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顏侑萱
Yen, Yu-Hsuan
論文名稱: 融合課程調整策略提升特殊幼兒社會領域 IEP目標能力之行動研究
An Action Study of Utilizing Curriculum Modification to Improve IEP Target Abilities in the Social Field for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指導教授: 朱思穎
Chu, Szu-Yin
口試委員: 吳佩芳
Wu, Pei-Fang
許馨仁
Hsu, Hsin-J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特殊教育學系
Spec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1
中文關鍵詞: 課程調整特殊幼兒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社會領域IEP目標
外文關鍵詞: curriculum modification,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curriculum guidelines of preschool activities, IEP target goals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運用課程調整八大策略的實施歷程,包含實施情形、實施困境和實施成效。此外,也探討課程調整八大策略對於兩位大班且具情緒行為障礙的特殊幼兒,在幼兒園課綱社會領域的IEP目標,包含發展自我概念、同理他人,並與他人互動、關懷與尊重生活環境中的他人,其目標能力的改變成效為何。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運用拍照、錄影、行為觀察、討論會議、研究日誌、教學週記及訪談等方式蒐集相關資料並進行分析。歷時三個月的研究之後,得到以下結果:
    一、教師運用課程建構模式之課程調整八大策略,實施歷程可分為四個階段:
    (一)準備期
    (二)第一階段─兵荒馬亂
    (三)第二階段─漸入佳境
    (三)第三階段─竿頭日進
    透過課程調整八大策略,以幫助教師將IEP目標融入在班級作息及課程當中,解決教師在教學與執行IEP的困擾,同時也學習如何因應教學情境與幼兒的反應,給予適當的課程調整策略,從此研究中協助教師增進教育專業知能。
    二、特殊幼兒在社會領域的IEP目標能力:
    (一)發展自我概念:對於兩位特殊幼兒皆有提升且維持的成效。
    (二)同理他人,並與他人互動:對於兩位不同的特殊幼兒有不同的改變。
    (三)關懷與尊重生活環境中的他人:對於兩位不同的特殊幼兒有不同的改變。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ight teaching strategies of curriculum modification, including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implementation challenges, and implementation outcomes. This study also explored the influences of eight teaching strategies of curriculum modification in the IEP target goals of social field for two children with emotional disturbance, including developing self-concepts, empathy, interaction with others, caring and respect for others in our daily environments. Action study has been adopted to collect and analyze data by taking photos, videos, behavior observations, discussion meetings, research diaries, teaching weekly diaries and interview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Participating teachers used the eight strategies of curriculum modification based on the Building Blocks model, and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phases, including preparation, chaos, getting better, and moving forward.
    This study helps the teachers incorporate IEP target goals into class routines as well as solve the teachers’ problems through the eight strategies of curriculum medication. Meanwhile, participating teachers learn how to respond to teaching and children’s needs by providing appropriate curriculum medication strategies. This study can further assist teachers to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competencies.
    2.The IEP target goals for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in the social field
    (1)The effects of developing self-concept have improved and maintained for two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 delays;
    (2)There have different changes in empathy and interaction with others for two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and
