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玟錚
論文名稱: 蔡培火及其政治文化抗日運動
指導教授: 張炎憲
陳華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4
中文關鍵詞: 蔡培火日治時代政治運動文化運動抗日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欲以傳統史學研究的方法,透過分析蔡培火本身的文字資料與其他相關人士的日記、回憶錄、紀念集,及總督府官方留下的檔案等,處理蔡培火在日治時代所從事的具抗日性質的文化運動與政治運動,全文要點有三:第二章探討蔡培火抱持何種思想投入政治、文化抗日運動;第三、四章詳述蔡培火的政治、文化抗日過程,並分析在這些行動下的蔡氏思想;第五、六章討論蔡培火與台灣、日本相關人士的交遊情形,希望藉此凸顯其抗日特色。
    藉由分析蔡培火在1920年代初期投入抗日運動時發表在刊物上關於「同化觀」、「日華親善」、「教育理念」的論述,本文發現蔡培火極力欲維護台灣固有的精神文化,不願精神文化被日本同化,他抱持著這樣的想法投入抗日運動,在日後的整個抗日過程中,不論在政治抗日或文化抗日層面上,皆為此基本目標而努力,亦即他始終努力地保衛台灣文化,他的思想終整個日治時代是一貫的。除了保護台灣文化的動機外,蔡氏也希望能實現台灣民族自決的最高理想,只是在先後順序上,他以前者為抗日的根本理念。此外,他的政治抗日與文化抗日是相結合的,文化運動在提升台灣文化的目的外,尚欲輔助政治運動、加強政治運動之氣勢;而政治運動在希望實現台灣自治、甚至自決的政治目的外,亦以保衛台灣文化為基本目標。
    本文彌補了前人在蔡培火文化運動方面的不足,讓蔡氏的整個抗日過程更加清楚,也針對他的抗日行動做思想的分析,這是前人未做過的課題,由於新資料的出現,在研究過程中也發現一些過去一直被誤傳的小問題,文中亦都一一在注釋中予以說明;至於本人因經濟方面的限制而無法繼續下去的課題,也期望有朝一日能有機會加以探討。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意識、範圍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回顧 第三節 史料介紹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安排 第二章 蔡培火參與抗日運動的契機與思想 第一節 時代背景與早年家世 第二節 蔡培火投入非武裝抗日運動之契機 第三節 蔡培火參加抗日運動之思想 第三章 政治抗日的崎嶇之路 第一節 蔡培火與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第二節 蔡培火與台灣文化協會 第三節 蔡培火與台灣民眾黨、台灣地方自治聯盟 第四章 文化抗日的漫漫之途 第一節 《台灣青年》、《台灣》、《台灣民報》與《台灣新民報》的發行 第二節 蔡培火與白話字運動 第三節 蔡培火與鴉片反對運動 第四節 美台團與一新會的活動 第五章 與台灣相關人士之交遊 第一節 蔡培火與林獻堂 第二節 蔡培火與蔣渭水 第三節 蔡培火與林呈祿、羅萬俥 第四節 蔡培火與楊肇嘉、吳三連 第五節 蔡培火與韓石泉、林攀龍 第六章 與日本相關人士之往來 第一節 蔡培火與矢內原忠雄 第二節 蔡培火與伊澤多喜男 第三節 蔡培火與田川大吉郎 第七章 結論 參考書目 附錄:蔡培火年表

    一、史料
    (一)檔案、史料: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編,《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編 領台以後の治安狀況(中卷)臺灣社會運動史》。台北:南天書局,1995年復刻版。
    王詩琅譯,《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編(中卷)台灣社會運動史---文化運動》。台北︰稻鄉出版社,1995年。
    台灣總督府,《台灣統治概要》。台北,成文出版社,1986年復刻版。
    台灣總督府官房,《台灣統治綜覽》。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復刻版。

    (二)時人日記、回憶錄、紀念集:
    1、蔡氏本人:
    張漢裕主編,《蔡培火全集(一)~(七)》。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0年。
    蔡培火、陳逢源、林柏壽、吳三連、葉榮鐘等著,《臺灣民族運動史》。臺北市: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3年12月,第一版七刷。

