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秀鴻
論文名稱: 陳與義寫景文學研究
指導教授: 李貞慧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6
中文關鍵詞: 陳與義江西詩派自然詩論寫景抒情山水田園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主要從寫景文學的角度,探討陳簡齋如何於江西詩派盛行的南北宋之交,能夠異於江西詩派而成為當代大家的成因。首先,從自然詩論著手,簡齋從「緣情」、「感物」與「靈感」等觀點,極為推崇自然美景對創作之助,並且透過對揚雄、元白與陳師道等的評論,批評江西詩派那種過度追求形式句律而忽略內容情志的創作特質,主張以即景賦詩特有的詩興與抒情特質矯正之。可以說,從自然詩論的內涵及其作用,顯示出簡齋對江西創作弊病的反省與改革的思考能力。然後再從作品分析入手,依生平境遇對寫景創作質量上的影響,依序分為醞釀、發展與成熟期。醞釀與發展期的作品分析,因寫景詩較少,所以皆以寫景詩句為主,這兩個階段主要是探究簡齋與江西詩派在創作上,如何從受其影響轉變到矯正其創作弊病的發展跡象,而成熟期才是簡齋寫景詩密集創作的時期,因此,成熟期的作品分析以寫景詩為主,這裡特別以分期方式進行分析,除了論述其寫景特質與成就之外,也探討簡齋與善於寫景的前輩詩人王維、杜甫與柳宗元之間的關連,以瞭解為何張嵲為何說他是「上下陶謝韋柳之間」,而胡穉將他視為山水田園詩派的集大成者。其中,筆者特別從中析出田園的因素,顯示簡齋在寫景方面受到前人的影響,並不只侷限於山水題材,也包含了受到忽略的田園題材。而成熟期的寫景作品,可以說是展現出異於江西詩派的風貌了。因此,從醞釀、發展與成熟期的作品分析,可以看到簡齋在寫景創作上,如何從受江西影響,到具有矯正江西創作弊病之用,至整體風貌異於江西詩派的發展脈絡,即如何逐漸將其自然詩論思想付諸實踐的過程。


    陳與義寫景文學研究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概況……………………………………………………………3 第三節 研究範圍、方法與章節安排………………………………………….…5 第二章 陳與義自然詩論…………………………………………………………....9 第一節 自然詩論的內涵…………………………………………………………9 一 自然詩論的基礎要點……………………………………………………9 二 以人事仕宦環境突顯出自然美景環境對創作之用…………………..14 第二節 自然詩論的積極作用…………………………………………………..17 一 跳脫潮流侷限而擇取所需求的典範…………………………………..17 二 改善過分模擬與雕琢之弊—「驅使小詩酬曉露,絕勝辛苦廣騷經」.20 三 改良過於要求詩律之弊—「深知壯觀增詩律,洗盡元和到建安」..27 四 修正過度苦吟之弊—「物象自堪供客眼,未須覓句戶長扃」..……33 第三節 陳與義自然詩論在南北宋之交的承變意義…………………………..39 第三章 陳與義寫景創作之醞釀期—任開德教授至離汝歸洛(政和三年夏∼宣和四年夏,1113∼1122)……………………………………………………45 第一節 冷官與閒居時期………………………………………………………..45 第二節 重視寫意美的審美追求………………………………………………..48 第三節 整體創作上深受江西詩派影響的跡象………………………………..52 一 密集的次韻遊戲之作…………………………………………………..53 二 「奪胎換骨」的創新精神……………………………………………..54 三 「以議論為詩」的評論色彩…………………………………………..55 四 「以才學為詩」的用事傾向…………………………………………..56 第四節 受到江西詩派影響下的寫景特質……………………………………..60 一 寫景比例低……………………………………………………………..60 二 景物寓意濃厚…………………………………………………………..61 三 遺貌取神的寫景手法…………………………………………………..63 第五節 結論……………………………………………………………………..64 第四章 陳與義寫景創作之發展期—任太學博士至貶謫陳留(宣和四年夏∼宣和七年冬,1122∼1125)…………………………………………………..65 第一節 顯達與貶謫時期………………………………………………………..65 第二節 自然美地位的提升……………………………………………………..73 一 「朝隱」心態……………………………………………………………73 二 審美品味從寫意美擴大到自然美的變化……………………………..77 第三節 對江西詩派創作特色的修正…………………………………………..80 一 吟詠自然美的清新寫景特質…………………………………………..81 二 突顯景物寓意的深刻性與抒情性……………………………………..84 三 減少及消解用事的密度………………………………………………..87 四 淡化議論的色彩………………………………………………………..90 第四節 結論……………………………………………………………………..95 第五章 陳與義寫景創作之成熟期(上)—陳留難逃至離開邵州(欽宗靖康元年∼高宗建炎四年秋,1126∼1130)………………………………………97 