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怡伶
Chen, Yi-Ling
論文名稱: 女性形象和身體再現── 以陳千武、龍瑛宗、吳漫沙作品為例
Female Images and Body Representations are taken the works of Chien-Wu, Chen, Ying-Zong, Long and Man-Sha, Wu as examples
指導教授: 王鈺婷
Wang, Yu-Ting
口試委員: 楊佳嫻
Yang, Chia-Shien
陳筱筠
Chen, Siao-Yu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Graduate Program of Taiwan Studies for In-service Teachers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6
中文關鍵詞: 女性形象身體再現陳千武龍瑛宗吳漫沙
外文關鍵詞: Female Images, Body Representations, Chien-Wu, Chen, Ying-Zong, Long, Man-Sha, Wu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陳千武、龍瑛宗、吳漫沙三位作家皆生於日治時期,本論文擇定陳千武《活著回來》、龍瑛宗《龍瑛宗全集˙小說卷》1-3、吳漫沙《韭菜花》、《黎明之歌》、《大地之春》,選用這些文本來探究日治時期皇民化運動下,作家如何呈現女性形象?
      
      陳千武與龍瑛宗二人皆為跨時代、跨語言之作家,由於陳千武先生特殊的個人經驗,在《活著回來》這本小說中他寫出南太平洋戰爭中擔任志願兵的經歷,文本中從軍人的身分去觀看女性;龍瑛宗的作品中女性形象鮮明,且富有許多思考女性的意義,本文將詮釋龍瑛宗文本中以知識分子的角度來觀看女性的面向。吳漫沙先生從中國移居台灣,他對日之態度有別於日治時期台灣本土作家,提倡日華親善,其筆下所關注之女性細膩且部分角色具有自覺,亦思考女性之議題,本文指出吳漫沙作品以大眾文學視角觀看女性。筆者爬梳歷史背景與時代氛圍,嘗試解讀三位男作家從不同身分觀看女性形象與詮釋身體再現之異同,陳千武、龍瑛宗、吳漫沙三位男性作家小說中呈現出何種女性形象以及具現出女性身體再現的方式?男性是如何凝視女性?作家在書寫女性形象時又是以什麼方式運作?並且背後呈現出的意義為何?本文將逐一解析。


      Chien-Wu, Chen, Ying-Zong, Long and Man-Sha, Wu were all born in Japanese Occupation. In this paper we chose Chien-Wu, Chen's Return Alive,Ying-Zong, Long's Ying-Zong series and Man-Sha, Wu's Chives Flowers,Song of Dawn, The Spring of The Land and to the use of exploring how female images were presented by authors on Kominka Movement in Japanese Occupation.

      Chien-Wu, Chen and Ying-Zong, Long were both diachronous and cross-language writer.Due to Chien-Wu, Chen's special personal experience, the novel Return Alive wrote the experience of being Taiwan volunteer army in South Pacific War, therefore using the status of army to look at females. Ying-Zong, Long's female images are bright in his works and the content is full of the considerations of females meaning , in the passage we are going to explain using the aspect of intellectual to look into females. Man-Sha, Wu moved from China to Taiwan. His attitude to Japan was different from Japanese Occupation's writers. He promoted the concept that Chinese should lived friendly with Japanese. The females he paid attention to were detailed and some of the characters had selfconcious , it also consider the issue of females. The passage indicated Man-Sha, Wu's works used public literature aspect to look into females.The writer look through the background of history and the time atmosphere, trying to interpret three Male writers looking into female aspect and explaining the differences of Body Representations from different status.What kinds of female images and body representations do they use in there novels.How do males glare to females. How does the system runs when the writer is writing about female images. And what is the meaning behind the presentation. We'll analyze all the questions above in this passag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前行研究回顧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9 第四節 章節架構與內容安排 11 第二章 志願兵筆下的女體──以陳千武作品為例 14 第一節 陳千武生平與歷史背景 14 第二節 日本女性之形象與身體 19 第三節 台灣女性之形象與身體 22 第四節 第三世界女性之形象與身體 25 第五節 小結 29 第三章 知識分子筆下的女體──以龍瑛宗作品為例 30 第一節 龍瑛宗生平與其文學觀 30 第二節 日本女性之形象與身體 34 第三節 台灣女性之形象與身體 38 第四節 小結 47 第四章 大眾文學筆下的女體──以吳漫沙作品為例 49 第一節 吳漫沙與《風月報》 49 第二節 知識女性之形象與身體 50 第三節 勞動女性之形象與身體 69 第四節 風月女性之形象與身體 76 第五節 小結 79 第五章 結論 81 參考書目 83

