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珆甄
論文名稱: 中西文學中的「妖精」研究──以《仲夏夜之夢》、《聊齋志異》為例
指導教授: 陳惠齡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0
中文關鍵詞: 妖精威廉‧莎士比亞仲夏夜之夢蒲松齡聊齋志異形變
外文關鍵詞: Fairy, William Shakespeare,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Pu, Liaozhai zhiyi, Transform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論文從西方文學作品中找出16世紀大作家威廉‧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這是一本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妖精文學,在文學界、音樂界及其他藝術領域皆深受其影響。而中國作品中,清朝才子蒲松齡《聊齋志異》可說是集歷代妖精文學為大成的作品,其影響不可小覷。兩部作品中的妖精角色不但讓整個故事生動起來,增添許多可看性外,祂們的形象還帶動了後世妖精書寫的發展。
    從這兩部作品中,除了探尋中西方妖精的起源、演變外,最重要的是這些妖精在不同社會文化、背景與脈絡下的形變所代表之意義。同時也可梳理兩部跨時代、跨文化的巨作中,藉由這些妖精多元的形象,想要傳遞什麼樣的個人價值信念、社會樣貌及社會意識給當代世人或後世讀者。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probe to William Shakespeare’s masterpiece in 16th century-“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a epochal fairy literature which has great influence in Literature, Music and other art field in Western literature.
    Also, we can find “ Liaozhai zhiyi “which was accomplished by a gifted scholar named Pu in Chin-dynasty, represents a epitomize of fairy literature in Chinese works. The fairy characters not only make tales vivid and worth watching in both of masterpieces, but also prompt the development of fairy literature later generation.
    In addition to explore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fairies in both Western and Chinese world, we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meanings of fairies transform in different culture, background and thread of thought. Meanwhile, we can approach what kinds of personal values, social appearance and social consciousness by diverse images of fairies are going to transmit to the readers in the two cross-generation and cross-culture masterstroke—“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and “Liaozhai zhiyi”.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4 第二節 文獻探討 9 一、理論專書 9 二、期刊論文 11 三、學位論文 18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23 一、研究範圍 23 二、研究方法 24 三、論述進程 25 第二章 華麗神話,精怪世界:《仲夏夜之夢》裡的妖精 27 第一節 《仲夏夜之夢》之妖精族群 27 一、《仲夏夜之夢》的故事及其創作背景 27 二、妖精大放異彩的《仲夏夜之夢》 33 第二節 西方妖精原型與演變 39 一、西方妖精的淵源 39 二、《仲夏夜之夢》中妖精的起源與原型 50 第三章 花妖狐魅,多具人情:《聊齋志異》中的妖精 58 第一節 蒲松齡與《聊齋志異》裡的妖精 58 一、《聊齋志異》與背後推手——蒲松齡 59 二、多樣的《聊齋志異》妖精 64 第二節《聊齋志異》中妖精原型及其形變 91 一、中國妖精起源概述 91 二、植物妖——剛柔並濟 97 三、狐妖——形象多變 98 四、動物妖——各具情狀 104 五、物品妖——饒富趣味 109 第四章 中西妖精形象之比較 111 第一節 中國與西方妖精的背景 111 一、中西方妖精背景歷史及其來源 111 二、中西方妖精背景之比較 113 第二節 《仲夏夜之夢》與《聊齋志異》中的妖精比較 119 一、妖精書寫的不同文化及其社會意義 119 二、中西方妖精形象與現代妖精文學 132 第五章 結論 140 第一節 研究成果 140 第二節 研究省思 143 參考文獻 144

