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石廷宇
Shih, Ting-Yu
論文名稱: 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小說中的貧困書寫-以社會事業作為參照閱讀的策略
指導教授: 柳書琴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9
中文關鍵詞: 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貧困書寫社會事業窮民連帶受殖者形象後殖民閱讀(Postcolonial Reading)失業者挪用(appropriate)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論文以「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小說中的貧困書寫──以社會事業作為參照閱讀的策略」為研究命題,藉由爬梳日治時期台灣社會事業的史料及論述,比較殖民者與受殖者雙方對於社會事業的認知與詮釋,作為策略性重讀殖民地文學文本、開拓殖民地文學「貧困書寫」研究的可能詮釋方式。在以「文學研究」為主,「社會事業研究」為參照研究的框架中,社會事業與受殖者的關聯性被重新放大檢視,以凸顯出作家作品內部意象系統背後所可能蘊藏的精神性意義。
      文化層面上,台灣人知識份子通過挪用(appropriate)帝國社會事業內部的知識體系與統治者話語,在被帝國視線所給定的受殖者「窮民」、「失業者」形象背後,重新建構出一套認知受殖者透過「貧困書寫」在文本中建構的話語體系,以此作為迴避帝國事業通過福利話語進行收編的策略。
      文學表現上,殖民地文學作品中的「窮民」與「失業者」形象皆表現出與統治者社會事業期待有所差異的受殖者「貧困」形象。藉由這種刑訴這種形象認知上的衝突,將這種觀察移植作為解讀小說內部意涵的方法論,以對文學創作中蘊含了精神性脫殖民的意象所有掌握,進而得出與殖民帝國所規劃、形塑的殖民地空間、受殖者形象相互爭奪的詮釋話語。
      通過對殖民地文學中「窮民」及「失業者」形象進行認識與研究,本文試圖開啟帝國視線下殖民地受殖者形象的「複數」思考,在採取後殖民閱讀(Postcolonial Reading)的方式進行重新詮釋後,提供觀察殖民地文學中的人物形象背後,一種可能的「讀法」──殖民地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作家群精神脫殖民的「貧困書寫」模式。

