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胡 明
Hu, Ming
論文名稱: 戰爭永不止息:台灣五〇年代反共小說的精神結構
Endless War: The Psychostructure of Anti-Communist Fictions in Taiwan, 1950s
指導教授: 柳書琴
Liu, Shu-Qin
口試委員: 劉紀蕙
Liu, Joyce
應鳳凰
Ying, Feng-Hu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7
中文關鍵詞: 戰爭之框戰爭狀態戰爭遺緒五〇年代反共小說創傷陳紀瀅潘人木姜貴
外文關鍵詞: frames of war, state of war, 1950s, anti-communist fictions, Anti-communism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在終戰已久的今日東亞,我們如何看待五〇年代反共文學?本文試圖以「戰爭」作為討論框架,重新審視五〇年代台灣的反共作家作品呈現出的思想與精神樣態。戰後台灣社會受到國際冷戰局勢以及國府「反共復國」意識形態影響,始終處於枕戈待旦的「戰爭狀態」。人民除需以民族主義與現代民族國家建設之名進行的戰爭動員,也需處理大量跨海而來的戰爭遺緒。戰爭作為一種認知框架,影響了人民的精神狀態、對於戰爭本身及其遺緒的觀點詮釋、對於國家權力的認同與其表現方式等種種方面。憑藉此一新的認知框架,本文透過對於五〇年代外省作家的反共寫作分析,探究彼時反共小說所呈現的精神創傷特質表達與書寫效應,及其在戰爭狀態社會中創傷書寫的必要性。反共小說作為一種「真理效應」的製造技術,如何參與官方文藝政策的治理,這種真理效應又在其後的歷史中產生了何種變異與延伸?本來在文學史上評價兩極化的五〇年代女性反共寫作,又是如何透過對於五四傳統女性形象的轉化與使用,與反共文藝政策與國家戰爭動員體制達成交互關係?


    Abstract

    In today’s East Asia, where the wars have ended for a long time, how do we perceive anti-communist literature in the 1950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use "war" as a discussion framework and to re-examine the ideology and psychostructure exhibited by anti-communist writers in Taiwan, 1950s. After WWII and Chinese Civil War, the Taiwan society was shap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ld war situation and anti-communism idea as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state. The whole society has always been in an active "state of war". Involved into the war mobilization in the name of nationalism and building of a modern nation-state, Taiwanese people also have needed to deal with a large number of war legacies from the Chinese Civil War. As an epistemological framework, war affects people's mental state, interpretation of the war and its aftermath, recognition of state power and the ways in which it manifests. With this new framework, first, the paper explores the expression and writing effects of trauma traits in anti-communist literature written in 1950s, and the necessity of writing trauma in the state of war. Second, as a technique of "truth effect", how did the anti-communist fictions participate in the governance in policies on the literature and arts set by the KMT government in 50’s, and what kinds of transformation of the truth effect produced by anti-Communist fictions have extended in its subsequent history? Last, how could women’s anti-communist writing reach an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with the governance and the national war mobilization system through a flexible applic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female image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 1 第二節 問題意識 ....................................................................................................................... 4 第三節 分析框架與研究方法 ............................................................................................... 7 第四節 文獻回顧 ..................................................................................................................... 14 第二章 創傷的表達與使用:姜貴《旋風》與《重陽》 ........................ 19 第一節 從私人經驗到文化記憶:《旋風》的創傷書寫效應 ................................. 19 第二節 詭異狂歡:《重陽》的美學特質 ........................................................................ 28 第三節 懷怨於創傷書寫之必要及其危險 ...................................................................... 36 第三章 「保衛荻村」:反共文學的治理及其遺產 .................................... 43 第一節 陳紀瀅與反共文藝政策 ........................................................................................... 43 第二節 政策的規訓與治理,兼論文藝技術官僚的倫理形象 .................................. 48 第三節 「保衛荻村」:反共文學的真理效應及其遺產 .............................................. 56 第四章 以女性為中心:女性反共小說的政治資產與文本策略 ......... 63 第一節 「愛國女傑」與「賢妻良母」:女性身份想像的五四傳統 ...................... 63 第二節 囚籠或資產:「愛國賢妻良母」形象的使用 ................................................. 70 第三節 致命女郎、妥協者和真女教聖徒:潘人木小說中的女性形象 .............. 77 第五章 結論 .............................................................................................................. 85 第六章 參考書目 .................................................................................................... 89

    (一)文學文本

    王文漪編選,《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一集》(台北:天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79)。
    姜貴,《旋風》(台北:九歌出版社,2016)。
    姜貴,《重陽》(台北:皇冠出版社,1985)。
    陳紀瀅,《荻村傳》(台北:重光文藝出版社,1951)。
    潘人木,《蓮漪表妹》(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5)。
    潘人木,《馬蘭的故事》(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7)。
    謝冰瑩,《從軍日記》(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
    蘇青,《結婚十年》(台北:時報文化,2001)。

