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呂鴻志 Lu, Hung-Chih |
---|---|
論文名稱: |
細節藏在天花板:台灣輕鋼架產業的發展與技術學習(1980s-2000s) Manufacturing a Ceiling Suspension System: The Development and Skill Learning of Taiwan’s Metal Building Material Industry (1980s-2000s) |
指導教授: |
鄭志鵬
Cheng, Chih-Peng |
口試委員: |
謝斐宇
Hsieh, Michelle Fei-Yu 潘美玲 Pan, Mei-L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畢業學年度: | 10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8 |
中文關鍵詞: | 技術學習 、台灣輕鋼架產業 、技術史 、技術與社會 、輕鋼架建材 |
外文關鍵詞: | Skill Learning, Taiwan’s Metal Building Material Industry, History of Technology, STS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Light Steel Framing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輕鋼架金屬建材作為近代室內裝修的主流材料,從大型公共建設到私人民宅、公司廠辦皆可見其應用,但國內對於台灣輕鋼架產業如何發展的研究卻非常稀少。因此本研究以探討台灣中小企業製造業為核心關懷出發,透過田野訪談關鍵的技術行動者與廠商、報章媒體與歷史文件考察以及政府歷年的統計資料分析,從相關技術與產品何時引進、本地製造商與行動者如何掌握自主生產能力到近代的產業概況,試圖描繪出台灣輕鋼架產業從1980年代到2000年代的發展圖像,並以田野訪談的經驗分析產業發展過程中部分廠商與行動者技術學習的途徑與能力的建立。
本研究發現台灣輕鋼架產業的發展起源於1980年代,當時國內工程公司引進輕鋼架相關的金屬建材因應大型公共工程需求,這類新的建材與技術打開了新的商機,同時也讓台灣本地從事工具機製造或使用滾輪成型機生產的業者得以接觸到「成品」後各憑本事地嘗試投入輕鋼架的生產製造,憑藉著「機械底子」的知識應用與生產現場的經驗累積,不到十年的時間便能夠自主生產供應國內市場需求;1990年代是輕鋼架產業的發展蓬勃期,這段時期以如何改良生產設備從手動到全自動化作為重要的產業命題,其中不同廠商間的技術學習有著各式各樣的途徑與策略考量,中小企業間專業化分工的協力網絡也在這個時期發揮作用;作為新建材技術,輕鋼架產業在1990年代至2000年代在產品面上,面對的挑戰包含國內材料標準與建築法規的制度性缺陷以及市場的低價競爭,品質作為基本要件,施工時「好不好用」的「市場認定」仍是廠商回應挑戰的關鍵,因此在考察的最後,本研究提出幾個經驗案例試圖說明「技術回到社會」對於產業發展的重要性。
As the major material for modern interior decoration, light steel framing metal building materials can be used in large-scale public constructions, small-scale office and company factories. However, there was little literature on Taiwan's metal building material industry. Through field interviews with technical actors and manufacturers,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newspaper, and the government’s statistical data, this study tries to depict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s metal building material industry from the 1980s to the 2000s, and analyzes how some manufacturers and actors are capable of learning skills and technologies in the process of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s metal building material industry started in the 1980s. At that time, local engineering companies introduced foreign light steel framing-related metal building materials to meet the domestic market. This new material not only opened up new business opportunities, but also allowed local companies in machine tool industry to begin to produce this metal building material. Within ten years, these companies with skilled workers in the machine tool industry were able to produce light steel frame for the domestic market. In 1990s, the metal building material industry focused on how to improve the production equipment from manual to fully automated. For these companies, they had various approaches of skill and technological learning. The decentralized network of SMEs als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period. Since the mid-1990s, the metal building material industry encountered some challenges, including the institutional defects of domestic material standards and building regulations, and low-price competition in the market. The manufacturers had to take “market recognition” and “use friendly on the construction site” into consideration. Finally, this study presents some cases to illu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bringing technology back to society”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內政部營建署,2021,《本署建築工程施工規範》。(https://www.cpami.gov.tw/營建署家族/營建業務/9918-本署建築工程施工規範.html,取用日期:2021年8月10日)
