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致融
論文名稱: 陸學為體,朱學為用:從「工夫」論吳澄
指導教授: 胡其德
鐘月岑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4
中文關鍵詞: 元代吳澄理學心學工夫工夫論
相關次數: 點閱:4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元儒吳澄的理學思想究竟偏向朱學或者陸學,一直未有定論。筆者在此研究中,將試圖從「工夫論」的觀點來分析並解決此一難題。
    從第二章開始,筆者首先使用吳澄晚年的談話,指出他晚年對陸學表達的無限推崇之情,把握其學術之最終定向。第三章,筆者將根據前章的研究結論,以他早年的實踐工夫為主軸,探討其思想由朱入陸的形成過程。第四章,筆者要解釋吳澄思想中「格物窮理」的問題,研究他如何將「格物窮理」的工夫納入陸學的心學體系之中,並且簡單論述與吳澄並列為元代「和會朱陸」兩大代表學者的鄭玉,以凸顯吳澄思想的特色。在此章,我將提出本研究的主要論點,即吳澄以陸學為體,心學為用的思想。這三章結合起來,基本上便能對吳澄的理學思想提出一個全新的解釋,並看出其思想在元代的特殊地位。
    前四章,筆者討論吳澄思想的「內在理路」。因此在第五章,筆者把研究的視野從個人拉高至整個江西地區,從「外緣因素」解釋吳澄學形成的歷史地理背景。筆者將論證,事實上陸學在元代江西地區並未如過去學者所認為的那樣衰落,而是潛為一股深厚的暗流,深深影響著當地儒者,包括朱子的傳人在內。最後,筆者也將分析陸學在江西地區能夠歷久不衰的思想背景,點出書院、地域意識、宗教氣氛三項維繫陸學不滅的重要因素。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3 第三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方法 5 第四節 章節安排 11 第二章 吳澄的晚年定論 13 第一節 前言 13 第二節 「不可言傳」 16 第三節 象山之巔 24 第四節 小結 27 第三章 吳澄的早年工夫 29 第一節 宋代理學工夫論 29 第二節 吳澄工夫論的形成 31 第三節 由朱入陸或者棄朱從陸? 45 第四節 吳澄學術傾向的定型 48 第五節 小結 49 第四章 吳澄的「窮格之功」-兼論鄭玉 51 第一節 博學與著述:吳澄的「窮格功」 51 第二節 博學著述有害修養:陸學者的普遍想法 52 第三節 吳澄的博學論 54 第四節 吳澄為何著述? 61 第五節 吳澄的著述與陸學精神 64 第六節 鄭玉的「和會朱陸」 69 第七節 小結 75 第五章 饒魯學派、臨川陸學及其形成背景 77 第一節 元代江西陸學消失了嗎? 77 第二節 饒魯學派與臨川陸學 79 第三節 江西陸學的背景分析 87 第四節 小結 101 第六章 結論 103 附錄 吳澄思想輯要編年 108 參考書目 115

    (一)傳統史料
    1. 楊維傑編,《黃帝內經素問譯解》(台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84)。
    2. (宋)撰者不詳,《陰符經三皇玉訣》,《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1985)。
    3. (宋)翁葆光,《紫陽真人悟真篇註疏》,《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1985)。
    4. (宋)周敦頤,《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
    5. (宋)胡宏,《胡宏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
    6.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
    7. (宋)朱熹,《近思錄》(台北:商務印書館,1996)。
    8. (宋)朱熹,《朱文公集》卷85,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2002)。
    9. (宋)黎靖德編 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5)。
    10. (宋)陸九淵,《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
    11. (宋)黃榦,《勉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
    12. (元)脫脫等,《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
    13. (元)撰者不詳,《清微元降大法》,《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1985)。
    14. (元)吳澄,《吳文正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
    15. (元)吳澄,《吳文正公外集》(台北:新文豐,1985)。
    16. (元)吳澄,《道德真經註》,《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47》(板橋:藝文,1965)。
    17. (元)吳澄,《書纂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
    18. (元)吳澄,《禮記纂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
    19. (元)吳澄,《易纂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
    20. 王新春、呂穎、周玉風,《易纂言導讀》(濟南:齊魯書社,2006)。
    21. (元)程鉅夫,《雪樓集》(台北:新文豐,1988)。
    22. (元)虞集,《道園學古錄》(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1)。
    23. (元)鄭玉,《師山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
    24. (元)趙孟頫,《松雪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
    25. (元)劉岳申,《申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
    26. (元)劉壎,《隱居通議》(台北:廣文,1971)。
    27. (元)劉壎,《隱居通議》,《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
    28. (明)宋濂等,《元史》(臺北市:鼎文書局,1981)。
    29. (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0. (清)黃宗羲、全祖望,《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7)。
    31.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台北:河洛圖書,1974)。
    32. 趙弘恩,《江南通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
    33. 《撫州府志》(台北:成文,1975)。
    34. 柯劭忞,《新元史》(台北:藝文,1955)。

