。取自http://163.24.79.8/board27/data/2013415431232.pdf
    姚玉鳳(2010)。國小高年級學生幽默感與創造力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8NHCT5007008)
    時蓉華(1996)。社會心理學。臺北市:臺灣東華。
    徐光國(1996)。社會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桃園縣102學年度國民小學藝術才能美術班鑑定小組(2013/04/11)。桃園縣102學年度國民小學藝術才能美術班鑑定招生簡章。取自http://163.30.39.143/upfiles/school/board/office3_9738_13656975617574.pdf
    高雄市102學年度國民小學美術類藝術才能班鑑定小組(2013/01/18)。高雄市102學年度國民小學美術類藝術才能班新生聯合鑑定簡章。取自http://blog.yam.com/fdgifted/article/59368901
    曹文力(2006)。在遊戲情境中以沉浸經驗探討玩興對創造力的影響(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4NCTU5726014)
    莊雍和(2007)。影響國中美術班入學創意表現測驗之因素及其與在學學習成就之相關性研究:以福和國中美術班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許天威(2007)。身心障礙者的轉銜計畫。載於許天威、徐享良、張勝成(主編),新特殊教育通論(431-485頁)。臺北市:五南。
    陳龍安(1998)。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心理。
    陳龍安、朱湘吉(1999)。創造與生活。臺北市:五南。
    陳秀娟(譯)(1998)。生命的心流:追求忘我專注的圓融生活(原作者:Mihaly Csikszentmihalyi)。臺北市:天下文化。(原著出版年:1997)
    陳彥瑋(2006)。國小美術班學生興趣、心流經驗與學習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秀芸(2009)。精進教師教學能力:從創意教學談起。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83。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83/
    陳心儀(2012)。鼓之撼動~太鼓隊學生流暢經驗之探討(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0DWU00331007)
    陳瓊花(2013)。創造力的載體:從「創意表現」探討創造力具體化的圖像類型、表現策略及其意涵,資優教育論壇,11,42-71。
    陳良璟(2016)。國小高年級新住民學生家庭閱讀環境、心流經驗與閱讀行為相關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3NTNT1212014)
    梁家瑜(譯)(2009)。社會心理學(原作者:Robert A. Baron, Donn Byrne, Nyla R. Branscombe)。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2007)。
    郭生玉(2001)。心理與教育測驗。新北市:精華。
    郭惠蘭(2003)。中部地區國小學生藝術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2NHCT5236024)
    郭俊賢、陳淑惠(譯)(2003)。如何培育學生的創造力(原作者:Robert J. Sternberg, Wendy M. Williams)。臺北市:心理。
    教育部(2008)。風乎舞雩―教育部顧問室創造力教育中程計畫推動實錄。教育部顧問室創造力教育中程發展計畫推動辦公室,臺北市。
    教育部(2010/02/25)。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藝術才能班設立標準修正條文。取自http://edu.law.moe.gov.tw/NewsContent.aspx?id=59
    教育部(2015)。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ccd=mUAWU0&o=e0&sec=sec1&op=v&view=0-1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4/05/18)。藝術才能班現況。取自 http://artistic.sce.ntnu.edu.tw/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美術班甄試鑑定小組(2013/03/07)。102學年度三年級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美術才能班甄選公告。取自http://www.thps.hc.edu.tw/pub/index_show.php?fr=i&flag=0&id=5224&selpage=36&selpart=5&prgid=150
    國立臺東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美術班甄試鑑定小組(2013)。國立臺東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102學年度美術班招生簡章。取自http://www.nttues.nttu.edu.tw/news/u_news_v2.asp?id={7B887362-700D-453A-A701-3D25F3453761}&newsid=815&PageNo=1&skeyword=
    基隆市102學年度國民小學藝術才能美術班鑑定小組(102/03/25)。基隆市信義國民小學102學年度藝術才能美術班學生鑑定簡章。取自http://tw.class.uschoolnet.com/class/?csid=css000000072079&id=model7&cl=1255048411-9974-3755&mode=con&m7k=1364257311-7203-6767&_ulinktreeid=
    曾敬梅(2002)。研究生玩興、幽默、創意態度、所知覺系所創造氛圍與創造力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馮惠雪(2005)。苗栗縣國小美術班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3NHCT5236020)
    童貞儀(2009)。國小高年級美術班學生領導才能與創造力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7NTCT1284005)
    曾文志(2010)。讓心流提升孩子的經驗品質。師友月刊,518,74-79。
    傅佩榮(譯)(2001)。創造的勇氣(原作者:Rollo May)。新北市:立緒文化。(原著出版年:1969)
    黃朝凱(2003)。國民小學學童知覺班級氣氛、學習態度與創造傾向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1NCYU1576053)
    黃孝如、胡琦君 (譯)(2011)。讓創意自由(原作者:Ken Robinson)。臺北市:天下遠見。(原著出版年:2001, 2011)
    黃胤凱(2014)。從視覺藝術創作探究心流經驗對學習者情緒調節與復原力之影響。視覺藝術「中介」研討會暨文化創意動畫產業產學論壇論文集,74-79。取自http://140.127.82.166/retrieve/22491/28.pdf
    張定綺(譯)(1993)。快樂,從心開始 (原作者:Mihaly Csikszentmihalyi)。臺北市:天下遠見。(原著出版年:1990)
    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修正版)。臺北市:臺灣東華。
