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任君翔
Jen, Chun-Hsiang
論文名稱: 拼裝上路:一個臺灣南投農村的家戶生計策略
Assembling Livelihood: Household Strategies in a Rural Nantou Village, Taiwan
指導教授: 方怡潔
Feng, I-Chieh
口試委員: 王驥懋
Wang, Chi-Mao
葉守禮
Yeh, Shou-l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人類學研究所
Anthropology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7
中文關鍵詞: 小農家戶經濟南投埔里生計策略
外文關鍵詞: peasant economy, Puli township, Nantou Puli township, Nantou, livelihood strategies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透過理解南投縣埔里鎮金針村的家戶生計安排手段,聚焦未以技術密集、創新與規模化「升級」為追求的家戶,探問臺灣農村家戶在經歷政策、國際市場與國內產業結構的劇烈轉型後,以哪些策略,透過手上微薄的資本,從而得以延續生計與家戶的再生產使命,並嘗試找出些許內在動力與社會文化機制的線索。筆者試圖聚焦埔里農家自我調適的種種作為:家戶為中心的兼業及多元生計安排、靈活彈性的轉作選擇、遊走在制度邊緣的雇工策略,並指出:金針村小農經濟綿延的核心原因之一,在於高度彈性化與非正式性的手段,以及家戶為中心的經濟理性,共同打造出遊走在國家政策視野內外與主流市場機制邊緣的「拼裝車式農業」。最後,本文也嘗試討論農家與鄉村社會理解社會變遷與產業結構變化的一套道德論述,以及村民如何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Through understanding the means of household livelihood arrangements in Daylily Village, Puli Township, Nantou County, this study focuses on households that have not pursued technology-intensive, innovative, and large-scale "upgrading." It explores the strategies rural households in Taiwan have used to sustain their livelihoods and maintain the social reproduction of the family despite the limited capital they have, after experiencing drastic transformations in policies, international markets, and the domestic industrial structure. This study also attempts to find clues to the internal dynamics and socio-cultural mechanisms that have led to this phenomenon. It also aims to uncover some clues about the internal dynamics and socio-cultural mechanisms of those rural smallholders. Additionally, I focused on the self-adaptation of the smallholders in Puli: the household-centered part-time and diversified livelihood arrangements, the flexible options of switching to other jobs, and the strategy of hiring laborers at the margins of Taiwan’s migrant worker regulations. I would like to point out that the core of the continuity of the smallholder economy in Daylily Village lies in highly flexible and informal means, as well as household-centered economic rationality, which together create an "assembly car farming" that operate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national policy and even legal system, and mainstream market margins. Finally, this paper also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moral discourse of farmers and rural societies in understanding social and economic changes, and how villagers cope with the uncertainty of the future.

    摘要 i Abstract ii 謝辭 iii 目錄 vi 圖目錄 ix 表目錄 ix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緣起 1 一、在精細與粗放之間:金針村農業的曖昧性 2 二、臺灣小農家戶:作為一種結構的邊緣或中心? 4 三、喑啞、沈默、靈巧——「拼裝」的生計策略 5 第二節:問題意識 9 第三節:文獻回顧與研究對話 10 一、理解「小農」:一種普遍結構或歷史處境? 10 二、人類學視角下的臺灣漢人農業與農村 18 三、從聯屬(articulate)到拼裝(assemblage) 23 第四節: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24 第五節:田野地簡介 25 第二章 拼裝的生計及家戶策略 38 第一節:「有地就種、有錢就賺」:阿億家的生計組裝 39 第二節:「全職商品農」的生產關係與生計多樣性 46 第三節:工頭兼商品農的「類家戶」生計組裝 51 一、全職農業雇工阿正的豐盛「外快」 53 二、「斜槓」師傅文海與芳草 55 第四節:小結 57 第三章 轉作與作物選擇 62 第一節:家戶條件與作物選擇 62 一、全職商品農的作物選擇:雜作、游擊式的轉作 62 二、兼業農與高齡農的作物選擇 68 三、「類家戶」工頭農的作物選擇 69 第二節:市場情境、風險觀與作物 70 一、氣候與風險 70 二、市場、記憶與道德敘事 71 第三節:小結 77 第四章 非正式的正式化:雇工策略 80 第一節:越南砍蔗隊與大黃瓜師傅 81 一、(類)資本農與砍蔗工班 81 二、小農戶的僱傭策略 95 三、理解農業中的僱傭關係 100 第二節:穩定與脆弱的辯證 102 一、「命帶追逐」 103 二、制度與歷史 104 三、脆弱性與雙重的道德評價 107 第三節:小結 108 第五章 世代、生涯與變遷中的道德論述 111 第一節:重新論述年齡與世代 114 一、老當益「勇」 114 二、退而不休 119 三、尷尬的「中流砥柱」 123 四、缺席的青年世代與另一種面貌的「青農」 127 第二節:離返之間——非線性的生涯路徑 129 第四節:小結 133 第六章 結論 138 第一節:結論與討論——拼裝的生計策略 139 第二節:研究限制與未來可能方向 143 參考文獻 146