第一節 貶謫南逃時期…………………………………………………………..97 一 鄧、房時期(靖康元年∼建炎二年春)……………………………..97 二 均、岳時期(建炎二年春∼建炎三年秋)…………………………...101 三 邵州時期(建炎三年秋∼建炎四年秋)………………………………104 第二節 審美思想的轉變與再度深化…………………………………………107 一 奔逃行旅促發對觀賞自然美層次的自覺……………………………107 二 對天工造景表現自然美能力的極致推崇……………………………110 三 對人為藝術表現寫意美能力的再度肯定……………………………112 第六章 陳與義寫景創作之成熟期(下)—陳留南逃至離開邵州(欽宗靖康元年∼高宗建炎四年秋,1126∼1130)……………………………………117 第一節 避世幽獨之情與南山山景……………………………………………118 第二節 臨世憂時之情與洞庭壯景……………………………………………126 第三節 閑適悠然之情與邵州村景……………………………………………131 一 赴邵行旅的寫景詩……………………………………………………131 二 田園詩的形成…………………………………………………………135 (一)邵州時期以前書寫田園景物的概況…………………………………135 (二)邵州時加入田園景物的寫景詩………………………………………138 (三)田園詩的出現…………………………………………………………143 第四節 結論……………………………………………………………………150 第七章 結論………………………………………………………………………153 參考書目……………………………………………………………………………157 附錄一:陳與義寫景詩繫年……………………………………………………….165

    參考書單

    一、 古籍的部份,按照經史子集的順序排列。
    二、 今人專著與單篇論文的部份,按照作者姓名筆畫的順序排列。
    三、 學位論文的部份,按照發表年代的順序排列。

    一、古籍
    楊伯峻編:《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
    (漢)司馬遷著;(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南朝宋)范曄著:《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
    (唐)房玄齡等著:《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李延壽著:《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後晉)劉昫等著:《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宋)歐陽修等著:《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元)脫脫等著:《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
    (明)陳邦瞻著:《宋史紀事本末》,與《元史紀事本末》合訂(北京:上海古籍,1994)
    (宋)王栐著;誠剛點校:《燕翼詒謀錄》,與《默記》合訂(北京:中華書局,
    1981)
    (宋)祝穆著;(宋)祝洙增訂;施和金點校:《方輿勝覽》(北京:中華書局,2003)
    (清)邁柱等監修;(清)夏力恕等編纂:《湖廣通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531冊(臺北:臺北商務,1983)
    (元)馬端臨著:《文獻通考》,景印文淵閣四庫叢書614冊(臺北:臺灣商務,1983)
    (漢)揚雄傳;(晉)李軌注:《法言》,與《太玄經》合訂,(臺北:中華書局,
    1983)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9)
    (宋)陳善:《捫蝨新語》,見(宋)俞鼎,孫俞經同編:《儒學警悟•2》(臺北:藝文,1965)
    (宋)洪邁著;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校點整理:《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1996)
    (漢)桓譚著:《新論》,與《風俗通義》、《中說》合訂(臺北:中華書局,1992)
    (宋)徐著:《卻掃編》,宋代筆記小說第十九冊(石家莊:河北教育,1995)
    (宋)羅大經著:《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1983)
    (宋)劉壎著;(清)劉凝刊行:《隱居通議》(臺北:廣文,1971)
    (南朝宋)劉義慶著;楊勇校箋:《世說新語校箋》(臺北:明倫,1971)。
    (宋)方勺:《泊宅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
    (宋)曾敏行著:《獨醒雜志》,宋代筆記小說第20冊(石家莊:河北教育,1995)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臺北:古新,1977)