    關鍵詞:台灣新文學、社會事業、貧困書寫、後殖民閱讀(Postcolonial Reading)、窮民、失業者、挪用(appropriate)、連帶、受殖者形象


    目   錄 摘   要 …………………………………………………………………………….I 目   錄 II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目的及意義 1 第二節、研究範圍及方法 5 一、論文的「研究方法」 5 二、殖民地文學文本的「讀法」 7 第三節、前行研究回顧與問題提出 9 一、與殖民地社會事業相關的研究 9 二、以「受殖者形象」為研究對象相關的文學研究 15 第四節、章節說明與架構 20 一、章節說明 20 二 章節架構 21 第二章 社會事業的認知衝突與建構──「窮民」作為話語爭奪的場域 24 前言 24 第一節、權力與話語──社會事業的認知衝突 25 前言………………………………………………………………………….25 一、社會事業的內在矛盾──雖「殖民」卻「福利」的事業 25 二、帝國話語中的社會事業──以「預防」與「修補」社會問題為目的的事業 30 三、「社會事業」認知上的衝突──殖民資本主義、差別待遇與治理失效的事業 33 小結………………………………………………………………………….43 第二節、殖民地的話語挪用──帝國社會事業中的「社會連帶」…………..44 前言………………………………………………………………………….44 一、帝國話語中的「社會連帶」──提供殖民地「向上想像」的可能 .44 二、受殖者話語中的「社會連帶」──權力話語挪用與重構 46 小結.................................................................................................................53 第三節、社會救護事業下的認知建構──「窮」與「窮民」 54 前言………………………………………………………………………….54 一、受救助「窮民」=「帝國臣民」?──社會事業與「皇民化」 55 二、「窮」──帝國與受殖者認知衝突 58 三、殖民社會排除與「貧窮」文化 62 小結………………………………………………………………………….67 結語 69 第三章 殖民地小說中的複數「窮民」形象 70 前言 70 第一節、土地喪失-淪為生命共同體的農民與「窮民」 72 前言………………………………………………………………………….72 一、「窮民」作為殖民地文學研究的方法 72 二、「土地喪失」──連結「農民」與「窮民」的生命線 78 三、「不符規則的」窮民──受殖者「窮民」屬性建構 83 小結………………………………………………………………………….87 第三節、連帶精神下的文化斷裂──「父母雙亡」、「鬻子」及「離鄉」書寫 89 前言………………………………………………………………………….89 一、「父母雙亡」 89 二、「鬻子」 93 三、「離鄉」 98 小結………………………………………………………………………...100 第四節、消解「社會排除」與社會事業意圖的敘事──離農轉工 102 結語 109 第四章 殖民地式經濟體制下的「異」、「己」失業者論述 110 前言 110 第一節、米糖經濟與殖民地失業問題 112 一、統治者的失業問題觀察──作為農、工失業問題主因的米糖經濟 112 二、受殖者的失業問題觀察──肇因於「社會的原因」的失業 118 第二節、總督府「經濟保護」事業的意圖、形態及台灣人的反應 124 第三節、殖民地「失業者」差異論述 136 一、殖民地「失業者」屬性 136 二、「勞動力」轉化 148 結語 152 第五章 勞力至上,忠誠未滿-論殖民地作家筆下的「受殖失業者」形象 153 前言 153 第一節、被詛咒的失業者──翻轉傳統的殖民地失業者詮釋方式 155 一、過去殖民地文本分析中的勞動者「失業」 156 二、複數意涵的受殖失業者形象 159 第二節、自殖民體制中「解放」的失業者形象 172 一、「離散」作為「主體奪回」的一種策略:楊守愚〈一群失業的人〉 173 二、「身份」作為一種策略:孤峰〈流氓〉 174 三、「帝國內部他者」作為一種策略:楊逵〈送報伕〉 177 四、「殖民農場」作為一種策略:翁鬧〈憨伯仔〉 178 小結…………………………………………………………………….…..182 第三節、負數勞動力 184 前言…………………………………………………………………….…..184 一、「疾病」作為勞動力弱質化的書寫策略 187 二、「死亡」作為勞動力解放的書寫策略 190 小結…………………………………………………………………...……195 結語 197 第六章 結論 199 第一節、「社會事業」作為文學閱讀的參照 199 第二節、以「殖民地社會事業」重新閱讀東亞殖民地文學的可能 201 第三節、結論-後殖民閱讀殖民地文學的可能性 201 ※參考書目 204 ※附錄………………………………………………………………………………214 一、殖民地身份建構與身份流動╱作品貧困書寫示意圖表: 214 二、照片: 215 圖1-1:於台北縣設立的台北仁濟院(1899年5月) 215 圖1-2:台北失業救濟所:台北市御前町(今台北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附近) 215 圖1-3:高雄入船町(今鹽埕區)社會事業中的住宅供給事業 216 圖1-4:嘉義鄰保館授產工作情形。 216 圖1-5:台中佛教會館附設「愛生院」 217 圖1-6:〔台灣〕總督府殖產局推出的明信片(ポスター)-二百萬の夏帽子も此の纖手より。 217 圖1-7:嘉義市方面委員會 218 圖1-8:〔朝鮮〕社會事業中的恩給(授產)事業-機業場〔京城〕(今首爾) 219 圖1-9:〔朝鮮〕社會事業中的恩給(授產)事業-機械傳習〔江原道〕(今朝鮮半島東部) 219 圖1-10:〔朝鮮〕社會事業中的恩給(授產)事業-漁業傳習〔全羅南道〕(今朝鮮半島西南部) 220 圖2-1:劉明朝,〈社會連帶論〉,《台灣青年》2卷5號、3卷1、3、5號,1921年6月15日、7月15日、9月15日、11月15日。(節錄) 221 圖2-2:劉明朝,〈社會連帶論〉 221 圖2-3:杵淵義房《社會事業史》中關於社會事業實行目的的引文(節錄) 222 圖2-4:東京帝國大學研究室教授 文學博士 戶田貞三〈台灣社會事業的現代意義〉(節錄) 222 四、表列 223 表1 《台灣(新)民報》中關於社會事業的批評(表列) 223 表2 台灣新文學中小說主題表 228