——,2021,《建築技術規則》。(https://www.cpami.gov.tw/filesys/file/chinese/dept/br2/rule.pdf,取用日期:2021年8月10日)
——,2021,《建築物室內裝修管理辦法》(https://www.cpami.gov.tw/最新消息/法規公告/30-建築管理篇/10440-建築物室內裝修管理辦法.html,取用日期:2021年8月10日)
王振寰,1999,〈全球化,在地化與學習型區域:理論反省與重建〉。《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4:69-112。
——,2010,《追趕的極限:台灣的經濟轉型與創新》。台北:巨流。
王振寰、李宗榮、陳琮淵,2017,〈台灣經濟發展中的國家角色:歷史回顧與理論展望〉。頁49-88,收錄於李宗榮、林宗弘編,《未竟的奇蹟:轉型中的台灣經濟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行政院主計總處,2021,105年工業及服務業普查製造業調查甲表(https://www.stat.gov.tw/public/Attachment/7418105221T64VQLTY.pdf,取用日期:2021年8月10日)
——,2021,105年普查結果統計表(https://www.stat.gov.tw/ct.asp?xItem=44413&ctNode=543&mp=4,取用日期:2021年8月10日)
——,2021,100年普查結果統計表(https://www.stat.gov.tw/ct.asp?xItem=35336&ctNode=543&mp=4,取用日期:2021年8月10日)
——,2021,95年普查結果統計表(https://www.stat.gov.tw/ct.asp?xItem=23387&ctNode=543&mp=4,取用日期:2021年8月10日)
——,2021,三大普查動態查詢系統(原三大普查進階查詢系統)(https://dtable.dgbas.gov.tw/censuall/webmain.aspx?sys=210&funid=advqry&clear=1&mp=4,取用日期:2021年8月10日)
——,2021,行業統計分類(https://mobile.stat.gov.tw/StandardIndustrialClassification.aspx,取用日期:2021年8月10日)
吳泉源,2004,〈產業研究的下一步:評瞿宛文、安士敦,《超越後進發展:台灣的產業升級策略》〉。《臺灣社會學刊》32:223-228。
吳泉源、林宗德,2000,〈從網球拍到半導體:台灣產業技術特質的探討〉。頁50-100,收錄於曾琪淑編,《臺灣產業技術發展史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市: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吳嘉苓,2015,〈永久屋前搭涼棚:災後家屋重建的建築設計與社會改造〉。《科技、醫療與社會》20:9-74。
李育生、姚昭智,2008,〈建築物天花板耐震工法評估〉。台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李宗榮,2009,〈制度變遷與市場網絡:台灣大型企業間董監事跨坐的歷史考察(1962-2003)〉。《台灣社會學》17:101-106。
林宗弘、胡伯維,2017,〈進擊的巨人:台灣企業規模迅速成長的原因與後果〉。頁229-266,收錄於李宗榮、林宗弘編,《未竟的奇蹟:轉型中的台灣經濟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1997,《金屬製品業年鑑》。高雄: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
——,2000,《2000鋼鐵年鑑》。高雄: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
財政部財政資訊中心,2021,全國營業(稅籍)登記資料集(https://data.gov.tw/dataset/9400,取用日期:2021年8月10日)
財政部關務署,2021,稅則稅率綜合查詢作業(https://portal.sw.nat.gov.tw/PPL/index,取用日期:2021年8月10日)
陳介玄,1994,《協力網絡與生活結構——台灣中小企業的社會經濟分析》。台北:聯經。
——,1998,《台灣產業的社會學研究——轉型中的中小企業》台北:聯經
陳東升,2003,《積體網絡:台灣高科技產業的社會學分析》。台北:群學。
隅谷三喜郎、劉進慶、涂照彥著,雷慧英、吳偉健、耿景華譯,1993,《台灣之經濟——典型NIES之成就與問題》。台北:人間。
楊弘任,2002,〈看不見的技術——「蓮霧變成黑珍珠」的技術發展史〉。《科技、醫療與社會》2:1-57。
——,2012,〈行動中的川流發電:小水力綠能技術創新的行動者網絡分析〉。《台灣社會學》23:51-99。
經濟部商業司,2021,商工登記公示資料查詢服務(https://findbiz.nat.gov.tw/fts/query/QueryBar/queryInit.do?disj=0AC1A3C5CEF564F802446C0A93495514&fhl=zh_TW,取用日期:2021年8月10日)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2021,中華民國進出口貿易統計(https://cuswebo.trade.gov.tw,取用日期:2021年8月10日)
經濟部統計處,2021,工廠校正及營運統計(https://dmz26.moea.gov.tw/GA/query/Query.aspx,取用日期:2021年8月10日)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2021,〈應施檢驗機械類商品品目明細表〉。 (https://www.bsmi.gov.tw/wSite/public/Data/f1617086267933.pdf,取用日期:2021年8月10日)
臺灣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2021,產業價值鏈資訊平台(https://ic.tpex.org.tw/disclaimer.php?stk_code=,取用日期:2021年8月10日)
臺灣證券交易所公開資訊觀測站,青鋼應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91-109年度年報(https://mops.twse.com.tw/mops/web/index,取用日期:2021年8月10日)
