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盧美夙 Lu Mei –Su |
---|---|
論文名稱: |
六朝幼教研究 Childen’s Education in Six Dynasties |
指導教授: |
曾美雲教授
Tseng Mei-Tun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16 |
中文關鍵詞: | 六朝 、幼兒教育 、生活教育 、知識教育 、技能教育 |
外文關鍵詞: | the Six Dynasts, Education for Infant, childen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論文從六朝幼教的議題切入,旨在探討六朝幼兒養成教育的過程與重點,分從胎教、早期教育、生活教育、知識教育及技能教育等面向進行討論,呈現六朝幼教的理念與特色,文分六章:
第一章「六朝的教育制度綜述―六朝幼教之外緣分析」:綜述簡介六朝時期大環境的教育背景,官學時興時廢,私學與家學起而代之,蓬勃發展;社會演變宗教法師授課,以及婦女肩負傳授知識教育工作,都是六朝教育特色之一。
第二章「人之初,教之始—胎教理論述與早教理念」:先從「早教理論」談起,探究中國胎教的源起與發展。次從優生角度、養胎觀念討論六朝時期士族婦女對養胎的實施情形。
第三章「愛之深,責之切—六朝幼兒的生活教育」:本章探討六朝家庭教育中生活教育的實施情形。分別從施教者、教育內容、教育方法三方面進行討論,希冀能清楚的呈現出六朝幼兒的生活教育樣貌。
第四章「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六朝幼兒的知識教育」,從蒙學教材、儒家經典、玄風、道家、佛家經典等教材內容進行討論,從中探得六朝幼兒知識教育的概況。
第五章「多才多藝,靈巧精通─六朝幼兒的技能教育」,探究六朝時期幼兒的技能教育情形,包含藝文活動訓練、美育的培育及圍棋、騎馬、射箭等等社交活動技能練習,可看出六朝當時社會文化流行事物與趨勢,及幼兒平日的娛樂、遊戲情形。
第六章「六朝幼教特色與歷史意義」,依據前文所探討得到的資料,嘗試歸納六朝幼教理念與教育方法,並勾勒六朝幼教特色,總結全文。
結果發現:六朝重才尚智,早教觀念盛行,施教者多為父兄長輩,部分婦女肩負知識教育及家學傳授的重任,女孩接受知識教育的機會大於前朝。門第士族仍以儒學為主要學習內容,重視孝悌精神、道德品行的培養。六朝社會思想較前朝開放自由,在南北多元文化交流激發下,藝術風行,重視個人才性展現,因此幼兒技能教育也受到相當的重視。總之,本文揭示六朝的幼教理念為:才性天賦,尚智愛才;注重天才,提倡早教;尊重個性,適性自然。整理出六朝士人所使用的教育方法有:以身作則;清談論辯;訓誡書信;啟發引導;循循善誘;笞撻責罰,並歸納出六朝幼教特色包括宗教涉入,家訓傳家、及早施教、教材多元及婦女傳授知識教育等等。六朝雖屬亂世,但因有以上種種因素相互影響、刺激,才能造就出特多的夙慧神童。
關鍵字:六朝、幼兒、教育、家庭教育、生活教育、知識教育、技能教育
Childen’s Education in Six Dynasties
參 考 資 料
壹、 基本資料
(按四部分類)
一、經部
[漢]毛公撰,[東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十三經注疏本《毛詩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81。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十三經注疏本《禮記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81。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十三經注疏本《周禮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1。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十三經注疏本《儀禮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1。[西漢]韓嬰《韓詩外傳》,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十三經注疏本《周易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81。
[魏]何晏等集解,[宋]邢昺疏,十三經注疏本《論語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1。
[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十三經注疏本《孝經注疏》,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2。
[清]王聘珍《大戴禮解詁》,北京:中華書局,1983。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1989。
二、史部
[三國吳]韋昭注《國語》,台北:里仁書局,1980。
[西漢]司馬遷《史記》,台北:洪氏出版社,1984。
[西漢]劉向撰,張敬註譯《列女傳》,台北:商務印書館,1994。
[東漢]班固《漢書》,宋景祐百納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
[西晉]張華著,[南宋]周日用注《博物志校證》,台北:明文書局,1981。
[西晉]皇甫謐《高士傳》,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7。
[晉]陳壽著,裴松之注《三國志》,台北:洪氏出版社,1984。
[晉]常璩:四庫全書版《華陽國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
[東晉]干寶著,汪紹楹校注《搜神記》,北京:中華書局,1979。
[劉宋]范曄《後漢書》,台北:洪氏出版社,1984。
[北齊]魏收《魏書》,台北:洪氏出版社,1984。
[梁]釋慧皎,湯用彤校注《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92.10。
[梁]沈約《宋書》,台北:洪氏出版社,1988。
[梁]蕭子顯《南齊書》,台北:洪氏出版社,1984。
[唐]令狐德棻《北周書》,台北:洪氏出版社,1984。
[唐]李百藥《北齊書》,台北:洪氏出版社,1984。
[唐]李延壽《北史》,台北:洪氏出版社,1984。
[唐]李延壽《南史》,台北:洪氏出版社,1984。
[唐]杜佑,王文錦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唐]房玄齡等《晉書》,台北:洪氏出版社,1984。
[唐]姚思廉《梁書》,台北:洪氏出版社,1984。