    一、文本
    1. 陳千武,《活著回來─日治時期台灣特別志願兵的回憶》,台中:晨星出版社,1999年08月。
    2. 龍瑛宗著,葉笛、陳千武、林至潔譯,陳萬益主編,《龍瑛宗全集:中文卷第一冊小說集(1)》,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11月。
    3. 龍瑛宗著,葉笛、陳千武、林至潔譯,陳萬益主編,《龍瑛宗全集:中文卷第二冊小說集(2)》,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11月。
    4. 龍瑛宗著,葉笛、陳千武、林至潔譯,陳萬鎰主編,《龍瑛宗全集:中文卷第三冊小說集(3)》,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11月。
    5. 吳漫沙,《韭菜花》,收於下村作次郎、黃英哲主編《台灣大眾文學系列》第一輯5,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8年。
    6. 吳漫沙,《黎明之歌》,收於下村作次郎、黃英哲主編《台灣大眾文學系列》第一輯6,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8年。
    7. 吳漫沙,《大地之春》,收於下村作次郎、黃英哲主編《台灣大眾文學系列》第一輯7,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8年。

    二、專書
    1. 千田夏光著,黃玉燕譯,《日本隨軍慰安婦的悲慘遭遇》,台北,源成文化,1977年。
    2. 王惠珍,《戰鼓聲中的殖民地書寫:作家龍瑛宗的文學軌跡》(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年7月)。
    3. 龍瑛宗著,葉笛、陳千武、林至潔譯,陳萬益主編,《龍瑛宗全集:中文卷第五冊評論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11月。
    4. 龍瑛宗著,葉笛、陳千武、林至潔譯,陳萬益主編,《龍瑛宗全集:中文卷第七冊隨筆集(2)》,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11月。
    5. 龍瑛宗著,葉笛、陳千武、林至潔譯,陳萬益主編,《龍瑛宗全集:中文卷第八冊文獻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11月。
    6. 汪宏倫,《戰爭與社會:理論、歷史、主體經驗》,台北市:聯經出版公司,2014年7月。
    7. 廖炳惠,《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8. 葉秀菊,《文學陳千武》,台中:晨星出版社,2004年03月。
    9. 龍應台,《臺北市臺籍日兵查訪專輯─日治時期參與軍務之臺民口述歷史》,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01年。
    10. 財團法人臺北市婦女救援基金會主編,《臺灣慰安婦報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07月。
    11. 婦女救援基金會,《台灣慰安婦報告》,台北市:臺灣商務,1999年。
    12. 夏珍,《鐵盒裡的青春──台籍慰安婦的故事》,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13. 傅騰霄,《小說技巧》,台北:紅葉出版社,1996年。
    14.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上)》,台北:聯經,2011年10月。
    15. 劉恪,《現代小說技巧講堂》,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
    16. 李宗慈,《吳漫沙的風雨月:口述歷史》,新北市:新北市文化局,2002年。
    17. 洪郁如著,吳佩珍、吳亦昕譯,《近代台灣女性史:日治時期新女性的誕生》,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年6月。
    18. Barry Smart 著,蔡采秀譯,《傅柯》,臺北:巨流,1998年。
    19. 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著,余碧平譯,《性經驗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20. Robert Escarpit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台北市:遠流出版公司,1990年12月。
    21. 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 Ways of seeing》,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10月。