    ※參考書目
    戰前資料:
    日文

    (一) 專書
    台灣慣習研究會編,《台灣慣習紀事》(臺北:台灣日日新報社,1891年)
    竹越與三郎,《台灣統治志》(東京:東京博文館藏,1905年9月)(台北:成文,1985年)復刻。
    【アジア寫真集2】《南滿洲寫真大觀》(東京:滿洲日日新聞社,1911年)(東京:大空社,2008年4月)復刻。
    持地六三郎,《台灣殖民政策》(東京:富山房,1912年)(臺北:南天書局,1998年)復刻。
    施乾,《乞食社會の生活》(臺北:愛愛寮,1915年)。
    東鄉實,《台灣植民發達史》(全一冊)(臺北:晃文館,1916年4月5日)。(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4月)復刻。
    大原社會問題硏究所編,《日本社會事業年鑑》(東京:大原社會問題硏究所,1919年~1926年)。
    大園市藏,《台灣事跡綜覽》(全二冊)(台北:台灣事跡研究會,1920年5月18日)(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3月)復刻。
    田中一二,《台灣事情之宣傳》(全一冊)(臺北:台灣日日新報社,1921年5月)(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3月)復刻。
    田中一二,《台灣讀本》(全一冊)(臺北:大日本台灣青年會,1923年5月)。(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3月)復刻。
    生江孝之,《社會事業綱要》(東京:巖松堂,1923年)。
    田子一民,《社會事業》(東京:帝國地方行政學會,1923年4月)
    幸田春義編,《台灣統治史》(台北:南國出版協會,1924年)(台北:成文,1985年3月)復刻。
    小河滋次郎著,《社會事業と方面委員制度》(東京:巖松堂,1924年)。
    施乾,《乞丐撲滅論》(臺北:愛愛寮,1925年)。
    台灣總督府,《社會事業關係法規》,1926年-1928年。
    矢內原忠雄,《植民政策の新基調 》(京都:弘文堂,1927年6月)。
    武內貞義,《台灣》(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1928年10月)(台北:南天,1996年8月)復刻。
    淺見登郎著,《日本植民地統治論》(東京:巖松堂書店,1928年)。
    田中一二著、李朝熙譯,《台北市史:昭和六年》(台北:台灣通信社,1931年)(台北市:北市文獻會,1998年6月)復刻。
    日本合同通信社編,《台灣大觀》(東京:日本合同通信社,1932年12月)(台北:成文,1985年3月)
    安井誠一郎著,《社會問題と社會事業》(東京:三省堂,1933年)
    毛利史郎,《東台灣展望》(台東市:東台灣曉聲會,1933年)
    大園市藏撰,《現代台灣史》(全四冊)(台北:日本殖民地批判社,1933年12月28日)(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3月)復刻。
    台灣新聞社編,《台中市史》(台中:台灣新聞社,1934年)
    井東憲,《台灣案內》(全一冊)(東京:植民事情研究所,1935年9月1日)(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3月)復刻。
    山本昌彥,《躍進台灣の現勢》(全一冊)(東京:改造日本社,1935年5月15日)(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7月)復刻。
    東洋協會編,《台灣特輯號》(全一冊)(東京:東洋協會,1935年9月1日)(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3月) 復刻。
    大園市藏撰,《台灣始政四十年史》(全三冊)(臺北:日本植民地批判社,1935年9月21日)(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3月)復刻。
    大塚清賢編,《躍進台灣大觀》(全七冊)(東京:中外每日新聞社,1937年)(台北:成文,1985年)復刻。
    高橋龜吉,《現代台灣經濟論》(東京:千倉書房,1937年)。
    台灣總督府文教局編,《台灣社會事業要覽》(台北:台灣總督府文教局,1939年11月)
    杵淵義房,《台灣社會事業史》(臺北:德友會,1940年4月)(台北:南天書局,1991年)復刻。
    台灣總督府情報部編,《新台灣》(全一冊)(台北:東亞旅行社台灣支部,1941年10月5日)(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4月)復刻。
    【アジア寫真集6】《朝鮮寫真帖》(東京:滿洲事情案內所,1942年)(東京:大空社,2008年8月)復刻。
    富田愛次郎,《日本社會事業の發達》(東京:巖松堂,1943年)。
    台灣總督府編,《台灣統治概要》(全二冊)(台北:台灣總督府,1945年)(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4月)復刻。
    大藏省在外調查協會編,《日本人の海外活動に関する歷史的調查 第6-9卷 台湾篇》(東京:大藏省管理局,1946年)(東京:ゆまに書房,2002年1月)復刻。
    台灣總督府編,《詔敕.令旨.諭告.訓達類纂(一)》(台北:台灣總督府,1941年)(台北:成文,1999年)復刻。
    伊能嘉矩著,江慶林等譯,《台灣文化志》(東京:刀江書院,1928年)(台中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1年。)