    張春興(1994)。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厚粲、龔耀先(2009)。心理測量學。臺北市,台灣東華。
    張世彗(2011)。創造力教學、學習與評量之探究。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100,1-22。
    張永龍(2010)。視覺文化藝術教育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創意態度影響之行動研究—以彰化縣T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張瑋真(2012)。臺中市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美感素養、創意態度與藝術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張明麗(2013)。以視覺藝術創造思考教學提升國小學童創造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張以群(2013)。桌上遊戲參與者玩興特質、心流體驗與創造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張 瑋(2014)。國小學童學習風格、對教師教學風格偏好與創意態度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游閔喻(2014)。國小高年級學生心流經驗與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2013/03/05)。新北市102學年度國民小學藝術才能美術班招生鑑定簡章。取自http://www.chjh.ntpc.edu.tw/mediafile/713/news/19/2013-3/2013-3-5-15-18-19-nf1.pdf
    新竹縣藝術才能班學生鑑定小組(2013/03/27)。新竹縣102學年度新社國民小學藝術才能美術班招生鑑定簡章。取自file:///C:/Users/user1/Downloads/201304010904570.pdf
    賈馥茗(1968)。心理與創造的發展。臺北市,臺灣開明書店。
    賈馥茗(1976)。英才教育。臺北市,臺灣書店。
    葛樹人(1994)。心理測驗學。臺北市:桂冠。
    董 奇(1995)。兒童創造力發展心理。臺北市:五南。
    楊語芸(譯)(1997)。九年代社會心理學(原作者:Kay Deaux, Francis C. Dane, Lawrence S. Wrigbtsman)。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93)。
    楊淑媖(2001)。中部地區國小美術班學生學習適應之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89NCUE1284007)
    詹宏志(1998)。創意人:創意思考的自我訓練。臺北市:臉譜文化。
    詹志禹(2005年11月)。人類的創造力從何而來。原載於科學人。取自http://nccui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7872
    葉玉珠(2006)。創造力教學――過去、現在與未來。臺北市,心理。
    劉安彥(1984)。社會心理學。臺北市:三民。
    劉世南、郭誌光(2001)。創造力的概念與定義。資優教育季刊,81,2。
    遠見編輯部(2014)。教出創造力:未來競爭的起跑點。遠見雜誌,臺北市。
    臺北市102學年度國民小學藝術才能美術班新生暨轉學生聯合招生鑑定小組(2013/03/29)。臺北市102學年度國民小學藝術才能美術班新生暨轉學生聯合招生鑑定簡章。取自http://web.es.nccu.edu.tw/enable/uploads/33/0411.pdf
    臺中市102學年度藝術才能班學生甄選鑑定小組(2013/04/09)。102學年度臺中市國民小學藝術才能美術班招生簡章。取自http://163.17.34.5/typs/uploads/tadnews/file/nsn_736_1.pdf 、
    http://163.17.34.5/typs/modules/tadnews/index.php?nsn=736#A (臺中市東園國小2013/04/23之公告)
    臺南市102學年度藝術才能學生鑑定小組(2013)。臺南市102學年度市立國民小學藝術才能班鑑定簡章(美術類)。取自http://tw.class.uschoolnet.com/class/?csid=css000000200293&id=model7&cl=1380121618-8603-302&mode=con&m7k=1380124191-9557-3501&_ulinktreeid=
    臺東縣102學年度藝術才能班學生鑑定小組(2013/02/25)。臺東縣 102 學年度國民小學藝術才能美術班三年級學生鑑定簡章。取自file:///C:/Users/user1/Downloads/102%E5%AD%B8%E5%B9%B4%E5%BA%A6%E6%96%B0%E7%94%9F%E5%9C%8B%E5%B0%8F%E8%97%9D%E8%A1%93%E6%89%8D%E8%83%BD%E7%BE%8E%E8%A1%93%E7%8F%AD%E6%8B%9B%E7%94%9F%E7%B0%A1%E7%AB%A00219.pdf
    彰化縣政府(2013/04/10)。彰化縣102學年度國民小學藝術才能班(美術類)招生鑑定簡章。取自http://www.boe.chc.edu.tw/sub/education_05/upfile/undefine1304110401.pdf
    嘉義市102學年度具藝術才能學生之鑑定小組(2013/03/08)。嘉義市102學年度國民小學藝術才能班招生簡章。取自http://www.cwes.cy.edu.tw/mediafile/1503/news/92/2013-3/2013-3-22-14-6-57-nf1.pdf
    嘉義縣102學年度藝術教育法藝術才能學生鑑定小組(2013/05/21)。嘉義縣102學年度國民小學藝術才能班招生簡章。取自http://www.cyc.edu.tw/modules/tadnews/index.php?nsn=24241
    鄭瑞澤(1982)。社會心理學。臺北市:中國行為科學社。
    鄭 琴(2007)。國小美術資優班學生美術態度與創造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蔣國英(譯)(2007)。創意心理學(原作者:Todd Lubart)。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2003)。
    潘裕豐、潘朝昱(2009)。國中學生創造性傾向量表之編製研究。載於詹志禹(主編),2008創造力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45-171頁)。臺北市:教育部創造力教育辦公室。
    潘朝昱(2008)。國中學生創造性傾向量表編製及相關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6NTNU5808019)
    蔡正信(2009)。高屏地區國中美術班學生心流經驗與創造力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7NPTT5284016)
    澎湖縣102學年度藝術才能學生鑑定小組(102/04/10)。澎湖縣102學年度國民小學藝術才能美術班學生鑑定簡章。取自http://www.ccps.phc.edu.tw/
    顏玉菁(2009)。雲嘉南地區國小美術班學生學習滿意度與學習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鐘毓芬(2009)。臺北市國小學生對學習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二、外文部分
    Amabile, T. M. (1983).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New York, NY: Springer-Verlag.