    (3)There have different changes in caring and respecting others for two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壹、優質學前融合課程之探討 1 貳、幼兒園課綱的社會領域之於特殊幼兒的學習成效 2 參、融合情境之特殊幼兒IEP目標 3 肆、融合教育課程調整八大策略之應用 4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壹、學前普通班(Preschool Classroom) 6 貳、課程調整(Curriculum Modification) 7 參、特殊幼兒(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7 肆、IEP目標能力(IEP Target Goals) 8 伍、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ECEC Curriculum Framework (Taiwan, R.O.C.))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學前融合課程建構模式 9 壹、學前融合建構模式的涵義 9 貳、學前融合建構模式於實務現場的應用 11 第二節 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的社會領域 14 壹、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社會領域之目標與內涵 14 貳、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社會領域課程目標與教學應用 15 第三節 IEP結合幼教課綱在融合情境中的擬定與執行 17 壹、IEP在融合情境中擬定與執行原則 17 貳、IEP在融合情境中擬定與執行的困境及成效 19 第四節 融合情境中相關教學策略之研究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9 第二節 研究情境與對象 31 壹、研究場域 31 貳、班級採用課程型態 32 參、研究對象 3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8 壹、學前特殊幼兒評量暨調整計畫表(附錄二) 39 貳、社會行為觀察紀錄表(附錄三) 39 參、研究日誌(附錄四) 39 肆、融合課程模式八大策略指引檢核表(附錄五) 39 伍、社會效度成效評量問卷(附錄六) 39 第四節 研究實施程序 39 第五節 融合課程建構模式八大策略實施內容 41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3 壹、資料蒐集 43 貳、資料分析 44 第四章 研究結果 47 第一節 準備期 47 壹、規劃優質的幼兒教育 47 貳、更換搭班,重新討論課程調整之相關內容,以達成課程共識 47 參、計畫課程調整策略之實施方式 48 肆、心路歷程的教學反思 48 第二節 第一階段─兵荒馬亂 49 壹、新搭班的磨合與適應 50 貳、開學之初,處理新生,教師分身乏術 50 參、紀錄困難,調整表格 51 肆、幼兒的實施成效 51 伍、心路歷程的教學反思 53 第三節 第二階段─漸入佳進 55 壹、增加多元的教學策略 55 貳、成人支持轉為同儕支持 56 參、同儕支持,是助力也可能是阻力 56 肆、實施策略,成效大不同 58 伍、幼兒的實施成效 59 陸、心路歷程的教學反思 61 第四節 第三階段─竿頭日進 63 壹、靈活應用課程調整八大策略 63 貳、提高特殊幼兒主動性,自然地融入班級活動中 63 參、逐漸退除教學策略的支持 64 肆、時好時壞,穩定性不高 64 伍、課程調整策略應用在需要協助的普生身上 65 陸、實施後的附加成效 65 柒、幼兒的實施成效 67 捌、心路歷程的教學反思 7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3 第一節 結論 73 壹、課程調整八大策略能幫助學前普通班教師有效的實施融合教育 73 貳、課程調整八大策略能改變特殊幼兒社會領域IEP目標能力 75 第二節 研究限制 76 壹、研究時間之限制 76 第三節 建議 76 壹、實務建議 76 貳、未來研究建議 77 參考文獻 79 壹、中文部分 79 貳、英文部分 82 附錄 83 附錄一 家長同意書 83 附錄二 學前特殊幼兒評量既調整計畫表 84 附錄三 社會行為觀察紀錄表 85 附錄四 研究日誌 86 附錄五 融合課程建構模式八大策略指引檢核表 87 附錄六 社會效度成效評量問卷 88 附錄七 教案設計與教學實施(範例) 89 附錄八 學前特殊幼兒評量既調整計畫表(範例) 98 附錄九 社會行為觀察紀錄表(範例) 103 附錄十 社會行為觀察紀錄表(範例) 108 附錄十一 教學週記(範例) 111

    壹、中文部分
    王天苗(2001)。運用教學支援建立融合教育的實施模式:以一公立幼稚園的經驗為例。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27-51。
    王欣宜、林巾凱(2011)。情境安排之同儕介入策略對自閉症幼兒社會技能表現影響之探討。特殊教育季刊,121,1-7。
    王欣宜、蔡宛錚(2016)。融合幼兒園社會技巧教學之行動研究。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學報,9,1-22。
    幼兒教育及照顧法(2018年6月27日修正)。
    李翠玲(2006)。學前階段合作模式融合教育之探討-以新竹市融合班為例。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5,1-19。
    李翠玲、鐘梅菁、邱奕君、邱上純(2008)。個別化教育計畫在學前融合班實施之探討:以一個融合班為例。教育學刊,31,121-156。
    汪慧玲、沈佳生(2012)。幼兒園教師教導特殊幼兒產生的困擾及因應策略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9(1),37-66。
    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2013年9月2日修正)。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新北:心理。
    林佩蓉(2020)。幼兒園課程與教學品質評估表-2020版。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林彩屏(2011)。學前融合班教師教學調整策略運用之行動研究-以幼兒數學遊戲活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姚婷貽(2011)。學前融合班教師運用「融合課程建構模式」教學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柯秋雪(2018)。歐美學前融合教育之課程與教學的發展及特徵。課程與教學,21(1),1-26。
    洪儷瑜(2014)。[特殊教育法立法三十年專文]邁向融合教育之路-回顧特殊教育法立法三十年。中華民國各殊教育學年刊,103年度,21-31。