    (宋)惟愍科可度箋:《楞嚴經箋》,收錄於《頻伽大藏經》112冊(北京:九州圖書,1998)
    楊伯峻編:《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
    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北京:華夏,2004)
    (宋)洪興祖著;白化文等點校:《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
    (晉)陸機著;金濤聲點校:《陸機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
    (晉)陶淵明著;逯欽立校注:《陶淵明集》(臺北:里仁,1985)
    (南齊)謝朓著;曹融南校注集說:《謝宣城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1991)
    (唐)陳子昂著:《陳伯玉文集》,四部叢刊正編31冊(臺北:臺灣商務,1979)
    (唐)李白著;瞿蛻園;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1980)
    (唐)杜甫;(清)仇兆鱉:《杜詩詳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
    (唐)韓愈著;(宋)朱熹考異:《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四部叢刊正編34冊(臺北:臺灣商務,1979)
    (唐)柳宗元著;王國安箋釋:《柳宗元詩箋釋》(上海:上海古籍,1998)
    (唐)元稹撰;冀勤點校:《元稹集》(北京:中華書局,2000)
    (唐)白居易;朱金城箋校:《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1988)
    (宋)林逋著:《和靖詩集》四部備要(臺北:中華書局,1965)
    (宋)范仲淹撰:《范文正公集》,四部叢刊正編40冊(臺北:臺灣商務,1979)
    (宋)蘇軾著;(清)王文浩輯注;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
    (宋)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
    (宋)黃庭堅著;(宋)任淵等著;劉尚榮點校:《黃庭堅詩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
    (宋)黃庭堅著:劉琳,李勇先,王蓉貴校點:《黃庭堅全集》(成都:四川大學,2001)
    (宋)陳師道著;(宋)任淵注;冒廣生補箋;冒懷辛整理:《後山詩注補箋》(北京:中華書局,1999)
    (宋)葛勝仲著:《丹陽集》,宋代珍本叢刊第32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
    (宋)陳與義著;(宋)胡仲孺箋:《增廣箋注簡齋詩集》,四部叢刊正編51冊(臺北:臺灣商務,1979)
    (宋)陳與義著;(宋)劉辰翁評點:《簡齋詩集》(東京:古典研究會,1976)
    (宋)陳與義著;鄭騫箋:《陳簡齋詩集合校彙注》(台北:聯經,1975)
    (宋)陳與義著;白敦仁校箋:《陳與義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1990)
    (宋)張嵲著:《紫微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叢書1131冊(臺北:臺灣商務,1983)
    (宋)朱松著:《韋齋集》,宋代珍本叢刊第40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
    (宋)楊萬里著:《誠齋集》,四部叢刊正編57冊(臺北:臺灣商務,1979)
    (宋)陸游著:《渭南文集》,四部叢刊正編59冊(臺北:臺灣商務,1979)
    (宋)陸游著;錢仲聯校注:《劍南詩稿校注》(上海:上海古籍,2005)
    (宋)劉克莊著:《後村大全集》,四部叢刊正編62冊(臺北:臺灣商務,1979)
    (元)王冕著;壽勤澤點校:《王冕集》(杭州:浙江古籍,1999)
    (明)毛晉撰;潘景鄭校訂:《汲古閣書跋》(上海:上海古籍,2005)
    (清)魏源著;中華書局編輯部編:《魏源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
    (元)方回選評;李慶甲集評校點:《瀛奎律髓》(上海:上海古籍,,2005)
    (清)范大士評選:《歷代詩發》,故宮珍本叢刊第644冊(海口:海南,2000)
    (晉)陸機著;張少康集釋:《文賦集釋》(北京:人民文學,2006)
    (梁)劉勰著:《文心雕龍注》(北京:人民文學,2001)
    (梁)劉勰著:周振甫:《文心雕龍今譯》(北京:中華書局,2005)
    (梁)鍾嶸著:陳延傑注釋:《詩品注》(北京:人民文學,1980)