    丁姝嫣
    2001 《光復以來的埔里產業》。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洪文、王蜀璋 3
    1970 《南投文獻叢輯(十七)南投縣農業》。南投:南投縣文獻委員會。
    王崧興
    1973 〈濁大流域的民族學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1-10。
    王凱仙
    2022 《越南籍產業移工失聯因素之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王章逸
    2019 《回家種田:當代農家子弟的回農與繼承過程分析》。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驥懋
    2016 〈有機食物:新的「農業問題」?〉。巷仔口社會學。網頁:
    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6/10/04/chi-mao-wang/。
    2018 〈鄉村與農業食糧研究:機會與挑戰〉。《台灣鄉村研究》13期 (2018/08) 1-34。
    方怡潔
    2021 〈導讀——重組、中國特色與原地城鎮化:任柯安長達三十年的觀察〉。刊於《從鄉到城:一個中國縣城的社會轉型》。任柯安(Andrew Kipnis)著,陳樂、張亮譯。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內政部移民署
    2024 失聯移工人數統計表。網址https://www.immigration.gov.tw/5385/7344/7350/8943/?alias=settledown
    任焰、潘毅
    2006 〈跨國勞動過程的空間政治:全球化時代的宿舍勞動體制〉。《社會學研究》2006(4)21-33。
    自由時報
    2023 〈開放員額雖增/農業移工成本高 小農坦言請不起〉,2023/08/27。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601516
    行政院主計總處
    2022 《110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
    2023 《109年農林漁牧普查》。
    邱正略
    2009 《日治時期埔里的殖民統治與地方發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
    2017 〈埔里盆地的水利發展 (1815-2017)〉。《白沙歷史地理學報》18:87-194。
    李登輝
    1972 《臺灣農工部門間之資本流通》。台北:臺灣銀行。
    吳宗澤
    2018 《學「做」農:以埔里穀笠合作社為例試論新農的身份認同與社群性》。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無日期。〈甘與不甘的作物-籃城甘蔗〉。穀笠合作社。網頁:
    https://gulirice.com/%E7%94%98%E8%88%87%E4%B8%8D%E7%94%98%E7%9A%84%E4%BD%9C%E7%89%A9/
    吳聰賢
    1985 〈傳統與現代化農民性格之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刋》59 :1- 18。
    林怡資
    2009 〈「阮ê土地公」:埔里土地公信仰研究〉。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崇熙
    2001 〈沈默的技術—嘉南平原上的拼裝車〉。《科技醫療與社會》, (1), 2001:1-42
    2001 噤聲的技術—拼裝車的美麗與哀愁。《科技博物》, 6(4), 2002:34-58
    林瑋嬪
    2000 〈漢人’親屬’ 概念重探:以一個台灣西南農村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90:1-38。
    武黎全科[Vu Le Toan Khoa]
    2017 〈東藏西躲的漂泊生活-越南籍勞工在臺灣的「逃逸機制」〉。《東亞研究》48(2):91-126。
    柯志明
    1988 〈農民與資本主義:日據時代臺灣的家庭小農與糖業資本〉。《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6:51-84。
    1990 〈日據臺灣農村之商品化與小農經濟之形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 研究所集刊》,68:1-39。
    2003 《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臺灣的發展與從屬》。台北:群學。
    柯志明、翁仕杰
    1993 〈臺灣農民的分類與分化〉。《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刋》72:107-150。
    南投縣政府主計處
    2016 《南投縣100年統計年報》。網頁:https://www.nantou.gov.tw/big5/bureau/download_detail.php?dptid=376480000au230000&cid=1375&id=100570
    2022 《南投縣110年統計年報》。網頁:https://sta.nantou.gov.tw/abstract/110/index.html
    南投縣埔里鎮公所
    2018 《埔里鎮志》。南投:南投縣埔里鎮公所。
    洪麗完
    2003 〈從部落認同到『平埔』我群——台灣中部平埔族群之歷史變遷(1700-1900)〉。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9 《熟番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臺灣中部平埔族群歷史變遷(1700-1900)》。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徐文若
    2005 《台灣小農的經營效益:以彰化玉樹村的農業經營策略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台麗
    1978 〈消逝中的農業社區:一個市郊社區的農工業發展與類型劃分〉。《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6:79-111。
    1981 〈臺灣農村婚姻的變貌:兼談社會文化現象的暸解與解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0:67-89。