    2、其他時人:
    田健治郎著,吳文星、廣瀨順皓等主編,《台灣總督田健治郎日記(上)(下)》。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2006年。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帕米爾書店,1987年。
    向山寬夫著,楊鴻儒等譯,《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民族運動史》。台北:福祿壽出版社,1999年。
    巫永福,《巫永福全集》。台北:傳神福音,1996年。
    杜聰明,《回憶錄—臺灣首位醫學博士杜聰明》。台北:揚智,2001年。
    吳豐山,《吳三連回憶錄》。台北:自立晚報社出版部,1991年。
    吳新榮,《吳新榮回憶錄》。臺北:前衛出版社,1989年。
    林獻堂著、許雪姬等註解,《灌園先生日記》(一)~(十)。台北: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2000-2004年。
    林攀龍,《人生隨筆》。台中:中央書局,1954年。
    林忠勝,《陳逸松回憶錄》。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
    林熊祥主修、黃旺成纂修,《臺灣省通志稿:革命志 抗日篇》。台北:海峽學術出版,2002年。
    林吳帖,《我的記述》。台中:財團法人素貞興慈會,1970年。
    蘇新,《憤怒的台灣》。台北:時報出版社,1993年。
    連溫卿著,張炎憲、翁佳音編,《台灣政治運動史》。台北:稻鄉出版社,1988年。
    連溫卿,〈台灣文化協會的發軔-台灣政治、文化、社會運動第一頁〉,《台北文物》,第2卷第3期,民國42年11月。
    張炎憲、陳傳興主編,《楊肇嘉留真集》。台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3年。
    張炎憲主編,《吳三連全集》。台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2年。
    黃朝琴,《朝琴回憶錄之臺灣政界耆宿黃朝琴》。台北:龍文出版社,2001年。
    葉榮鐘,《葉榮鐘全集1 日據下臺灣政治社會運動史》。台中:晨星,2000年。
    葉榮鐘,《葉榮鐘全集2 台灣人物群像》。台中:晨星,2000年。
    葉榮鐘,《葉榮鐘全集3 日據下臺灣大事年表》。台中:晨星,2000年。
    葉榮鐘,《葉榮鐘全集6 葉榮鐘日記》。台中:晨星,2002年。
    葉榮鐘,《葉榮鐘全集7 葉榮鐘早年文集》。台中:晨星,2002年。
    葉榮鐘,《葉榮鐘全集9 葉榮鐘年表》。台中:晨星,2002年。
    葉榮鐘,《羅萬俥先生榮哀錄》。台中: 羅萬俥先生榮哀錄編輯委員會,1964年。
    葉榮鐘,〈初期台灣議會運動與日總督府的態度〉,《台灣風物》,第18卷第3期,1968年6月,頁3-7。
    楊金虎,《七十回憶》。高雄:作者自刊,1967年。
    楊肇嘉,《楊肇嘉回憶錄》。台北:三民書局,1967年。
    蔣渭水著、王曉波編,《蔣渭水全集》。台北:海峽學術,1998年。
    蕭友山著、陳平景譯,《臺灣光復後的回顧與現狀》(上篇)。台北:海峽學術出版,2002年。
    韓石泉,《六十回憶錄》。台南:作者自印,1951年。
    韓石泉先生逝世三周年紀念專輯編印委員會編,《韓石泉先生逝世三周年紀念專輯》。台南市:同編委會印行,民國55年10月。