    英文文獻

    HIDEO NAITO(內藤英夫).“TAIWAN - A UNIQUE COLONAIL RECORD 1937-8 EDITION”,TOKYO JAPAN,KOKUSAI NIPPON KYOKAI,1937-38。

    報紙、雜誌類:(不分語文)

    蔡培火編,《台灣青年》(東京:台灣青年雜誌社,1920年)(臺北市:東方文化書局複刊,1973。)
    林呈祿編,《台灣》(東京:台灣雜誌社,1922年)(臺北市:東方文化書局複刊,1973。)
    台灣民報社,《台灣民報》大正14年-昭和5年
    台灣新民報社,《台灣新民報》昭和5年-昭和8年
    台灣大眾時報社,《新台灣大眾時報》(東京:台灣大眾時報社,1930年)(台北:南天,1995年8月)復刻。
    台灣日日新報社,《台灣日日新報》明治31年1月-昭和19年3月
    東洋協會台中支部,《台灣時報》第1-28卷,大正8年7月-昭和20年3月
    台灣社會事業協會,《社會事業の友》第1-169號,昭和3年-17年
    吳青霞編輯,《台南新報》(台南:台灣史博館,2009年6月)復刻。

    戰後資料:
    日文著作
    (一)專書
    新渡戶稻造,《殖民政策講義及論文集》(東京:教文館,1969年三版。)
    春山明哲,若林正丈著,《日本殖民主義的政治的開展》(東京:アジア政經學會,1980年12月)
    後藤新平伯傳記編纂會編,《後藤新平文書》(東京:雄松堂書店,1980年)(微捲資料)
    小山弘健、淺田光輝,《日本帝國主義史》(上下卷)(東京:新泉社,1985年8月)
    川崎繁樹、野上矯介合著,《台灣史》(臺北:武陵,1993年)
    三省堂編修所編,《コンサイス日本人名事典》(東京:三省堂,1993年)
    沈潔,《「滿洲國」社會事業史》(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1996年5月)。尹晸郁,《植民地朝鮮における社會事業政策》(大阪:アジア研究所,1996年)。
    近現代資料刊行會企畫編集,永岡正己總合監修,大友昌子,沈潔監修 ,《殖民地社會事業關係資料集,台灣編7》(東京都:近現代資料刊行會,2000-2001年)駒込武,《植民帝国日本の文化統合》(東京:岩波書店,2002年10月)。
    台灣史研究部會編,《台灣の近代と日本 》(東京:中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2003年,3月31日)
    「年報日本現代史」編集委員會編,《「帝國」と植民地-「大日本帝国」崩壞六○年 》(東京:現代史料, 2005年)
    伊藤隆(監修),百瀨孝(著),《事典-昭和戦前期の日本 制度と実態》(東京:吉川弘文館,2006年第十刷)
    末光欣也,《台灣の歷史-日本統治時代の台灣(一八九五~一九四五/四六年 五十年の軌跡)》(台北:致良,2007年11 月)
    大友昌子著,《帝國日本の社會事業政策研究-台灣.朝鮮-》(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2007年4月)。

