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簡士佳
CHIEN,SHIH-CHIA
論文名稱: 靜思語課程方案對國小五年級學童正向情緒影響之研究
The Effect of Still Thoughts Program on the Positive Emotion of Grade-5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 詹惠雪
JHAN,HUEI-SYUE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0
中文關鍵詞: 正向心理學正向情緒靜思語靜思語課程方案
外文關鍵詞: Positive psychology, Positive emotion, Still Thoughts, Still Thoughts Program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靜思語課程方案」對國小學童正向情緒影響之研究。本研究以不等組前後測之準實驗設計為主,以質性資料為輔,選取某國小五年級之兩班學生,各分為實驗組與控制組。研究對象在進行前測後,實驗組於每週二節綜合活動課實施「靜思語課程方案」,共計十週,十個單元活動課程;控制組則採一般教學。在課程結束後,分別施以後測,探討其對正向情緒影響之成效。
    本研究採質與量之並行方式作為研究結果之分析討論。量的統計以常雅珍(2003)編製的「國小學童正向情緒量表」研究工具,分為愉悅、知足、自信、同理心四個向度;並以前測分數為共變量,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之量的統計分析。再加以實驗組成員所填寫的學習單、回饋單及教師觀察日記等質性資料的歸納整合作為研究結果之補充說明及佐證,以了解靜思語教學對實驗組學生正向情緒之增進成效。

    依據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 接受靜思語課程方案後,國小五年級學童的正向情緒有整體提昇的效果,在總量表及「愉悅」、「知足」層面尤具顯著的增進效果。所以在量化資料方面,靜思語課程方案對國小學童在正向情緒的愉悅及知足向度,具有立即性的輔導效果。
    二、 接受靜思語課程方案後,國小五年級學童的正向情緒有整體提昇的效果,但在「自信」和「同理心」層面未達顯著的增進效果。所以在量化資料方面,靜思語課程方案對國小學童在正向情緒的自信及同理心向度,未具有立即性的輔導效果。
    三、靜思語課程方案實施歷程中,學童正向情緒的表現情形,在愉悅、知足、自信、同理心方面皆有所增進。
    四、整體而言,學生喜愛與肯定老師教的靜思語課程方案,家長方面也多能肯定與認同靜思語課程方案,而班級向心力,也因課程方案而提昇。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提供相關教育之實務應用與後續研究上的參考。


    The Effect of Still Thoughts Program on the Positive Emotion of Grade-5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bstract

    This study is aimed to discuss the effect for Still Thoughts Program to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positive emotion.This study adopts the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method and base on unequal groups design of pretest and posttest test, and use quality data for auxiliary.The objects of this study included two classes from grade 5 students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They were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led group by randomly. After receiving the pretes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a ten-week, two lessons each week (40 minutes each lesson) Still Thoughts Program, and the controlled group received a general teaching.After that, they were given a posttest.
    In this study, th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statistics were both analyzed. For quantitative statistics,the study use Chang-Ya-Zhen’(2003) “Positive emotions scale for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as tools of research. The scale divided into four aspect: pleasure, contentment, self-confidence and empathy.Then with scores obtained in the pretest as covariation, and the quantitative data are analyzed by the one-way ANCOVA. In addition, the qualitative data are also collected by the program assignments , feedback and observation records for auxiliary,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Still Thoughts Program to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positive emotion.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the following:
    1.Accepted the Still Thoughts Program, the fifth-grade students have an overall positive emotion enhancing effect, the total scale and the "pleasure", "Contentment" level to promote a particularly significant effect.
    2.Accepted the Still Thoughts Program, the fifth-grade students have an overall positive mood enhancing effect, but in the "confidence" and "empathy" less than significant level, promotion effectiveness.
    3.the implementation of Still Thoughts Program, students are expressed as positive emotions, the preasure, contentment, confidence and empathy respect have been well increase.