[唐]姚思廉《陳書》,台北:洪氏出版社,1984。
[唐]劉知幾撰,[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台北:里仁書局,1993。
[唐]魏徵等著《隋書》,台北:洪氏出版社,1984。
[唐]釋道宣《大正新修大藏經‧續高僧傳》,台北:新文風出版社,1975。
[宋]鄭樵《通志》,北京:中華書局,1990。
[宋]馬端臨《文獻通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
[清]趙翼《二十二史劄記》,台北:世界書局,1963。
三、子部
[周]李耳撰、[晉]王弼注《老子》,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周] 莊周撰、[周]郭象注《莊子》,台北:台灣中華,1984。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台北:台灣中華,1984。
[東漢]徐幹《中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2001。
[東漢]班固《白虎通》,台北:藝文印書館,1968。
[東漢]崔寔《四月民令》,板橋:藝文印書館,1970。
[魏] 劉劭,吳家駒注譯《人物志》,台北:三民書局,2008。
[北齊]顏之推著,李振興、黃沛榮、賴明德注譯《顏氏家訓》,台北:三民書局,2001。
[南齊]徐陵《玉臺新詠》,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南齊]鍾嶸《詩品》,台北:金楓出版社,1986。
[梁]劉勰,范文瀾注《文心雕龍》,台北:明倫書局,1974。
[南朝宋]劉義慶,﹝南朝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周祖謨等整理《世說新語箋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唐]歐陽詢等《藝文類聚》,台北:新興書局,1969。
[宋]李昉《太平御覽》,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
[清]陳夢雷編,蔣廷錫校訂《古今圖書集成》,台北:文星出版社,1964。
[清]王初桐輯《奩史》,北京:書目文獻社,1993。
[清]陳立疏證《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8。
四、集部
[東漢]許慎,[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魏]稽康《稽中散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
貳、近人選輯
[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
魯迅《古小說鉤沈》,台北:盤庚出版社,1978。
中國學前教育史編寫組編《中國學前教育史資料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年6刷。
王根林、黃益元、曹光甫《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朱瑞熙、程君健譯注《宋代筆記小說》,台北市:錦繡出版公司,1993。
江畬經編《漢魏六朝小說筆記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
馬秋帆主編《魏晉南北朝教育論著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出版社,1995。
楊曉婷編譯《傳世家訓》,台北:絲路,1992。
趙超《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趙萬里《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台北:鼎文書局,1972。
劉正皓等注譯《新譯世說新語》,台北:三民書局,2006。
韓錫鐸《中華蒙學集成》,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
叁、近人論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編《中國教育史話》,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卜憲群、張南《中國魏晉南北朝教育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中國教育事典編委會《中國教育事典—初等教育卷》,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4。
毛禮銳、沈灌群主編《中國教育通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
王文科《教育研究法—教育研究的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出版社,1986。
王文科等箸《教育概論》,台北:五南出版社,1996。
王永平《六朝江東—世族之家風家學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
王玉波《中國古代的家》,台北:台灣商務,1998。
王伊同《五朝門第—上》,香港新界沙田:中文大學出版社,1978。
王仲荦《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王曉麗《中國民間的生育信仰》,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王曉麗《中國民間的生育信仰》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1。
地球出版社編輯部《中國文明史‧第四卷‧魏晉南北朝上、中、下三冊》,台北市:地球出版社,1991。
朱大渭等《魏晉南北朝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江寶釵撰《從民間文學到古小說》,高雄:麗文文化,1997。
池小芳《中國古代小學教育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何曉夏《簡明中國學前教育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
吳明清《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台北:五南出版社,1991。
吳芳《中華教育家思想研究》,武漢:中國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