    中文著作
    (一) 專書
    (清)允陶編,《大清會典》(河南:黃山書社,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8年)
    黃靜嘉,《日據時期之台灣殖民地法治與殖民統治》(台北:海天,1960年5月)。
    白秀雄,《社會工作》(台北:三民,1976年)
    李南衡編,《賴和先生全集》(台北市:明潭,1979年3月)
    丸山真男著,林明德譯,《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兼論日本軍國主義》(台北市:聯經,1984年12月)
    井上清著,宿久高譯,《日本帝國主義的形成》(台北市:華世,1986年12月)Terry Eagleton著,文寶譯,《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台北:南方叢書,1987年。)
    警察沿革誌出版委員會編,《台灣社會運動史 第五編 勞動運動》(台北:創造,1989年)
    《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二輯》(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1989年)
    吳文星,《日治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1992年3月)
    謝森展主編,《台灣回想 思い出の台灣写真集》(台北:創意力文化,1993年1月)
    吳三連、葉榮鐘等著,《台灣民族運動史》(台北:自立晚報,1987年1月)
    施乾著,王昶雄編,李天贈譯,《孤苦人群錄》(台北:北縣文化中心,1994年)。
    Frank Lentricchia & Thomas Mclaughlin著,張京媛等譯,《文學批評術語 critical terms for literary study》(香港:牛津大學,1994年。)
    許俊雅,《日據時期台灣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1995年2月)。
    中島利郎編,《日據時期台灣文學雜誌總目.人名索引》(台北:前衛,1995年3月)
    《【台灣影像歷史系列】見證-台灣總督府1895~1945(下)》(台北:立虹,1996年6月)
    楊川碧,《後藤新平傳:台灣現代化的奠基者》(台北:一橋,1996年)
    應大偉,《一百年前的台灣寫真》(台北:圓神,1995年)
    艾柯等著,柯里尼編,王宇根等譯,《詮釋與過度詮釋》(北京:三聯,1997年)
    許俊雅,《台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台北:南天,1997年10月)
    葉石濤、鍾肇政主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牛車》(台北:遠景,1997年7月)
    葉石濤、鍾肇政主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豚》(台北:遠景,1979年7月)
    葉石濤、鍾肇政主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一群失業的人》(台北:遠景,1979年7月)
    葉石濤、鍾肇政主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一群失業的人》(台北:遠景,1979年7月)
    葉石濤、鍾肇政主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送報伕》(台北:遠景,1979年7月)
    葉石濤、鍾肇政主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一桿秤仔》(台北:遠景,1979年7月)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1998年2月)。
    Billashcroft、 Gareth Griffiths & Helen Tiffin,劉自荃譯,《The Empire Writes Back:Theory and Practice in Post-colonial Literature 逆寫帝國-後殖民文學的理論與實踐》(駱駝:台北,1998年6月)
    艾勒克.博埃默(Boehmer, Elleke) 著、盛寧、韓敏中譯,《殖民與後殖民文學》(瀋陽:遼寧教育,1998年)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台灣社會的生活作息》(台北:遠流,1998年3月)
    王泰升,《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台北:聯經,1999年)。
    向山寬夫著,楊鴻儒等譯,《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民族運動史》(台北:福祿壽,1999年12月)
    江自得主編,《殖民地經驗與台灣文學》(台北:遠流,2000年)
    Edward W. Said著,蔡源林譯,《文化與帝國主義 Culture and Imperialism》(台北:立緒,2001年1月)
    彭小妍主編,《楊逵全集》第14卷資料卷,(台北: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2001年12月)
    彭小妍主編,《楊逵全集-小說卷(1)》(台北: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2001年12月)
    張恆豪主編,《台灣作家全集-賴和集》(台北:前衛,2002年11月)
    矢內原忠雄,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海峽學術,2002年1月)。
    柯志明,《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台灣的發展與從屬》(臺北市:群學,2003年)。
    中島利郎編,《193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2003年3月)
    國家圖書館特藏組編輯,《台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台北市:國家圖書館, 2003年12月)
    Susan Sontag著,程巍譯,《疾病的隱喻 illness as Metaphor and AIDS and Its Metaphors》(上海:上海譯文,2003年12月)
    林衡道主編,《台灣史》(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4年12月)
    北岡伸一著,魏建雄譯,《後藤新平傳-外交與卓見》(台北:商務,2005年)
    生安鋒,《霍米巴巴》(臺北:揚智,2005年)
    劉健芝、許兆麟編選,張雲箏、林得山譯,《庶民研究Subaltern Studies》(北京:中央編譯,2005年5月)
    梅家玲主編,《跨領域的視野:文化啟蒙與知識生產》(台北:麥田,2006年8月)
    陳培豐,《日治時期台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同化」的同床異夢》(台北:麥田,2006年)
    Robert J.C. Young,周素鳳,陳巨擘譯,《後殖民主義-歷史的導引》(台北:巨流,2006年)。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著,國立編譯館主譯,張君玫譯,《後殖民理性批判-邁向消逝當下的歷史》(臺北:群學,2006年)。
    荊子馨著,鄭力軒譯,《成為日本人:殖民地台灣與認同政治》(台北:麥田,2006年)。
    邱貴芬,柳書琴主編,《台灣文學與跨文化流動:東亞現代中文文國際學報》第三期.台灣號(台北市:文建會,2007年4月)。
    黃哲永、吳福助主編,《全台文.三十四 崇文社文集三》(台中:文听閣圖書,2007年8月)
    G. C. Spivak著,陳永國、賴立里、郭英劍譯,《從解構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讀本》(北京:北京大學,2007年11月)
    黃惠娟主編,《彰化文學大論述》(彰化:五南,2007年11月)
    齊格蒙.鮑曼(Zygmunt Bauman)著,歐陽景根譯,《共同體Community:Seeking Safety in an insecure World》(南京:江蘇人民,2008年2月)
    石婉舜、柳書琴、許佩賢等合編《帝國裡的「地方文化」皇民化時期台灣文化狀況 》(台北:播種者, 2008年12月)。
    蕭蕭、陳憲仁編,《翁鬧的世界》(台中市:晨星,2009年12月)