    4.Overall, the students love and affirm the Still Thoughts Program, parents confirm and support the Still Thoughts Program, and class solidarity also because of the program courses to upgrade.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study result ,the researcher conducted a discussion and analysis,and hoped to afford the useful suggestions related to practical applications for the teaching of school and future studies.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正向情緒之相關理論探討 9 第二節 靜思語教學課程方案之探究 30 第三節 正向情緒與靜思語課程教學相關實徵研究 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49 第一節 研究設計 49 第三節 研究對象 5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3 第四節 實施程序 63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9 第一節 靜思語課程方案對學童正向情緒之影響 69 第二節 學童在接受靜思語課程方案後的正向情緒表現情形 73 第三節 靜思語課程方案的回饋與檢討 9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9 第一節 結論 109 第二節 建議 114 參考文獻 117 附錄一 給家長的一封信 124 附錄二 靜思語課程方案回饋單 125 附錄三 家長回饋問卷單 131 附錄四 靜思語課程方案設計 133 附錄五 「國小正向情緒量表」使用同意書 160 表 目 錄 表2-1 不同學者的情緒定義表 9 表2-2 正向情緒的內涵 23 表2-3 國內正向情緒之測量工具 26 表2-4 靜思語和正向情緒四向度之對照表 37 表2-5 正向情緒與教育的相關研究整理一覽表 39 表2-6 以班級教學為研究主題的靜思語教學課程相關研究 43 表3-1 準實驗設計 50 表3-2 國小兒童正向情緒量表涵蓋向度與題目分配表 54 表3-3 靜思語教學課程大綱 56 表3-4 研究目的與研究工具對照表 62 表4-1-1 正向情緒量表之總量表之前後測得分平均數 70 表4-1-2 正向情緒量表之各分量表之前後測得分平均數 70 表4-1-3 受試者在正向情緒總量表後測得分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71 表4-1-4 受試者在正向情緒量表各分量表後測得分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72 表4-2-1 學童、家長對學童正向情緒改變情形回饋表 73 表4-2-2 靜思語課程方案提升學童人際互動—與同學相處情形 76 表4-2-3 靜思語課程方案提升學童的人際互動—與家人相處情形 77 表4-2-4 靜思語課程方案提升學童人際互動—參與班上活動情形 78 表4-2-5靜思語課程方案可使學童用愉悅的心來面對生活 80 表4-2-6 靜思語課程方案可使學童對生活更知足 82 表4-2-7 靜思語課程方案可提升學童的自信心 85 表4-2-8 靜思語課程方案可增加學童的同理心 88 表4-2-9 家長認為靜思語課程方案對學童有幫助 90 表4-2-10家長認為靜思語課程方案中孩子改變最大的地方 92 表4-3-1 學童對實施的課程滿意度的平均數 94 表4-3-2 學童對自己在靜思語課程中表現的滿意度平均數 95 表4-3-3 學童對同儕在靜思語課程中表現的滿意度平均數 96 表4-3-4 學童對老師在靜思語課程方案中表現的滿意度平均數 97 表4-3-5 靜思語各單元課程對學童正面影響的平均數 98 表4-3-6 靜思語課程給予學童正面影響的原因分析表 99 表4-3-7 家長及學童對整體課程的回饋結果描述 100 圖 目 錄 圖2-1 正向心理學三大範疇之關係 17 圖3-1 研究設計圖 49

    117
    參 考 文 獻
    一、中文部分
    王沂釗(2005)。幽谷中的曙光:正向心理學發展與希望理論在輔導上的應用。教育研究,134,106-117。
    王淑俐(1995)。國中階段青少年情緒的發展與問題及輔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古宏深(1999)。大愛引航-教材的精神和特色人生要配合道理。靜思語教學月刊,29。2009年11月8 日取自 http://teacher.tzuchi.net/teacher.nsf。
    杒品儀 (2006)。樂觀學習課程方案對國小六年級學童樂觀解釋型態及正向情緒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李月娥(2002)。慈濟教師應用靜思語教學實施生命教育之賥性研究—以台北市一所國民小學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玫玲(2004)。靜思語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之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李美珠 (2007)。自然體驗方案對國中生正向情緒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未出版,台北市。
    李偉民 (2007)。高中職校學生正向情緒與愛情態度之研究。私立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
    李新民、陳密桃、謝青曇(2005)。職場幽默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〆以帅兒教師為例 。教育心理學報,38,375-396。
    李選(2003)。情緒護理。臺北〆五南。
    呂素琴、古宏深(1999)。杏壇飄香〆靜思語教學法。台北〆靜思文化。
    呂敏(2000)。話說從前。靜思語教月刊,38,2 。
    何世力(2003)。靜思語教學融入國文科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宜蘭一所國中為例。私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何琦瑜、鄭一青(2004)〆品格決定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台北〆天下雜誌。
    林仁和(2000)。與情緒共舞—掌握與開發你的情緒潛能。台北:新視野。
    118
    林怡靜(2008)。靜思語教學對國小學生品格教育成效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林佳慧 (2006)。靜思語創意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韻潔(2006)。靜思語教學對國小學童生命意義感及自我概念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季力康(2008) 。探討正向情緒在運動中的角色〆以廣建理論為基礎。大專體育,99,142-146。
    邱滿祥(2004)。靜思語教學對提昇國小兒童利社會行為之效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吳佳蓉(2007)。靜思語教學促進低年級學童建設性思考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吳錦鳳(1985) 。心理學與心理衛生。彰化〆復文圖書出版社。
    吳麗珊 (1993)。慈濟精神在校園。 福和學風 ,48 ,1-3。
