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陞華
Liu Sheng-hua
論文名稱: 企業贊助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興農職業棒球隊之效益研究
Research on the Benefits to Businesses of Sponsorship in the Sinon Professional Baseball Team of the Chinese Professional Baseball League
指導教授: 黃煜
Huang Yu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6
中文關鍵詞: 運動贊助職業棒球贊助效益評估
外文關鍵詞: sports sponsorship, professional baseball, sponsorship benefit evalu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以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興農職業棒球隊球迷為研究對象,欲探討在中
    華職業棒球大聯盟16年贊助興農職業棒球隊贊助企業的贊助效益,並以問卷調
    查的方式進行調查,經回收504份有效問卷後,得到以下結論:
    (一)興農職業棒球隊的球迷是以女性為主,年齡大都分布在15-34歲,每月
    所得以10,000以下最多,居住地集中在北部及中部,教育程度以大學
    及大專院校最多,職業以學生為主。在加入後援會的時間中,未加入後
    援會的球迷佔大多數(57.5﹪),到現場觀賞興農職業棒球隊比賽的頻
    率以「偶爾」到現場觀賞比賽的佔60.9﹪最多,在透過電視轉播觀賞球
    賽的頻率上以「偶爾」及「從不」佔了近八成最多。
    (二)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16年贊助興農職業棒球隊的贊助廠商認知度由高至
    低排列分別為:「愛德恩牛仔褲」的81.9﹪、「宏碁acer」80.2﹪、
    「建大輪胎」的56.9﹪、「戲谷」的43.7﹪以及「MAN-Q」的40.7﹪。
    在非贊助廠商部分,辨識率最高的為「耐吉Nike」佔22.2﹪,其它企
    業的辨識率皆未達7﹪。
    (三)不同「性別」及「每月所得」的興農球迷對贊助商產品購買意願有顯著
    差異。
    (四)不同「加入後援會時間」的興農球迷對贊助廠商形象效益及贊助商產品
    購買意願有顯著差異,對贊助廠商知名度效益則視不同廠商有不同的差
    異情形存在。
    (五)不同「現場觀賞頻率」的興農球迷對贊助廠商知名度效益、形象效益、
    贊助商產品購買意願有顯著差異。對贊助廠商知名度效益則視不同廠商
    有不同的差異情形存在。
    (六)不同「電視轉播觀賞頻率」的興農球迷對贊助廠商形象效益及贊助商產
    品購買意願有顯著差異,對贊助廠商知名度效益則無顯著差異。


    Abstract
    This research uses the fans of the Sinon Professional Baseball Team of the Chinese Professional Baseball League (CPBL) as research targets in order to discuss the sponsorship benefits to the businesses with 16 years of sponsorship in the Sinon Baseball team of the CPBL. The investigative method of survey was used, with 504 valid surveys returned, producing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The fans of the Sinon baseball team are mainly female, with ages mostly in the 15-34 range. Their monthly income is mostly under 10,000 NTD. They mostly live in Taipei or in Central Taiwan. Mostly their highest education level is college or trade school, and their current occupation is that of student. For fan club joining times, fans that have not joined the fan club are in the majority (57.5%). For live game attendance, there were more fans who said that they occasionally attended Sinon baseball games (60.9%). For television baseball viewership, there were more fans that said that they occasionally or never watched Sinon baseball games on television (80%).

    2. The name recognition of businesses who sponsored the Sinon baseball team of the CPBL from highest to lowest is Edwin Jeans with 81.9%, Acer with 80.2%,Kenda Tires with 56.9%,Funtown with 43.7%, and Man-Q with 40.7%. For companies that were not sponsors, the one with highest name recognition was Nike with 22.2%, while no other such business had a name recognition level higher than 7%.

    3. For fans with different gender and monthly income, a difference was shown in product purchase desire for Sinon baseball team sponsor’s products.

    4. For Sinon fans with different fan club joining times, a difference was shown in business image benefit and product purchase desire for Sinon baseball team sponsors.

    5. For Sinon fans with different live game attendance, a difference was shown in name recognition benefit, image benefit, and product purchase desire for Sinon baseball team sponsors.

    6. For Sinon fans with different television baseball viewership, a difference was shown in image benefit and product purchase desire for sponsors. No difference was shown in sponsor name recognition.

