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偉智 Chang, Weichih |
---|---|
論文名稱: |
大溪傳統家具業的經營創新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Dasi traditional furniture industry |
指導教授: |
林博文
Lin, Bou-Wen |
口試委員: |
林博文
洪世章 陳忠仁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科技管理學院 - 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EMBA)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64 |
中文關鍵詞: | 大溪原木家具產業 、創新創業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文摘要
本研究以位於台灣桃園縣大溪鎮和平街已經經營逾半世紀的原木家具店之經營問題為研究主題。探討在快速變遷的環境下,經歷時空演變的老街老木器傢俱店,如何思考轉型並且加入新思維之個案實務研究。
大溪的原木傢俱業,承襲唐山師傅的傳統技藝,這項歷史悠久的行業反映出前人的生活記錄,早已與文化發展緊密結合,成為生活與藝術的一部分,所以應該更精確的歸類為文化創意產業。
文化創意產業,既然是生活化的,不論產品、服務、經營的模式,必須契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創新更是老店永續經營的必要條件,在經營的層面也必須與社會進步脈動連同進步。
如何提供顧客最大價值服務的經營創新事業:
第一、由不斷的創新概念取代原先商店守株待兔的經營模式,經由以下具體做法:
(1)企業識別系統建立;
(2)自有品牌發展;
(3)由單純的製造販售進化到精緻技藝流傳與生活參與;
(4) 傢俱不單單是生活器具,也是生活空間的一部分。
第二、在產、學、研各方連結的經營思維下,彌補小型企業資金及人才與資源之不足:
(1)配合地方政府政策,弘揚傳統技術之傳播,老街產業再造;
(2)技藝傳承;退休老師傅到學校授課,教授傳統木器技藝與工法,經由教與學,彌補人才斷層;經由指導大學及研究所藝術相關科系學生,培育新生代木器製作與設計人才、產生現代“知識匠師”;
(3)運用網際網路等現代媒體為媒介,推廣原木家具;
(4)推動服務產業概念,結合觀光活動與文化活動推展業務。
第三、整合產業鏈,分析原木家具業價值鏈
(1)在地資源整合,運用產業聚落優勢;
(2)優化供應鏈模式;
(3)公司組織結構調整,促進業務拓展為主動;
(4) 根據以上以歸納出結論及建議以做為其他民生傳統產業發展之參考。
關鍵詞: 創新創業、價值鏈、策略、經營模式、技藝傳承
文獻回顧及探討
在相關文獻搜尋,討論大溪歷史、老街風華、木器者眾,但是乏人探討大溪和平老街的業產業狀態。談到老街產業,和平街中式原木傢具業曾經輝煌一時,已成為文化的一部分,然而文化是人類生活經驗與習慣的累積,並且持續發生與累積,所以他是“活的”;如果文化成為“過去式”,代表一個里程碑已經停止運作,成為歷史,只能追憶。所以,在政府積極推動文化創意產業之時,應該探討比觀光更深入的問題,以維持台灣在地優良的傳統與文化。
第一節、 大溪木器產業的緣起與木器產業整體變遷
賴明珠(2006)於《試論戰前大溪木器產業的緣起與展開》提及,相關於大溪木器需求源自於豪門望族,自大陸閩南地區遷居至大溪,由原鄉延聘技藝精湛的匠師,並由大陸運輸材料到大溪,建大屋與裝修、家具歷程的描述。論及大溪木器產業自清末、日治時代到台灣光復後其間的興衰史。大溪木器原先由中國傳入台灣,經與日本植民時期帶入的和式、西洋風格融合,在裝飾技巧上除了傳統雕刻技法之外,也引進如鏡子、玻璃、磁磚等現代化裝飾物,經過加工、彩繪後鑲嵌於木器做為裝飾,擴張木器家具的機能性,也達到裝飾性功能的要求。隨著新事物與科技不斷演進,也製作例如唱片櫃等配合當代需求的產品,文中詳細記敘、考證大溪留存下來的木器,產品分類與其歷史源流,並透過田野調查與在地史觀建立,試圖還原大溪木器與人文交織中所蘊藏於深層的生活倫理、宗教、美學意涵。也急切關心大溪木器產業之重振契機。所以延續發展大溪木器文化是推動文創產業中極為重要的工作。
陳正和(2010)的《台灣實木家具產業變遷的研究》主要探討的是台灣各時期的實木家具產業經營型態、經濟發展對應到消費市場的相關問題。文中以台灣家具產業、產業型態、匠師技術、產業網絡與銷售市場的關聯性來探討影響實木家具變遷之因素。探討的時間由戰後重建需求,使其產業規模延續日治時代的狀況,1956~1965年,政府鼓勵促進產業發展,逐漸使用機器加工,產品開始拓展外銷市場。至1970年代木家具的發展盛況空前,1970~1990年代逐漸達到高峰。1970年代開始,受到東南亞與大陸廉價產品競爭,台灣產業外移,導致台灣實木家具產業急遽衰退;90年代後,更因為受到原料限採上漲、工資、匯率、與國內勞工工作意願下降與國際景氣循環之影響等不利因素,國內木製家具產業飽受衝擊。雖然台灣實木家具產業不等同於大溪中國式原木家具,仍具有關連性,例如木工機械引進,大溪木器取材等胚料加工使用加工機具,後續的精細加工仍使用手工;對於一般木家具影響的因素也直接影響大溪木器產業,尤其是景氣循環,直接影響顧客購買力。故極具參考價值。
