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家輝
論文名稱: 運動課程融入課後托育之接受度與選擇考量因素
指導教授: 邱文信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課後托育接受度考量因素
外文關鍵詞: After-school Care, Acceptability, Considerations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國小家長對於運動課程融入課後托育接受度與選擇時所考量因素,以新竹縣市國小學童家長為研究對象,透過班級導師協助發放問卷進行調查,發出524份問卷,有效問卷為386分,有效樣本回收率為74%,調查工具包含背景變項、接受度及考量因素三個部分。研究資料以敘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來進行分析。研究發現:一、學童家長對於運動課程融入課後托育之接受度與考量因素均以「師資專業」得分為最高。二、學童家長背景變項在接受度差異性分析,與學童不同的關係、年齡及學童的性別者在接受度上並無顯著差異;而不同教育程度、家庭收入、職業及是否為單親家庭在接受度上則達顯著差異。三、學童家長背景變項在考量因素差異性分析,不同年齡、學童性別及職業,在考量因素上並無顯著差異;與學童的關係、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及是否為單親家庭在考量因素上則達顯著差異。四、根據研究結果,建議課後托育相關主管必須注重師資以吸引家長的注意。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parents’ acceptability and choice considerations of sport into after-school care in Hsinchu city. The questionnaires were issued through homeroom teachers. The 524 questionnaires were sent out and 386 valid ones returned. Valid recovery rate was 74.0%. There were 3 observed variables in the study, including background variables, acceptability and choice considerations.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sample t-test and one-way ANOVA.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For parents, the major factor of the acceptability and choice considerations of sport into after-school care were “Teacher Profession”. 2. As for acceptability, the results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different relationships with children, age and sex of their parents.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different education level, household income, occupation and single parent family. 3. As for different background of parents variable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age, sex and occup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ifferent relationships with children, education level, household income and single parent family. 4. We suggested that the company related to after-school classes should attract parents’ attention with good teacher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 3 第四節 名詞解釋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課後托育產業 5 第二節 運動課程融入課後托育的實施與效益 11 第三節 文獻綜合評述 1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4 第一節 研究架構 14 第二節 研究步驟 15 第三節 研究對象 16 第四節 研究工具 16 第五節 資料處理 2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27 第一節 學童家長背景變項 27 第二節 接受度與考量因素之描述性統計 29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接受度差異性分析 30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考量因素差異性分析 4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1 第一節 結論 51 第二節 建議 52 參考文獻 53 附錄一 運動融入課後托育接受度與考量因素調查問卷(預試問卷) 58 附錄二 運動融入課後托育接受度與考量因素調查問卷(正試問卷) 63

    內政部統計處(2012a)。統計月報。2012年6月11日取自內政部統計處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m1-02.xls
    內政部統計處(2012b)。統計年報。2012年5月15日取自內政部統計處http://sowf.moi.gov.tw/stat/year/y04-06.xls
    內政部兒童局(2006)。臺閩地區兒童及青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2012年5月18日取自內政部兒童局http://www.cbi.gov.tw/CBI_2/internet/main/doc/doc_detail.aspx?uid=141&docid=999
    內政部兒童局(2010)。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初審通過「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修正草案。2012年5月21日取自內政部兒童局http://www.cbi.gov.tw/CBI_2/internet/child/index.aspx