    一、中文書目
    (一)研究文本
    (英)莎士比亞著,梁實秋譯:《仲夏夜夢》,臺北:遠東圖書,1999年。
    清‧蒲松齡著,張友鶴輯校:《聊齋誌異會校會注會評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清‧蒲松齡著,孫通海等譯:《新白話聊齋志異-上中下三冊》,臺北:木馬文化,2010年。
    (二)專書
    1.古籍(依朝代先後順序排列)
    馮國超譯注,《山海經》,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原著不詳,徐子宏譯注,《周易》臺北:地球出版社,1993年。
    漢‧王充著,韓復智註譯:《論衡今註今譯》(下),臺北:國立編譯館,2005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圈點說文解字》,臺北:南嶽出版社,1978年。
    漢‧焦延壽著,《焦氏易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晉‧干寶:《新校搜神記卷六》,臺北:世界書局,1987年。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梁‧鍾嶸著,汪中選注,《詩品注》,臺北:正中書局,1969年。
    唐‧釋道世撰,周叔迦、蘇晉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6》,臺北:中華書局,2003年。
    唐‧釋慧琳著,《一切經音義》,臺北:大通書局,1985年。
    宋‧李昉等奉敕撰:《太平廣記五百卷》,臺北:新興書局,1958年。
    宋‧朱熹著,《詩經集註》,臺北:萬卷樓,1996年。
    宋‧洪邁著,《夷堅志》,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明‧馮夢龍編撰,《醒世恆言》,臺北:三民書局,1988年。
    清‧長白浩歌子著,鄔國平、劉明今、鄭利華譯,《白話全本螢窗異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2.中文專書(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于天池著:《蒲松齡與聊齋誌異》,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王國良著:《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王溢嘉著:《聊齋搜鬼》,新北:野鵝出版社,1989年。
    王爾敏、吳倫霓霞合撰:〈儒學世俗化及其對於民間風教之浸濡〉《明清社會文化生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王新禧、冰之璇璣著,張進步編選:《從九頭蛇到九尾狐【愛上東西方神話】》,臺北:蓋亞文化,2008年。
    王慧萍著:《怪物考-西方中世紀的怪物世界》,臺北:如果出版社,2012年。
    石昌渝著:《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年。
    安國梁著:《聊齋釋真》,河南:中州古籍出版,1993年。
    李學勤主編:《爾雅注疏下冊》,臺北:五南圖書,2001年。
    李婍編:《胭脂魅-古代傳說中那些動人的狐鬼花妖》,武漢:崇文書局,2012年。
    李豐楙著:《神話的故鄉-山海經》,臺北:時報文化出版,2012年。
    汪辟疆編:《唐人傳奇-上下冊》,臺北:金楓出版社,1987年。
    汪辟疆編纂:《唐人傳奇小說》,臺北:世界書局,2014年。
    何承偉、林言椒合編:《明清vs啟蒙時代-東方衰微西方奮進》,臺北:龍圖騰文化出版社,2014年。
    何炳棣著,徐泓譯注:《明清社會史論》,臺北:聯經出版社,2014年。
    周積明主編,盛瑞裕著:《蒲松齡話聊齋》,臺北:亞太圖書出版,1995年。
    長卿著:《山海經的智慧》,臺北:大地出版社,2010年。
    朱立民、顏元叔主編:《西洋文學導讀下冊》,臺北:巨流文化,2009年。
    孟華主編:《比較文學形象學》,北京:北京大學,2001年。
    林辰著:《神怪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來鳳儀選編:《張愛玲散文》,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0年。
    姚一葦著:《美的範疇論》,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80年。
    施惠淇著,葉乙龍繪:《彩繪山海經》,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11年。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圖書,2003年。
    馬瑞芳著:《馬瑞芳講聊齋》,臺北:大地出版社,2006年。
    秦寬博著,葉芳如譯:《花的神話》,臺北:可道書房,2008年。
    許麗雯編著:《六朝誌怪-精神大解放時期的奇幻小說》,臺北:佳赫文化,2011年。
    郭玉雯著:《聊齋志異的幻夢世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郭豫斌主編:《圖解世界史-近代卷上》,臺中:好讀出版,2014年。
    陸志平、吳功正著:《小說美學》,臺北:五南出版社,1993年。
    莫言著:《生死疲勞》,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張愛玲著:《張愛玲小說集》,臺北:皇冠出版社,1985年。
    張法著:《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臺北:淑馨出版社,1998年。
    張稔穰著:《中國小說藝術教程》,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
    康韻梅著:《唐代小說承衍的敘事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華正書局編輯部編著:《校訂本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77年。
    彭懿著:《世界幻想兒童文學導論》,臺北:天衛文化,1998年。
    葉慶炳著:《談小說妖》,臺北:洪範書店,1983年。
    葉怡君著:《妖怪玩物誌》,臺北:遠流文化,2012年。
    楊昌年著:《聊齋誌異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
    趙明政著:《文言小說-文士的釋懷與寫心》,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劉介民著:《比較文學方法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0年。
    劉仲宇著:《中國精怪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劉大杰著:《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2011年。
    魯迅著:《中國小說史略》,新北:新潮社,2011年。
    樂蘅軍著:《古典小說散論》,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84年。
    錢念孫著:《中國文學史演義》,新北:正中書局,2009年。
    霍衣仙著:《中國文學史通論》,香港:培正書局,1940年。
    羅敬之編著:《蒲松齡及其聊齋志異》,臺北:國立編譯館,1986年。