    (二) 專書

    尹雪曼主編,《中華民國文藝史》(台北:正中出版社,1975)。
    王德威,《歷史與怪獸: 歷史,暴力,敘事》(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8)。
    王德威,《一九四九:傷痕書寫與國家文學》(香港:三聯書店,2008.10)。
    中國文藝協會,《文協十年》(台北:中國文藝協會,1960)。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第五輯•第二編•文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古遠清,《几度飘零:大陸赴台文人沉浮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婦女創作輯》第一冊,(台北: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1956.4)
    呂文浩,《五四啟蒙思想的延續與反思:潘光旦社會思想研究 》(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2)。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出版社,1995.7)。
    汪宏倫主編,《戰爭與社會: 理論、歷史、主體經驗》(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4)。
    李明濱主編,《實用精神醫學》(台北: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2011)。
    孟悦、戴锦华,《浮出歷史地表:現代婦女文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台灣史論集》(台北:允晨文化,2002)。
    思想編輯委員會編,《轉型正義與記憶政治(思想5)》(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7.4)
    張大明,《國民黨文藝思潮: 三民主義文藝與民族主義文藝》(台北:秀威出版,2009)。
    陶涵,《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下卷)》(台北:時報文化,2010)。
    陳三井主編,《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2000)。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上冊)(台北:聯經,2011)。
    陳紀瀅,《胡政之與大公報》(香港:掌故月刊社,1974)。
    彭小妍主編,《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9)。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1)。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87)。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1995.10)。
    齊邦媛,《千年之淚:當代台灣小說論集》(台北:爾雅出版社,1990)。
    潘光旦,《潘光旦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劉心皇,《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史料與索引》(台北:天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1)。
    閻純德,《中國現代女作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3)。
    應鳳凰,《文學風華:戰後初期13著名女作家》(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7)。
    應鳳凰、林武憲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17潘人木》(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2.3)。
    應鳳凰編,《姜貴: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28》(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
    應鳳凰編,《陳紀瀅: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57》(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4)。
    嚴倬雲、汲宇荷、楊夢茹,《婦聯五十五年》,(台北:中華民國婦女聯合會), (2005)。
    Butler, J.,何磊譯,《戰爭的框架》(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6.9)。
    Bennet, T.,(王傑,強東紅譯)《本尼特:文化與社會》(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Foucault, M.,劉北成等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桂冠,1998)。
    Foucault, M.,錢翰譯,《必須保衛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Scheler, M.,羅悌倫等譯,《價值的顛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4)。
    Nietzsche, F.,周紅譯,《論道德的譜系》(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2)。
    Saunders, F. S.,曹大鵬譯,《文化冷戰與中央情報局》(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2)。