    (宋)魏慶之著:《詩人玉屑》(臺北:世界,2005)
    (明)謝榛著:《四溟詩話》,與王夫之《薑齋詩話》合訂(北京:人民文學,2005)
    (清)趙翼著;霍松林,胡主佑校點:《甌北詩話》(北京:人民文學,2005)
    (清)潘德輿著:《養一齋詩話》,續修四庫全書1706冊(上海:上海古籍,2002)
    (清)吳喬著:《圍爐詩話》百部叢書集成,初編,98,借月山房彙鈔(板橋:藝文,1996)
    (清)厲鶚輯:《宋詩紀事》(上海:古籍,1983)年代
    (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04 )
    (清)陳衍評選:曹旭校點:《宋詩精華錄》(南昌:江西人民,1984)
    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第二冊(上海:上海古籍,2005)
    文懷沙主編:《全隋唐文》(蘇州:古吳軒,2004)

    二、專著
    丁成泉著:《中國山水詩史》(武昌:華中師範大學,1990)
    丁成泉輯注:《中國山水田園詩集成》(武漢:湖北教育,2003)
    王水照,朱剛著:《蘇軾評傳》(南京:南京大學,2004)
    王水照主編:《宋代文學通論》(開封:河南大學,1997)
    王運熙,顧易生編:《中國文學批評通史—宋金元卷》(上海:上海古籍,1996)
    王運熙,顧易生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2004)
    王國瓔著:《中國山水詩研究》(臺北:聯經,1986)
    王小舒著:《神韻詩史研究》(臺北:文津,1994)
    王文進著:《仕隱與中國文學•六朝篇》(臺北:臺灣書店,1999)
    王青著:《揚雄評傳》(南京:南京大學,2000)
    方瑜著:《唐詩論文集及其他》(臺北:里仁,2005)
    白敦仁著:《陳與義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83)
    白敦仁著:《水明樓詩詞論集》(成都:巴蜀,2006)
    田軍,馬奕,綠冰主編:《中國古代田園山水邊塞詩賞析集成》(北京:光明日報,1991)
    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宋詩概說》(臺北:聯經,1977)
    朱曉江著:《山水清音—晉宋山水詩的藝術世界》(杭州:浙江古籍,2004)
    伍蠡甫主編:《山水與美學》(上海:文藝,1985)
    伍曉蔓著:《江西宗派研究》(成都:巴蜀,2005)
    余冠英主編:《中國古代山水詩鑒賞辭典》(江蘇:古籍,1989)
    余恕誠著:《唐詩風貌》(合肥:安徽大學,2000)
    余恕誠主編:《中國詩學研究》(福州:福建人民,2006)
    呂正惠著:《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臺北:大安,1989)
    呂正惠著:《杜甫與六朝詩人》(臺北:大安,1989)
    呂肖奐著:《宋詩體派論》(成都:四川民族,2002)
    李文初等著:《中國山水文化》(廣州:廣東人民,1996)
    吳淑鈿著:《陳與義詩歌研究》(臺北:文津,1993)
    宗白華著:《美學的散步》(合肥:安徽教育,2006)
    林文月著:《山水與古典》(臺北:純文學,1976)
    金啟華,臧維熙選注:《古代山水詩一百首》(上海:古籍,1980)
    金啟華著:《杜甫詩論叢》(上海:古籍,1985)
    周裕鍇著:《宋代詩學通論》(北京:巴蜀,1997)
    周勛初著:《李白評傳》(南京:南京大學,2005)
    林淑貞著:《中國詠物詩「託物言志」析論》(臺北:萬卷樓,2002)
    胡明著:《南宋詩人論》(臺北:臺灣學生,1990)
    苗春德主編:《宋代教育》(河南:河南教育,1992)
    茆家培,李子龍編:《謝朓與李白研究》(北京:人民文學,1995)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2002)
    袁行霈編選;張相儒注釋:《中國山水詩選》(河南:中州書畫社,1983)
    袁行霈著:《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2005)
    徐復觀著:《中國藝術精神》(桂林:廣西師範,2007)
    徐復觀著:《中國文學精神》(上海:上海書店,2005)
    高友工著:《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台灣大學,2004)
    孫昌武著:《柳宗元傳論》(北平:人民文學,1982)
    陳寅恪著:《元白詩箋證稿》(上海:古籍,1978)
    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上海:上海古籍,2005)
    許總著:《宋詩史》(重慶:重慶,1992)
    許總著:《唐詩體派論》(臺北:文津,1994)
    許總著:《唐詩史》(南京:江蘇教育,1994)