    Amabile, T. M. (1996). Creativity in context.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Carli, M., Delle Fave, A., & Massimini, F. (1988). The quality of experience in the flow channels: Comparsion of Italian and U.S. students. In M. Csikszentmihalyi & I. S. Csikszentmihalyi (Eds.), Optimal experience: Psychological study of flow in conscious (pp.288-306).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hen, H., Wigand, R., Nilan, M. S. (1999). Optimal experience of web activitie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5 (5), 585–608.
    Clarke, S. G., & Haworth, J. T. (1994). Flow Experience in the daily lives of 6th-form college-students.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85, 511-523.
    Csikszentmihalyi, M. (1975). Beyond boredom and anxiety.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Csikszentmihalyi, M. (1982). Toward a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In L.Wheeler (Ed.), Review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pp.13-36). Beverly Hills, CA: Sage.
    Csikszentmihalyi, M. (1990).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New York, NY: Harper & Row.
    Csikszentmihalyi, M. (1997). Creativity: Flow and the psychology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New York, NY: Harper Collins.
    Garnham, A., & Oakhill, J. (1994). Thinking and reasoning. Cambridage: Blackwell.
    Hocevar, D., & Bachelor, P. (1989). A Taxonomy and critique of measurements used in the study of creativity. In J. A. Glover, R. R. Ronning, & C. R. Reynolds (Eds.), Handbook of creativity (pp.53-70). New York, NY: Plenum Press.
    Jackson, S. A., & Marsh, H. W. (1996).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cale to measure optimal experience: The flow state scale.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18, 17-35.
    Jackson, S. A., & Eklund, R. C. (2004). The Flow Scales Manual. Morgantown, WV: 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ubart, T. I., & Getz, I. (1997). Emotion, metaphor, and the creative process. Creative Research Journal, 10(4), 285-301.
    Massimini, F. & Carli, N. (1988). The systematic assessment of flow in daily experience. In M. Csikszentmihalyi, & I. S. Csikszentmihalyi (Eds.). Optimal experience: Psychological study of flow in conscious (pp.266-287).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oneta, G. B., & Csikszentmihalyi, M. (1996). The effect of perceived challenges and skills on the quality of subjective experi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4(2), 274-310.
    Pearce, J. M., Ainley, M., & Howard, S. (2005). The Ebb and Flow of Online Learning.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1(5), 745-771.
    Rhodes, M. (1961). An analysis of creativity. In S. G. Isaksen (Ed), Frontiers of creativity research (pp. 216-222). New York, NY: Bearly Limited.
    Seligman, M. E. P., Steen, T. A., Park, N., & Peterson, C. (2005). Positive psychology progress: Empirical validation of interventions. American Psychologist, 60(5), 410-421.
    Torrance, E. P. (1988).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as manifest in its testing. In R. J. Sternberg (Ed),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pp.43-75).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orrance, E. P. (1993). The beyonders in a thirty year longitudinal study of creative achievement. Roeper Review, 15, 131-135.
    Trevino, L. K, & Webster, J. (1992). Flow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9(5), 539-573.
    Williams, P. E. (1980). Creativity assessment packet: manual. Buffalo, NY: D. O. K. Publishers Inc.
    William, C. C., & Edward, H. (2012).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flourishing. Ohio, OH: Cengage Learning.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