    內政部兒童局(2011)。臺閩地區兒童及青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2012年5月18日取自內政部兒童局http://www.cbi.gov.tw/CBI_2/internet/main/doc/doc_detail.aspx?uid=141&docid=2063
    古國宏、吳明憲、蔡永洲、林子恩、吳蘇(2011)。兒童足球營之家長參與動機及滿意度調查-以高雄市雷鳥兒童足球營為例。屏東教大體育,14,456-467。
    行政院主計處(2011)。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報告。2012年6月10日取自行政院主計處http://www.dgbas.gov.tw/public/Attachment/21171783271.pdf
    李新民(2002)。美國課後輔導方案對國內課後托育的啟示。高雄師大學報,13,235-256。
    李新民(2003)。課後托育機構整合國小課程之初探。幼兒保育學刊,1,19-38。
    李宜娟(2004)。「課後托育」師資培訓課程之規劃。朝陽學報,9,337-365。
    李亦欣(2007)。台北市國小低年級家長選擇課後托育機構消費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李宏才、許雅惠(2010)。課後托育服務品質現況調查研究-以三之三安親課輔連鎖機構為例。長庚科技學刊,12,83-100。
    巫慧萍(2008)。新竹地區各層級學校體育育樂營實施現況及阻礙因素之研究。休閒暨觀光產業研究,3(2),61-86。
    何俊青(2012)。學生在課後該學什麼?省思我國課後方案政策的內涵。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5),74-78。
    呂金河(2005)。家長選擇幼稚園之決策行為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成功大學,台南市。
    沈敏慧(2007)。國小教師資訊融入教學之教師自我效能、學校行政支援與創新接受度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東大學,臺東市。
    阮駿逸(2008)。高雄縣國小高年級學童課後時間使用分配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東大學,臺東市。
    汪慧玲、沈佳生(2009a)。學童對國小附設課後托育服務之觀點。崇仁學報,3,69-84。
    汪慧玲、沈佳生(2009b)。家長對國小課後照顧班課後托育品質之調查研究-以屏東縣國小課後照顧班為例。幼兒教育,294,1-18。
    汪慧玲、沈佳生(2009c)。學齡兒童校外課後托育服務調查研究。耕莘學報,7,73-84。
    林思道(2003)。國民中學教師對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接受度及執行時的困難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秀姿(2012)。專訪教育部長蔣偉寧 談十二年國教 要成功 必須做對三件事。天下雜誌,497,96-100。
    周玉秀(2000)。從幼稚園法到兒童日托機構法-德國十四足歲以下兒童的安親教育政策。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3,91-120。
    科園國小(2011)。100年下學期新竹市東區科園國民小學課後托育時間表。2012年10月30日取自科園國小http://tw.class.uschoolnet.com/class/uschool_download.php?m4k=1314061623-3057-9429&ext_name=.doc&file_name=100%E5%B9%B4%E5%BA%A6%E4%B8%8A%E5%AD%B8%E6%9C%9F%E8%AA%B2%E5%BE%8C%E6%89%98%E8%82%B2%E8%AA%B2%E7%A8%8B%E8%A1%A8%EF%BC%88%E4%BD%8E%EF%BC%89.doc&class_siteid=css000000148891
    柯澍馨、林佑璐、孫若馨(2009)。家長對兒童課後照顧服務品質與滿意度之研究-以台北市公立國小低年級為例。華岡農科學報,23,21-34。
    高嘉汝(2011)運用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教學來探討國小教師創新接受度、科技接受度與使用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雲林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虎尾科技大學,雲林縣。
    孫雯洳(2007)國中技藝教育學程學生課程接受度與生涯發展認知之研究-以台中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孫扶志、林惠齡(2010)。國小低年級學童參與學校課後照顧班家長滿意度之研究~以台中縣為例。幼兒教育研究,2,1-26。
    栗婉容(2008)。高雄縣是家長選擇托兒所決策考量因素與決策行為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郭亭吟(2008)。大高雄地區學前幼兒才藝教育與影響家長選擇才藝班因素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南大學,台南市。
    陳素鉁(2008)。新竹市北門國小學童家長選擇孩童課後安親才藝班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許芳菊(2010)。全球教育進入腦時代。親子天下,12,142-147。
    馬祖琳、陳蓓薇、陳淑華、蘇怡萍、謝惠如(2000)。課後托育機構服務內容之個案研究。醫護科技學刊,2(1),1-11。
    馬祖琳、黃靜宜、黃雅紋、陳璦淇(2001)。課後托育機構保育人教室領導技巧之研究。社區發展季刊,69,212-221。
    連廷嘉(2007)。臺東縣國小高年級課後照顧服務實施現況、需求與滿意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東大學,臺東市。
    教育部體育司(1999)。提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畫。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7)。「國民小學辦理兒童課後照顧服務人員訓練課程」參考方案。2012年5月29日取自財團法人彭婉如文教基金會http://www.pwr.org.tw/UserFiles/課後照顧180小時訓練課程.doc
