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莊于萱
Yu-Hsuan Chuang
論文名稱: 金屬亞磷酸鹽的水熱合成、晶體結構與性質研究
Hydrothermal Synthesis, Crystal 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of Metal Phosphites
指導教授: 王素蘭
Sue-Lein Wang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理學院 - 化學系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3
中文關鍵詞: 金屬亞磷酸鹽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利用多種不同的有機模板合成具有大孔洞結構的金屬亞磷酸鹽,並進行相關的性質研究分析。主要的研究成果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是利用三個有機模板合成鎵亞磷酸鹽化合物,都是具有三維的開放式結構,包括了三種新穎的化合物。其中化合物A1是第一個草酸根進入骨架的三維鎵亞磷酸鹽,具有16環的隧洞。化合物A2是一個具有12環隧洞的三維結構,與文獻中的銦磷酸鹽為等結構。化合物A3則是有8環隧洞的三維結構。
    第二部分我們得到三個二維的中性鋅亞磷酸鹽化合物,結構的特色是使用環戊胺(cyclopentylamine), 異丁胺(isobutylamine), 丁胺(butylamine)直接配位在金屬上,文獻中除了一些具有芳香性的有機胺之外,此三個化合物是目前鋅磷酸鹽/亞磷酸鹽系統中還沒被發現的,因此這部分的合成條件提供一個有機胺能直接配位的適當環境。
    第三部分是NTHU-5的後續研究,用過渡金屬(Cr3+、Co2+、V3+)部分取代結構中的Al3+、Ga3+、Zn2+,得到一系列化合物,並做相關性質研究。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1 孔洞材料簡介與應用 1-1 1-2 論文研究目標 1-8 1-3 合成方法 1-9 1-3-1水熱合成法 1-9 1-3-2 藥品一覽表 1-12 1-4 鑑定方法 1-13 1-4-1 儀器測量簡介 1-13 1-4-2 單晶X光繞射與結構解析(SXRD) 1-14 1-4-3 粉末X光繞射分析(PXRD) 1-17 1-4-4 熱重/微差熱分析(TGA/DTA) 1-18 1-4-5 元素分析(EA) 1-18 1-4-6 螢光儀(PL) 1-18 1-4-7 紅外光譜儀 (IR) 1-18 1-4-8 感應偶合電將原子發射光譜 (ICP-AES) 1-19 1-4-9 電子探測為分析儀 (EPMA) 1-19 1-4-10 超導量子干涉磁量儀磁性分析 (SQUID) 1-19 1-4-11 紫外/可見光吸收光譜 (UV-Vis) 1-21 1-5 研究方法與流程 1-21 1-6 研究成果摘要 1-22 1-7參考文獻 1-25 第二章 有機模板鎵亞磷酸鹽的結構與性質研究 2-1 簡介 2-1 2-2 實驗部分 2-3 2-2-1 合成 2-3 2-3 晶體結構單晶X光繞射解析 2-5 2-3-1 單晶結構分析 2-5 2-3-2 化合物結構描述 2-8 2-4 化合物鑑定 2-18 2-4-1 粉末繞射分析 2-18 2-4-2 紅外光譜儀分析 2-18 2-4-3 元素分析 2-18 2-4-4 熱重分析 2-19 2-5 光致發光特性 2-24 2-6 結果與討論 2-27 2-7 參考文獻 2-37 第三章 有機/無機複合鋅亞磷酸鹽化合物的結構與性質研究 3-1 簡介 3-1 3-2 實驗部分 3-3 3-2-1 合成 3-3 3-3 晶體結構單晶X光繞射解析 3-5 3-3-1 單晶結構分析 3-5 3-3-2 化合物結構描述 3-8 3-4 化合物鑑定 3-13 3-4-1 粉末繞射分析 3-13 3-4-2 紅外光譜儀分析 3-13 3-4-3 元素分析 3-13 3-4-4 熱重分析 3-14 3-5 光致發光特性 3-18 3-6 結果與討論 3-21 3-7 參考文獻 3-26 第四章 以過渡金屬部分取代之鋁鋅亞磷酸鹽 4-1 簡介與動機 4-1 4-2 實驗部分 4-3 4-2-1 合成 4-3 4-3 化合物的晶體結構解析 4-9 4-3-1 化合物1單晶X-ray 結構分析 4-9 4-3-2 化合物1結構描述 4-9 4-4 骨架中過渡金屬的鑑定 4-11 4-4-1 元素分析 4-11 4-4-2 紫外光/可見光吸收光譜 4-11 4-4-3 磁性分析 4-12 4-6 結果與討論 4-14 4-7 參考文獻 4-19 第五章 總結 5-1 附錄A 晶體結構解析的詳細資料表 A-1 附錄B 化合物的粉末X-ray繞射圖比對與紅外光譜圖 B-1

    [1] Cheetham, A. K.; Férey, G. and Loiseau, T. Angew. Chem. Int. Ed. 1999, 38, 3268
    [2] Parise, J. B. J. Chem. Soc. Chem. Commun., 1985, 606.