    1991 〈合與分之間:台灣農村家庭與工業化〉。刊於《中國家庭及其變遷》,喬健主編,頁213-222。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秦暉
    1996 〈當代農民研究中的“恰亞諾夫主義”〉。刊於《農民經濟組織》,A.恰亞諾夫(Alexander Chayonov)著,蕭正洪譯,于東林校。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頁1-25。
    張靜宜、莊天賜、王俊昌
    2019 《續修南投縣志.卷六 經濟志》。南投: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莊英章
    1972 〈臺灣農村家族對現代化的適應-一個田野調查實例的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4:85-98。
    1976 〈社寮農村的經濟發展與家庭結構的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1:61-78。
    1981 〈社會變遷中的南村家族:五個家族的個案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2:1-31。
    張素玢
    2014 《濁水溪三百年:歷史、社會、環境》。新北市:衛城出版。
    陳正樹
    1991 《東螺圳來源(未出版手稿)》。
    陳祥水
    1995 〈屏南村的土地利用:農業變遷與經濟適應〉。刊於《台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一)》,莊英章、潘英海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陳怡君
    2023 〈閒就喝:當代屏東萬金男性天主教徒日常飲酒聚會中的性別展演 與個體生成〉。刊於《性別、主體性、重構生命世界》,頁301-370,台北:群學。
    陳航英
    2020 〈田野裡的工廠——資本化農業勞動體制研究〉。《開放時代》2020(3)。
    許孫源
    2006 〈百年糖業:甘蔗育種〉。科技大觀園。網頁: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Article/c000003/detail?ID=912dc2f1-ead0-4675-a62b-b7c0ba91ba8a
    郭肇凱
    2010 〈埔里茭白筍王國的推手-陳敢當先生〉。農業部。網址:https://kmweb.moa.gov.tw/subject/subject.php?id=32098
    黃士玨
    2021 《檸檬的社會生命史:從屏北到跨國的農作、風土品牌與飲食消費》。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童元昭
    2001 〈「農村」社會分化初探:以屏東長青村為例〉。《考古人類學刊》57:89-113。
    黃仁姿
    2024 《冷戰時期的台灣農村、農業與農民(1950-1960年代)》。台北:政 大出版社。
    黃宗智
    1994 《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0a 《中國新時代的小農經濟:實踐與理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20b 《中國的新型非正規經濟:實踐與理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黃宗智、高原、彭玉生
    2012 〈沒有無產化的資本化:中國的農業發展〉。《開放時代》237:10-30。
    黃應貴
    1978 〈農業機械化:一個臺灣中部農村的人類學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6:31-78。
    2012 《「文明」之路》。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曾瑞彬
    2021 《內山:一個南台灣農村老年情感的民族誌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鈺真
    2005 《埔里花卉產業的人地關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費孝通
    2012[1939] 《江村經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楊弘任
    2002 〈看不見的技術-「蓮霧變成黑珍珠」的技術發展史〉。《科技醫療與社會》, 2002(2):1-56
    2014 [2007] 《社區如何動起來?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造》。台北:群學。
    曾惠君
    2007 《逐水稻而居——從機械割稻的技術網絡談起》。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楊懋春
    1980 《近代中國農村社會之演變》。台北:巨流。
    溫振華
    2000 〈清代中葉平埔族遷移埔里分析〉。《臺灣文獻》,51(2):27-37。
    葉守禮
    2015 《小農經濟現代變遷:東勢果農的商品化之路》。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21a 《世界經濟與山城農業:長時段中的臺灣小農經濟》。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21b 〈地方後勤網絡:山城多樣化園藝農業的社會基礎與交換網絡〉。《台灣鄉村研究》16:87-133。
    2023 〈轉作的極限:小農農業的耕作策略與經濟稟賦〉。《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0(6):153-169。
    葉敬忠
    2021 〈《江村經濟》:中國的農政問題與農政轉型〉。《社會》,2021(3):1-38。
    董孟修
    2022 〈臺灣戒嚴時期(1949 ~ 1987)的土風舞活動〉。《藝術評論》,45:1-36。
    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
    2022〈用數字認識臺灣農村〉。網址:https://rural.openmuseum.tw/rural_stats。存取日期:2024/7/10。
    鄭芳玉
    2006 《埔里鎮茭白筍產業的產銷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劉志偉、柯志明
    2002 〈戰後糧政體制的建立與土地制度轉型過程中的國家、地主與農民(1945-1953)〉。《臺灣史研究》9(1):107-180。
    劉枝萬
    2019[1952] 《臺灣埔里鄉土誌稿》。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蔡培慧
    2009 《農業結構轉型下的農民分化(1980-2005)》。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閻雲翔