    (二) 期刊論文╱學位論文
    期刊論文:
    李騰嶽,〈台灣社會衛生救濟事業之演進〉《文獻專利》,1952年12月,頁1-26。
    張炳楠,〈台灣社會福利簡史〉《台灣文獻》(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55年),1970年3月刊。
    柯志明,〈農民與資本主義:日治時代台灣的家庭小農與糖業資本〉《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臺北巿: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56-2001),第66期,1988年秋季,頁51-84。
    王世慶,〈皇民化運動前的台灣社會生活改善運動:以海山地區為例(1914~1937)〉《思與言》(臺北巿:思與言雜誌社,1963年),1991年12月刊,頁5-63。
    陳明柔,〈前進! 向著那不知到著處的道上…──由賴和小說中的人物悲歌談起〉《問學集》第2期,1991年12月,頁71-79。
    姚人多,〈認識台湾:知識、權力與日本在台之殖民治理性〉《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2期,(臺北巿: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2001年6月),頁119-181。
    王永慈,〈「社會排除」:貧窮概念的再詮釋〉,《社區發展季刊》第95期,(台北巿: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2001年9月),頁72-84。
    林素味〈日本の台湾統治前期における貧民救助の特質-貧民救助設施の設立を中心に〉《東アジア近代史》(東京:ゆまに書房,2000年),第7號,2004年3月,頁39-66。
    梅家玲,〈身體政治與青春想像:日據時期的台灣小說〉,《漢學研究》(臺北巿:漢學研究資料及服務中心,1983年),第23卷第1期,2005年6月,頁35-62。
    邱雅芳,〈殖民地醫學與疾病敘事〉,《台灣文獻》(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55年),第55卷4期,2005年12月,頁275-309。
    傅大為,〈對「亞細亞的新身體」的一種詮釋〉,《當代》(臺北巿:合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第221期,2006年1月,頁32-41。
    張隆志〈知識建構、異己再現與統治宣導-《台灣統治志》(1905)和日本殖民論述的濫觴〉,收錄於梅家玲主編《跨領域的視野:文化啟蒙與知識生產》(台北:麥田,2006年8月),頁233-259。
    游勝冠,〈啟蒙者?還是殖民主義的同路人?──論左翼啟蒙知識份子所刻板化的農民形象的問題〉,收錄於「跨領域的台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3月),頁371-394。
    陳萬益,〈論1930年代初期的新詩運動-以《台灣新民報》「曙光」欄為主的討論〉收錄於黃惠娟主編,《彰化文學大論述》(彰化:五南,2007年11月),頁166-174。
    柯志明,〈所謂的「米糖相剋」問題-日據台灣殖民發展研究的再思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臺北巿: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1989年6月),第2卷第3、4期,頁75-126。
    潘維琴,〈從「貧窮線」的概念談福利國家之相關倫理議題〉,《應用倫理研究通訊》(桃園縣中壢市: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應用倫理學研究室,1997-2008年),第42期,2007年5月,頁56-62。
    星名宏修,〈一九三○年代之貧困描寫閱讀複數的現代性〉,《台灣文學學報》第十期,2007年6月,頁111-130。
    杉森藍,〈畸零的象徵,孤兒的救贖--以翁鬧新出土小說《有港口的街市》為分析對象〉收錄於蕭蕭、陳憲仁編,《翁鬧的世界》(台中市:晨星,2009年12月。),頁25-51。