劉進慶著,王宏仁、林繼文、李明峻譯,2012,《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
潘吉齡等,1999,〈輕鋼架(冷型鋼)構造設計規範之調查研究〉。台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潘美玲,1996,〈技術、社會網絡與全球商品鏈:台灣製造業部門間生產組織的差異〉。頁187-221,收錄於張維安編,《台灣的企業組織結構與競爭力》。台北:聯經。
潘美玲、張維安,2001,〈彈性生產與協力網絡:協力廠觀點的個案研究〉。《臺灣社會學刊》25:201-242。
鄭力軒,2011,〈彈性專業化作為產業轉型途徑:以台灣遊艇製造業為例〉。《台灣社會學》22:157-196。
鄭志鵬、林宗弘,2017,〈鑲嵌的極限:中國台商的「跨國資本積累場域」分析〉。頁611-644,收錄於李宗榮、林宗弘編,《未竟的奇蹟:轉型中的台灣經濟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謝明哲,2002,《冷軋型鋼在國內建築構架與外殼上之應用與發展》。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謝國雄,1990,〈黑手變頭家——台灣製造業中的階級流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2):11-54。
——,1997,《純勞動:台灣勞動體制緒論》。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謝斐宇,2017,〈從頭家島到隱形冠軍:台灣中小企業的轉型,1996-2011〉。頁345-382,收錄於李宗榮、林宗弘編,《未竟的奇蹟:轉型中的台灣經濟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瞿宛文、安士敦,2003,《超越後進發展:台灣的產業升級策略》。朱道凱譯,台北:聯經。
藤森照信著,林錚顗譯,2014,《天下無雙的建築學入門》。台北:暖暖書屋。
Baker, W., R. Faulkner, and G. Fisher. 1998. “Hazards of the Market: The Continuity and Dissolution of Interorganizational Market Relationship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3(2): 147-77.
Fligstein, Neil著,鄭力軒譯,2007,《市場的構造:21世紀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社會學》。台北:群學。(Fligstein, Neil. 2001. The Architecture of Markets: An Economic Sociology of Twenty-First-Century Capitalist Societie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Friedel, Robert D. 2007. A Culture of Improvement: Technology and the Western Millennium. Cambridge, MA: MIT Press.
Herrigel, Gary. 2010. Manufacturing Possibilities: Creative Action and Industrial Recomposi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Germany, and Japa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line, Ronald R. 1995. “Construing "Technology" as "Applied Science": Public Rhetoric of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1880-1945.” Isis 86(2): 194-221.
Mahmood, I.P., Singh, J. 2003. “Technological Dynamism in Asia.” Research Policy 32(6):1031-1054.
March, J. 1962.” The Business Firm as a Political Coalition.” Journal of Politics 24(4): 662-78.
Piore, Michael J., and Charles F. Sabel. 1984. The Second Industrial Divide: Possibilities for Prosperity. New York: Basic Books.
Sabel, Charles. 1994. “Learning by Monitoring: The Institution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p. 137-65 in The Handbook of Economic Sociology, edited by Neil J. Smelser and Richard Swedberg.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taudenmaier, John M. 1985. Technology's Storytellers: Reweaving the Human Fabric. Cambridge, MA: MIT Press.
United State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2021. Trademark Electronic Search System(Retrieved August 10, 2021, from https://tmsearch.uspto.gov/bin/gate.exe?f=login&p_lang=english&p_d=trmk)
Whitford, Josh, and Jonathan Zeitlin. 2004. “Governing Decentralized Production: Institutions, Public Policy, and the Prospects for Inter-Firm Collaboration in U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 Innovation 11 (1-2): 11-44.
Wright, Erik O著,陳信宏譯,2020,《如何在二十一世紀反對資本主義》。台北:春山。(Wright, Erik O. 2019. How to Be an Anti-Capitalist for the 21st Century. London; New York: Verso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