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瑞芳
論文名稱: 桃園縣偏鄉小學初任組長任職歷程探究-以一所國小教導處為例
指導教授: 李安明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9
中文關鍵詞: 初任組長任職歷程任職意願
外文關鍵詞: novice section chiefs, serving process, the willingness to be in Office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桃園縣一所偏鄉小學教導處的兩位組長月月及家家為例,採用質性研究中的多重個案研究法,透過文獻探討,進行現場觀察、訪談以及相關資料文件分析,加上研究者同時身為局內人與局外人的省思辨正,逐步形成本研究之議題,深入瞭解初任組長任職之歷程,探討初任組長任職歷程中所產生的問題。
    本研究經由資料整理分析後,獲致結論如下:
    一、初任組長月月之任職意願持續穩定不變;家家之任職意願則由毫無意願轉變為接受,其後雖稍有起伏但仍維持接受狀態。兩者變化情形各有不同,但皆因正向思考使意願維持平穩狀態。
    二、初任組長月月工作概念之認知始於實習老師;家家則始於前任組長交接之時。兩者之工作皆多樣繁雜且量大。
    三、初任組長月月與家家之壓力源來自個人、學校及家庭各方面。
    四、初任組長月月與家家遭遇壓力尋求協助之模式及方向大致相同。
    根據上述的研究結論提出建議:
    一、對目前欲投入組長行列的教師建議:培養積極正向思考能力與態度;建立良好人際關係;妥善做好時間規劃;遭逢困難勇於求救。
    二、 對學校行政人員的建議:學校人事佈局應早有規劃;業務交接應確實;隨時給予適當協助或指導;工作內容及範圍應合於情理法。
    三、對教育主管機關的建議:簡化或統整各項訪視項目;及早規劃辦理組長培訓;儘早規劃全縣教育相關活動,以利學校納入行事安排。
    四、對未來研究的建議:可增加研究個案的選取;加強對個案資料的蒐集深度;對於研究問題因時間有限,許多個案及內部組織文化與溝通等議題可再深度探尋。


    Abstract
    Taking the Office of Academic and Student Affairs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he leaning township, Taoyuan County as an example, this study used the multiple case study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on-site observation and document analysis, interviewing two section chiefs, with researchers as both insider and outsider's reflection Critical Study, the subject of this study was gradually formed. This study aimed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serving process of novice section chiefs and explore the arising problem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document analysis, the conclusions based on this study are stated as follows:
    1. The willingness of Yueyue, the first-time appointed division director, to hold the post has remained unchanged; while Jiajia’s willingness to hold the post has changed from reluctance to acceptance. Although Jiajia’s attitude fluctuated moderately after accepting the position, it has stabilized. The attitude fluctuations between Yueyue and Jiajia were different, but positive thinking has stabilized them and maintained their willingness to hold the posts.
    2.As the first-time appointed division director, Yueyue had formed the concept of division directorship since the time as a student teacher, while Jiajia had adopted the concept from the former team leader at the transfer of post. Both Yueyue and Jiajia had a diverse, complex, and heavy workload.
    3.As first-time appointed division directors, Yueyue and Jiajia received the sources of stress from individuals, schools, and families.
    4.As first-time appointed division directors, Yueyue and Jiajia displayed similar help-seeking patterns and characteristics when facing pressure.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the recommendations are made as follows:
    1. The recommendations to the teachers who want to be section chiefs: to develop positive thinking and positive attitude; to establish goo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o make proper plans for using time; to have the courage to ask for help when encountering difficulties.
    2. The recommendations to the school administrators: School personnel layout should be planned in advance; business transfer should be made properly and right ; be ready to give appropriate assistance or guidance; the work content and the scope should be humane, reasonable and lawful.
    3. The recommendations to the education authority: to simplify or integrate the visiting projects; early planning for leader training; early planning county-wide education-related activities, to facilitate arrangements for the school into the act.