    張毅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北京:北京,2001)
    張毅著:《宋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2004)
    張少康著:《中國文學理論批評教程》(北京:北京大學,1994)
    張健著:《宋金四家文學批評研究》(臺北:聯經,1975)
    張健編:《南宋文學批評資料彙編》(臺北:成文,1978)
    張高評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叢刊》(高雄:麗文,1995)
    張高評著:《自成一家與宋代詩風—兼論唐宋詩之異同》(臺北:萬卷樓,2004)
    曾棗莊主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北京:中華書局,2004)
    曾棗莊編:《三蘇文藝思想》(四川:文藝,1985)
    莫礪鋒著:《江西詩派研究》(濟南:齊魯,1986)
    莫礪鋒著:《杜甫評傳》(南京:南京大學,1993)
    莫礪鋒著:《唐宋詩論稿》(瀋陽:遼海,2001)
    陶文鵬,韋鳳娟主編:《靈境詩心—中國古代山水詩史》(南京:鳳凰,2004)
    陶文鵬著:《唐宋詩美學與藝術論》(天津:南開大學,2005)
    陳昌明著:《緣情文學觀》(臺北:臺灣書店,1999)
    陳元鋒著:《北宋館閣翰苑與詩壇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
    章尚正著:《中國山水文學研究》(上海:學林,1997)
    彭修銀著:《墨戲與逍遙—中國文人畫美學傳統》(臺北:文津,1995)
    梁崑著:《宋詩派別論》(臺北:東昇,1980)
    傅璇琮編:《黃庭堅和江西詩派卷》(北京:中華書局,2004)
    程千凡,莫礪鋒,張宏生著:《被開拓的詩世界》(上海:古籍,1990)
    程杰著:《北宋詩文革新研究》(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2000)
    程杰著:《梅文化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07)
    童慶炳著:《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北京:中華書局,1997)
    黃啟方編:《北宋文學批評資料彙編》(臺北:成文,1978)
    黃念然著:《20世紀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使•文論卷》(上海:東方,2006)
    黃保真,成復旺,蔡鍾翔著:《中國文學理論史•隋唐五代宋元時期》(臺北:洪葉,1993)
    黃奕珍著:《宋代詩學中的晚唐觀》(臺北:文津,1998)
    黃寶華著:《黃庭堅評傳》(南京:南京大學,1998)
    黃寶華著:《中國詩學史•宋金元卷》(廈門:鷺江,2002)
    葉維廉著:《中國詩學》,增訂本(北京:人民文學,2006)
    葉迦陵著:《迦陵詩詞論稿》(河北:河北教育,1998)
    葛曉音著:《山水田園詩派研究》(瀋陽:遼寧大學,1994)
    葛曉音著:《詩國高潮與盛唐文化》(北京:北京大學,1998)
    楊慶存著:《黃庭堅與宋代文化》(開封:河南大學,2002)
    楊玉華著:《陳與義•陳師道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6)
    趙齊平著:《宋詩臆說》(北京:北京大學,1993)
    趙仁珪著:《宋詩縱橫》(北京:中華書局,1994)
    臧維熙編:《中國山水的藝術精神》(上海:學林,1994)
    鄭鶱,方瑜等著:《中國古典詩歌論集》(台北:幼獅文化,1985)
    蔡英俊著:《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1986)
    錢鍾書著:《談藝錄》(北京:中華書局,1999)
    錢鍾書著:《宋詩選註》(北京:人民文學,2005)
    蕭慶偉著:《北宋新舊黨爭與文學》(北京:人民文學,2001)
    繆鉞著:《詩詞散論》(香港:太平書局,1963)
    謝思煒著:《唐宋詩學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韓經太著:《宋代詩歌史論》(長春:吉林教育,2006)
    龔鵬程著:《江西詩社宗派研究》(臺北:文史哲,1983)
    龔廷明著:《宋代官制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7)

    三、 學術期刊
    丁國祥:〈「亦江西之派而小異」—陳與義及南宋初年詩歌嬗變管窺〉,《鋏道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0。
    王博:〈試析陳與義梅花詩的審美心態〉,《科技信息(學術研究)》,第6期,2007。
