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淑惠
Lin Shu Hui
論文名稱: 自保與合作:屏東農民的兩種生存策略
Self-propection and Cooperation : Ping Tung Farmers' Two Strategies of Survival
指導教授: 吳介民
Wu Jie Min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7
中文關鍵詞: 公共性格行動邏輯農民
外文關鍵詞: public character, actant, the logic of action, farmer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企圖透過參與觀察的研究方式,觀察現行屏東農民產銷的行動邏輯,將其簡單分類為:「自保」與「合作」,並區辨「自保」與「合作」兩種日常生存策略各種相互交雜的狀態。
    借用Hirshman 在Exit,Voice,and Loyalty 書中所討論的三種行動策略,進一步掌握「自保」農民的日常行動策略,如走貨、搶市,發現傳統農民在競爭市場的主導下,理性計算追求個人利潤的最大化,衍發出各種行動方式的「選擇性組合」。

    相較之下,採取「合作」行動策略的農民透過集體討論,改變了生產行為中對私有價值的看法,也改變了傳統生產行為中的自保行為。行動者透過討論、甚至公共會議中的表決機制,制訂了新的物的生產秩序,重新形塑了參與者的公共性格。

    兩種行動者的行動過程中,最為關鍵不同的是,合作行為中發展出集體約束力(enforcement)與公共性格,提供了顛覆傳統自由經濟理論中另一個集體秩序的生成可能之佐證。

    必須說明的是,田野觀察發現,自保與合作兩種行動策略並非是光譜上的兩端。行動者改變行動策略,乃是以原有社會關係發生轉化,而非是與既有關係發生斷裂。

    轉化過程中,發生各種公、私價值間、不同公共價值的衝突,也面臨來自農產品(物)的挑戰。簡言之,不管是自保行為或是集體行動,兩種行動中的物質基礎與行動者之間交相互動,會重新安排一套新的、不同的物的秩序與道德建築。透過行動者(人)與農產品(物)的相互交轉,屏東的農村風貌漸漸發生改變。


    目 錄 論文提要 目錄 i 謝誌 v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緣起 1 1-2 問題意識 5 1-3 文獻探討 8 1-4 寫在分析架構之前---一個簡單的算數 13 1-5 分析架構 14 1-6 研究方法 20 1-7 論文章節安排 21 第二章 屏東農民的自保策略 23 2-1 為何自保? 23 2-2 屏東農民生產面的自保策略 33 2-3 屏東農民運銷上的自保策略 38 2-4 另一種自保策略:出走中國(exit from Taiwan to China) 43 2-5 小結 47 第三章 合作生存策略的行動者 49 3-1 合作現場 49 3-2 市場知識與權力關係的顛覆 50 3-3 直銷發起幹部--三種行動者類型 52 3-4 說服邏輯 61 3-5 小結 63 第四章 集體行動的難題 65 4-1 集體行動的運銷流程 65 4-2 生產關係轉變過程中的集體難題 67 4-3 市場關係轉變的過程中出現的難題 82 4-4 小結 88 第五章 田野幕後獨白 89 5-1 你是誰?—建立信任(共識期) 90 5-2 衝突與交流(工作期) 93 5-3 社會學之眼(沈澱期) 96 5-4 小結 99 第六章 結語 101 6-1 研究者最終話 101 6-2 組織者最終話 103 參考書目 105 圖表目錄 表1.1 生產關係轉變的理念型 16 表1.2 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市場交易關係轉變的理念型 18 圖2.1 農業產銷班整合、登記、及建檔流程圖 26 圖2.2 受限制的市場通路 30 表2.1 蓮霧農針對五十公頃為蓮霧外銷生產區域所需耗費成本概算表 45 表3.1:三種類型行動者之比較 55 表4.1 集體行為的出貨流程 65

    參 考 書 目
    Bourdieu, Pierre
    2000 “Participant Objectivation”, lecture。
    Hirschman , Albert O.
    1970 Exit, Voice, and Loyalt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England.
    Latour, Bruno
    1991 "Technology is Society Made Durable." In A Sociology of Monsters: Essays on Power, Technology, and Domination , , edited by John Law, pp. 103-131. , London: Routledge
    1998[1983] ‘Give Me a Laboratory and I Will Raise the World’, in The Science Studies Reader, edited by Mario Biagioli. Pp.258-275. New York: Routledge.
    2000/4/2 ‘Progress or Entanglement ? Two Models for The Long Term Evolution of Human Civilisation’ , 雷祥麟譯 , 《轉譯 拉圖 工作坊》學術活動演講稿。
    North Douglass C.
    1994 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台北:時報文化。
    Olson, Mancur
    1976 集體行動的邏輯,董安琪譯,台北:遠流。
    Sanjek , Roger
    1990 On Ethnographic Validity, The Makings of Anthropolog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Scott, James
    1990 Domination and the Arts of Resistance: Hidden Transcripts , Pp.136-182 ,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1 農民的道義經濟學:東南亞的反叛與生存,中國南京:譯林。
    文崇一等
    1970 「農民傳統行為對農業共同經營之影響」,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四十九期,頁1-114。
    李丁讚
    2002 公共領域中的公與私:對新港和大溪兩個造街個案的探討,未發表。
    李謁政
    2001 <建構公共性社區的終極心態>p5, 地區發展與環境改造研討會。
    2002/8/15 高雄區農情月刊第 59 期,高雄區農業改良場。
    吳聰賢
    1995 農民組織改進方向,《台大農學院研究報告》,頁265--284。
    林雙不
    1992 林雙不集<筍農林金樹>,台北:前衛出版社。
    徐志摩
    1989 徐志摩全集,台南:文國書局。
    張研田
    1978 政府干預,《出席第十七屆出席國際農業經濟學者會議報告》,台北市:台糖。
    陳昭郎
    1994 農業產銷組織之功能與運作,《農民輔導特輯》,台灣農業第30卷第2期。
    許成章編著
    1992 台灣漢語辭典,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楊弘任
    2001 看不見的技術—「蓮霧變成黑珍珠」的技術發展史,收錄於「第二屆屏東研究研討會」。
    蔡宏進
    1994 農產業組織及農民團體之缺失與強化之道,合作經濟第42期。
    蔡培儀
    1998 農業產銷班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之關係,《農業金融論叢》,中國農民銀行調查研究處 。
    鄭陸霖
    2002.8 <消費作為一種公民實踐>,「全球化、勞動權益與台商企業」系列座談會。
    鄭詩華
    1991 農業共同經及組織形成及發展之原理,《台灣土地金融季刊》。
    賴青松
    2002 從廚房看天下,台北:遠流。
    謝國斌
    1998 台灣農業政策與農民權力,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國雄
    1997 純勞動,臺北 :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