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郭賀翔
Ho-Hsiang Kwo
論文名稱: 隋唐醫籍中關於毒的新認識—-以三大醫籍為中心的探討
The new understanding of poison from Sui Dynasty and Tang Dynasty medical books -- focusing the study on the three greatest medical books.
指導教授: 李建民
Chien-Min Li
傅大為
Dai-Wie Fu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0
中文關鍵詞: 千金方炮炙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隋唐時期正值中國從政治偏安南方到隋唐政治統一版圖擴大的時代背景,許多人遷徙、遠行南北,從醫書中反應新環境「土地卑濕」、「多蟲蛇」等紀錄,顯示當時後的人面臨種種毒害的侵擾挑戰。當時後一般遠行人攜帶的備急方書中,所記載的諸多「毒」、「蠱」及其流行區域、形狀、犯人方法、預防、治療方法,這樣的討論是在隋唐以前比較起來內容有豐富增多的趨勢。從方書撰寫的目的主要在於「備急」的觀點看來,三本醫書的主要作者將當時後南北常見的獸蟲所傷的這類疾病編輯在一起,當是為了讀者方便搜尋。而這樣的討論人們藉此可以減少遭到這些外來「毒」侵襲的機會,即使遇疾,也可以依照病源、症狀,從方書中檢取可用之方。由於方書採取性質相近的疾病編成一卷,如此,即使是卷數較多的方書,讀者也可以視其自我本身的需要與否,將該卷拆下來,以便隨身攜帶,以提供人們在南北遭遇這些毒蟲猛獸的侵擾時的救治之法則。

    隋唐統一,國家政治版圖擴及到了中國南方,而在當時後交通發達的背景之下,遠行外出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常常也擔心遇到突如其來的疾病。醫家的責任就是維持人的生命,在隋唐的醫書中就列出各種各樣的救治與相關的防範方法,從這些資料中更可以看出當時後時人所具有的心態。

    本文研究的主軸,則是以隋唐時代醫書作為主要的理論背景,依當時的時空脈絡加以討論。隋唐醫家以一系列臨床上毒症的疾病表現與環繞在病人四周圍種種自然與人文因素等所交織出來的結果,作為主要的脈絡,回歸當時候時空脈絡下了解何謂「毒」,進而從中去探討。對於醫學中關於「毒」的專業檢驗並非本文要去著墨的重點;而是希望從隋唐時期三大醫書去探討當時後醫家對於毒這個觀點的認知,配合當時後社會文化等等多方面的背景,以其了解此一時期,醫家對於毒的認知,藉以體認隋唐醫學的常與變--包括繼承、轉折及突破等相關實質面向。傳統中西醫對於疾病的名稱及相關的醫學原理的專門用語不可能用現今專門的醫學術語加以統一,何況,中西方從不同的醫學理論各自發展出一套對於疾病的認識方法、名稱和分類。再者古今醫學對於「毒」的看法原本就不同,因此,從現今的醫學觀點來看古代毒體系架構,實在無太大的意義。

    因此,在上述問題的基礎上,透過一系列系統、規範的研究,從中去闡明「毒」的問題與時空脈絡機制,從中去反映出隋唐醫學發展對於「毒」所代表的時代意義。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相關研究回顧與問題意識……………………7 第三節 史料分析……………………………………… 12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主體概述………………… 17 第二章□ 毒的淵源和變化………………………………………… 20 第一節 毒的概念………………………………………… 20 第二節 醫籍中關於毒的概說分類………………………26 第三節 小結………………………………………………36 第三章□隋唐三大醫籍中關於「毒」的呈現……………………… 38 第一節□ 隋唐醫籍中對於「毒」的體認……………… 39 (一)獸毒……………………………………………………43 (二)蛇毒……………………………………………………46 (三)「皿蟲為蠱」的傷害…………………………… 50 (四)「正正得負」的迷思-因並食而產生的食物抗詰…………………………………………………… 62 (五)養生之法的另一章-「礦物性藥物」中毒…66 第二節□隋唐醫籍對於「毒」的相關傳播途徑和見 解………………………………………………75 第三節□小結…………………………………………… 83 第四章□隋唐醫家對於毒的處理方式………………………………89 第一節□藥物炮炙的發展和目的…………………… 91 第二節□ 以毒入藥的治療方法………………………… 98 第三節□ 小結………………………………………………104 第五章□結論…………………………………………………… 107 參考書目…………………………………………………………… 114