    吳麗娟(1997)。讓我們更快樂—理性情緒教育課程。台北〆心理出版社。
    周倩慧(2001)。靜思語教學對國小學生孝道態度、行為效果之研究。私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周盛勳(2003)。班級輔導之情緒教育課程〆對國小六年級兒童情緒智力、自我概念及生活適應之輔導效果。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洪苑伶 (2007)。國小高年級國語教科書正向情緒之內容分析。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洪素芬(2000)。一個研究者探索靜思語教學的反省歷程—兼論整合觀點的德育模式。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素真(1996)。靜思語緣貣。靜思語教學月刊,1,1-4。
    洪 蘭(譯)(2003)。Seligman, M.著。真實的快樂。台北〆遠流。
    侯亭妤(2006)。我國青少年正向情緒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高信疆(1989)。證嚴法師靜思語。台北〆九歌出版社。
    高信疆(編) (1990)。證嚴法師靜思語(第八十版)。台北市: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119
    徐永能 (2006)。靜思語融入國小作文教學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秋碧 (2006)。正向情緒輔導方案對生活適應困擾國小學童之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輔導效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常雅珍(2003)。激發心靈潛能-以正向心理學內涵建構情意教育課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習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常雅珍(2005)。國小情意教育課程--正向心理學取向。台北: 心理出版社。
    陳佳伶(譯)(2006)。快樂經濟學。理查〃萊亞德著。臺北:經濟新潮。
    陳珮育(2004)。靜思語教學應用於班級經營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豐偉(譯)(2009)。健康, 這樣想尌對了: 九種正向思考的健康祕訣。Rick Foster/ Greg Hicks/ Jen Seda著。台北〆開啟文化。
    許芳菊(2009)。教出好情緒。 親子天下,5,21~29。
    許育齡(2001)。怎麼接引孩子的情緒--情緒教育的理論基礎。學生輔導,75,22-29。
    郭怡玲(2005)。運用靜思語教學實施國小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肈盛(2009)。國中數理資優生正向心理情意教育方案發展與成效之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宗治(2006)。靜思語教學對國中生品格促進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春興(1978)。心理學。台北:三民書局印行
    張春興(1995)。現代心理學。台北〆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〆東華書局。
    黃天長(1998)。慈濟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個案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仁瑜(2004)。證嚴法師的靜思語倫理思想及其教學之探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黃月霞(1989)。情感教育發展性輔導—「情意課程」對兒童「態度」與「學
    120
    業成績」的影響。臺北市〆五南書局。
    黃光雄(1990)。情意教育的內涵與策略,教師天地, 48,107-113。
    黃光雄(1996)。課程與教學。台北〆師大書苑。
    黃志鵬(2003)。高職導師實施班級情意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學校行政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黃政傑(2000)。教學原理。台北〆師大書苑。
    黃郁婷(2008)。打造快樂的學習殿堂—以正向心理學理念談班級經營。臺灣教育,625,54-57。
    黃珮貞(2008)。運用兒童繪本進行情緒教育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彩鳳 (2009)。靜思語教學應用於品德教育成效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二年級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黃勤雄 (2007)。 靜思語教學促進帅兒品格教育。國立嘉義大學帅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黃 藿(2002)。德行倫理學與情緒教育。中央大學社會文化學報,15,1-22。
    曾文志(2006)。尌算短暫,也是永恆—談正向心理學的發展。師友,465,57-63。
    曾娉妍(1998)。情緒教育課程對提昇國小兒童情緒智慧效果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馮厚美(2001)。靜思語教學對提升國小兒童生活適應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馮慶輝等編(2005)。玩出好心情—情緒教育動貣來。臺北縣:三之三文化事業。
    馮觀富(2005)。情緒心理學。台北〆心理出版社。
    張美徰(譯)(2005)。湯姆〄雷斯、唐諾〄克里夫頓著。你的桶子有多滿。台北〆商智文化。
    張琬琴(2004)。靜思語教學對增進國小學童孝道實踐之成效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張鎮昌(2002)。運用靜思語教學發展學校本位課程之行動研究—以新竹縣一所國民小學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未出版,新竹市。
    賀正楨(1999)。國民小學靜思語教學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121
    慈濟教師聯誼會 (1999)。大愛引航 :靜思語教學指引。 台北〆靜思文化志業有限公司。
    慈濟北區教師聯誼會編輯組(1997)。杏壇飄香。台北〆靜思文化。
    溫世頌(2006)。心理學辭典。台北〆三民書局。
    葉文鶯 (2004)。我們的故事正開始--被愛,所以勇敢說愛。慈濟月刊,454 : 26。
    葉靜瑜(2007)。正向情緒課程方案對國小四年級學童之正向情緒及挫折容忍力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未出版,臺南市。
    鄒欣芸(2005)。靜思語教學對國民小學兒童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生命意義感之影響。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臺灣心貧兒現象觀察報告(2004 版)【資料檔】。台北市〆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鄭呈皇(2006)。正面思考的威力。商業週刊,974,57-64。