    [3] Haushalter, R. C.; Mundi, L. A. Chem. Mater. 1992, 4, 31, and references therein.
    [4] Estermann, M.; McCusker, L. B.; Bearlocher, C; Merrouche, A.; Kessler, H. Nature 1991, 352, 320.
    [5] Yang, G. Y.; Sevov, S. C. J. Am. Chem. Soc. 1999, 121 8389.
    [6] Guillou, N.; Gao, Q.; Nogues, M. Morris, R. E.; Hervieu, M.; Férey, G.; Cheetham, A. K. C. R. Acad. Sci. II C. 1999, 2, 387.
    [7] Lin, C. H.; Wang, S. L.; Lii, K. H. J. Am. Chem. Soc. 2001, 123, 4649.
    [8] Chen, Z.; Tan S.; Weng, L.; Zhou, Y.; Gao, X.; Zhao, D. J. Solid State Chem. 2006, 179, 1931.
    [9] Tang, M. F.; Liu, Y. H.; Chang, P. C.; Liao, Y.C.; Kao, H. M.; Lii, K. H. Dalton Trans. 2007, 40, 4523.
    [10] Choi, C. T. S.; Anokhina, E. V.; Day, C. S.; Zhao, Y.; Taulelle, F.; Huguenard, C.; Gan, Z.; Lachgar, A. Chem. Mater. 2002, 14, 4096
    [11] Loiseau, T.; Férey, G.; Haouas, M.; Taulelle, F. Chem. Mate. 2004, 16, 5318.
    [12] Chen, C. Y. ; Chu, P. P.; Lii, K. H. Chem Commun. 1999, 16, 2411.
    [13] Hung, L. C.; Kao, H. M.; Lii, K. H. Chem. Mater. 2000, 12, 2411.
    [14] Yang, Y. C.; Wang, S. L. J. Am. Chem. Soc. 2008, 130, 1146.
    [15] Chippindale, A. M.; Berch, S. J.; Cowley, A. R. Chem. Mater. 1996, 8, 2259
    [16] Morris, R. E.; Attfield, M. P.; Cheetham, A. K.; Acta Crystallogr. 1994, C50, 473.
    [17] Wang, Li.; Song, T.; Fan, Y.; Tian, Z.; Wang, Y.; Shi, S.;Xu. J. J. Solid State Chem. 2006, 179, 3400.
    [18] Wang, L.; Song, T.; Fan, Y.; Wang, Y.; Xu, J.; Shi, S.; Zhu, T. J. Solid State Chem. 2006, 179, 824.
    [19] Armas, S. F.; Mesa, J. L.; Pizarro, J. L.; Lezama, L.; Arriortua, M. I.; Rojo, T. J. Solid State Chem. 2004, 177, 765.
    [20] Li, J.; Li, L.; Yu, J. Xu, R. Inorg. Chem. Commun. 2006, 9, 624.
    [21] Marinho, M. V.; Yoshida, M. I.; Guedes, K. J.; Krambrock, K.; Bortoluzzi, A. J.; Teles, W. M. Inorg. Chem. 2004, 43, 1539.
    [22] 張文明,有機/無機複合鎵和過渡金屬鎵磷酸鹽(砷)酸鹽的水熱合成、晶體結構與性質研究,國立清華大學化學系碩士論文,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六月。
    [23] Lin, Z. E.; Fan, W.; Gao, N.; Chino, N.; Yokoi, T.; Okubo, T.; Crystal Growth and Design 2006, 6, 2435.
    [24] 廖曰純,有機/無機複合金屬磷酸鹽的水熱合成、晶體結構與性質研究,國立清華大學化學系博士論文,中華民國九十四年五月。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