    參考書目:
    一、史料:(以下按照成書年代先後順序排列)
    1.(西漢)司馬遷著,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台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2.(東漢)王充原著,蔡振楚註譯,《新譯論衡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97年。
    3.(東晉)葛洪,《抱朴子》,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4.(北齊)魏收撰,《魏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年。
    5.(劉宋)雷斅,《雷公炮炙論》,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年。
    6.(隋)巢元方原著,丁光迪主編,《諸病源候論校著》,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年。
    7.(唐)魏徵撰,《隋書》,台北:中華書局,1965年。
    8.(唐)劉咰等,《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
    9.(唐)孫思邈撰,魏啟亮、郭瑞華點校,《備急千金藥方》,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9年。
    10.(唐)孫思邈撰,朱邦賢、李文國等校注,《千金翼方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11.(唐)王燾著,高文鑄校注,《外臺秘要方》,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年。
    12.(唐)柳宗元著,《柳宗元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13.(唐)元稹著,冀勤點校,《元稹集》,台北:漢京文化,1984年。
    14.(唐)劉禹錫著,卞孝萱校定,《劉禹錫集》,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15.(唐)長孫無忌等,(今)劉俊文《唐律疏議.箋解》,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16.(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源流文化事業公司,1982年。
    17.(宋)歐陽修,宋祈撰,《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85年。
    18.(宋)司馬光等著,《資治通鑑》,台北:洪氏出版社,1980年。
    19.(宋)沈括原著,胡道靜、金良年、胡小靜譯註,《夢溪筆談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
    20.(南宋)宋慈著,《增補註釋洗冤錄集證》,民國5年廣益書局印。
    21.(南宋)宋慈著,賈靜濤校注,《洗冤集錄》,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年。

    二、專書:(以下按照出版先後順序排列)
    1.陳國符,《道藏源流考》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2.余嘉錫,〈寒石散考〉,載氏著《余嘉錫論學雜著》,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3.王孝濤,《中藥飲片炮製述要》,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年。
    4.李約瑟著,陳立夫主譯,《中國科學與文明》,台北:商務印書館,1982年。
    5.莊兆祥、關培生、江潤祥,《本草研究入門》,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3年。
    6.賈靜濤,《中國古代法醫學史》,北京:群眾出版社,1984年。
    7.薛愚,《中國藥學史料》,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4年。
    8.葉定江、徐楚江,《中藥炮制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年。
    9.王孝濤主編,《歷代中藥炮制法匯典─古代部分》,江西: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年。
    10.陶御風等著,《歷代筆記醫事別錄》,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1988年。
    11.王筠默、王□芬輯著,《神農本草經校證》,吉林: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年。
    12.趙健雄、郭志編,《博極醫源的孫思邈》,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1989年。
    13.渠時光,《中國藥學史》,遼寧:遼寧大學出版社,1989年。
    14.尚志鈞、林乾良、鄭金生著,《歷代中藥文獻精華》,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出版,1989年。
    15.嚴世芸主編,《中國醫籍通考》第二卷,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出版,1991年。
    16.郭靄春等編寫,《黃帝內經素問校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年。
    17.西岡為人,〈中國趙顗瑣□v展望〉,載《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十卷〈科學技術〉,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18.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中國大百科.中國傳統醫學卷》,台北巿:錦繡出版社,1994年。
    19.廖育群,《中國古代科技史綱.醫學卷》,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年。
    20.張綱,《中醫百病名源考》,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年。
    21.馬伯英,《中國醫學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22.中華文化通志委員會編,《中華文化通志》科學技術 醫藥學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23.曹錦坤,《中醫與養生》,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24.葉定江、張世臣,《中藥炮制學n,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1999。
    25.王孝濤、曹暉等編著,《中藥采制與炮制技術》,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26.席澤宗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史.科學思想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年。
    27.郝近大編注,《新編補注雷公藥性賦》,赤峰:內蒙古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年。
    28.湯一介主編,陳可冀、林殷著,《國學舉要.醫卷》,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29.蓋建民,《道教醫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
    30.山田慶兒著,廖育群、李建民編譯,《中國古代醫學的形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年。
    31.朱建平著,《中國醫學史研究》,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3年。
    32.周瀚光、戴洪才主編,《六朝科技》,江蘇:南京出版社出版,2003年。
    33.范家偉,《六朝隋唐醫學之傳承與整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年。
    34.楊榮光編著,《川藥炮製規範學》,台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2004年。