    鄭美俐(1997)。淺談情緒教育。臺灣教育,559,24-25。
    鄭雅方(譯)(2004)。兒童情緒教育之理論與實務。台北〆心理。
    劉佑星(1999)。用生命擁抱生命--靜思語教學與人性化的班級管理。載於1999年靜思語研習營研習手冊。
    劉佑星(2002)。實施靜思語教學的實務探討。載於九十一學年度慈濟大學「靜思語教學融入九年一貫課程」種子教師工作坊手冊。
    賴保禎等(1999)。健康心理學。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用書。
    證嚴法師(1999)。證嚴法師靜思語1。台北〆慈濟文化。
    證嚴法師(2000)。證嚴法師靜思語2。台北〆慈濟文化。
    二、西文部分
    Batson,C.D., Ahmad,N., Lishner, D.A.,&TsangJ.(2002).Empathy and Altruism. In C.R.Snyder &J.L. Shane(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NY: Oxford, 485-498
    Berman, D., & Davis-Berman, J. (2005).Positive Psychology and Outdoor Education. Journal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v28 (n1),p17-24.
    122
    Carr, A.(2004).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Human Strengths. London : Routledge.
    Costa, P. T., & McCrae, R. R.(1980). Influence of extraversion and neuroticism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Happy and unhappy peop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38, 668-678.
    Cowen, E. L., & Kilmer R. P. (2002). “Positive Psychology”: Some plusses and some open issues.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30(4),449-460.
    Denzin,N.K.(1984) On understanding. Landon: Jossey-Bass Inc.,1-2.
    Goleman, D.(1995).Emotional Intelligence. New York〆Bantam Books.
    Fredrickson, B. L. (2001). 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broaden and 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56, 218-226.
    Fredrickson, B.L., & Branigan ,C.A. (2001). Positive emotions broaden action urges and the scope of attention. Manuscript in preparation.
    Fredrickson, B. L., & Levenson, R. W. (1998). Positive emotions speed recovery form the cardiovascular sequelae of negative emotion. Cognition and Emotion, 12, 191-220.
    Frijda , N. H., Kuipers, P., & Schure, E. (1989). Relations among emotion, appraisal, and emotional action readin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7, 212-228.
    Huebner, E. S., Suldo, S. M., Smith, L. C., & McKnight, C. G. (2004). Life satisfaction in children and youth: Empirical foundation and implications for school psychologists. Psychology in Schools, 41, 81-93.
    Keyes, C. M., & Haidt, J.(Eds) (2003). Flourishing-positive psychology and the life well-lived. Washington: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Morse,W.C.(1982).The place of affective education in special education.Teaching Exceptional Chldren,14(6),209-211.
    Mosher, R.L., & Sprinthall, N. A.(1971).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A means to promote personal development during adolescence.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y, 2(4), 8-9.
    Salovey, P., Rothman, A., J., Detweiler, J.B., & Steward, W.T. (2000).
    123
    Emotional states andphysical health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10-18 .
    Scott, T. M., & Barrett, S. B. (2004). Using staff and student time engaged in disciplinary procedures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school-wide PBS. Journal of Pos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s, 6(1), 21-27.
    Seligman, M. E. P. & Csikszentmihalyi, M. (2000).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5-14.
    Seligman, M. E. P. (2002). Positive psychology, positive prevention and positive therapy. In C. R. Snyder & S. T.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p. 120-133).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erjesen, M.D., Jacofsky, M., Froh, J., & DiGiuseppe, R. (2004). Integrating positive psychology into schools: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Psychology in Schools, 41, 163-172.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