    (三)人士鑑、年表、辭典、雜誌報紙:
    中島利郎編,《台灣民報•台灣新民報總合目錄》,東京:綠蔭書房,2000年。
    台灣新民報社,《台灣人士鑑》。台北:台灣新民報社,1934、1937、1943年版。
    台灣經世新報社編,《台灣大年表》。東京:綠蔭書房,1992年復刻版。
    林礽乾等,《臺灣文化事典》。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2004年。
    李永熾監修、薛化元主編,《臺灣歷史年表》。台北:業強,1998年。
    許雪姬等,《臺灣歷史辭典》。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年。
    《台灣青年》,台北:東方文化書局影印版,1973年。
    《台灣》,台北:東方文化書局影印版,1974年。
    《台灣民報》,台北:東方文化書局影印版,1974年。
    《台灣新民報》,台北:東方文化書局影印版,1974年。
    二、專書論文
    (一)專書:
    1、與蔡氏直接相關論著:
    賴淳彥,《蔡培火的詩曲及彼個時代》。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9年。
    蘇進強,《風骨嶙峋的長者:蔡培火傳》。台北:近代中國,1990年。
    2、時人傳記:
    大西比呂志編,《伊澤多喜男と近代日本》。東京:芙蓉書房,2003年。
    李筱峰,《林茂生、陳炘和他們的時代》。台北:玉山社,1996年。
    李筱峰,《台灣革命僧—林秋梧》。台北:望春風文化,2004年。
    林莊生,《懷樹又懷人:我的父親莊垂勝他的朋友及那個時代》。台北:自立晚報出版部,1992年。
    莊永明,《韓石泉傳》。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張正昌,《林獻堂與台灣民族運動》。台北︰益群書店,1981年。
    遠藤興一,《田川大吉郎とその時代》。東京:新教出版社,2004年。
    賴西安,《臺灣民族運動倡導者:林獻堂傳》。台北:近代中國,1991年。
    3、其他相關專書:
    伊藤幹彥,《日治時代後期台灣政治思想之研究-析論台灣抗日運動者的政治思想》。台北:鴻儒堂出版社,2005年。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92 年。
    周婉窈,《日據時代的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台北︰自立晚報社出版部,1989年。
    林柏維,《台灣文化協會滄桑》。台北︰台原出版社,1993年。
    東鄉實,《植民政策と民族心理》。東京:岩波書局,1925年初版,1930年2版。
    春山明哲、若林正丈,《日本植民地主義政治的展開1895-1943--- 統治體制台灣民族運動》。東京︰ 政經學會,1980年。
    若林正丈,《台灣抗日運動史研究(增補版)》。東京︰研文出版,2001年。
    涂照彥著、李明峻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人間出版社,1993年。
    陳秀武,《日本大正時期政治思潮與知識分子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2004年。
    張炎憲等編,《台灣近代名人誌》。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1988年。
    許世楷,《日本統治下ソ台灣 : 抵抗シ彈壓》。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72年。
    淺田喬二,《日本知識人殖民地認識》。東京︰校倉書房,1985年。
    楊碧川,《日據時代台灣人反抗史》。台北:稻鄉出版社,1988年。
    簡炯仁,《台灣民眾黨》。台北:稻鄉出版社,1991年。
    (二)期刊論文
    1、與蔡氏直接相關論文
    伊東昭雄,〈蔡培火と台灣議會設置運動〉,《橫濱市立大學論叢人文科學系列》,第27卷第3期,1976年。
    李毓嵐,〈蔡培火與台灣白話字運動〉,《近代中國》第155期,2003年9月,頁23-47。
    胡有瑞整理,〈「蔡培火先生百年誕辰」口述歷史座談會紀實〉,《近代中國》第68期,1988年12月,頁170-180。
    陳三井,〈蔡培火先生傳略〉,《近代中國》,第68期,1988年12月,頁165-169。
    陳慕真,〈語言主張與民族認同-蔡培火戰前戰後之探討〉,《真理大學台灣文學研究集刊》,第7期,2004年12月,頁87-100。

    2、與其他時人相關論文:
    王一剛,〈故楊肇嘉先生生平事跡〉,《台灣風物》,第27卷第2期,民66年6月。
    伊東昭雄,〈田川大吉郎と台灣〉,《橫濱市立大學論叢人文科學篇》,第28卷第2、3合併號,1977年8月。
    張炎憲,〈黃旺成的轉折—從社會參與到纂寫歷史〉,《竹塹文獻》,第10期,1999年,頁6-28。

    3、其他相關論文:
    王昭文,〈羅馬字與「文明化」—台灣文化協會時代的白話字運動〉,《2004台灣羅馬字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4年。
    方孝謙,〈殖民地民族主義與1920年的日治台灣-以”治警事件”及土語運動為例〉,《東吳社會學報》,第3期,1994年4月,頁161-197。
    方孝謙,〈一九二○年代殖民地台灣的民族認同政治〉,《台灣社會學研究季刊》,第40期,2000年12月,頁1-46。
    高日文,〈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時代背景〉,《台灣文獻》,第15卷第2期,民國53年6月,頁24-46。
    高日文,〈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始末〉,《台灣文獻》,第16卷第2期,民國54年6月,頁60-96。
    高日文,〈治安警察法違反事件之法庭辯論經過(上)(下)-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史稿之三、四 〉,《台灣文獻》,第17卷第1期,民國55年3月,頁81-108;第18卷第1期,民國56年3月,頁156-176。
    陳翠蓮,〈抵抗與屈從之外:以日治時期自治主義路線為主的探討〉,《政治科學論叢》第18卷,2003年6月,頁141-169。
    張炎憲,〈台灣文化協會的成立與分裂〉收入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主編《台灣史論文精選》。台北︰玉山社,1996 年,頁131-159。
    黃師樵,〈新文學運動與白話字運動〉,《台北文物》,第3卷第2期,1954年8月。
    黃秀政,〈《台灣青年》與近代台灣民族運動(1920-1922)〉,《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985年6月,頁325-365。
    葉龍彥,〈台灣文化協會的電影隊-「美台團」〉,《台灣文獻》,第45卷第4期,1994年12月,頁225-236。
    (三)碩士論文
    林佩蓉,《抵抗的年代•交戰的思維--蔡培火的文化活動及其思想研究(1920-1945)》,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陳翠蓮,《日據時期台灣文化協會之研究--抗日陣營的結成與瓦解》,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