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純毓 |
---|---|
論文名稱: |
平面文本與幼兒的邂逅-幼稚園團討活動中,幼兒對平面文本的回應 |
指導教授: | 林麗卿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幼兒教育學系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4 |
中文關鍵詞: | 幼兒對文本的回應 、平面文本 、讀者反應論 、幼兒教育 |
外文關鍵詞: | response of text, plane text, Reader-response Theory,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文本與幼兒的邂逅
—幼稚園團討活動中,幼兒對平面文本的回應
張純毓
摘 要
教室是一個充滿豐富文本的情境,當我們進入幼稚園教室中,舉凡繪本、兒歌讀本、與課程相關的圖片、照片隨即映入眼簾,文本隨處可見。課程中,教師也經常使用文本做為教學媒介。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幼兒對教學活動中,教師所使用之平面文本的反應情形,及了解對幼兒而言,平面文本在教學活動中所扮演的角色,研究結果希望能引發教師重新思考,在教學活動進行中,平面文本對孩子的意義,進而提供教師運用平面文本之參考。
為了解幼兒對平面文本細膩的回應情形,研究者採用質性研究法,觀察森林班幼兒對教師於團討活動中所使用之平面文本內容的回應情形、回應的時間與方式。研究結果發現,幼兒對文本內容的回應包括:關注角色、關注事件、情境、創意詮釋文本內容、關注文字與符號訊息、關注文本的編排方式、覺察隱微線索等。在幼兒回應文本的時間方面,則有立即性回應、持續性回應、延宕性回應與不回應四種情形。而幼兒回應文本的方式則包括口語回應、動作回應、藝術形式的回應與情感性回應。
筆者歸納幼兒對平面文本的回應情形做出結論,並探討對幼兒而言,平面文本所扮演之角色。在幼兒回應平面文本的部分發現:(1)平面文本的類型,影響幼兒回應的方式;(2)平面文本的內容,影響幼兒回應的深度及廣度;(3)平面文本的呈現方式,影響幼兒的回應焦點;(4)教師與同儕的回應,影響幼兒對平面文本的關注焦點;(5)幼兒對平面文本的喜好與否,受當時情境之影響。而平面文本於教學中所扮演的角色則包括:(1)訊息傳遞者;(2)線索提供者;(3)觸發者;(4)引導者;(5)後設認知的媒介者;(6)創意激發者;與(7)想法詮釋者。
根據上述研究發現及研究過程中的省思,就教學實施及未來研究方面提出下列建議。在教學實施部分,包括:(1)提供多元化的文本類型;(2)引導幼兒發現文本主題;(3)運用多元的討論方式;(4)變化文本使用方法;(5)留意教室中的「隱藏文本」。在未來研究方面,則針對文本的選擇、研究對象的選擇,及研究時段的選擇三部分提出建議。
關鍵字:幼兒對文本的回應、平面文本、讀者反應論、幼兒教育
Meet the Text :
Young Children’s Responses toward Text in Circle Time
Chun-Yu Chang
Abstract
Text is abundant and accessible in classrooms of kindergarten, such as drawing books, chants books, pictures of the textbooks and photos. Moreover, teachers usually use text to teach in class. This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children’s responses toward text and its role in young children’s learning activities. The findings are expected to provide some insights for teacher. Those could not only help teachers to re-think the text but put it in to practice.
An observational approach designed by researcher is as the major tool for data-collection. The research subjects are teacher and students of “Forest Class” in a kindergarten. Researcher observed responses of young children toward text which teacher use in circle tim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The responds of young children toward text includes leading characters, important events, context and text explaining. They also care about messages of words and symbols, arrangements and some minor clues in the text.
2.Young children show their responses in four time scales: respond immediately, respond continuingly, respond delayed and no respond.
3.Young children respond in four ways. Those are oral responses, physical responses, artistic responses and emotional responses.
Furthermore, researcher found some significant information:
1.About young children’s response toward text
(1)The types of text influence young children’s responses.
(2)Content of text influences young children’s thinking.
(3)The ways of text showing influence young children’s responses.
(4)Teachers and classmates’ responses influence young children’s focus about text.
(5)Young children’s favor of text influence by context.
2.The roles of text in classroom are information passenger, clues provider, idea trigger, thinking leader, medium of meta-cognition, the man of inspiration and the man explain young children’s thinking.
Six major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based on the findings:
1.Teachers should provide multiple types of text.
2.Teachers could lead young children to discover the topic of text.
3.Teachers could use many ways in discussing.
4.Teachers could change the way they use ways about text.
5.Teachers should notice the concealment text in classroom.
6.Further research could focus on selecting of text, subject and observation time. Some research methods are proposed.