    (三)論文

    (1)期刊論文
    王志弘,〈台北市文化治理的性質與轉變,1967-2002〉,《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52期(2003)。
    王海軍,〈抗戰時期國共兩黨在書刊發行領域的博弈〉,《中共黨史研究》4期(2014)。
    王梅香,〈冷戰時代的台灣文學外譯——美國新聞處譯書計畫的運作(1952-1962)〉,《臺灣文學研究學報》19期(2014)。
    王鈺婷,〈語言政策與女性主體之想像——解讀《中央日報•婦女與家庭週刊》中女性散文家之美學策略〉,《臺灣文學研究學報》7期(2008)。
    王勳鴻,〈性別意識與家國觀念——台灣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女性小說〉,《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8卷6期(2012)
    朱元鴻,〈實用封建主義:集體記憶的敘事分析,以一九四九年後中國大陸為參考〉,《中國社會學刊》16期(1992)。
    吳彥明,〈治理「文化治理」:傅柯、班奈特與王志弘〉,《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82期(2011)。
    李宗慈,〈永遠的常青樹,陳紀瀅先生〉,《文訊》12期(1984.6.1)。
    李筱峰,〈兩蔣威權統治時期「愛國歌曲」內容析論〉,《文史台灣學報》, (2009)。
    杜若松,〈愛國女傑與賢妻良母:前「五四」時期女性文學期刊的性別建構〉,《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7卷3期(2014)。
    林武憲,〈縱橫於小說創作與兒童文學之間——潘人木研究資料目錄〉,《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001.1)。
    紀大偉,〈如何做同志文學史:從1960年代台灣文本起頭〉,《臺灣文學學報》 23期(2013)。
    范銘如,〈台灣新故鄉——五十年代女性小說〉,《中外文學》28卷4期(1999)。
    胡適,〈美國的婦人〉,《新青年》, 第5卷3期(1919)。
    梅家玲,〈性別論述與戰後臺灣小說發展〉,《中外文學》29卷3期(2000)。
    梅家玲,〈五〇年代台灣小說中的性別與家國——以《文藝創作》與文獎會得獎小說為例〉,《臺大文史哲學報》55期(2001)。
    陳建忠,〈國共鬥爭與歷史再現:姜貴《旋風》與楊沫《青春之歌》的比較研究〉,《台灣文學研究學報》1期(2005.10)。
    陳建忠,〈流亡者的歷史見證與自我救贖——由「歷史文學」與「流亡文學」的角度重讀台灣反共小說〉,《文史台灣學報》2期(2010.12)
    陳紀瀅,〈「荻村傳」英日法文譯印尼詳 〉,《傳記文學》45卷第1期(1984.7) 。
    陳紀瀅,〈我為什麼要寫《荻村傳》〉,《文訊》30期(1987.6.1)。
    陳紀瀅,李宗慈,〈大公報《戰線》副刊——專訪陳紀瀅〉,《文訊》22期(1986.2.1)。
    陳舒慧,〈賢良主義的別樣立場——論20世紀30年代《婦女共鳴》提出的「新賢良主義」〉,《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70期(2016)。
    曾薰慧,〈書寫 「異己」——五 O 年代白色恐怖時期「匪諜」之象徵分析〉,《淡江人文社會學報》(2000)。
    趙彥寧,〈痛之華——五零年代國共之間的變態政治∕性想像〉,《性/別研究》3-4期(1998.9)。
    潘人木,〈馬蘭自傳(一)〉,《文藝創作》46期(1955.2)。
    潘木人,〈馬蘭自傳(二)〉,《文藝創作》47期(1955.3)。
    潘木人,〈馬蘭自傳(三)〉,《文藝創作》48期(1955.4)。
    潘木人,〈馬蘭自傳(續完)〉,《文藝創作》49期(1955.5)。
    樊洛平,〈政治話語遮蔽下的不同女性文學境遇比較——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兩岸文壇談起〉,《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5期(2011)。
    應鳳凰,〈結合文人力量的出版前鋒〉,《文訊》23期(1986.4.1)。
    應鳳凰,〈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 姜貴卷(一)〉,《文訊》25期(1986.8.1)。
    應鳳凰,〈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 姜貴卷(二)〉,《文訊》27期(1986.10.1)。
    應鳳凰,〈從《蝗蟲東南飛》到《異域》尋找郭衣洞的文學史位置〉,《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008.05)。
    應鳳凰 ,〈傻常順兒這一輩子〉,《文訊》331期(2013.5.1)。
    應鳳凰,〈一部小說的批評史——論姜貴《旋風》及其評論的三次變遷〉,《文史台灣學報》7期(2013.12)。
    瞿宛文,〈台灣經濟奇蹟的中國背景超克分斷體制經濟史的盲點〉,《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4期(2009)。
    Jeffery C. Alexander,王志弘譯,〈邁向文化創傷理論〉,《文化研究》11輯(2011.06)。
    Renan, E.,袁劍譯,〈民族是什麼?〉,《民族社會學研究通訊》113期(2013)。

    (2)學位論文
    吳哲良,〈重訪神學與主權的寬恕:觸動寬恕的難能之能〉(新竹: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吳朝聖,〈傅柯對治理性的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邱蕙如,〈潘人木及其《蓮漪表妹》小說研究〉(台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
    林益秀,〈潘人木《馬蘭的故事》研究〉(台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
    唐玉純,〈反共時期的女性書寫策略——以「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為中心〉(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陳康芬,〈政治意識形態、文學歷史與文學敘事——台灣五0年代反共文學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
    游如芬,〈潘人木得獎小說研究〉(台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
    童淑蔭,〈姜貴長篇小說《旋風》與《重陽》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蔡其昌,〈戰後(1945-1959)台灣文學發展與國家角色〉(台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6)。
    簡弘毅,〈陳紀瀅文學與五〇年代反共文藝體制〉(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3)研討會論文
    金尚浩,〈記憶和經驗:韓國與台灣冷戰時期文學之比較〉,《跨國的殖民記憶與冷戰經驗:台灣文學的比較文學研究》,(新竹: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11.06)。
    陳奕麟,〈國族國家政治暗部遺留的資產〉,「文化存亡興衰的未來挑戰:族群和解/共生的可能」研討會論文,(台北:中央研究所民族學研究院主辦,2017.12.9)。
    張誦聖,〈台灣冷戰年代的「非常態」文學生產〉,《跨國的殖民記憶與冷戰經驗:台灣文學的比較文學研究》(新竹: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11.06)。
    張頌聖(Sung-sheng Yvonne, Chang ),“Literature in post-1949 Taiwan, 1950 to 1980s”, Murray A. Rubinstein, Taiwan: A New History, Routledge, (Feb 2015)
    (四)報刊文章
    王化民,〈反共抗俄從家庭做起〉,《中華婦女》, 第2卷3期(1951.11)。
    社論,〈婦女的時代任務〉,《中央日報》二版(1950.4.17)
    富靜岩,〈評匪幫的偽婚姻法〉,《中華婦女》3卷11期(1953.7),頁 1。
    張瑞禎,〈走過威權年代 笑看反共標語〉,《自由時報》電子報(2005.8.1)。
    潘人木,〈縱橫小說創作與兒童文學之間〉,《中央日報》(1988.6.20)。
    蔣介石,〈總統訓詞〉,《中華婦女》3卷8期(1953.4)。
    蔣介石,〈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3)。