吳霓《中國古代私學發展諸問題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宋兆麟《中國生育信仰》,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
宋兆麟《中國生育、性、巫術》臺北市:漢忠文化出版社,1997。
李甲孚《中國古代的女性》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8。
李軍《玄儒佛道教育理論比較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李振興《顏氏家訓‧導論》,臺北:三民書局,2001。
李桂林《中國教育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杜學元《中國女子教育通史》,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1995。
沈灌群、毛禮銳主編《中國教育家評傳第一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林玉体《西洋教育思想史》,台灣:三民書局,1997。
周林根《中國古代禮教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
周姚萍《中國式家教》,台北:天衛文化,1997。
周曉光、裘士京主編《中國傳統文化概論》,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6。
孟憲承、陳學恂、張瑞璠、周子英編《中國古代教育史資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胡美琦《中國教育史》,台北:三民書局,1980。
苗壯《筆記小說史》,浙江省: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孫以繡《王謝氏家之興衰—我國門閥政治之一「個案」研究》,台北市:三民書局,1967。
徐梓《蒙學讀物的歷史透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浦衛忠《中國古代蒙學教育—歷代少兒啟蒙教育方法》,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1996。
翁麗芳《幼兒教育史》,台北:心理出版社,1998。
高世瑜《中國古代婦女生活》,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
高明士《中國教育史》臺北市:台大出版中心,2004。
張仁善《中國古代民間娛樂》,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
張志公《傳統語文教育材料—暨蒙學書目和書影》,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張志公《傳統語文教育初探》,香港:三聯書店,1999。
張亮采《中國風俗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9。
張隆華、曾仲珊著《中國古代語文教育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張蓓蓓《中古學術論略》,台北:大安出版社,1991。
曹大為《中國古代女子教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畢誠《中國古代家庭教育》,台北:台灣商務,1994。
許輝、邱敏、胡阿祥主編《六朝文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郭有遹《中國天才盛衰史》,台北:國立編譯館,1992。
郭齊家《中國古代學校》,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
陳東原《中國教育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
陳致平《中華通史》,台北:黎明文化事業,1975。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篇〈政治革命與黨派分野〉,台北:里仁書局,1981。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禮儀》,台北:里仁書局,1982。
陳寅恪《金明館叢二編》,台北:里仁書局,1981。
陳漢才《中國古代幼兒教育史》,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陶愚川《中國教育史比較研究:古代部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
彭正雄《歷代賢母事蹟》,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
曾大興《中國歷代文學家之地理分布》,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程舜英編著《魏晉南北朝教育制度史資料》,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
黃明喜、于述勝《中國教育哲學史第二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楊承彬《秦漢魏晉南北朝教育制度》,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
楊亮功等箸《中國教育史研究》高雄:復文出版社,1985。
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講演錄》,台北:昭明文史,1999。
賈馥茗《人格教育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
鄒紀萬《魏晉南北朝史》,台北:衆文圖書公司,1985。
雷良波、陳陽鳳、熊賢軍《中國女子教育史》,武漢:武漢出版社,1993。
熊秉真《幼幼:傳統中國的襁褓之道》,台北:聯經,1995。
熊秉真《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台北:麥田出版 2000。
熊賢君《皇子教育—雕龍刻鳳盼成器》,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
褚斌傑、公木等著《中國文學史百題--上、下二冊》,台北市:萬卷樓圖書公司,1994。
趙忠心《古金母儀》,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趙家驥、俞啟定、張汝珍主編《中國教育思想通史第二卷:秦漢—隋唐》,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劉詠聰《中國古代的育兒》,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劉綺文主編《教你看懂宋代筆記小說》,台北:高談文化出版,2004。