Key words: response of text ; plane text ; Reader-response Theory ;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丁雪茵、鄭伯壎、任金剛(1996)。質性研究中研究者的角色與主觀性。本土心理學研究,6,354-576。
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2000)。質的研究方法。高雄市:麗文文化。
王文科(2000)。質的教育研究法(四版)。臺北市:師大書苑。
王淑娟(2003)。兒童圖畫書創造思考教學提升學童創造力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王碧華(1992)。一個兒童文學活動的設計、實施與觀察。國立臺北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伍振鷟(主編)(1999)。教學媒體。臺北市,五南。
朱伶莉(2004)。幼兒對圖畫書回應行為之探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朱美如(2003)。國小一年級看圖說話教學提升口語表達能力之實踐。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江燕秋(2003)。由看圖說故事引導國中生短文寫作。國立政治大學英語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何三本(1995)。幼兒故事學。臺北市:五南。
何應傑(2003)。兒童閱讀圖畫書意義建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吳欣怡(2003)。國小教師教科書使用情形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芝儀和李奉儒(譯)(1995)。M. Q. Patton著。質的評鑑與研究(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臺北縣:桂冠。
吳春田(2001)。低年級學童在故事教學中的讀者反應。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吳毓儒(2002)。科學與科幻影片的科學文本對國小兒童心像的影響:恐龍概念之實徵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宗薇(1998)。教學媒體在班級的應用。技術與職業教育,3(3),11-17。
李姿慰(2003)。改善國小五年級學生自然課發問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李茂政(1990)。大眾傳播新論(第三版)。臺北市:三民。
李培鈴(2002)。兒童圖畫書應用在幼稚園鄉土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惠加(1998)。圖畫書的閱讀。幼教資訊,88,50-53。
李麗君(1994)。重新思考媒體的選擇與分類。教學科技與媒體,17(29),29-34。
沈亞梵(1998)。教學媒體與媒體教學。中等教育,49(1),69-76。
周珮儀(2002)。國小教師解讀教科書的方式。國立臺北師院學報,15,115-138。
林文琪(譯)(2004)。K. R. Rosengren著。傳播學導論(Communication: An Introduction)。臺北縣:韋伯。
林巧芳(2003)。大班幼兒對動畫訊息的解讀-以「企鵝家族」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孟蕾(2004)。繪本閱讀教學以情緒教育主題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林宛霖(2002)。台北市幼兒對圖畫書及電子童書之調查與反應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明地(2000)。質的研究實例舉隅:校長領導的參與觀察。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51-91)。高雄市:麗文文化。
林俊良(2002)。閱讀汽車廣告—廣告文本的性別與空間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淑菁(2002)。國小資源班學生正整數乘除文字題之圖示教學效果研究:以台北市國小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特殊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富菊(2005)。互動式英語圖畫故事書教學對學齡前幼兒學習、內在動機,及反應的影響。南台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縣。
林禎川(2002)。國小四年級學生對Leo Lionni故事繪本主題詮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邱兆偉(1995)。「質的研究」的訴求與設計。教育研究,4,1-33。
邱琡雅(1996)。幼兒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蒙特梭利,7,29-31。
邱瓊蓁(2003)。親子共讀繪本歷程之互動與詮釋-以岩村和朗之「十四隻老鼠」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化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
范信賢(2001)。「文本」:後現代思潮下對「教材」概念的省思。國教學報,13,169-183。
唐清良(1998)。超越時空-談教學媒體的新趨勢。班級經營,3(3),36-42。
孫敏芝(1986)。教師期望與師生交互作用-一個國小教室的觀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高玉玲(2003)。幼兒如何詮釋圖畫書-以一位大班幼兒為例。載於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舉辦之「臺灣的兒童」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頁37-66)。臺北市。
高敬文(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譯)(2001)。J. A. Maxwell著。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An interactive approach)。臺北市:心理。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2003)。質性資料分析、詮釋與撰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質性研究工作坊成果摘要。教育研究資訊,11(4),159-172。
張玉燕(1994)。教學媒體。臺北市:五南。
張如鈞(1990)。幼兒圖畫書在幼稚園教學上的運用。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6(1),6-12。
張盈 (2001)。殘缺文本的還原:教科書性別知識的生產、審查與刪削。婦女與兩性學刊,12,139-165。
張清榮(1995)。兒童文學創作論。臺北市:富春文化。
張湘君(1993)。讀者反應理論及其對兒童文學教育的啟示。東師語文學刊,6,286-307。
張蓮滿(1994)。淺談教學媒體與課程設計。臺灣教育,521,27-30。
張霄亭(1996)。教學媒體的發展與應用。中等教育,47(3),3-11。
張霄亭、朱則剛(1998)。教學媒體。臺北市:五南。
張錦華(譯)(1995)。J. Fiske著。傳播符號學理論(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tes)。臺北市:遠流。
曹俊彥(1998)。圖畫、故事、書。美育,91,19-30。
梁秋月(2001)。國小教師、家長與兒童對薛佛西斯坦愛心樹之詮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梁菁雯(2004)。不同讀者對林明子圖畫書插畫之反應。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莊坤良(1998)。從煙「霧」迷漫到抖落一身「雪塵」:談英詩教學。英語教學,22(3),13-28。