    (五)影音資料
    趙啟海、劉雪庵,〈柳條長〉,《上海老歌 1931-1949•CD-19 学院派歌手合辑(2)》,CD(上海:中國唱片上海公司,2009)。

    (六)網路資料
    梅家玲,「台灣理論關鍵詞2015工作坊」,(來源:台灣大學文學院台灣研究中心網站http://ts.ntu.edu.tw/activity/super_pages.php?ID=activity4&Sn=92,2018年1月1日訪問)。

    (七)西文資料
    Ann, Mary. Femmes Fatales: Feminism, Film Theory, Psychoanalysis. Routledge, 1991.
    Badiou, Alain. Ethics: An Essay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Evil. Verso, 2002.
    Brennan, Mary C. Wives, Mothers, and the Red Menace
    Conservative Women and the Crusade against Communism. University Press of Colorado, 2008. doi:10.2307/j.ctt1d8h9s3.
    Bromley, D. G., A. D. Jr Shupe, and J. C. Ventimiglia. "Atrocity Tales, the Unification Church,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Evil." [In e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9, no. 3 (1979): 42-53.
    Brudholm, Thomas, and Jeffrie G. Murphy. Resentment's Virtue
    Jean Amery and the Refusal to Forgive.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2008.
    ———. Frames of War: When Is Life Grievable? : Verso Books, 2016.
    ———. Precarious Life: The Powers of Mourning and Violence. Verso, 2006.
    Caruth, Cathy. Unclaimed Experience: Trauma, Narrative, and History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P, 1996).
    Felman, Shoshana, and Dori Laub. Testimony: Crises of Witnessing in Literature, Psychoanalysis, and History. Taylor & Francis, 1992.
    Fisher, Mark. "What Is Hauntology?". Film Quarterly 66, no. 1 (2012): 16-24.
    Fleming, John V. The Anti-Communist Manifestos: Four Books That Shaped the Cold War. WW Norton & Company, 2010.
    Freud, Sigmund. "The'uncanny'. Standard Edition (Vol. 17, Pp. 218-256)." London: Hogarth Press, 1919.
    Freud, Sigmund, James Strachey, H. Cixous, xe, xe, ne, Dennom, xe, and Robert. "Fiction and Its Phantoms: A Reading of Freud's Das Unheimliche (the "Uncanny")." New Literary History 7, no. 3 (1976): 525-645.
    Gramsci, A., Q. Hoare, and G. Nowell-Smith. 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of Antonio Gramsci.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1971.
    Kristeva, Julia. Strangers to Ourselve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1.
    Mercer, E. Repression and Realism in Post-War American Literature. Palgrave Macmillan US, 2011.
    McGuigan, Jim. "Three Discourses of Cultural Policy." In Culture and Citizenship, edited by Nick Stevenson, 124-137, Politics and Culture: A Theory, Culture & Society Serie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2001)裂an'lie ﷽﷽﷽﷽﷽﷽﷽﷽﷽﷽﷽﷽﷽﷽﷽ 1971)。 .
    Nietzche, Friedrich. The Anti-Christ, Ecce Homo, Twilight of the Idols, and Other Writings. Translated by Judith Norma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 On the Genealogy of Morals& Ecce Homo. Translated by Walter Kaufmann and R. J. Hollingdale.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89. Random House, Inc., New York, in 1967.
    Nietzsche, Friedrich Wilhelm, Walter Arnold Kaufmann, and R. J. Hollingdale. On the Genealogy of Morals ; Ecce Homo [in English].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67.
    Ponsonby, A.P.B. Falsehood in War-Time: Containing an Assortment of Lies Circulated Throughout the Nations During the Great War. G. Allen & Unwin Limited, 1928.
    Royle, Nicholas. The Uncanny.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03.
    Tuinen, Sjoerd van. "The Drama of Ressentiment: The Philosopher Versus the Priest." In Deleuze and the Passions. New York: Punctum Books, 2016.12.
    Weber, Max. "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Edited by Hans Heinrich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8.
    Welter, Barbara. "The Cult of True Womanhood: 1820-1860." American Quarterly 18, no. 2 (1966): 151-74.
    Wiesel, Elie. "The Loneliness of God.". Dvar Hashavu'a (1984).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