鄭佐君主編《家庭教育學》,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
鄭慧英《幼兒教育學》,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鄭曉江、萬建中《中國生育文化大觀》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9。
鄭曉江主編《中國生育文化大觀》,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9。
鄧佐君《家庭教育學》,福建:福建教育商務,1998。
蕭艾《《世說》探幽》,長沙:湖南出版社,1992。
錢穆《國史大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
錢穆《歷史與文化論叢》,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4。
謝雲飛《文學與音律》,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78。
羅熾、簡定玉、李太平、陳會林《中國德育思想史綱》,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7。
蘇啟明《魏晉南北朝文化與藝術》,台北:史博館,2006。
蘇啟明《魏晉南北朝文化與藝術》,台北市:史博館,2004。
蘇紹興《兩晉南朝的士族》,台北:聯經出版社,1987。
顧明遠等主編《中國教育大系-歷代教育制度考》,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Don Dinkmeyer,GaryD.McKay & James S.Dinkmeyer著,王敬仁譯《幼兒期教養法》,台北:遠流,2003。
(美)伊佩霞(Patricia Buckley Ebrey)著,趙世瑜等譯《劍橋插圖中國史》,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2。
Francis Wardle原著 葉淑儀、楊淞丞、吳雅玲、蘇秀枝、黃文娟、莊美玲譯《幼兒教育概論》,台北:華騰文化,2005。
三、學位論文
王一平《唐代兒童的教與養》,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4。
呂雅雯《《世說新語》所呈現之魏晉神童群象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1。
宋健行《我國傳統啟蒙教材研究—以臺灣地區為觀察重心》,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沈宗霖《芝蘭玉樹生階庭:南朝家學現象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林素珍《魏晉南北朝家訓之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
施錦瑢《從認知發展理論探究《世說新語》中兒童的聰慧形象》,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洪昇儀《顏之推教育思想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胡幸福《中國古代平民教育略說》,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康世昌《漢魏六朝「家訓」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
張也萍《琅琊王氏的家學與家風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張錦婷《敦煌寫本思想類啟蒙教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莊秀全《屏東地區孕婦實施胎教的經驗歷程之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12。
陳承漢《民間故事《孔子項託相問書》及神童教育之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
陳柏璋《中古琅邪顏氏研究─以婚姻仕宦和家學門風為中心》,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2004。
曾美雲《六朝女教問題研究—以才性、南北、妒教為中心》,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曾美雲《魏晉玄佛二家對傳統儒家教育之批評及影響》,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曾蕙雯《清代臺灣啟蒙教育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黃清敏《魏晉南北朝教育制度論述》,福建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3年4月。
溫如梅《近代蒙學的蛻變與傳播》,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劉浩《魏晉兒童研究》,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4月。
四、期刊論文
冉苒〈中國古代初期無嬰幼兒教育機構說質疑〉,《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90年第3期,頁56-59。
何忠東〈《世說新語》中的兒童話語藝術〉,《武陵學刊》,(社會科學),第24卷第13期,1991年1月。
余世明〈簡論魏晉南北朝私人教育的發展〉,《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2期。
余世明〈簡論魏晉南北朝私人教育的發展〉,《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2期。
李弘祺〈中國教育傳統和二十一世紀文明〉,《當代》,第一五二期,2000年4月。
李必友〈魏晉南北朝家學教育的特點〉《池州師專學報》,1998年第2期。
李良品〈試論古代蒙學教材的類型、特點及教育功能〉《甘肅社會科學》,2004年第3期。
李貞德〈漢隋之間的「「生子不舉」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6本,84年9月。
谷忠玉〈我國古代家庭教育思想論要〉,《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第24卷第5期,2001年9月。