    三、論文
    (一)期刊論文、文章
    1. 林姵吟,〈沉默的她者──重探呂赫若、龍瑛宗與翁鬧作品中的女性角色〉,《現代中文文學學報》第10卷第2期,2011年12月。
    2. 林姵吟,〈性別化的現代性:徐坤泉與吳漫沙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台灣文學學報》第25期,2014年12月。
    3. 溫若含,〈「她者」為誰存在?──以龍瑛宗小說中的女性形象轉變歷程為研究個案〉,《新竹文獻》第49期,2012年6月。
    4. 陳建忠,〈大東亞黎明前的羅曼史──吳漫沙小說中的愛情與戰爭修辭〉,《台灣文學學報》第3期,2002年12月。
    5. 林芳玫,〈台灣三○年代大衆婚戀小說的啓蒙論述與華語敘事:以徐坤泉、吳漫沙爲例〉,《台北大學中文學報》,2009年9月。
    6. 林芳玫,〈日治時期小說中的三類愛慾書寫:帝國凝視、自我覺醒、革新意識〉,《中國現代文學》第17期,2010年6月。
    7. 黃美娥,〈從「日常生活」到「興亞聖戰」:吳漫沙通俗小說的身體消費、地誌書寫與東亞想像〉,《台灣文學研究集刊》第10期,2011年8月。
    8. 黃海榮,〈「男性凝視」與色情〉,《文化研究@嶺南》第6期,2007年7月。
    9. 黃儀冠,〈男性凝視,影像戲仿──台灣「文學電影」的神女敘事與性別符碼(1980s)〉,《台灣文學學報》第五期,2004年6月。
    10. 林欣儀,〈女族「苛」痕 論《烈女圖》、《飢餓的女兒》中多重身體剝削與抵抗〉,《有鳳初鳴年刊》第6期,2010年10月。
    11. 林秀蓉,〈文化身體:臺灣小說中「性病」敘事之污名與除名〉,《高雄師大學報˙人文與藝術類》第33期,2012年12月。
    12. 陳千武,〈讀小學時〉,《中縣文藝》第6期,1992年11月。
    13. 林淑慧,〈日治末期《風月報》、《南方》所載女性議題小說的文化意涵〉,《台灣文獻》第55卷第1期,2004年。

    (二)專書論文
    1. 許俊雅,〈日據時期台灣小說中的婦女問題〉,《台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台北:南天,1997年。
    2. 李展平,〈陳千武《活著回來》的太平洋戰爭書寫〉,《意境與意味:陳千武研究論文選輯》,南投:南投縣政府文化局,2012年12月。
    3. 劉毓秀,〈強暴:男權社會的正常現象〉,《女性主義經典》,臺北:女書,1999年。
    4.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台北:允晨文化出版,2002年。

    (三)研討會論文
    1. 林瑞明:〈不為人知的龍瑛宗──以女性角色的堅持與反抗〉,《中國現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民族國家論述》,台北市: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5年。

    (四)學位論文
    1. 吳慧婷,〈記實與虛構:陳千武自傳性小說「台灣特別志願兵的回憶」系列作品研究〉,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2. 謝惠芳,〈論陳千武小說《活著回來》-- 一部台灣特別志願兵紀錄《獵女犯》的綜合考察〉,台中市:私立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3. 朱妍淩,〈陳千武小說《活著回來》及其相關事例研究〉,嘉義縣:私立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4. 袁婉禎,〈記得志願兵:論陳千武的《活著回來》〉,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5. 李展平,〈太平洋戰爭書寫──以陳千武《活著回來》、李喬《孤燈》、東方白《浪淘沙》為論述場域〉,台中市: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6. 羅秋英,〈太平洋戰爭的記憶書寫︰以陳千武《活著回來》、陳映真〈忠孝公園〉、宋澤萊〈最後一場戰爭〉為例〉,台中市: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7. 蕭伊婷,〈日據時期臺灣作家的女性意識---以龍瑛宗和呂赫若為例〉,桃園縣:私立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8. 朱家慧,〈兩個太陽下的臺灣作家--龍瑛宗與呂赫若研究〉,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
    9. 吳明宗,《戰爭之框:兩岸當代戰爭小說的演變》,台北市:國立師範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8年。
    10. 沈妍,〈龍瑛宗小說的男性形象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8年。
    11. 林綠紅,〈論傅科之權力、知識與身體的關係〉,台北市:輔仁大學哲學硏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