    ﹙二﹚近人研究
    專書:
    (1)中文
    1. Ben-Ami Scharfstein(夏夫斯坦)著、徐進夫譯,《神秘經驗》(台北:天華,1982)。
    2. W.T. Stace著、楊儒賓譯,《冥契主義與哲學》(台北:正中,1998)。
    3. William James著、唐鉞譯,《宗教經驗之種種》(北京:商務,2002)。
    4. 方旭東,《吳澄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
    5. 方旭東,《尊德性與道問學:吳澄哲學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 王明蓀,《元代的士人與政治》(台北:學生,1992)。
    7. 王素美,《吳澄的理學思想與文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8. 田浩(Hoyt Cleveland Tillman),《朱熹的思維世界》(台北:允晨,2008)。
    9. 白百伶,《宋元之際的朱陸異同論》,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10.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1)。
    11.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台北:學生書局,2000)。
    12. 牟復禮(Frederick W. Mote)著、王立剛譯,《中國思想之淵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13. 艾爾曼(Benjamin A. Elman)著、趙剛譯,《從理學到樸學—中華帝國晚期思想與社會變化面面觀》(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
    14.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台北:聯經,2004)。
    15.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近代詮釋》(台北:聯經,1987)。
    16.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04)。
    17.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台北:允晨,2004)。
    18.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北京:三聯書店,2005)。
    19. 李仲軒口述、徐皓峰整理,《逝去的武林—1934年的求武紀事》(北京:當代中國,2006)。
    20. 狄百瑞著(Wm. Theodore de Bary)、李弘祺譯,《中國的自由傳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3)。
    21. 林繼平,《宋學探微》(台北:蘭臺,2001)。
    22. 林繼平,《我的治學心路歷程》(台北:蘭台,2000)。
    23. 林繼平,《陸象山研究》(台北:台灣商務,1983)。
    24. 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1960)。
    25. 侯外廬等,《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6. 侯潔之,《道南學脈觀中工夫研究》(台北:花木蘭,2008)。
    27. 秋月觀瑛著、丁培仁譯,《中國近世道教的形成—敬明道的基礎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28. 胡孚琛、呂錫琛,《道學通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4)。
    29. 胡其德,《蒙元帝國初期的政教關係》(台北:花木蘭,2009)。
    30.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31. 唐雲,《走近中醫—對生命和疾病的全新探索》(台北:積木文化,2004)。
    32. 徐紀方,《陸象山弟子研究》(台北:文津,1990)。
    33. 徐遠和,《理學與元代社會》(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34. 荒木見悟著、廖肇亨譯,《佛教與儒教》(台北:聯經,2008)。
    35. 袁冀,《元吳草廬評述》(台北︰文史哲,1978)。
    36. 張佳才,《陳淳與朱子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7. 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三聯書店,2009)。
    38. 陳來,《朱子哲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39. 陳來,《宋明理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3)。
    40. 陳雯怡,《由官學到書院—從制度與理念的互動看宋代教育的演變》(台北:聯經,2004)。
    41. 陳榮捷,《朱子門人》(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7)。
    42.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1981)。
    43. 楊朝亮,《李紱與陸子學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5)。
    44.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但大學,2001)。
    45. 蒙培元,《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北京:方志,2007)。
    46. 蔡方鹿,《朱子經學與中國經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7. 鄧洪波,《中國書院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
    48. 錢穆,《朱子新學案》(台北:三民書局,1982)。
    49.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台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1)。
    50. 錢穆,《國學概論》(台北:台灣商務,1995)。
    51. 錢穆,《學籥》(台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0)。
    52. 韓明士(Robert P. Hymes)著、皮慶生譯,《道與庶道:宋代以來的道教、民間信仰和神靈模式》(南京:江蘇人民,2007)。
    (2)西文
    53. David Gedalecia, A Solitary Crane in a Spring Grove: The Confucian Scholar Wu Ch’eng in Mongol China (Wiesbaden: Otto Harrassowittz, 2000).