    3.外文譯著
    (1)西文譯著(依作者姓氏字母A~Z順序排列)
    Tokarev, Sergeĭ Aleksandrovich謝.亞.托卡列夫著,魏慶征譯:《世界各民族歷史上的宗教》,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年。
    Arthur Cotterell著,俞蘅譯:《歐洲神話》(The Encyclopaedia of Classic Mythology),廣州:新世紀,2011年。
    Ernst Cassier恩斯特‧卡西爾著,黃龍保、周振選譯,何禮文校:《神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Studio Hard Deluxe著,高詹燦、黃正由譯:《奇幻大事典》(Fantasq Encqctopedia For Creators),新北市:瑞昇文化,2013年。
    Umberto Eco安柏托‧艾可編著,彭淮棟譯:《醜的歷史》,臺北:聯經出版社,2008年。
    Hans-Dieter Gelfert著,許惠容譯:《莎士比亞與他的時代》,臺中:晨星出版社,2007年。
    Victor-Marie Hugo雨果著,丁世忠譯:《莎士比亞傳》,臺北:五南圖書,2014年。
    Veronica Ions維若尼卡‧艾恩斯著,杜文燕譯:《神話的歷史》,臺北:究竟出版社,2005年。
    David Scott Kastan著,郝田虎、馮偉譯:《莎士比亞與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
    Lucius Apuleius Madaurensis阿普留斯著,張時譯:《阿普留斯變形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Bronislaw Malinowski馬陵諾斯基著,朱岑樓譯:《巫術、科學與宗教》,臺北:協志工業叢書,1978年。
    Robert Muchembled羅貝爾‧穆尚布萊著,張庭芳譯:《魔鬼的歷史》,臺北:五南圖書,2007年。
    Neil MacGregor著,黃中憲譯:《莎士比亞變動的世界》,臺北:大塊文化,2014年。
    William Rowe羅威廉著,李仁淵、張遠譯:《中國最後的帝國-大清王朝》,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3年。
    Rene Wellek&Austin Warren著:〈文學與社會〉《比較文學理論集》,臺北:成文出版社,1979年。

    (2)日文譯著(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井上圓了著,蔡元培譯:〈妖怪學講義〉收錄於《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臺北:東方文化書局複刊,1969年。
    井上圓了著,蔡元培譯:《妖怪學講義錄》,香港:中和出版社,2015年。
    中野美代子著,劉禾山譯:《從中國小說看中國人思考方式》,臺北:成文出版,1977年。
    中野美代子著,何彬譯:《中國的妖怪》,鄭州:黃河文藝出版社,1989年。
    井村君江著,謝家貴、李世界譯:《揭開神秘妖精之謎》,新北:臺灣實業文化,2001年。
    井村君江著,王立言譯:《妖精的歷史-神秘精靈的千年傳說》,臺北:如果出版社,2007年。
    草野巧著,蘇黎衡譯:《妖精事典》,臺北:奇幻基地出版,2006年。
    森田吉米著,劉滌昭譯:《英國妖精與傳說之旅》,臺北:馬可孛羅,2001年。

    二、西文書目(依作者姓氏字母A~Z順序排列)
    Katharine Briggs:《The Fairies in Tradition and Literature》,USA:Routledge,2013年。
    Carol Rose:《Spirits,Fairies,Gnomes,and Goblins:An Encyclopedia of Little People》,USA:W.W.Norton&Company,1996。