    目次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 4 第五節 研究限制……………………………………………………………… 4 第六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5 第貳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運動贊助的沿革與發展……………………………………………… 6 第二節 運動贊助的效益與評估………………………………………………12 第三節 運動贊助效益評估相關研究…………………………………………19 第四節 本章總結………………………………………………………………26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28 第一節 研究架構………………………………………………………………28 第二節 研究對象………………………………………………………………29 第三節 研究工具………………………………………………………………29 第四節 研究步驟………………………………………………………………34 第五節 研究調查的實施………………………………………………………35 第六節 資料統計與分析………………………………………………………36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37 第一節 球迷的人口統計變項分析……………………………………………37 第二節 球迷對贊助企業知名度效益認知……………………………………42 第三節 球迷對贊助企業形象效益認知………………………………………55 第四節 球迷對贊助企業產品購買意願………………………………………64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71 第一節 研究結論………………………………………………………………71 第二節 研究建議………………………………………………………………75 參考文獻……………………………………………………………………………78 一、中文部分……………………………………………………………………78 二、西文部分……………………………………………………………………81 附錄一:問卷………………………………………………………………………84 表目錄 表2-1 運動贊助定義文獻整理…………………………………………………6 表2-2 企業贊助效益衡量一覽表………………………………………………17 表3-1 原問卷企業形象因素分析及信度檢定…………………………………31 表3-2 本研究問卷企業形象因素分析及信度檢定……………………………31 表3-3 原問卷贊助企業產品的購買意願因素分析及信度檢定………………32 表3-4 本研究問卷贊助企業產品的購買意願因素分析及信度檢定…………33 表3-5 專家組合名單……………………………………………………………33 表4-1 受訪者人口統計變項一覽表……………………………………………41 表4-2-1 受訪者對贊助廠商的認知度…………………………………………43 表4-2-2 不同球迷之人口統計變項與建大輪胎知名度效益卡方檢定………45 表4-2-3 不同球迷之人口統計變項與愛德恩牛仔褲知名度效益卡方檢定…47 表4-2-4 不同球迷之人口統計變項與戲谷知名度效益卡方檢定……………49 表4-2-5 不同球迷之人口統計變項與宏碁ACER知名度效益卡方檢定………51 表4-2-6 不同球迷之人口統計變項與MAN-Q知名度效益卡方檢定…………53 表4-2-7不同球迷之人口統計變項與各贊助企業知名度效益顯著差異情形…54 表4-3-1 受訪者對贊助商的形象效益認知……………………………………55 表4-3-2 不同性別受訪者對贊助商的形象效益認知t檢定………………… 56 表4-3-3 不同年齡受訪者對贊助商的形象效益認知………………………… 56 表4-3-4 不同每月所得受訪者對贊助商的形象效益認知…………………… 57 表4-3-5 不同居住地受訪者對贊助商的形象效益認知……………………… 58 表4-3-6 不同教育程度受訪者對贊助商的形象效益認知…………………… 58 表4-3-7 不同職業受訪者對贊助商的形象效益認知………………………… 59 表4-3-8 不同加入後援會時間受訪者對贊助商的形象效益認知…………… 60 表4-3-9 不同現場觀賞頻率受訪者對贊助商的形象效益認知……………… 61 表4-3-10 不同電視轉播觀賞頻率受訪者對贊助商的形象效益認知…………62 表4-3-11 不同球迷之人口統計變項與贊助商的形象效益認知顯著差異性 整理.............................................63 表4-4-1 受訪者對贊助企業產品購買意願……………………………………64 表4-4-2 不同性別受訪者對贊助企業產品購買意願t檢定……………………65 表4-4-3 不同年齡受訪者對贊助企業產品購買意願…………………………65 表4-4-4 不同每月所得受訪者對贊助企業產品購買意願……………………66 表4-4-5 不同居住地受訪者對贊助企業產品購買意願………………………66 表4-4-6 不同教育程度受訪者對贊助企業產品購買意願……………………67 表4-4-7 不同職業受訪者對贊助企業產品購買意願…………………………67 表4-4-8 不同加入後援會時間受訪者對贊助企業產品購買意願……………68 表4-4-9 不同現場觀賞頻率受訪者對贊助企業產品購買意願………………68 表4-4-10 不同電視轉播觀賞頻率受訪者對贊助企業產品購買意願………69 表4-4-11 不同球迷之人口統計變項與贊助商產品購買意願顯著差異性整理70 圖目錄 圖3-1 研究架構圖……………………………………………………………28 圖3-2 研究步驟圖……………………………………………………………34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之弘(1991)。職業棒球市場區隔與消費行為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企業管
    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王文科(1996)。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沛泳(2001)。球迷參與行為及參與滿意度之影響因素-統一獅實證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王忠茂(2005)。職棒興農牛隊球迷觀賞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7,(3),67~78。
    中華職棒公司(2000)。1999中華職棒十年記錄年鑑。229~230頁。
    中華職棒全球資訊網(2004,8月11日)。中華職棒簡介。2005年8月14日資料引用自http://www.cpbl.com.tw/html/cpbl.asp
    方信淵、程紹同(2002)。第34屆世界盃棒球錦標賽贊助商認知研究。中華體育,17,(3),82-90。
    朱珮析(2003)。從消費者觀點分析企業運動贊助效果。國立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雪莉(2002)。運動行銷火熱全世界。天下雜誌,259(9),92-97。
    吳彥磊、邵于玲、王宏宗(2003)。宏碁中華民國公開賽企業贊助效益之個案研究。大專高爾夫學刊,2,31-43。
    吳崑玉(2003)。結合兩岸運動產業肯定是個大市場。中國通財經月刊,12,48-56。
    林千源(1995)。兄弟象職業棒球隊消費者行為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千源(2003)。台灣球迷對棒球的情感與認同─以2001年世界盃棒球賽中華對日本之季軍賽為例。體育學報,35,167-177。
    林千源(2005)。台灣球迷參加2004年雅典奧運棒球加油團的考量因素與滿意度之研究。體育學報,38,(2),85~96。
    周振雄(1997)。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運動會運動贊助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增祥(2003,10月7日)。一年4.54億,職棒產業紅紅火火。中時晚報。A6頁。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林心晨(2004)。以職棒球迷的認同感來探討運動贊助的效果。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皓政(2000)。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台北市:五南。