    4. The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to increase the selection of a case study; to enhance the depth of the case data collection; due to time constraints, the research in many cases, internal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issues can be further explored deeply.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任職意願相關研究 7 第二節 國小小型學校組長工作內涵之探究 14 第三節 工作壓力之探討 22 第四節 壓力因應之分析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7 第一節 研究流程 37 第二節 研究現場脈絡分析 38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2 第四節 研究者角色 43 第五節 研究工具與資料蒐集程序 44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6 第七節 研究倫理 50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53 第一節 主角登場-她與她 53 第二節 心之所向-願意與不願意 61 第三節 做了才知道-繁雜與多樣 67 第四節 壓力來了-四面八方 78 第五節 求救-自救與援手 92 第六節 綜合討論 9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7 第一節 結論 107 第二節 建議 110 後 記 113 參考文獻 115 壹、中文部份 115 貳、外文部份 118 附錄 120 附錄一 國內對工作意願的相關研究 120 附錄二 行政組織分工-「縣府版」與「海海國小版」比較 125 附錄三 「海海國小版」與「桃園縣國民小學行政實務手冊」比較 130 附錄四 國小教師兼任組長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 137 附錄五 訪談大綱 143 附錄六 錄音檔案整理表 146 附錄七 小小第一次研究訪談逐字稿 紀錄表格 147 附錄八 研究訪談之約定 148 附錄九 月月及家家之辦公空間平面圖 149

    壹、中文部份
    王以仁、林淑玲、駱芳美(2005)。心理衛生與適應(二版)。臺北:心理。
    牛津字典 (The Oxford EnglishDictionary Ⅲ, 1989)。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Patton, M.Q.著。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桂冠。
    吳俐錦(2006)。高雄市國民小學兼任組長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吳麗敏(1987)。情境因素、主管領導風格與部屬工作意願之關係。中國文化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世同(2007)。臺北市國民小學兼任組長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世彬(1996)。勞工福利與勞工工作意願關聯性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旺憲(2008)。屏東縣兼任組長教師之人格特質、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工作耗竭之相關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李建隆(2010)。教師兼任學校行政工作意願之研究----以宜蘭縣公立國民中學為例。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
    李政賢(譯)(2006)。Catherine, M. & Gretxhen, B. R.著。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臺北:五南。
    杜昌霖(2005)。行政工作壓力、壓力因應方式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國民小學主任暨組長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沈素珊(2008)。臺中市國民中學教師兼任行政工作意願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邱怡和(1998)。情境領導理論適用性之研究—以高屏地區國民小學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周明毅(2009)。臺南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與教師兼任行政工作意願之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秀珠(2005)。國小級任導師初次兼任組長的工作壓力來源及其因應方式—以臺南市一所小學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教管所學校行政組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林佳慧(2002)。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評量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論文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林純文(1996)。國民小學組織氣候、教師工作壓力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清江(1980)。國中畢業生升學與就業意願之影響因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2,129-188。
    林瑞欽(1990)。師範生任教職志之理論與實徵研究。高雄市:復文。
    凃淑芬(2007)。國民小學特教組長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洪櫻玲(2006)。女性國小教師參與學校行政工作意願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未出版,高雄縣。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徐錦清(2009)。老師,您要〝兼〞差嗎?-宜蘭縣國小教師兼任教練工作意願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
    桃園縣教育局(1996)。桃園縣國民小學行政實務手冊。
    許明仁(2006)。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師行政兼職意願之研究-以台灣北區國立高職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郭兆育(2008)。臺北市高職教師兼任學校行政主管工作意願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品瑜(2006)。臺北市國民小學專任行政組長工作滿意與組織承諾相關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伯璋(1998)。質性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
    陳庭獅(2004)。台北市國小教師兼任學校行政工作意願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淑蘭(2002)。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學校行政工作意願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陳惠珠(1986)。教師工作意願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報,2,343-406。
    陳聖芳(1999)。台東地區國小教師的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陳碧雲(2007)。新竹市國民中學教師兼任行政工作意願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淡江大學 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麗英(2008)。臺北市國民中學教師兼任學校行政工作意願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玉燕(1994)。勞工特質對企業福利、工作意願與勞資關係之影響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添琦(2007)。國小兼任組長教師行政實務知識之個案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黃光雄、鄭瑞隆(譯)(2001)。質性研究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實地工作。嘉義:濤石。
    黃建安(2004)。國小兼組長教師工作價值觀,角色壓力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惠玲(2008)。國小女教師人格特質工作壓力與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黃瑞琴(2008)。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
    楊志明(2010)。國民小學兼任組長知覺校長領導與工作壓力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路婉林(2010)。國小教師人格特質與教師效能之相關研究-以台南市教師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詹寶完(2003)。國小教師兼任組長工作壓力之個案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蔡純姿(1998)國民小學教師覺知教育改革之工作壓力因應策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蔡進松、曹逢甫、余玉照編(2000)。文馨當代英英辭典。
    蔡瑞寶(2010)。小型學校導師兼任組長職務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探討~以新竹縣三所學校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行政碩士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鄭良得(2009)。桃園縣國民小學資訊組長角色壓力與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劉仲冬(1996)。民族誌研究法及實例。
    蕭慧真(2010)。台南縣國中教師兼任組長工作壓力與工作士氣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蘇奕娟(2005)。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兼任行政工作意願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蘇祝永(2010)。台東縣國小兼任組長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貳、外文部份
    Bogdan, R. (1983). Teaching fieldwork to education researchers. Anthropology & Education Quarterly, 14(3), 171-178.
    Fladeland, C. E. (2001). Administration or teaching?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eachers’ decisions to pursue school administration.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ltional, 62(3), AAT3008683.
    Glaser, B. C. & Strauss, A. L. (1967).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Chicago: Aldine.
    Goodson, I. F. & Sikes, P. (2001). Life history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settings:Learning from lives.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Jorgensen, D. L. (1989)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 methodology for human studies. Newbury Park, CA: Sage.
    Kyriacou, C., & Sutcliffe, J. (1978). Teacher stress: Prevalence, souced and sympton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48, June.
    Langness, L. L., & Frank, G. (1981). Lives: A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to biography. Novato, CA: Chandler & Sharp.
    Lofland, J., & Lofland. L. H. (1984). Analyzing social setting: A guide to qualitativ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t. Belmont, CA: Wadsworth.
    Margolis, G. L., Korse, W. H. & Duinn R. P. ,1974,Job Stress: An Unlisted Occupational Harzard,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Medicine, Vol. 16.
    Seashore, S. E., & Taber, T.D. (1975). Job satisfaction indicators and their correlates.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18(3), 333-368.
    Spradley, J. P., & McCurdy, D. W. (1988). The cultural experience: Ethnography in complex society. Chicago: Science Research Associates.
    Taylor, S. J., & Bogdan, R. (1984).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he search for meaning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