阮忠勇〈從《世說新語》看魏晉士人之重才〉,《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 第21卷第2期,2004年6月。
林文寶〈通古才足以變今—傳統啟蒙教育鳥瞰〉,《國文天地》,第6卷第4期(總64期),1990年9月。
林美君《世說新語》一書中早秀人才探索〉,《醒吾學報》,第二十七期,2004年1月。
林素珍〈芝蘭玉樹欲其生階庭—魏晉南北朝士族家學探析〉,《國文學誌4明代文化專號》第四期,2003年12月。
段振良〈從《世說新語》看魏晉士人的風度觀〉,《貴陽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7年第1期(總第47期)。
韋石〈我國最早提出和實踐胎教〉,《中小學管理》,1995年。
翁麗霞〈中國古代典籍中的家庭教育理念〉,《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馬存方〈中國古代家庭教育方法探析〉,《青海師專學報》,1998年第2期。
張蓓蓓〈錢穆先生論魏晉南北朝學術〉,《六朝學刊》第一期,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04年12月。
張澤梅〈論魏晉南朝時期的用「才」與用「德」〉,《邊疆經濟與文化》,2006年第3期(總第27期)。
曹建平〈魏晉南北朝家庭教育鉤稽〉,《湘潭師範學院季報》,第1998年第2期。
陳榮基〈談神童與神童詩〉,《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報》,第8期,2001年12月。
傅江〈《世說新語‧賢媛》面面觀〉,《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1期。
傅璿琮〈談古代筆記的整理研究——從《全宋筆記》談起〉,《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2003,總388期。
曾凡貞〈中國傳統家訓起源探析〉,《廣西右江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8年第11卷第4期。
曾美雲〈父權與平權之間—六朝道教女性觀念探析〉,《第一屆台灣中國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6年12月。
曾美雲〈自然與性別之間—魏晉玄學家女性觀試探〉,《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報》,第12期,2005年12月。
程毅中〈漫談筆記小說及古代小說的分類〉,《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2003,總385期,。http://www.guoxue.com/gjzl/gj385/gj385_01.htm
賀佩蓉〈中國傳統家文化對古代家庭教育的影響〉,《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5期,2005年10月。
賀雲俠〈略論我國古代胎教學說的起源和發展〉,《南京人口管理幹部學院學報》,, 1995年1月。
賀雲俠〈略論我國古代胎教學說的起源與發展〉,《南京人口管理學院學報》1995年,第1期,頁50-57。
黃美華〈《典禮》、《內則》所敘述的家庭生活規範〉,《中國文化月刊》,1998年4月,第217期,頁86-104。
黃麗鳳〈中國傳統幼兒教育之探討〉,《美和技術學院學報》,第20期,2002。
楊映琳〈魏晉南北朝的私學〉,《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第5期。
雷僑雲〈偶然為汝父,未免愛吾兒—試探中國「神童」的形成背景〉,《國文天地》,第6卷第4期(總64期),1990年9月。
趙國權〈淺析中國古代的胎教思想〉,《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1期,1994年1月。
齊慧源〈芝蘭玉樹生階庭--《世說新語》中神童現象與魏晉家庭教育論略〉,《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6期,2004年11月。
劉隆炎〈中國古代胎教學說是中國教育寶庫中的醫科璀璨明珠〉,《武漢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25卷第2期,2002年6月。
蔣華〈簡論先秦私學產生的原因〉,《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3期(總第86期)。
鄭玉娜〈中國古代胎教文化及傳統思維〉,《文史雜誌》,2002年第4期。
閻國華〈試論我國古代早期教育思想〉,《河北大學學報》,1989年第3期。
鮑延毅、鮑欣〈引蒙「香草」易為功(下)----寓言與童蒙教育初探〉,《國文天地》,第16卷12期,2001年6月。
鮑延毅、鮑欣〈引蒙「香草」易為功(上)----寓言與童蒙教育初探〉,《國文天地》,第16卷12期,2001年5月。
聶鴻飛〈從《世說新語》看漢魏六朝時期少年兒童的基本素質〉,《貴州大學學報》,第21卷第4期2003年7月。
顏貴香〈繼承中國古代家庭教育的精華〉,《中南民族大學學報》,第25卷,2005年5月。
魏向東〈魏晉南北朝生育風俗述論〉,《安徽史學》2003年第2期,頁104-106。
譚愛娟〈從《世說新語》看魏晉人文精神〉,《長沙大學學報》,第14卷第3期,2000年9月。
嚴梅福、張宗周〈中國古代生育心理思想研究〉,《心理科學》1966年第19卷第3期,頁139-143。
五、其他
網路資料庫: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資料庫」
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
「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http://cnki50.csis.com.tw/kns50/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etds.ncl.edu.tw/theabs/index.html
「古今圖書集成全文電子版」http://192.192.13.178/book/index.htm
「百家諸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http://chinese.dsturgeon.net/text.pl?node=4463&if=gb
「中國教育網」http://www.eol.cn/zhuan_ye_ke_3974/20070926/t20070926_256722.shtml
「華中師範大學教育論壇」http://jpkc.ccnu.edu.cn/gjj/2008/jygl/View/show_242.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