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廖瑞昌 Liao,Jui-Chang |
---|---|
論文名稱: |
台語入聲調之現況分析 Investigation on the Entering Tones in Taiwanese |
指導教授: | 呂菁菁博士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台語、入聲調、陰入調、陽入調、單字調、連讀調、音長、音高、短調、語音、調類、聲譜分析 |
外文關鍵詞: | Taiwanese、entering tone、yin-entering tone、yang-entering tone、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歷來有許多文獻從音高的角度對台語入聲單字調的描述,指出台語入聲調有陰入和陽入兩個調類的分別,學者普遍認為台語入聲調的音長相對於台語其他調類而言為短調。此外,對於台中地區的台語入聲調,有些文獻指出陰陽入不分的論點。針對歷來文獻對台語入聲調所做的分析,本文首先從聲譜分析的角度切入,探討台中市台語入聲調的現況;其次是從聽覺感知的角度切入,探討台灣台語入聲調的現況。以期對台語入聲調的現況提出相關的研究成果。
本論文有二個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一:是針對台中市台語入聲調的聲譜進行分析,以了解台中市台語陰入單字調和陽入單字調在聲譜上的關係。研究發現陰入調和陽入調在台中市的現況為「大部份陰入單字調和陽入單字調的調高是沒有分別的」、「陽入/h/塞音韻尾入聲字的音長趨向非短調」以及「陰入調和陽入調之間並沒有陰陽入互變的現象」。
研究目的二:是以錄音的方式,透過聽覺感知的分析,以了解台語入聲調的現況。研究發現台灣二十二個縣市之間的台語入聲調,在/p、t、k /塞音韻尾的情形下,有趨於入聲不分陰陽的現象;在/h/塞音韻尾的情形下,陽入字的語音表現有趨於讀成非塞音韻尾的現象。此外,在台語入聲塞音韻尾相同的情況下,陰入字或陽入字各自語料之間的調高並不完全一致。本文最後從非音韻結構因素--性別、年齡、學歷、第一語言、台語聽辨能力及台語口說能力--的角度來分析台語陰入調和陽入單的關係,研究發現性別、第一語言及台語聽辨能力的不同對說陰入調和陽入調的語音表現並無明顯差異;不過,年齡、學歷及台語口說能力的不同對說陰入調和陽入調的語音表現則有差異。
關鍵字:台語、入聲調、陰入調、陽入調、單字調、連讀調、音長、音高、短調、語音、調類、聲譜分析
Summary
There have been many documents, which considering with the pitch height, focusing on Taiwanese entering tone. They all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two different kinds of entering tones, yin- entering tone and yang-entering tone. Many scholars believe that the Taiwanese entering tone is a shorter tone compared with other tones in Taiwanese. However, some documents point out that the entering tone in Taiwanese spoken in Taichung area can not be distinguished into yin and yang. After studying the documents that discuss Taiwanese entering tone, this research paper will firstly focus on Taiwanese entering tone by analyzing sound spectrun. Then, considering with hearing, Taiwanese entering tone will be discussed. The goal of this research
paper is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aiwanese entering one.
In order to know how yin-entering inherent tone and yang-entering inherent tone are related in Taichung city. This research paper will firstly focus on the Taiwanese entering tone by analyzing sound spectrun. The research shows the following three results. First of all, 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yin-entering inherent tone and yang-entering inherent tone. Secondly, the duration of yang-glottal stop entering tone words are more likely to be non-short tone. Finally, yin-entering tone and
yang-entering tone do not change yin and yang with each other.
By recording the sound and analyzing the sense of hearing, there i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aiwanese entering tone.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among the 22 Taiwanese spoken cities and counties, /p.t.k/ ending words can not be distinguished into yin and yang. Also, under the condition of /h/ glottal stop, the yang-entering tone is pronounced more as non glottal stop. Besides, though having the same entering end, the pitch height of yin-entering words and yang-entering words are not exactly the same. Finally, the research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 between yin-entering inherent tone and yang-entering inherent tone from the aspect of different sex, age, education, first language, Taiwanese listening and speaking skills. The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except for sex, first language, and Taiwanese listening skill, the other three elements (age, education, and Taiwanese speaking skill) do affect the phonetics of yin and
yang-entering tones.