    三、外文書目
    井村君江著:《妖精學大全ハードカバー》,東京書籍,2008年。

    四、期刊論文資料
    于翠玲:〈從類書論狐文化與狐文學〉,《西北大學學報》第33卷第2期,2003年。
    尹曉葉:〈西遊中的妖魔分類〉,《現代語文》2009卷13期,2009年。
    王以欣:〈理性、人性和美-希臘神話擬人特徵剖析〉,《南開學報》第5期,2003年。
    王偉:〈《廣異記》狐精形象初探〉,《泰山學院學報》第28卷第1期,2006年。
    王偉:〈中國狐精原型論略〉,《蒲松齡研究》2007卷2期,2007年。
    王枝忠:〈近50年《聊齋志異》在日本的傳播和研究〉,《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6年。
    王莉莉:〈《聊齋誌異》中的植物精怪形象〉,《中華女子學院學報》第21卷5期,2009年。
    王櫻芬:〈踏在西天之路-《西遊記》女妖研究〉,《高雄師大學報》第26期,2009年。
    王劍萍:〈試論《聊齋志異》對張愛玲早期小說創作的影響〉,《蒲松齡研究》2011卷第2期,2011年。
    王春林:〈莫言小說創作與中國文學傳統〉,《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2013年。
    付双:〈漫談日本妖怪文化〉,《邊疆經濟與文化》第12期,2013年。
    全京姬、卜琳:〈中日兩國妖怪文化對比〉,《群文天地》第1期,2012年。
    吳玉杏:〈論《西遊記》女妖群像〉,《木柵高工學報》第13期,2009年。
    李怡芬:〈《聊齋誌異》中的女性形象析探〉,《國立編譯館刊》第26卷第1期, 1997年。
    李李:〈《聊齋》牡丹花精名篇--〈香玉〉與〈葛巾〉之人物分析〉,《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9期,2004年。
    李杰玲、李寅生:〈《螢窗異草》:《聊齋》余瀾中的波峰―探析《螢窗異草》的思想和藝術特色〉,《蒲松齡研究》2007卷第2期,2007年。
    林秀玲:〈變形傳統的變形〉,《聯合報》,2002年5月5日。
    林富士:〈人間之魅--漢唐之間「精魅」故事析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8卷第1期,2007年。
    林璄南:〈魔界轉身:精靈帕克變形記〉,《戲劇學刊》第10期,2009年。
    范玉廷著:〈明清的妖怪觀--從《古今圖書集成.妖怪部》談起〉《有鳳初鳴年刊》,第8期,2012年。
    耿歆:〈花園與森林-《牡丹亭》和《仲夏夜之夢》中的“夢幻世界”〉,《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6期,2007年。
    孫政:〈東方妖怪形象之藝術價值小考〉,《青春歲月》11期,2013年。
    張智華:〈中國文學中精靈形象的演變與發展〉,《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0年第11期卷4,2000年。
    張加佳:〈西遊記女妖研究〉,《研究與動態》第14期,2006年。
    張更禎:〈《搜神記》中的女神、女鬼、女妖形象〉,《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漢文綜合版)》第28卷第4期,2009年。
    陳美妃:〈人狐類婚姻關係中之妻德塑建初探--以太平廣記為本〉,《臺北科技大學學報1998年第31卷第2期,1998年。
    陳品雁:〈《聊齋誌異》人狐戀故事析論〉,《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5期,2007年。
    郭豔萍:〈芥川龍之介與《聊齋志異》〉,《日本研究》第4期,2007年。
    閔永軍:〈《聊齋誌異》花精系列小說的意境〉,《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1卷1期,2008年。
    許丙泉:〈論莫言小說中的動物與人性-以長篇小說《生死疲勞》為中心〉,《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期第31卷,2015年。
    黃昱凌:〈《太平廣記‧猿猴類》故事研究〉,《輔大中研所學刊》第3集,1994年。
    黃麗卿:〈《聊齋誌異》狐仙「形變」之意義〉,《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25期,2006年。
    黃麗卿:〈從社會批判與心理轉化論《聊齋誌異》「形變」之核心價值〉,《淡江史學》第19期,2008年。
    董毅:〈新聞總入夷堅志—蒲松齡的另類「孤憤」〉,《蒲松齡研究》2005年第2期,2005年。
    葉穎麗、張瑞庭:〈森林中的頑皮精靈-仲夏夜與奇幻〉,《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系刊》第32期,2006年。
    楊海龍:〈《封神演義》人物新論〉,《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11年第30卷第5期》,2011年。
    鄭春元:〈《聊齋誌異》中精怪形象的塑造方法新探〉,《蒲松齡研究》2008卷1期,2008年。
    鄧郁生:〈吃魚抑或放生的抉擇:論唐五代小說中的一種魚類變形故事〉,《國立台南大學人文研究學報》2008年第42卷第2期,2008年。
    薛雅文:〈簡析《西遊記》中的女妖形象〉,《玉溪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3期,2008年。
    羅紐金:〈談「聊齋志異」中三篇花妖作品〉,《鵝湖月刊》第21卷第11期,1996年。
    (日)藤田祐賢文撰、王枝忠譯:〈《聊齋志異》的一個側面──關於它和日本文學的關係〉《蒲松齡研究》1993年第1、2期,1993年。

    五、學位論文(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江慧琪:《先秦至唐狐狸精怪故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林允:《聊齋誌異》鬼狐仙妖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林惠玲:《《聊齋誌異》狐精形象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金洪謙:《「狐狸精」原型及其在中國小說的文化意涵》,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
    周文玲:《《太平廣記》所引唐代四大動物妖故事研究》,輔仁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5年。
    范玉廷:《《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妖怪部》妖怪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徐夢林,《〈螢窗異草〉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張孟玲:《《聊齋誌異》植物精怪故事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12年。
    張嘉惠:《《聊齋誌異》女妖故事研究》,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昌遠:《蒲松齡《聊齋誌異》精怪變化故事研究-一個「常與非常」的結構性思考》,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游文琦:《現實與虛構之間──唐代狐狸精小說研究》,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彭美菁:《《聊齋志異》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楊宜芳:《宋元明狐狸傳說及其小說形象》,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2008年。
    蔡琇瑋:《東斯拉夫民族與漢民族鬼怪形象之比較-以果戈理的《迪坎卡近鄉夜話》及蒲松齡的《聊齋誌異》為素材》,中國文化大學俄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鄧郁生:《唐五代妖故事研究》,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謝心怡:《想像演出與二十世紀《仲夏夜之夢》的角色形塑》,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