    教育部(2010)。國民小學辦理兒童課後照顧服務及人員資格標準。2012年5月21日取自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23
    教育部(2012)。幼兒園兼辦國民小學兒童課後照顧服務辦法。2012年5月21日取自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35
    張瀞文(2011)。運動力,學習的新處方。親子天下,28,130-137。
    黃秀香、謝孟雄(2002)。學童對托育中心喜好程度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以大直地區、內湖地區學童為例。兒童福利期刊,3,111-130。
    黃薈樺(2004)。國小學童與家長對課後托育服務之看法。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黃俊英(2000)。多變量分析第七版。台北市:中國經濟企業研究所。
    黃國恩、逄廣華、陳美莉、林志隆(2004)。“台大九十學年度暑假兒童青少年體育育樂營”參與動機及獲得訊息之分析。臺大體育,43,49-56。
    葉紋君(2011)。國小學生家長選擇課外輔導班行為之研究-以台中市大甲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劉文禎、李健美(2002)。體育育樂營規劃與設計。大專體育,58,60-67。
    劉瑞美(2006)。教育中不可忽視的新勢力與家庭外的替代親職功能:從教師的觀點看安親班。臺灣教育,640,29-31。
    劉進榮(2010)。家長選擇文理補習班之決策行為與事後滿意度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台南市。
    蔡啟琨(2011)。宜蘭安親班產業發展的制度與網路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蔡忠武(2009)。桃園縣國小學生家長選擇英語補習班之決策行為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教育大學大學,台北市。
    鄭芬蘭(2001)。課後托育學童快樂情緒模式之驗證。屏東師院學報,15,231-258。
    鄭明健(2008)。屏東縣國小英語教師網路資源融入英語教學創新接受度與關注階層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鄭文娟(2010)。苗栗縣國小學童「免費課後留校計畫」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鄭賀珍、陳盛彬、鄧志娟(2010)。台中市羽球館學童羽球育樂營課程規劃教學。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9(2),257-263。
    魏意芳(2003)。日本學童保育制度之研究對我國課後托育的啟示。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院,臺東市。
    蘇秀枝(2005)。國小學童課後托育、補習才藝與學業成就、行為適應之關係-以台中縣大里市為例。朝陽人文社會學刊,3(1),173-223。
    蘇秀枝(2008)。東南亞外籍及大陸配偶國小子女參加課後托育與補習才藝之現況與學業成就及行為適應之關係。朝陽人文社會學刊,6(1),123-175。
    蘇耕役(2011)。資訊科技接受度的跨世代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Kaiser, K. F. (1974). An index of factorial simplicity. Psychometrika, 39, 31-36.
    Kane, T. J. (2004). The impact of after-school programs: Interpreting the results of four recent evaluations. New York: W. T. Grant Foundation.
    McWilliams, C., Ball, S. C., Benjamin, S. E., Hales, D., Vaughn, A., & Ward, D. S. (2009). Best-practice guidelines for physical activity at child care. Pediatrics, 124(6), 1650-1659.
    Parasuraman, A., Zeithmal, V. A., & Berry, L. L. (1985). A Qoncepttual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Jouinal of Marketing, 49, 1-50.
    Posner, J. K., & Vandell, D. L. (1994). Low-Income Childwen, s after-school care: Are there beneficial effects of after-school programs? Child Development, 65, 440-456.
    Pierce, K. M. (2003). After school child care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ontinuity and complementary of programs.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8, 93-103.
    Pederson, J., De, K, A., Bobo, L, M., Weinig, K., & Noeth, K.(1998). Safe and smart: Making the after-school hours work for kids. Retrieved May 14, 2012, from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Web site at: http://www2.ed.gov/pubs/SafeandSmart/index.html
    U. 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00)。21st Century Community Learning Centers: Providing Quality Afterschool Learning Opportunities for America's Families. Retrieved May 30, 2012, from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Web site at: http://www2.ed.gov/pubs/Providing_Quality_Afterschool_Learning/index.html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