Key words:Taiwanese、entering tone、yin-entering tone、yang-entering tone、
inherent tone、derived tone、duration、pitch height、short tone、phonetics、toneme、sound spectrun
參考書目
洪惟仁(2003) <音變的動機與方向:漳泉競爭與台灣普通腔的形成>,臺灣新竹,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6月。
洪惟仁(1992) 《台灣方言之旅》,臺灣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年。
洪惟仁(1985) 《台灣河佬語聲調研究》,臺灣台北,自立晚報出版,1985年11月。
游政燕(2003) <閩南語變調分界處的停頓對語言理解的影響及其聲學上的表現>,臺灣新竹,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鍾榮富(2002) 《台語的語音基礎》,臺灣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2年11月。
楊孝敏(2002) <台灣台南閩南語入聲韻尾消失問題之研究>,臺灣新竹,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11月。
王士元(2002) 《王士元語言學論文集》,中國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2002年3月。
王士元(1988) 《語言與語音》,臺灣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出版,1988年9月初版。
董忠司(2001) 《鄉土文化專輯-----語言篇之一福爾摩沙的烙印-臺灣閩南語概說》(下冊),臺灣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2001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林松源(2001) 《臺灣話語音研究:直覺式河洛話調號 注音符號英式音標》,臺灣彰化市,彰縣文化局,2001年11月。
黃有富(2001) <海陸客家話去聲調研究>,臺灣新竹,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7月。
張裕宏(2001) 《白話字基本論:台語文對應&相關的議題淺說》,臺灣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出版,2001年3月。
簡上仁(2001) 《台灣福佬話;語言聲調與歌曲取調的關係及創作之研究》,臺灣台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出版,2001年2月初版。
林慶勳(2001) 《臺灣閩南語概論》(語文教育:1),臺灣台北,心理出版社,2001年。
楊秀芳(2000) 《臺灣閩南語語法稿》,臺灣台北,大安出版社出版,2000年9月1日。
林燾、王理嘉(2000) 《語音學教程》,臺灣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0年9月初版二刷。
許極燉(2000) 《台灣語通論》,臺灣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出版,2000年5月。
許極燉(1998) 《台灣語概論》,臺灣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11月。
方南強(2000) <台語教學本國籍學生教材教法探討>,收入於台北市公私立國民小學八十八學年度「閩南語教學研討會手冊」,2000年四月十九日。
方南強(1993) 《大家來說台灣母語》閩南語篇,臺灣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3年。
黃國彥(2000) 《王育德全集3台灣話講座》,臺灣台北,2000年4月。
黃元興(1999) 《閩南台語教學理論與派系》,臺灣台北,茄苳出版社出版,
1999年12月初版。
謝國平(1998) 《語言學概論》,臺灣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出版,1998年10月。
何大安(1998) 《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臺灣台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10月第二版第四刷。
林寶卿(1998) 《閩南語教程》,中國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8年4月第五次印刷。
詹伯慧(1997) 《現代漢語方言》,臺灣台北,新學識文教初版中心出版,1997年12月1日再版。
鄭良偉(1997) 《台語的語音與詞法》,臺灣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1997年10月16日初版一刷。
鄭良偉(1993) 《精速台語羅馬字練習與規律》,臺灣台北,旺文社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1993年4月初版。
鄭良偉、鄭謝淑娟(1978) 《台灣福建話的語音結構及標音法》,臺灣台北,台灣學生書局出版,1978年9月修訂再版。
周長楫、康啟明(1997) 《台灣閩南語教程》,臺灣台北,安可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1997年9月初。
何大安(1997) 《規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臺灣台北,中央研究院歷
史語言研究所出版,1997年6月景印一版。
吳淑美(1997) <閩南語的音韻分析>,臺灣台東,東師語文學刊第十期,1997年6月。
施政鋒(1996) 《語言政治與政策》,臺灣台北,前衛出版社印行,1996年8
月初版第一刷。
林炯陽、董忠司主編(1996) 《臺灣五十年來聲韻學暨漢語方音學術論著目錄
初稿》(1945-1995),臺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印行,1996年6
月六日初版。
侯精一主編、周長楫編寫(1996) 《廈門話音檔》,中國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1996年5月。
廈門市地方志編篡委員會辦公室編(1996) 《廈門方言志》,中國廈門,1996年1月。
李如龍(1996) 《方言與音韻論集》,中國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所,
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1996年。
陳新雄(1994) 《重校增訂音略證補》,台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10月增訂初版十七刷。
唐作藩(1994) 《音韻學教程》,台灣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2月初版二刷。
謝雲飛(1995) 《中國聲韻學大綱》,台灣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3月初版三刷。
曹逢甫、蔡美慧(1995) 《臺灣閩南語論文集》,臺灣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1995年2月。
林尹著、林炯陽注譯(1993) 《中國聲韻學通論》,臺灣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93年8月第10刷。
郭錦桴(1993) 《漢語聲調語調闡要與探索》,中國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1993年7月第一版。
張振興(1993) 《臺灣閩南方言記略》,臺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出版,1993年。
竺家寧(1991) 《聲韻學》,臺灣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1年7月初版一刷。
林央敏(1991) 《簡明台語字典》,臺灣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年7月。
陳章太、李如龍(1991) 《閩語研究》,中國北京,語文出版社,1991年3月第一版。
施永生(1990) 《台語第一冊》,臺灣台北,瑪利諾會語言服務中心台北分部出版,1990年11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製(1988) 《方言調查字表》,中國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1988年7月北京第二次印刷。
丁邦新(1981) 《董同龢先生語言學論文選集》,臺灣台北,食貨出版社出版,1981年9月二版。
丁邦新(1980) 《臺灣語言源流》,臺灣台北,臺灣學生書局印行,1980年11月3日三版。
羅常培、周辨明(1975) 《廈門音系及其音韻聲調之構造與性質》,臺灣台北,古亭書屋發行,1975年3月。
張裕宏(1972) 《Tone systems in Shangfeng:A Southern Min dialect》,1972。
董同龢、趙榮琅、藍亞秀(1967) 《記臺灣的一種閩南語》,臺灣南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甲種之二十四,1967年6月。
董同龢(1967) 《記台灣一種閩南語》,臺灣南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67年。
熊谷良正(1931) 《臺灣化之研究》,臺灣台北,臺灣日日新報社,昭和六年4月。
羅常培(1930) 《廈門音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甲種之四,北平,1930,(台北,景累印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