許雅惠(2003)。傳統童話圖畫書與顛覆性童話圖畫書表現手法之比較研究:以「三隻小豬」為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許順得(2003)。國小教師使用教學媒體相關問題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郭恩惠(1999)。兒童與成人對兒童圖畫故事書的反應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郭麗玲(1991a)。由傳播學觀點探討教學媒體的重要性。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術研究委員會(主編),教學媒體研究(頁49-79)。臺北市:五南。
郭麗玲(1991b)。在圖畫中說故事的圖畫書。社教雙月刊,46,20-33。
陳人慧(2004)。國小學童說故事之行動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陳盈伶(2002)。幼兒閱讀理解之教學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海泓(2004)。無字圖畫書和錄影帶對兒童故事推論的影響。國立編譯館館刊,32(2),51-63。
陳淑英(1991)。教學媒體運用效果的評鑑。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術研究委員會(主編),教學媒體研究(頁107-119)。臺北市:五南。
陳淑英(1993)。教學媒體-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文學。
陳淑鈺(2004)。寫實性圖畫書與想像性圖畫書對大班幼兒想像力的影響。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莉穎(2003)。王淑芬及兒童校園生活故事系列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陳慧真(1993)。教學媒體之研究。竹北學粹,1,144-177。
單德興(譯)(1991)。W. Iser著。讀者反應批評的回顧。中外文學,19(2),85-100。
曾琬雯(2003)。臺中市幼稚園教師運用圖畫書之調查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曾瑞雲(2002)。國小三年級實施看圖作文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游淑燕、劉苓莉(2000)。國小兒童如何詮釋童話之研究:以《青蛙和蟾蜍》為例。國民教育研究學報,6,79-102。
黃玉輝(2001)。重塑兒童閱讀圖像-建構新世紀閱讀策略(下)。師說,159,52-57。
黃玉輝(2001)。重塑兒童閱讀圖像-建構新世紀閱讀策略(上)。師說,158,47-57。
黃准麟(2001)。兒童對圖畫書插畫風格喜好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振球(1991)。教學媒體與學生學習成效。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術研究委員會(主編),教學媒體研究(頁15-29)。臺北市:五南。
黃振傑等(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臺北市:漢文。
黃淑娟(2000)。國小學童圖畫書鑑賞教學及其插畫反應探討。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黃雅彬(2004)。學生對國中自然科教科書不同知識表徵理解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楷茹(2004)。透過教室言談展現數學課堂中資優生的探究思考歷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瑞琴(1989)。質的幼兒教育研究-省思和舉隅。國民教育,30(3,4),10-20。
黃瑞琴(199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黃慧珊(2003)。兒童對幻想性圖畫書的反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怡婷(1995)。幼兒閱讀行為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玲怡(2005)。時間對教學的限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美雪(2002)。教學媒體訊息設計之研究。臺北市:漢文。
楊茂秀(譯)(1999)。V. G. Paley著。手拿褐色蠟筆的女孩。臺北市:成長基金會。
楊淑卿(1993)。兒童圖畫書之探討。教育研究雙月刊,32,65-72。
楊淑純(2004)。國小六年級實施文學閱讀與討論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溫麗雲(2002)。師生互動中的性別差異-一所國小一年級生活課程教室觀察。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未出版,臺東市。
葉明德(譯)(1978)。M. McLuhan著。傳播工具新論。臺北市:巨流。
葉家錚(1993)。傳播學。臺北市:博遠。
詹佳蕙、黃又青(譯)(2000)。瑞吉歐兒童教育中心著。孩子也有溫柔情事╱無聲電影裡的小小孩。臺北縣:光佑。
劉世閔(2004)。質性研究的立場問題。教育研究月刊,119,137-138。
劉美玲(2002)。以繪本為媒介進行環境議題教學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潘慧玲(2004)。教育論文格式。臺北市:雙葉。
蔡育妮(2004)。繪本教學對國小一年級學童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蔡宜倖(2003)。繪本式教學對國小學童科學學習動機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敏玲(2004)。我看教育質性研究創塑意義的問題與難題:經歷、剖析與再脈絡化。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7(1),493-518。
蔡蕙珊(2000)。兒童文學中的圖畫書在閱讀教學中的角色。教師之友,41(3),35-42。
鄭明進(1987)。圖畫書的認識。載於馬景賢(主編),認識兒童讀物插畫(頁64-69)。臺北市: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
鄭明憲(2003)。兒童對視覺意象意義的建構。藝術教育研究,5,1-22。
鄭瑞城(1988)。透視傳播媒介。臺北市:經濟與生活。
賴美蓉(2001)。教師講述故事時的師生言談互動:以幼稚園班級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錢清泓(1995)。在熟悉與陌生之間的一堂課-國小本土語言教學課之分析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龍協濤(1997)。讀者反應理論。臺北市:揚智。
鍾元欽(2002)。座位安排對班級互動及學業成就的影響-以嘉義縣某國小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鞠宗紋(2001)。從圖畫書開始。幼教資訊,129,35-36。
藍嘉淑(2000)。圖片在國中生物科教學的角色及其對學生圖片理解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羅世宏(譯)(2000)。W. J. Severin, J. W. Tankard著。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Communication Theories- Origins, Methods, and Uses in the Mass Media)(第四版)。 臺北市:五南。
羅佩菁(2001)。哈伯瑪斯理想言談情境概念及其在國中補校教學互動上之應用。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羅鳳珍(2004)。師生口語互動之反思-以一個幼稚園大班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蘇振明(1987)。看圖、欣賞與學習:認識兒童讀物插畫及其教育性。載於馬景賢(主編),認識兒童讀物插畫(頁16-27)。臺北市: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
