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劉碧雲 |
---|---|
論文名稱: |
「三代的親戚,萬代的族房」:四川理縣水塘羌人的親屬與社會關係 |
指導教授: |
魏捷茲
James Wilkerson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人類學研究所 Anthrop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0 |
中文關鍵詞: | 羌人 、族房 、家門 、屯兵 、四川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試圖從親屬、宗族性群體(族房)、禮物往來及區域歷史的角度切入,以理解一個羌村寨在近代的社會關係構成。文中指出,亙古以來處在漢、藏邊緣的羌人,其今日的村寨社會關係主要是建築在親屬基礎上,但其中仍有許多親疏遠近的區別。例如與個別家戶在三代之內從夫妻、父母及祖父母等雙邊追溯而來的親戚關係,有共祖基礎的族房,經由合族而形成家門的互助性人群單位,以及姻親的關係等等。這一層一層由不同關係內容所構成的人群範疇,在水塘村人各項生命儀禮往來上,分別有其區辨關係的方式,並達成不同目標之下的儀禮交換。
這些社會關係的架構又在兩個層面上受到其他因素影響。其一是近代國家的軍事殖民歷史,另一則是展現在村寨空間意義上的區域性宗教信仰。前者是族房歷史的一部份,也是族房之間合族的部份原因。後者則賦予村人在儀禮往來上流動的、哺育生命滋長的吉祥力量。透過對於水塘村社會關係往來、區域歷史及宗教信仰的描述,我們得以理解近代羌人群社會的構成及其特質所在。
一、史料部分(史料部份為依據纂修年代排放順序)
司馬遷(漢)
1991[? B.C.] 史記。高雄:復文書局。
常璩(東晉)
1972[354] 華陽國志。臺北:宏業書局。
范曄(南朝劉宋)
1972[?] 後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
李吉甫(唐)
1973[820] 元和郡縣圖志。東京:中文出版社。
劉昫(後晉)
1972[945] 舊唐書。臺北:藝文印書館。
歐陽修(宋)
1972[1061] 新唐書。臺北:藝文印書館。
朱熹(宋)集註,蔣伯潛廣解
1952[?] 語譯廣解四書讀本•中庸。臺北:啟明書局。
李冬陽(明)
1984[1587] 大明會典。臺北:文海出版社。
張廷玉等(清)
1972[1739] 明史。臺北:藝文印書館。
1988[1787] 清朝文獻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陳克繩(清)
2001[1748] 保縣志。收錄於《四川府州縣志》第十七冊,故宮博物院編,頁303-441。海口:海南出版社。
楊芳燦等(清)
1967[1816] 四川通志。臺北:京華出版社。
楊迦懌等修,劉輔廷纂(清)
1992[1831] 道光茂州志。合訂於《民國松潘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編輯委員會編,頁317-405。成都:巴蜀書社。
吳羹梅修,周祚嶧纂(清)
1992[1866] 同治直隸理番廳志。合訂於《民國松潘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編輯委員會編,頁641-832。成都:巴蜀書社。
張典修,徐湘纂(民國)
1992[1924] 民國松潘縣志。合訂於《民國松潘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編輯委員會編,頁1-316。成都:巴蜀書社。
一般書籍部分(一般書籍部份為依據作者姓氏筆畫順序排放)
王明珂
1997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出版社。
2003 羌在漢藏之間:一個華夏邊緣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
王榮山
1990 薛城羌族民情風俗,刊於羌族歷史文化文集,羌族歷史文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頁106-120。馬爾康: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圖書館。
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汶羌族自治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1997 茂汶羌族自治縣志。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
四川省編輯組
1986 羌族社會歷史調查。安岳: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冉光榮、李紹明、周錫銀
1984 羌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李世愉
1990 略論土司制度與改土歸流。刊於中國古代邊疆政策研究,馬大正編,頁465-494。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何翠萍
2004a 書評:王明珂《羌在漢藏之間:一個華夏邊緣的歷史人類學研究》。漢學研究 22(1): 479-495。
2004b 從景頗人體圖像談人與物的關係。刊於物與物質文化,黃應貴主編,頁261-333。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何斯強、蔣彬編
2004 羌族:四川汶川縣阿爾村調查。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
芮逸夫主編
1971 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人類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季富政
2000 中國羌族建築。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
科大衛、劉志偉
2000 宗族與地方社會的國家認同:明清華南地區宗族發展的意識形態基礎。歷史研究 265(3): 3-14。
科大衛
2003 祠堂到家廟:從宋末到明中葉宗族禮儀的演變。歷史人類學期刊 1(2): 1-20。
俞榮根編
2000 羌族習慣法。重慶:重慶出版社。
徐平
1993 羌村社會:一個古老民族的文化與變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徐亦亭
1994 羌族文化史。刊於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史,李德洙主編,頁1169-1206。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孫宏開
1981 羌語簡志。北京:民族出版社。
莊吉發
1976 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故宮叢刊甲種。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陳其南
1990[1985] 「房」與傳統中國家族制度:間論西方人類學的中國家族研究。收於家族與社會:臺灣和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頁129-213。臺北:聯經出版社。
理縣志編纂委員會
1997 理縣志。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萬國鼎編
2005 中國歷史紀年表。北京:中華書局。
劉碧雲
2004 四川理縣水塘羌人的婚姻關係。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班暑期田野實習報告,臺灣新竹:清華大學。
顧坤惠編
2004 「歷史人類學工作坊」會議摘錄:《羌在漢藏之間》發表與評論會。清華學報 34(2): 551-572。
龔蔭
1992 中國土司制度。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
Barnard, Alan and Anthony Good
1984 Research Practices in the Study of Kinship. London: Academic Press.
Mauss, Marcel
1989[1925] 禮物: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功能。汪珍宜、何翠萍譯。臺北:遠流。
Strathern, Marilyn
1988 Relations Which Separate. In The Gender of the Gift: Problems with Women and Problems with Society in Melanesia. Pp. 191-221.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Wagner, Roy
1974 Are There Social Groups in the New Guinea Highlands? In Frontiers of Anthropology. Hurry J. Leaf, ed. Pp. 95-122. New York: O. Van Nostrand Company.
Wolf, Arthur P.
1989 The Origins and Explanation of Variation in the Chinese Kinship System. In Anthropological Studies of the Taiwan Area: Accomplishments and Prospects. Kuang-chou Li, Kwang-chih Chang, Arthur P. Wolf and Alexander Chien-chung Yin, eds. Pp. 241-260. Taipei: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