    洪文宏(2001)。消費者態度對企業贊助效益影響之研究-以亞洲盃棒球賽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洪司恒(2003)。台灣職業棒球現場觀眾再購意願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睦盛(2004)。企業贊助體育運動賽會之動機與效益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休閒運動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施致平(2002)。台灣職棒民眾意見現況調查研究。體育學報,33,165-176。
    梁功斌(2004,8月11日)。還原叛將真相—梁功斌專訪。蕃薯藤運動網。2005年8月12日資料引自http://sports.yam.com/show.php?id=0000006513
    范師豪(2004)。由消費者觀點探討企業贊助職業棒球運動之效益。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馮義方(1999)。企業對運動贊助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伸梓(2004)。球迷對球隊屬性之認定與認同感及忠誠度之關連性分析─以中華職棒大聯盟為例。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許黛君(2004)。職棒球迷的認同感、產品認知與群體規範對贊助商產品的態度及購買意願影響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張豐緒(1990)。體育政策與職業運動之探討。國民體育季刊,19,(4),6-10。
    張士哲(1994)。職業棒球市場區隔與球團形象定位之研究。國立臺灣工業技術學院管理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善能(2001)。企業贊助奧運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竟明(2002)。中華奧會與企業贊助互動之探索性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政宏(2004)。國內職棒運動贊助效益之影響因素:以二階因素分析探討。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穎毅(2005)。企業贊助運動比賽與企業績效之關聯性分析—以中華職棒為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陳建勳(2005)。球迷對職業棒球的參與程度、支持因素及行銷策略滿意度之研究-以興農牛球隊為例。大葉大學運動事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陳彥豪(2004)。職棒球迷涉入程度、球隊認同、參與滿意度、與球迷忠誠度之關聯探討。國立嘉義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程紹同(1998)。運動贊助策略學。台北:漢文書店。
    程紹同(2001)。企業運動商戰剖析。台北:漢文書店。
    程紹同(2001)。第五促銷元素。台北:滾石文化。
    黃淑汝(1999)。台灣地區職業運動贊助管理之研究。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金柱(1993)。體育管理。台北 : 師大書苑。
    黃煜、蔡明政(2005)。職業運動事業組織營運管理人力需求與培育。國民體育季刊,145,57-63。
    黃煜(2001)。企業贊助職業運動球隊的效益研究——以遠傳電信贊助台灣大聯盟嘉南勇士職業棒球隊為例。第一屆中華民國運動與休閒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
    黃煜、魏文聰(2004)。職業棒球球團管理贊助活動之研究:以兄弟職業棒球隊為例。大專體育學刊,6,(1),45~55。
    黃建裕(2004)。企業運動贊助效果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行銷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佑鋒(2003)。運動賽會的媒體策略對企業贊助意願之研究: 以Nike 贊助HBL為例。台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葉美琳(2002)。第八屆「馬爹利高爾夫名人逐洞賽」贊助效益之個案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曾文誠(2003)。運動媒體消費者對企業贊助商的品牌認知及購買意願之研究:以中華職業棒球聯盟之兄弟象隊為例。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聖智(2001)。91年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現場觀眾對贊助商認知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志顯(1999)。樂趣化體育教學內涵認知量表之編製研究。大專體育學刊,1,(2),73-85 頁。
    廖俊儒(2001)。企業贊助運動之效益研究-以安麗盃世界女子花式撞球邀請賽
    為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展瑋(1999)。企業贊助文化藝術事業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清煌(2002)。我國非營利組織對運動贊助之研究—以基金會為例。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趙政諭(2000)。公營與公辦民營職棒球場現場觀眾顧客滿意度之比較研究—以台北市立棒球場、台南市立棒球場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美稚(1998)。台灣職業棒球消費行為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蔣宜龍(1999)。企業贊助運動賽會效益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蔡宇玲(2002)。企業贊助運動賽會效益之研究——以HBL高中籃球甲級聯賽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盧焰章(1993)。台灣地區大型企業對運動贊助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興農職業棒球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8月12日)。興農職業棒球隊。2005年8月15日資料引自http://www.bulls.com.tw/Fans/Club.asp
    謝智謀(1991)。職業棒球運動觀賞行為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謝學儀(2004)。中華職棒運動贊助效益之研究。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鍾志強(1992)。職業棒球球迷俱樂部消費者行為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韓大衛(1995)。企業贊助大專院校運動代表隊的動機與學生對企業贊助的認知及贊助效果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蕭嘉惠(1995)。運動組織與企業組織經理人對運動贊助考量因素之比較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羅詩文(2001)。如何創造運動贊助雙贏之契機。大專體育,57,107-112。
    蘇懋坤(1999)。臺灣職棒大聯盟現場觀眾生活型態與消費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蘇錦雀(2003)。企業贊助九十一年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嚴雅馨(2003)。兄弟象棒球隊球迷之運動參與程度及對其行銷策略滿意程度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二、西文部份