蘇振明(1998)。認識兒童讀物插畫及其教育性。美育,91,1-10。
英文部分
Beach, R. (1998). Farming literary text worlds through real-world social negotiations. 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 9(2), 159-198.
Burke, E. M. (1990). Literature for young children. USA: Allyn and Bacon.
Chase, N. D., & Hyhd, C. R. (1987). Reader response: An alternative way to teach students to think about text. Journal of Reading, 30, 530- 540.
Chi, F. M. (2001). Intertextual talk as collaborative shared inquiry in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11(3), 247-255.
Descy, D. E. (1992). Instructional media utilization, classroom learning, and teacher burnout.(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44575)
Elster, C. A. (1994). “I guess they do listen”: Young children’s emergent readings after adult read-alouds. Young Children, 49(3), 27-31.
Fish, S. (1980). Is there a text in this class? The authority of interpretive communiti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Fishman, J. A. (1970). Sociolinguistics: Brief Introductions. Mass.: Newbary House.
Gustafsson, K., & Mellgren, E. (2002). Using text in pre-school: A learning environment.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172(6), 603-624.
Iser, W. (1980). The act of Reading.臺北市:書林。
Jalongo, M. R. (1983). Using crisis-oriented books with young children. Young Children, July, 29-36.
Jalongo, M. R. (1988). Young children and picture books: Literature for infant to six. Washington, D. C.: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Janet S. (1995). Children’s and adult’s response to Fairy tales.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113, 1-17.
Johnson, R. A., Kast, F. E., & Roscnzweig, J. E. (1964). System theory and management. Management Science, 1, 380.
Kelly, P. R. (1990). Guiding young student’s response to literature. The Reading Teacher, March, 464-470.
Kemp, J. E., & Smellie D. C. (1999). Planning, Producing, and Using Instructional Media(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Kieran, E. (1994). Young children’s imagination and learning engaging children’s emotional response. Young Children, 49, 27-32.
Kieran, E. (1994). Young children’s imagination and learning: Engaging children’s emotional response. Young Children, 9, 27-32.
Kintsch, W. (1994). Text comprehension, memory, and learn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49(4), 294-303.
Kintsch, W., & Dijk, T. A. (1978). Toward a model of text comprehension and produc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85(5), 363-394.
Lin, Y. (1996). Meaning construction through literature circles a study of six third-grade readers. Unpublished thesis submitted to the Graduate school of Wester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Providence University.
McCutcheon, G., & Burton, F. (1981). A qualitative study of children’s responses to textbook-centered classroom.(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32783)
Nilsen, T. R. (1957). On defining communication. The Speech Teacher, 6, 10-17.
Oakhill, J. V., Cain, K., & Bryant, P. E. (2003). The dissociation of word reading and text comprehension: evidence from component skills. 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18(4), 443-468.
Otto, B. (1991). Informal assessment of reading behaviors through observations of assisted and independent storybook interaction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53074)
Rich, A. L. (1974). Interracial Communication. NY: Harper and Row.
Roderick, J. A. (1977). Responses to Literature. In B. E. Cullinan & C. W. Carmichael (Eds.), Literature and young children (pp.142- 154). Urbana :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 of English.
Wilhelm, J. D. (1995). Reading is seeing: Using visual response to improve the literary reading of reluctant readers. Reading Behavior, 27, 467-503.