王麗卿、聶志高(2004)論述《地方性要素對台灣光復後木製家具產業形態的影響》中,研究台灣地方性要素分析發現,影響台灣家具產業形態的因子主要是家具的產業結構,其中以產品材料、生產技術及經營理念等三個要素影響最大。一般泛用家具,可選用的替代材料眾多,例如積層木料、合成木料等;對於大溪原木家具而言,原木材料考究,生產技術仍以手工為主,機械為輔;唯相同的問題是木器家具業必須隨時面對多面向環境之變遷,重新思考及改變未來的經營策略,好讓這個產業在台灣仍有生存的機會。
第二節、 以創新延續傳統產業生機
廖筱娟、王靖婷等在《台灣傳統產業中經營模式之創新》專題報告文中提及,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傳統產業大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性,例如:該產業已高度成熟,同業投入者眾,產品差異化程度低,市場飽和。在產業競爭過度白熱化時,經營體質較差的選擇退出市場,或遷廠至未開發的地區,運用較低營運成本優勢維持經營。然而創新是解決企業問題最基本的方式,可以針對就現有的服務項目進行改善,找出顧客真正的需求,研究與發展更具附加價值的創新服務。廠商必須創新以維持競爭優勢,創新的內涵與作法廣義而言包含思考創新、企業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流程創新、經營創新等層面。彼得.杜拉克的《管理聖經》裡,便曾提出行銷與創新是企業的兩大主要功能,其他活動都是支出。簡而言之,創新就是提供更好、更多的商品和服務和不斷地進步。文化創意產業更應思考,該如何使現代經營觀念,注入傳統產業使之活泉湧現。
第三節、 中式原木家具與文化產業、文化創意產業之關聯
劉曉蓉《文化產業發展成文化創意產業之特性研究》專文對文化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兩者之發展與差異,並以案例分析探討文化創意產業所具備的特性,整理文獻做整合性探討。在消費型態轉移風潮帶動下,全球化的後現代消費行為,消費的重要性不僅是商品本身的功能,更包括了商品本身帶來的文化意象。 綜觀近年來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過程,源自英國的「創意產業」以及社區總體營造下的地方「文化產業」雖然名稱相近,但是兩者為不同的發展概念,探討台灣「文化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之發展與差異並以案例分析探討文化創意產業所具備的特性。 但是在全球化趨勢下,國家跟國家的疆界逐漸消除,開發中國家快速的工業化,藉著其廉價的勞力、土地成本,使台灣在相同的定位下,因為勞力及土地等成本相對高,競爭過程中逐漸失去競爭優勢。台灣除了開發知識經濟所產生附加價值最高的以創意為核心的生產領域外,原本就存在而且富含文化傳承的產業,亦應將之“喚醒”,大溪原木家具業究竟是屬於「文化」或是「文化創意」產業,雖然有別於學界認定;深入探究由大溪木器的沿革可以察知,它絕對是謹遵文化道統,有別於一般大量生產追求規模經濟的產業,融入創意、個別性,地方的傳統性、特殊性,甚至工匠或藝術家的獨創性,強調產品的生活性與精神價值內涵。並且也能隨著生活文化轉變,滿足使用者需求加入新的創意,更隨著科技進步,採納新式加工器械,以輔手工巧匠。筆者的論文,正可以補述其間難以歸類的部分。
陳劭寰,洪志銘(2010/4)在台北產經發表的專文,《台灣地方特色產業之探討》中,地方經濟的活化對於中央及地方政府而言是一個相當重要的任務,中小企業的發展,雖仰賴政府有效掌握經濟環境變遷及配合業者需求,但是許多產業則因為人文社會背景、自然資源條件、生產供需關係及商業活動等因素,逐漸發展成為具有「地方特性」的群聚現象,進一步的發展成地方特色產業。臺灣擁有許多世界知名的特色產業,例如:臺中后里的薩克斯風,佔全球1/3的產量;高雄內門火鶴花,目前年產值已達上億,這些鮮明的案例,更可以說明,臺灣的特色產業,具有外銷全球的潛力。 內文首先談臺北大稻埕的茶產業的興衰史,展開「軸線翻轉」計畫,接著以鶯歌陶瓷、葫蘆墩漆器與美濃紙傘為例,來探討目前臺灣的地方特色產業所面臨的困境,以及發展海外銷售的可能性。並期望政府能提出具體協助,諸如:一、「人才的維繫」,吸引年輕人重拾加入地方特色產業的推廣;二、提高「產業間的配合度」,因彼此競爭激烈,各自發展,希望政府協助將地區的總體營造做一完整的整合;三、提升「行銷能力」;四、「協助參展事宜」;五、「成本問題」,協助如何迴避後進國家地價競銷;六、「共同品牌及嚴選標章的認證」,提升地方特色產品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