    2016[2009] 《中國社會的個體化》。陸洋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謝美娥
    2002 〈恰亞諾夫《農民經濟組織》述介〉。《史耘》8:121-146。
    謝國雄
    2010 《茶鄉社會誌:工資、政府與整體社會範疇》。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謝繼昌
    1973 〈水利和社會文化之適應——籃城村的例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57-78。
    1975 〈埔里盆地稻蔗雙作農村勞動力之鳩集〉。《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0:143-166。
    1979 〈平埔族之漢化——臺灣埔里平原之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7:49-72。
    鍾聖雄
    2019 〈隱形農業大軍〉。聯合報系願景工程。網址:https://udn.com/upf/the_invisibles/。存取日期:2024/7/10。

    Alavi, Hamza
    1987[1971] Peasantry and Capitalism: A Marxist Discourse. In Peasants and Peasant Societies: Selected Readings. Oxford, Basiil Blackwell Ltd. 183-196
    Bernstein, Henry
    2010 [2011] 農政變遷的階級動力。汪淳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Chayonov, Alexander
    1968 [1996] 《農民經濟組織》,蕭正洪譯,于東林校。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Cheng, Ying and Claude Aubert
    2018 [2003] 《滿倉:1980年一個臺灣農村的掠影》。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Chiswell, Hannah M. et.al.
    2018 “It’s Definitely a Good Time to Be a Farmer”: Understanding the Changing Dynamics of Successor Creation in Late Modern Society. Rural Sociology, Volume83, Issue3, 630-653
    Cockel, Isabelle et al.
    2023 ‘There will be no law, or people to protect us’: Irregular Southeast Asian seasonal workers in Taiwan before and during the pandemic. Journal of Agrarian Change, 2023;23:634–644
    Gallin, Bernand(葛伯納)
    1979 《小龍村:蛻變中的臺灣農村》。蘇兆堂譯。台北:聯經。
    Hsieh, Jih-chang Chester
    1979 Structure and History of a Chinese Community in Taiwan. Taipei: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Hung, Po-Yi
    2019 Taiwan: Toward the Revitalization of Smallholder Agriculture. In Asian Smallholder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239-269
    Illien, Patrick et.al.
    2022 Agrarian class relations in Rwanda: a labour-centred perspective. The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 49:6, 1181-1206
    Kautsky, Karl
    1988[1966] The Agrarian Question. London; Winchester, Mass.: Zwan Publications.
    Kipnis, Andrew B.(任柯安)
    2021[2016]《從鄉到城:一個中國縣城的社會轉型》。陳亮、張樂譯。
    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Ploeg, Jan Douwe van der(范德普勒格)
    2013《新小農階級——帝國和全球化時代為了自主性和可持續性的鬥爭》。潘璐、葉敬忠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Rigg, Jonathan . et.al.
    2016 The puzzle of East and Southeast Asia's persistent smallholder.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43 (2016), 118-133
    Schultz, Theodore W.
    1983[1964] Transforming and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ahlins, Marshall
    2019 [1972]《石器時代經濟學》,張經緯、鄭少雄、張帆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Scott, J.C.
    2013 [1977]《農民的道義經濟學:東南亞的反抗與生存》。程立顯、劉建等議。北京:譯林出版社。
    Thompson, Eric and Jamie Gillen ed.
    2019 Asian Smallholder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Tsing, Anna Lowenhaupt
    2015 The Mushroom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On the Possibility of Life in
    Capitalist Ruins.cNew Jersey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Wang, Chi-Mao
    2018 Assembling the lettuce export markets in East Asia: agrarian warriors, climate change and kinship. Sociologia Ruralis, 58(4):909-927.
    Wolf, R. Eric
    1966 Peasant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