    54. David Gedalecia, The Philosophy of Wu Ch’eng: A Neo-Confucian of the Yuan Dynasty (Indiana: Indiana University, 1999).
    55. Edward T. Ch’ien(錢新祖), Chiao Hung and the Restructuring of Neo-Confucianism in the Late Ming(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1986)
    56. Robert P. Hymes, Statesmen and Gentlemen: the Elite of Fu-Chou, Chiang-Hsi,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Sung,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1986).
    57. Rodney L. Taylor, The Religious Dimensions of Confucianism(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1990 ).
    58. Wm. Theodore de Bary, Neo-Confucian Orthodoxy and the Learning of the Mind-and-Hear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1981).
    59. Wm. Theodore de Bary, The Massage of the mind in neo-confucianism,(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1989).

    (3) 日文
    60. 武內義雄,《中國思想史》(東京:岩波書店,1957)。

    期刊論文:
    1. David Gedalecia著、魏崇武譯,〈元代理學家吳澄〉,《新亞論叢》,第4期。
    2. 三浦秀一著;楊小江譯,〈學生吳澄與南宋末葉的江西書院〉,《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1卷,第3期。
    3. 方旭東,〈吳澄:蒙元時代的通儒〉,《儒教文化研究》第2輯,2002。
    4. 王建軍,〈教養化育與科舉主導:元代國子監辦學模式的演變〉,《河北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第8卷,第2期。
    5. 安部健夫,〈元代的知識份子和科舉〉,劉俊文主編、索介然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五卷(北京:中華書局,1992)。
    6. 朱漢民,〈吳與弼的教育思想和明代的心學思潮〉,《江西社會科學》,1992年,第6期。
    7. 余英時,〈中國思想史研究—中國思想史上四次突破〉,氏著《人文與民主》(台北:時報,2010)。
    8. 余英時,〈朱子哲學體系中的道德與知識〉,氏著;程嫩生、羅群等譯《人文與理性的中國》(台北:聯經,2008)。
    9. 余英時,〈我摧毀了朱熹的價值世界嗎?—答楊儒賓先生〉,《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下)》(北京:三聯書店,2004)。
    10. 余英時,〈從政治生態看宋明兩型理學的異同〉,《中國文化史通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0)。
    11. 吳展良,〈朱子世界觀體系的基本特質〉,收入許紀霖、朱政惠等編《史華慈與中國》(長春:吉林出版社,2008)。
    12. 吳展良,〈嚴復早期的求道之旅—兼論傳統學術性格與思維方式的繼承與轉化〉,《台大歷史學報》,第23期,1999年6月。
    13. 李宜蓬,〈進退有道:吳澄的人生選擇〉,《河南社會科學》,2005年,第3期。
    14. 李宜蓬,〈進退有道—吳澄的人生選擇〉,《河南社會科學》,2005年,第13卷,第3期。
    15. 林永勝,〈中文學界有關理學工夫論之研究現況〉,收入楊儒賓、祝平次編《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8)。
    16. 姚大力,〈金末元初理學在北方的傳播〉,《元史論叢》,1983。
    17. 胡其德,〈王重陽的「解脫」法門〉,《近世中國的社會與文化(960-1800)論文集》(台北:師大歷史系,2007)。
    18. 胡其德,〈蒙古碑刻文獻所見統治者的宗教觀念與政策〉,蕭啟慶編《蒙元的歷史與文化—蒙元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學生,2001)。
    19. 胡青,〈吳澄教育思想初探〉,《江西師範大學學報》,1984年,第4期。
    20. 卿希泰,〈簡論道教倫理思想的幾個問題〉,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7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1. 唐宇元,〈元代的朱陸合流與元代的理學〉,《文史哲》,1982年,第3期。
    22. 孫明章,〈略論黃榦及其哲學思想〉,《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1985,第1期。
    23. 徐復觀,〈象山學述〉,氏著《中國思想史論集》(上海:上海書店,2004)。
    24. 徐遠和,〈金元之際北方理學發展的特點及社會作用〉,《晉陽學刊》,1986年,第4期。