    王友勝,許菊芳:〈陳與義詠雨詩初探〉,《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6。
    卞良君:〈論陳與義的思想傾向及其在《無住詞》中的文學表現〉,《東疆學刊》,第1期,1986。
    左福生:〈論陳與義南渡詩的「雄渾」〉,《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6期,2007。
    左福生,顏健:〈陳與義詠梅詩寓意探微〉,《沙洋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6期,2006。
    艾思同〈論陳與義的詩歌〉,《江西社會科學》,第1期,1989。
    朱明秋:〈陳與義詞試論〉,《桂林市教育學院學報(綜合版)》,第3期,1994。
    沈松勤、史偉:〈元初陳與義詩風的流衍與江西詩風的轉變〉,《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7。
    李春霞:〈陳與義閑淡詩歌的審美表現〉,《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2期,2006。
    呂改梅,高林廣:〈「摩坡仙之壘,逼近大蘇—試論陳與義對蘇軾的學習與繼蹤」〉,《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2期,2007。
    阮素芳:〈「獨憑危堞望蒼梧」—淺論陳與義南渡詩歌風格〉,《寫作》,第9期,2007。
    胡明:〈關於陳與義詩歌的幾個問題〉,《中州學刊》,第2期,1989。
    施洪波:〈「意足不求顏色似,前身相馬九方皋」—論陳與義詠物詩〉,《湖州師範學院學報》,第5期,2002。
    施洪波:〈論陳與義之學杜〉,《浙江傳媒學院學報》,第2期,2002。
    施洪波:〈小議陳與義詩歌中的「奪胎換骨」〉,《浙江傳媒學院學報》,第3期,2003。
    高利華:〈方回奉陳與義為「江西」宗師的詩學依據〉,《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3。
    高利華:《論方回的江西詩派學說及其對陳與義的評價》,《社會科學戰線》,第6期,2004。
    程杰:〈林逋詠梅在梅花審美認識史上的意義〉,《學術研究》第7期,2001。
    程杰:〈論花光仲仁的繪畫成就〉,《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第1期,2005。
    黃奕珍:〈「開窗」對陳與義的意義—以〈開壁置窗命曰遠軒〉等三首為中心之觀察〉,《台大中文學報》,第17期,2002。
    黃奕珍:〈論陳與義世亂詩的寫法〉,《韓國詩歌與東亞細亞的地平論文集》(濟州:韓國詩歌學會,2006)
    閔定慶:〈陳與義《無住詞》淺說〉,《九江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1986。
    閔定慶:〈陳與義《無住詞》編年〉,《九江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5。
    楊玉華,楊修昌:〈陳與義《無住詞》綜論〉,《楚雄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2。
    楊玉華:〈略論陳與義詩的地位極其影響〉,《楚詩學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3。
    繆鉞:〈靈谿詞說(續七)—論蘇、辛詞與《莊》、《騷》;論陳與義詞;論張孝祥詞〉,《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1984。

    四、學位論文
    江道德:《陳與義的生平及其詩》(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2)
    張天錫:《陳與義詩歌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2001)
    巨傳友:《陳與義戰亂詩研究》(湘潭: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2003)
    王迎春:《論陳簡齋體》(安徽:安徽大學中國古代文學,2005)
    婁甦芳:《靖康之難與陳與義詩風轉變》(鄭州:鄭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2006)
    孫莉:《陳與義研究》(廣州:暨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2006)
    左福生:《陳與義對陶淵明的接受及其清遠平淡詩風的形成》(重慶:重慶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2007)
    張奇:《陳與義詩歌三論》(安徽:安徽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2007)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