    三、期刊論文:(以下按照出版先後順序排列)
    1.賈靜濤,〈中國古代中毒學的成就〉,《法醫通訊》,1卷3期,1980年。
    2.謝萬宗,〈論中藥品種在歷代本草中的變遷與發展〉,《中醫雜誌》6卷,1985年。
    3.謝萬宗,〈論中藥品種在歷代本草中的變遷與發展(續編)〉,《中醫雜誌》7卷,1985年。
    4.宋之琪、程之范,〈藥理學的發展〉,《中華醫史雜誌》,16卷1期,1986年。
    5.鍾贛生,〈宋金元時期藥性理論主要成就初探〉,《中華醫史雜誌》,19卷3期,1989年。
    6.蕭璠,〈漢宋之間文獻所見古代中國南方的地理環境與地方病及其影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3分1本,1993年。
    7.萬芳、鍾贛生,〈《證類本草》毒藥粗論〉,《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7卷1期,1994年。
    8.龔純,〈毒物在我國軍事上的應用〉,《中華醫史雜誌》,25卷4期,1995年。
    9.蕭璠,〈關於歷史上的一種人體寄生蟲病--曼氏裂頭蚴病〉,《新史學》,6卷2期,1995年。
    10.曹麗娟,〈道教外丹術與中國古代藥物學〉,《山東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期,1995年。
    11.李經緯、張志斌,〈中國醫學史研究60年〉,《中華醫史雜誌》,第3期,1996年。
    12.傅芳,〈中國古代醫學史研究60年〉,《中華醫史雜誌》,第3期,1996年。
    13.靳士英,〈疾病史研究60年〉,《中華醫史雜誌》,第3期,1996年。
    14.鄭金生、李建民,〈現代中國醫學史研究的淵源〉,《大陸雜誌》,第95卷6期,1997年。
    15.陳元朋,〈唐宋食療概念與行為之傳衍——以《千金•食治》為核心的觀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9本第4分,1998年。
    16.趙普干、劉曉平,〈莨菪類成分藥物臨床應用發展簡史〉,《中華醫史雜誌》,29卷1期,1999年。
    17.蓋建民、劉賢昌,〈魏晉南北朝的道教醫學家及其醫學創獲〉,《道教論壇》,3期,1999年。
    18.廖育群,〈關於中國古代的腳氣病及其歷史的研究〉,《自然科學史研究》,19卷3期,2000年。
    19.賴文、李永宸等,〈近50年的中國古代疫情研究〉,《中華醫史雜誌》,第2期,2000年。
    20.陳元朋,〈漢唐間的食禁與疾病〉。此篇文章曾於2000年5月15日於中央研究院舉辦的〈疾病的歷史研討會〉中發表。
    21.謝穎楨、高穎、鄭憶懷,〈試論毒邪致病及症候特徵〉,《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4卷1期,2001年1月。
    22.張嘉鳳,〈「疾疫」與「相染」-以《諸病源候論》為中心試論魏晉至隋唐之間醫籍的疾病觀〉,《台大歷史學報》27期,2001年。
    23.范家偉,〈從醫書看唐代行旅與疾病〉,《唐研究》第7卷,2001年。
    24.李運倫,〈毒邪的源流及其分類詮釋〉,《中醫藥學刊》18卷1期,2001年。
    25.鍾樞榮,〈論孫思邈對「五石補益石劑」與相關石藥之認識〉一文,此文曾於2002年3月30、31兩日於中央研究院數學所舉辦的第六屆科學史研討會中發表。
    26.羅家發,〈中藥炮制研究初探〉,《河南中醫》,22卷2期,2002年。
    27.余新忠,〈20世紀明清疾病史研究論述〉,《中國史研究動態》,2002年第10期。
    28.左鵬,〈漢唐時期的瘴與瘴意象〉,《唐研究》第8卷,2002年。
    29.詹宗祐,〈從柳宗元的〈捕蛇者說〉談唐代幾個有關蛇的問題〉,《國文天地》第18卷2期,2002年。
    30.陳登武,〈唐代的特殊謀殺罪〉,《興大歷史學報》,14期,2003年。
    31.楊杞,〈世界第一法學名醫宋慈和《洗冤集錄》〉,《唐山學院學報》16卷2期,2003年。
    32.趙智強,〈略論毒邪治病的特點、界定與治療〉,《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卷2期,2003年。
    33.邱仲麟,〈明代北京的瘟疫與帝國醫療體系的應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5本2分,2004年。

    四、學位論文:
    1.劉寶玲,《以蟲為象--漢唐時期醫籍中的蟲》,(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五、外文資料:
    1.澤田瑞穗,《中國の咒法》第三輯〈蠱毒〉,(東京:平河出版社,1984年),頁245-332。
    2.小曾戶洋,〈中國中世における中毒の認識と實體──「諸病源候論」を主要資料として〉,收入《矢數道明先生退任紀念東洋醫學論集》(京都:北里研究所附屬東洋醫學總合研究所,1986年),頁118-154。
    3.赤崛昭,〈寒石散と養生〉,載《中國古代養生の總合研究》,(東京:平河出版社,1988年)。
    4.工藤元男,《睡虎地秦簡よりみた秦代の國家と社會》,(東京:創文社,1998年)。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