    25. 張榮明,〈宋代哲學「靜—敬—靜」的思想歷程〉,氏著《中國古代氣功與先秦哲學》(台北:桂冠,1992)。
    26. 許懷林,〈十世紀前佛教在江西的傳播〉,《江西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4期。
    27. 陳來,〈儒學傳統中的神秘主義〉,氏著《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28. 陳奇,〈明朝前期吳與弼的兼採朱陸之學〉,《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期。
    29. 陳金鳳,〈宋元明清時期江西全真道發展述論〉,《道教研究》,2007年,第2 期。
    30. 陳高華,〈元代的地方官學〉,氏著《元史研究新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5)。
    31. 陳榮捷,〈元代之朱子學〉,氏著《朱學論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7)。
    32. 陳榮捷,〈朱子之宗教實踐〉,氏著《朱學論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7)。
    33. 陳榮捷,〈朱門之特色及其意義〉,氏著《朱學論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7)。
    34. 陳德芝,〈論宋元之際江南士人的思想和政治動向〉,《蒙元史研究叢稿》(北京:人民,2005)。
    35. 彭國翔,〈《儒家傳統—宗教與人文主義之間》導論〉,《儒家傳統—宗教與人文主義之間》(北京:北京大學,2007)。
    36. 彭國翔,〈身心修煉—朱子經典詮釋的宗教學意涵〉,氏著《儒家傳統:宗教與人文主義之間》(北京:北京大學,2007)。
    37. 彭國翔,〈儒家的生死關切—以陽明學者為例〉,氏著《儒家傳統:宗教與人文主義之間》(北京:北京大學,2007)。
    38. 彭國翔,〈儒家傳統的身心修煉及其治療意義—以古希臘羅馬哲學為參照〉,《儒家傳統—宗教與人文主義之間》(北京:北京大學,2007)。
    39. 黃進興,〈「朱陸異同」—一個哲學詮釋〉,收入田浩編;楊立華、吳豔紅等譯《宋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3)。
    40. 楊布生,〈吳澄草廬講學與書院教育〉,《撫州師專學報》,1992年,第2期。
    41. 楊自平,〈吳澄《易》學研究—釋象與「象例」〉,《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2000)。
    42. 楊雅妃,〈朱熹的靜坐〉,《興大中文學報》第18期,2006年1月。
    43. 楊儒賓,〈《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導論〉,《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
    44. 楊儒賓,〈一陽來復—《易經•復卦》與理學家對先天氣的追求〉,《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8)。
    45. 楊儒賓,〈論「觀喜怒哀樂未發前氣象」〉,《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5卷,第3期。
    46. 葛兆光,〈「唐宋」抑或「宋明」—文化史和思想史研究視域變化的意義〉,《歷史研究》,2004年,第1期。
    47. 解光宇、朱惠莉,〈鄭玉「和會朱陸」的思想及其影響〉,《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四期。
    48. 福田殖著、連清吉譯,〈吳澄小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8卷,第2期。
    49. 劉固盛,〈吳澄《道德真經註》試論〉,《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1年,第2期。
    50. 劉錫濤、肖開銑,〈淺談江西佛教之流布〉,《井岡山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29卷,第三期。
    51. 蔡方鹿,〈吳澄的《尚書》學述要〉,《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
    52. 蕭啟慶,〈元代的儒戶〉,氏著《元代史新探》(台北:新文豐,1983)。
    53. 蕭啟慶,〈元朝科舉與江南士大夫之延續〉,氏著《元代的族群文化與科舉》(台北:聯經,2008)。
    54. 錢新祖,〈中國的傳統思想與比較分析的「措辭」(rhetoric)〉,《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一卷第一期,1988。
    55. 錢新祖,〈儒家傳統裡的「正統」與多元以及個人與「名分」〉,《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一卷第四期,1988。
    56. 錢穆,〈吳草廬學述〉,《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六)》(臺北:東大,1993)。
    57. 韓明士(Robert P. Hymes),〈陸九淵,書院與鄉村社會問題〉,田浩編;楊立華、吳豔紅等譯《宋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3)。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