    Brooks, C. (1990). Sponsorship: Strictly Business. Athletic Business ,59-62.
    Cuneen, J., & Hannan, M. J.(1993). Intermediate measures of sponsorship advertising at LPGA tournament. Sport Marketing Quarterly, 2(1), 47-56.
    Ensor, R.J.(1987). The Corporate View of Sport Sponsorship, Athletic Business, pp.40-43.
    Hansen, F. & Scotwin, L.(1995). An Experimental Enquiry into Sponsoring:What Effects Can be Measured? Marketing and Research Today,.23(3), 173-181.
    Howard, D. R. ,& Crompton, J. L.(1995). Financing Sport, Mogantown, WV: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c.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2003). 2002 Marketing fact file. Retrieved June
    10/2003 from http://multimedia.olympic.org/pdf/en_report_344.pdf
    Janowski, D. A.(1980). Corporate sponsorship of sports event as a marketing strategy.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Johnson, M. & Zinkhan, G. M.(1990). Defining and Measuring Company Image, Proceedings of the Thirteen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Komoroski, L. &Biemond, H.(1996). Sponsor accountability: Design and utilizing an evaluation system. Sport Marketing Quarterly,5(2),35-39.
    McCarville, R. E.& Copeland R. P.(1994). Understanding Sport Sponsorship Through Exchange Theory.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102-114.
    McCarville, R. E., Flood, G. M., & Froats, T. A.(1998). The effectiveness of selected promotions on spectators’assessments of a nonprofit sporting event sponsor. 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 12, 51-62.
    McDonald, C.(1991). Sponsorship and the Image of the Sponsor,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25(11), 31-38.
    Meenaghan, T.(1983). Commercial Sponsorship”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 7, 5-71。
    Meenaghan, T.(1991). The Role of Sponsorship in the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Mix,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ertising. 10, 35-47。
    Meenaghan, T.(1998). Current Development & Future Directions in Sponsorship,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ertising,17 (1), pp.3-28.
    Meenaghan, T.(2001). Editorial: The Passionate Embrace-Consumer Response To
    Sponsorship, Psychology and Marketing,18(2),87-94.
    Meenaghan, T.(2001). Understanding Sponsorship Effects,” Psychology and Marketing, 18(2),95-121.
    Meenaghan, T. & David, S,(1999). Media Effect in Commercial Sponsorship,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33(3/4),328-347.
    Murphy, K. L.(1987). The effect of corporate sponsorship of athletic events on the corporate image.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atzmark, R. R.& Frey, N.(1989). The winners play a new global game.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11, 18-27.
    Sandler Dennis M.& David, S.(1989). Olympic Sponsorship vs. ‘Ambush’ Marketing: Who Gets the Gold?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9-14。
    Sleight, S.(1989). What is It and How to Use It 。 England: McGraw Hill。
    Shilbury, D., & Berriman, M.(1996). Sponsorship awareness: A study of St. Kilda football club supporters. Sport Marketing Quarterly, 5(1), 27-33.
    Stipp, H. & N. P. Shiavone.(1996). Modeling the Impact of Olympic Sponsorship on Corporate Image,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July/Aug,22-27.
    Stotlar, D. K.(1993). Sponsorship and Olympic Winter Game, Sport Marketing Quarterly, 2(2),35-43.
    Sutton, W.A., McDonald,M.A., Miline,G.R, &Cimperman,J.(1997). Creating and Fostering fan indentification in profession sports. Sport Marketing Quarterly,5(1),15-22.
    Turco, D. M.(1994). Event Sponsorship: Effects on Consumer Brand Loyalty and Consumption, Sport Marketing Quarterly,3, 35-38.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