    胡永崇(2003)。個別化教育計畫的困境與檢討:接受問卷調查的啟智班教師之書面陳述意見分析。屏東師院學報,18,87-120。
    胡慈恩(2018)。普通班運用「融合課程建構模式」提升發展遲緩幼兒溝通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特殊教育法(2019年4月24日修正)。
    張家瑞(2018)。教練訓練模式於幼兒園融合情境實施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2017)。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臺北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曹純瓊、劉蔚萍、楊玉蓉、程錦屏、李麗娟(2005)。接受專業團隊巡迴輔導之托兒所保育員IEP 執行效果之探討。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94,23-39。
    陳一嫻(2017)。全方位學習設計在學前融合教育中對特殊幼兒促進發展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曾淑賢、楊逸飛(2018)。運用嵌入式教學在學前融合教育師資職前培訓之行動研究。課程與教學,21(1),53-78。
    黃志雄、蔡佩芬、黃齡瑩(2017)。學前個別化教育計畫規劃與實施歷程之個案研究。幼兒教育年刊,28,87-105。
    黃意舒、陳文齡、邱美文、王碧霞、蘇月霞(2015)。探討臺灣教保「新課綱」之專業績效。臺灣教師專業發展學會學刊,3,95-126。
    趙蕙鈴(2015)。幼兒園新課綱社會領域之課程目標與教學綱要的實踐。兒童照顧與教育,5,1-24。
    蔡清田(2013)。教育行動研究新論。臺北:五南。
    鄭雅莉(2012)。繪本教學介入發展遲緩幼兒同儕互動之個案研究。特殊教育季刊,124,37-54。
    鄭雅莉、何東樨(2010)。特殊幼兒融合教育的社會互動、教師課程及教學之研究。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12,25-44。
    盧明、魏淑華、翁巧玲(譯)(2008)。Sandall, S. R., & Schwartz, I. S. 著。學前融合教育課程建構模式(Building blocks for teaching preschoolers with special needs)。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2002)
    賴瑜薰(2010)。台中縣學前融合班教師教學調整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鐘梅菁、江麗莉、章寶瑩、賴麗雲、黃玫玲、陳怜婷(2018)。中重度障礙幼兒進入幼兒園融合模式之建構。教育研究學報,52(2),39-63。
    龔盈涵、鐘梅菁(2009)。幼稚園融合班個別化教育計畫實施現況之研究。特教論壇,7,1-17。


    貳、英文部分
    Cook, R. E., Tessier, A., & Klein, M. D. (1992).Adapting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a for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Englewood cliffs, NJ: Macmillam.
    Kohler, F. W., Anthony, L. J., Steighner, S. A., &Hoyson (2001). Teaching social skills in the integrated preschool: An examination of naturalistic tactics. Topic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21(2), 93-103.
    Lundqvist, J., Westling, M. A., Siljehag, E (2015).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and Support Provisions in Swedish Preschools. A Multiple-Case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7(2), 270-290.
    Rahn, N. L., Coogle, C. G., & Ottley, J. R. (2019).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Use of Embedded Learning Opportunities Within Classroom Routines and Activities.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32(1), 3-19.
    Salisbury, C. L., Mangino, M., Petrigala, M., Rainforth, B., Syryca, S., & Palombaro, M. M. (1994). Promoting the instructional inclusion of young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in the primary grades. Journal of early intervention, 18(3), 311-322.
    Sandall, S. R., Schwartz, I. S., & Joseph, G. E. (2002). A building blocks model for effective instruction in inclusive early childhood settings. Young Exceptional Children, 4(3), 3-9.
    Sandall, S. R., Schwartz, I. S., Joseph, G. E., & Gauvreau, A. N. (2019). Building Blocks for Teaching Preschoolers with Special Needs(3rd ed.). Baltimore, MD: Paul H. Brookes.
    Sullivan, P. L. (2003). Connecting IEP objectives to general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Middle School Journal, 34(4), 47-54.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