    學位論文:
    翁佳音,〈台灣武裝抗日史研究(1895-1902)〉(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張簡昭慧,〈台灣殖民文學的社會背景研究-以吳濁流文學、楊逵文學為研究中心〉(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陳明娟,〈日治時期文學作品所呈現的台灣社會--賴和、楊逵、吳濁流的作品分析〉(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8月)。
    戴文鋒,〈清代的台灣社會救濟事業〉(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6月)。
    廖美,〈台灣農民運動的興盛與衰落-對二○年代與八○年代的觀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8月)。
    容邵武,〈他者,認識暴力與後殖民想像--以Michael Taussing「Shamanism,Colonialism,and the Wild man」為例看「土著觀點」的迷思〉(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系碩士論文,1993年。)
    廖偉程,〈日據台灣殖民發展中的工場工人〉(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1994年)。
    石弘毅,〈台灣農民小說的歷史考察(二○∼八○年代)〉(台南: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簡慧樺,〈國家權力與農民抗爭-以1895∼1988年代台灣農民運動為例〉(台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古文君,〈日據時期台灣的社會事業--以貧民救助為中心的探討(1895-1938)〉(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1月)。
    曾蓮馨,〈台中州社會事業之研究(1920-1945)〉(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李健鴻,〈邊陲統制與倫理教化:台灣社會救濟體制形成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6月)。
    游勝冠,〈殖民進步主義與日治時代台灣文學的文化抗爭〉 (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范燕秋,〈日本帝國發展下殖民地台灣的人種衛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博士論文,2001年)。
    林秀蓉,〈日治時期台灣醫事作家及其作品研究—以蔣渭水、賴和、吳新榮、王昶雄、詹冰為主〉(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
    賴松輝,〈日據時期台灣小說思想與書寫模式之研究(1920-1937)〉(台南: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7月)。
    嚴小實,〈楊守愚生平及其作品研究〉(台中:靜宜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7月)。
    陳修齊,〈研究台灣文學的史觀探討 --以「寫實主義史觀」為中心的檢討〉(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潘俊英,〈台灣農民運動初探(1895-2005)〉(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4年)。
    徐俊益,〈楊逵普羅小說研究—以日據時期為範疇(1927-1945)〉(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劉晏齊,〈從救恤到「社會事業」-台灣近代社會福利制度之建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2005年1月)。
    小金丸貴志,〈大日本帝國憲法和台灣〉(台北: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陳南宏,〈日治時期農民小說中的菁英主義與農民形象(1926-1937)〉 (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7年6月)。
    楊順明,〈黑潮輓歌-楊華及其作品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張惠琪,〈日治時期台灣農村小說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沈德汶,〈日治時期台灣浮浪者取締制度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王幸華,〈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之醫病書寫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1月)。
    王靜禪,〈日治時期疾病書寫研究:以短篇小說為主要分析範疇(1920-1945)〉(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7月)。

    英文

    Pierre Marcherey. A Theory of Literary Production, Translaterd from the French by Geoffrey Wall.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